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叫天下第一桥
两座山峰对站相望了千万年。
一起餐风宿露、吞云吐雾、迎风沐雨、雪夜霜晨。
能不寂寞吗?能不孤独吗?能不冷暖自知,同病相怜吗?
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就伸出手来,举起臂来。
在350米的高空,搭起了一座20米长的天桥。
竟成了天下最高、跨度最大的天生桥。
最为惊险的桥,最为惊艳的桥。
云雾在桥下飘过,风雨在桥洞穿过。
苍松在头上欢呼,藤蔓在身上缠绕。
那天,我随成群结队的人流,在仰视俯瞰中连连惊叹。
不知它们是谁先伸出了手,也不管是谁先伸出了手。
我只相信日久生情。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世间总少不了奇迹发生。
面对杨家界峰墙
每一座都已出类拔萃。
每一座张家界的峰岩,都身怀绝技。
若人,若物,若神,若仙,若禽,若兽。千姿百态,其实是各有各态。
每一个站出来都是精英。每一个亮出手都是美景。
可是我见到杨家界的峰岩,却抱成一团。
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一个个站成一队,成了峰墙。一排排连成一片,筑起城池。
在我的眼前,杨家界站起数十座天然的长城!
狂风暴雨下不动摇,电闪雷鸣中不退缩。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笑就一起笑,苦就一起苦,美就一起美。
不争你长我短,你是我非。不会有兄弟阋墙,婆媳争斗,邻里纠纷。
在杨家界,我看到了精英团队。
有的山志在拔尖,你就直上云霄吧。
有的山喜欢抱团,更在意心与力的凝聚。
——就这样爱上了杨家界峰墙。我用双脚,给它投了一票。
金鞭岩是一个另类
都说张家界的山,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规则。
是的,它们野,它们怪,它们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我来到你的跟前,才发现你是个例外。
少见地规则:拔地而起,直上直下,刀削斧劈,棱角分明。
布满横纹的棱面,形似鞭节,好一根350米的长鞭!
夕阳晚照,金光熠熠,赢得了金鞭的美名。
你硬朗,你正直,你坦荡得一目了然。
在武陵源神姿仙态的峰岩中,你别具一格。
在张家界美不胜收的山水中,你美得独特。
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是多么不容易啊!
即使在好汉林立的张家界,我也分外欣赏你的——
与众不同。
路过芙蓉镇
(外一章)
从张家界到凤凰古城,意外得知要路经芙蓉镇。
导游说:这是自费项目。
积多少年旅游的经验,自费陷井太多了。参加还是不参加?一车人正在纠结。
不过我不会纠结。
我知道大导演谢晋在这里拍过电影《芙蓉镇》,令这座叫王村的秦汉古镇,也改了姓名。
依山傍江的吊脚楼,告诉我土家人的技术才能与艺术美感。
两级大瀑布,带我穿过水帘后的岩廊,领略壮观与清凉。
拾级而上的五里石板街,让我踩响悠长岁月遗落的碎片。
色、香、味俱全的米豆腐,让我品尝了美丽又神秘的湘西。
还有一家长年只放一部影片的电影院,来不及去观看。
一个半小时的停留,时间太短暂了。
这次自费游,少有地物超所值。如果擦肩而过,我会悔恨终生!
是的,任何事都会有例外。要么是上当,要么是幸运。
这次走过路过,多亏我没有错过。
当导游有意问起我有何观感时,我没有回答。
车上还有一些没去参观的人啊。
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悔痛之上。毕竟,我得有恻隐之心。
在芙蓉镇吃米豆腐
到处是“刘晓庆米豆腐”!
一踏上芙蓉镇的石板街,我的眼睛就被米豆腐糊上了。
面前是一家,隔壁是两家,对面是三家,远处又是四五六家。
到底有多少家?谁也说不准。谁也数不清。
也许所有的店都属山寨,也许所有的店都不属山寨。“正宗”二字统率了所有的招牌。
每一家都挂刘晓庆的名字。
刘晓庆是唯一的老板娘?难道都是她投资,或者代言?
自从1987年刘晓庆在电影《芙蓉镇》卖米豆腐,一条街的米豆腐都改姓了,一座小镇的米豆腐都和她扯上了亲戚。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连这座原叫王村的两千年古镇,也因拍了这部电影,而改名芙蓉镇了。
文化的影响啊,明星的效应啊,品牌的威力啊。
它竟把一种名不经传的家常小吃,提升为所有人“到此一游”的纪念,以及证明。
我当然不会幸免。
这种用大米磨浆煮熟成型加工的小吃,白黄红绿,酸甜麻辣,软滑嫩韧,据说,还能减热、退火、清心呢。
回到旅游车上。狡猾的土家导游问:“谁吃了刘晓庆米豆腐的,请举手。”
全车人都吃了,全车人都没举手。
我知道,成年人都知道,“吃豆腐”又是“占便宜”的代名词。
谁会去吃刘晓庆的豆腐?
许多人不敢,也有许多人不愿。
跟吴冠中走进张家界
背着画夹的大画家吴冠中,就站在国家森林公园大门口。
等着带我走进张家界。
带我走进1979年,那时张家界的名字只属于一个林场。
走进雾抹青山,削壁入云,三千峰林八百水的世外桃源,走进那颗失落在深山的明珠。
一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文,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一幅《自家斧劈——张家界》的名画,震撼了巴黎,轰动了世界。
后来,张家界的名字,叫响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叫响了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叫响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成就了5A级旅游胜地,成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城市的姓名。
现在,吴冠中成为一尊铜像,就站在景区的门口。
消瘦的肩膀扛起了责任,手搭的风衣兜满了征尘。
突出的颧骨,紧锁的眉头,刻着对美的追索。炯炯的眼神中,储藏着新的惊喜。
吴冠中正迈开脚步,我赶忙紧紧跟上。
跟着他,去发现更多的美。
跟上他,去传播更多的爱。
灯笼
都说“纸包不住火”。
是的,这种惹火烧身的事,发生过一千次,一万次,一千万次。
惨案们都有历史纪录,甚至世界纪录。
不过纪录总是用来打破的。
任何话都不能说死了,说绝了。灯笼它就不服这口气。
它把火紧紧包在纸的怀里。
让火在怀里暖着,在怀里亮着,烧得满面红光。
却烧不到它一根毫毛。
它用纸把火包着,包出了张灯结彩与兴高采烈。
险些以生命为代价,才照亮了一条路。
一条知难而进才有改变的行程。
河与岸
一对形影不离的伙伴。
一起诞生,一起长大,一起相依相偎,相亲相爱。
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岸用有力的双臂,把河紧紧拥抱在怀。河敞开胸襟,把可靠的岸的倒影,深深地放在心中。
讲解着什么叫心心相印。
河温柔的时候,特别可爱。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
河动不动就使性子。怒涛翻滚,恶浪滔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岸总是让着河,护着河,任凭它轻抚或者拍打,任凭它随时随地撒娇、哭闹,耍着小脾气。
河总是抱怨岸,约束太多,自由太少,管得太紧,总想打破陈规,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失去理智时,河甚至会翻脸成仇。泼妇骂街,河东狮吼,咆哮如雷,要冲决堤岸,哪管会泛滥成灾。
责任重大的岸,总是奋不顾身,以命相救,即使断腰断臂,也在所不辞。
水性扬花的河,一次次后悔,一次次忘了教训。
宽宏大量的岸,一次次谅解,一次次苦口婆心。
为了他们自己,更为了更多的别人,岸总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
河却不知是真是假,有时挺明白,有时又糊涂……
雨中候车
雨总是跑得比我快。
我冲到候车亭时,它抢先一步,倾盆而至。
大雨顷刻把站台团团围住,把我团团围住。
名不副实的亭并没有瓦顶,站牌与广告版也不是墙壁。
我并没有悲伤,却被迫不得不泪流满面。
大雨把时间拉长,把公交车的路途拉长。
把一些焦急,拉成失望与无奈。
不听招呼的出租车此时身价百倍,擦肩而过也目不斜视。
还在我的跟前,溅起一瓢冷水。
那就安心候等吧。
既然全身已淋漓尽致,也就无须担心
再大的风雨。
筷子
自从走到了一起,就再也不愿分开。
出双入对,形影相随。无论是出席盛筵,还是以粥水照影,都不会单独前行。
遇到香喷喷甜滋滋,共享津津有味。
碰上咸酸苦辣,也共尝有难同当。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有挑拣的机会,便心照不宣地拨开柳暗花明,夹住最佳答案。
倘见暗藏玄机,也会识破云遮雾障,惹不起躲得起。
也会有拉拉扯扯,也会有磕磕碰碰,谁也不会放进心里。
没有隔夜仇,更不会拂袖而去。
大家都明白,分开了就无法活。
万一失去一方,就会沦落天涯,或抛弃墙角。
即使又被配成一对,大多也难以得心应手。
就这样过着多好啊!一起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相依为命:一起风花雪月,风雨兼程;一起青春,一起慢慢变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平淡的生活,诗意地栖居。
给李平打电话
叫这个名字的人太多了,我记住的只有这一个。
一个平凡的人,站我心中非凡的位置。
50年前就是我的偶像,一个最会讲话的人。
让一门写作课舌粲莲花,满室生香。
这天我的电话过去,师母把话筒递到床上。
回应的没有词句,只有“哦”、“唔”几个单音。
一个最会讲话的人,现在取消了说话的权利。
我能明白他的意思,无词的歌用不着翻译。
50年间他说的许多话,一下子在我的耳旁响起。
我再也说不出话。电话线两头,只留下——
两颗心的呼吸。
排污口的婚纱照
为什么这一张婚纱照如此与众不同?
没有蓝天白云,没有椰风海韵,没有色彩缤纷。
没有岩石的坚定与波涛的浪漫。
洁白的衣裙,与发黑的流水同在。
手捧鲜花的芬芳,与脚下刺鼻的气味一起撒播。
两朵笑容,与一连串肆无忌惮的水泡,交辉相映。
就这样,把他们青春、美丽、欢乐,倒影在污泥浊水中了。
难道他们要以丑为美?
难道要把他们的爱,与臭水沟混为一谈?
为什么这一张婚纱照如此与众不同?
一张彩色的纪念在网络贴出,引发了成千上万的问号。
新郎没有回答,新娘也没有回答。
那些问号本身,也许就是答案。
偶遇一盏萤火虫
是谁提着一盏灯,划过了我的惊喜。
划过山村之夜的寂静。划过若隐若现远山的暗影,若有若无山溪的歌吟,若即若离草丛的清香。
划过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还有无处不在的空气。
划过我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回归童年。
我曾惊诧于一些青年,甚至中年,竟说从未见过萤火虫。
更不要说城里的儿童了。
就连我,与这位童年的小朋友也已失散多年。
可惜,没有夜晚的城市不会有它的飞翔,许多乡村也见不到它的灯影了。
这种提灯夜行的小精灵,只选择植被繁茂、水源洁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安身。
它奉行浪漫主义,只栖居于诗情画意。
这一晚,我们久别重逢。
我看见它提着一盏灯,照亮了一座美丽乡村的标签,照亮一些放心食品的鉴定。
照亮了生态文明的一种可能。
是的,萤火虫已离我们越来越远。
还好,我遇到了偶尔的幸运。
城市之欲
不断生长的城市,越是缺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
在缺高度的时候,它把摩肩接踵的大楼搬来了。
在缺速度的时候,它把川流不息的车河搬来了。
在缺青春的时候,它搬来绿荫列队站上街头。
在缺钙的时候,它搬来巨石点缀广场的胸口。
现在,它最缺的是清新的呼吸。
不过,并不是它想要什么,就能要到的。
那些洁身自好、自由自在的空气,就不愿意留下。
倒是那些不想要的东西,比如雾霾,那是城市积郁在心的怨气,就赖着不走。
说是要同城市相依为命,死都赶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