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感是生命的需要,影响孩子品质的建立、习惯的养成。从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和条件,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并认真理解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种种表现,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与爱护。
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影响着一个人习惯和品质的形成。4岁之前是孩子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这一阶段如果父母理解并尊重孩子对秩序感的需要,帮孩子建立起秩序感,那么孩子上小学后就会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将书包和学习用品收拾整齐,有条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当孩子走入工作岗位,他们会懂得做事要有轻重缓急,这种习惯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相反,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秩序感,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误认为孩子小气、调皮、找茬儿,然后用批评和斥责镇压孩子的不良情绪,那么就会破坏孩子秩序感的建立,阻挠孩子对秩序的追求,从而限制了孩子自律感的发展,导致孩子将来在遵守规则和道德发展方面出现的障碍和问题。
3岁的洋洋是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妈妈想把她培养成一个淑女,因此很在意饮食卫生,每次饭前都会给她穿餐衣。这天早晨,洋洋起床晚了一些,洗漱后,妈妈发现时间不早了,因为还要送洋洋去幼儿园,因此,她对洋洋说:“早餐在餐桌上呢,你自己吃吧,妈妈收拾一下,没时间陪你吃早餐了。”说着走进房间收拾东西去了。
过了一两分钟,妈妈从房间出来,发现洋洋站在餐桌旁边一动不动,于是催促道:“快点儿吃早餐啊,不然来不及了。”说完走进厨房,大概又过了一两分钟,妈妈从厨房出来,看见洋洋还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妈妈有些生气了,说:“洋洋,你怎么了?为什么不吃早餐呢?”没想到洋洋缓缓地转过身,含着眼泪说:“妈妈,你还没给我穿餐衣呢,没穿餐衣怎么可以吃早餐呢?”妈妈哑然,赶忙给洋洋穿上餐衣,洋洋这才乖乖地吃早餐。
吃完早餐,妈妈把洋洋送到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洋洋妈妈看到玲玲正在号啕大哭,旁边的几位家长也束手无策,幼儿园的老师问玲玲妈妈怎么回事,玲玲妈妈说:“早上起来还好好的,刚才出门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开车的朋友,对方好意把我们捎过来,没想到玲玲一直哭闹,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只见幼儿园老师对玲玲妈说:“你把玲玲带出几百米,然后和她一起走过来。”
玲玲妈和旁边的几位家长都莫名其妙地看着老师,不明白她在说什么。玲玲妈按照老师的提议回去重新走了一遍,果真玲玲破涕为笑了。
玲玲妈把老师拉到一边,轻声地问:“真神了!为什么这样孩子就不哭了呢?”
老师说:“你之前破坏了孩子的秩序感,所以她大哭起来。之后你恢复了她的秩序感,她自然就笑了。”原来,玲玲每天早上在妈妈的陪伴下走到幼儿园来,她习惯了这样的秩序。今天早上是妈妈的朋友用车带她来幼儿园的,打破了这个秩序,令玲玲感到不适。
这一切被一旁的洋洋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明白了早上为什么洋洋没穿餐衣就不吃饭,因为她习惯了穿餐衣吃饭,习惯了那种正常的秩序。
其实,每个幼儿的心里都与生俱来有一种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虽然不同于安全感,但也是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幼儿准确地分辨与判断事物的基础。
早在襁褓期,婴儿就要求周围的事物有规定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被打破,比如,原来放在桌子上的奶粉被拿到了柜子上,孩子就会感到不安,甚至莫名地哭闹。当孩子到了1岁以后,他们对这种秩序感的追求近乎到了顽固的程度。
他们坚持手里拿的东西必须保持完整,比如,孩子要吃橘子,父母帮孩子把橘子剥好,然后递给孩子一半,孩子就会哭着拒绝。爸爸给孩子买冰棍,在没有征求孩子意见之前,咬了一口,孩子就会撒娇打滚。一定要爸爸把吃到嘴里的冰棍吐出来,或干脆将手里的冰棍扔掉……
孩子坚持每个举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或者按照自己的设计来完成。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要求,或者没有准确地按照他们的要求来行事,导致出现偏差,哪怕偏差很小,他们也会要求“重来一遍”。秩序感是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当幼儿发现玩具没有摆整齐而焦急,发现面包掰成了两半而哭泣时,是因为他们认为完整是“对”的,凌乱是“错”的。当他们发现周围出现了“错”的事情时,就会表达出不良情绪。
为什么孩子那么在乎秩序感呢?因为他们对未知世界有一种恐惧感。如果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孩子会感到安全,一旦周围的环境变了,哪怕是一个小细节变了,他们都会感到不安、焦虑、恐惧。秩序感敏感期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孩子的心智才能进一步发展。
给孩子创造一个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给孩子创造一个有秩序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前提。什么样的环境才称得上是井然有序呢?
第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并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并督促孩子照此执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规律化的生活习惯,这不但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还能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讲究秩序的习惯。
第二,家庭环境要整洁有序。父母要把家里的物品摆放整齐,用过的物品要放回原处,父母还要耐心地培养孩子归置秩序的能力,鼓励孩子动手收拾玩具、书籍,即使孩子动作笨拙,干得不好,父母也要耐心地指导,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促使孩子形成一种追求文明有序的生活习惯。
通过小事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比如,进门后要求孩子换鞋,并让孩子把换下的鞋子整齐地摆放在门边,通过这个不起眼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生活秩序。另外,父母还要经常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比如,在游乐场玩滑梯,教孩子自觉排队,不推不挤,经常这样就容易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耐心地和孩子“重来一遍”
当孩子的秩序感被破坏而哭闹不止时,父母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发火,斥责孩子,要静静地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然后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要求“重来一遍”,父母不妨耐心地和孩子重来一遍,这样能轻松地平息孩子的不安情绪。
在公共场所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公共场所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大家自觉遵守,比如,乘坐公交车,要文明礼让、先下后上;游览公园,不能攀折树木,不能践踏草坪;看电影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乱丢瓜皮果屑,等等。每到一处,父母都应该做孩子的榜样,耐心地向孩子讲解相关规定,使孩子意识到遵守公共秩序是光荣的,违反公共秩序则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