书城文学愿作如是观
8050200000069

第69章 附录陈家琪着述年表(2)

2.《现代人文语境中的“神学大全”》,载《书评周刊》2000年5月9日

3.《陈序经:在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载《开放时代》2000年第5期

4.《视域·片断·总体》,载《书屋》2000年第6期

5.《世纪的思想情绪》,载《学海》2000年第3期

6.《理想主义与意识形态》,载《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7期

7.《领受安宁——江国祥的画》,载《南腔北调》2000年7-8月号

8.《“现代性”是一个时代概念吗?》,载《人文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9.《旁听海德格尔案件》,载《开放时代》2000年9月号

10.《常识与实事》,载《南方周末》2000年11月2日

11.《我看李白——致周实、曾月郁》,载《博览群书》2000年第11期

2001年

1.《在学问之外——也谈尼采的微言大义》,载《书屋》2001年第1期

2.《破碎的思想画面》,载《上海文学》2001年第1期

3.《关于精神生态的通讯》,载《东方文化》2001年第1期

4.《知觉与意义——关于现象学与语言问题的读书笔记》,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3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1月

5.《生活中的人与书本里的事》,载《书评周刊》2001年4月5日

6.《我们自己是谁?》,载《启示与理性——从苏格拉底、尼采到施特劳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7.《保守主义的造反派》,载《书评周刊》2001年5月17日

8.《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载《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

9.《历史性的永恒问题》,载《开放时代》2001年第8期

10.《活着的人们需要再生》(〔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Saramago)《失明症漫记·中译本序》),载《读书》2001年第10期

11.《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2002年

1.《走出庭院:信仰何以成为可能?》,载《上海文学》2002年第1期

2.《必须保卫社会》,载《开放时代》2002年第1期

3.《更新阅读经验》,载《粤海风》2002年第4期

4.《人生之心境情调》,载《读书》2002年第9期

2003年

1.《也谈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抵抗怀疑与怀疑中的抵抗》,载《跨文化对话》第11辑,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

3.《有关胡风的三个理论问题》,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

4.《这场战争留给我们怎样的思索?》,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2期

5.《也许,这个世界毫无高贵性可言》,载《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03年6月16日

6.《世纪的思想情绪》,载《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6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7.《反驳张祥龙》,载《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8.《形而上学的巴别塔·再版后记》,载《文景》2003年第10期

9.《请将这当作一个沉默的呼唤》,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

10.《命中注定了的不合时宜》,载《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25日

11.《博弈论中的生命逻辑》,载《文景》2003年第11期

12.《历史的方向性》,载《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03年10月27日

13.《现象学对我们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5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0月

14.《看什么与怎么看》,载《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

2004年

1.《哲学的烦恼与人的问题》,载《新京报·书评》2004年2月13日

2.《介乎真假分歧之间——兼论时代与人的心境情调》,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2期

3.《个人的幸福感与他者的认同》,载《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5期

4.《重新思量康德哲学的历史意义》,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

5.《康德、黑格尔及其它》,载《文景》2004年第1期

6.《流失,是因为潮水般涌来的只有明天》,载《东方艺术》2004年9月号

7.《灵气缭绕中,岁月就这般没入沉寂》,载《文景》2004年第2期

8.《善良意志的强力?》,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8月20日

9.《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5期转载

10.《平庸是时代的危险所在——再论尼采的“大政治”的概念》,载《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9期

11.《“囚徒的困境”与“劫匪的困境”》,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9月24日

2005年

1.《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载《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2.《理论的还是实践的——学科扫描》,载《社会科学报》2005年1月6日

3.《放大了的实在界》,载《文景》2005年第2期

4.《两代间的认可与包容》,载《文汇报》2005年3月17日

5.《再谈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载《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6.《极权主义民主的个人主义及其归宿》,载《中国书评》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7.《书城之粹,志在古今》,载《文景》2005年第7期

8.《走过萨特的世纪——纪念萨特诞生一百周年》,载《文景》2005年第8期

9.《犬儒主义者的智慧比拼》,载《文景》2005年第11期

10.《法的精神:启示神学与政治神学》,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1.《快感中的政治纬度》,载《读书》2005年第5期

12.《伦理与政治——从(关于人道主义的信)说起》,载《浙江学刊》2005年第3期

13.《在历史的记忆中》,载《同济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4.《如何使正义感成为立法活动的指南——黑格尔(论英国改革法案)》,载《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12期

15.《我们是否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智?》,载香港《二十一世纪》2005年第12期

16.《胡塞尔:伦理学中的形式本体论》,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七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12月

2006年

1.《栽培生命,自由生长》,载《人民教育》2006年3-4期

2.《金钱的魅力与文化的动力》,载《文景》2006年第5期

3.《如何抵达真正的经验》,载《文景》2006年第6期

4.《和平·真相·正义与和解》,载《读书》2006年第8期

5.《不只是为了记住过去》,载《精神历程:36位中国学人自述》,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

6.《压抑与升华》,载《文景》2006年第10期

7.《如何从政治哲学的角度重新理解培根与笛卡尔》,载《同济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8.《毛泽东已经远去?》,载《粤海风》2006年第6期

9.《穿过红色岁月的阅读之路——陈家琪访谈》,载《南风窗》2006年第8期

10.《古今中西意,觉道资无穷》,载《文景》2006年第12期

11.《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载《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什么才是“为我所有”的思想?》,载《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2月29日

2007年

1.《2006,一个需要沉下心来想想清楚的年份》,载《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

2.《现象学与纯粹哲学》,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3.《如何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理解培根与笛卡尔》,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要》2007年第1期

4.《伦理与政治》,载《诗与思——上海大学中文系学术演讲录》,学林出版社,2007年

5.《哲学意识中的人类命运》,载《文汇报》2007年5月13日

6.《普世伦理就是普遍真理吗?》,载《解放日报》2007年8月6日

7.《重说真理的普遍性与价值的普世性》,载《江苏行政学院》2007年第5期

8.《寻找政治》,载《书城》2007年第11期

9.《外国哲学研究中的两个趋向》,载《社会科学报》2007年11月1日

10.《来的是谁?》,载《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11月16日

11.《道德重建与普世价值论纲》,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2008年

1.《在历史的记忆中重新认识自己》,载《书城》2008年第一期

2.《重说真理的普遍性与价值的普世性》,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一期转载

3.《1978:30年前的命运转折》,载《书城》2008年第4期

4.《封闭还是开放,这是一个问题》,载《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3期

5.《什么是我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载《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7期转载

6.《入思方式与话语方式》,载《读书》2008年第5期

7.《伦理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载《同济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转载

8.《受众群体的表演欲望》,载《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5期

9.《在“无事”与“有事”之间》,载《书城》2008年第8期

10.《如何使回忆同时成为思考》,载《书城》2008年第6期

11.《普世价值与当代中国》,载《文景》2008年第6期

12.《三谈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载《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5期

13.北京《新京报》开始连载我的《三十年间有与无》

14.《马克思与德意志精神》,载《德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009年

1.《在思想中把握自己的时代》,载《社会科学报》2009年1月15日

2.《关于“普世价值”与“普适价值”》,载《书城》2009年第2期

3.《什么是学术意义上的山寨》,载《社会科学报》2009年2月19日

4.《阿伦特论革命与反革命》,载《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3期

5.《“五四”之源藏在“辛亥”之前》,载《出版商务周报》2009年4月26日

6.《诚信与社会团结》,载《教育研究与评论》创刊号

7.《“德性”中的“德”与“性”》,载《中国德育》2009年第8期

8.《五十年政治反思中的基本事实》,载《书城》2009年第8期

9.《自我认同的危机与母语的不可替代性》,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4日

10.《什么是学院人文知识分子的“现世性”?》,载《社会科学论坛》第9期

11.《将事件糅进思想》,载《书城》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