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思维创新
8042600000010

第10章 什么是创新

在谈思维创新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谈几个前提性的问题。这非常必要。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创新的概念。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就如当年的“言必称希腊”一样,现在是言必称“创新”。可是,究竟什么是创新?这恐怕是个很难简单回答的问题。

创新的含义

在英文中,“创新”这个词是Innovation,它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是“更新”,一个是“创造新的东西”,一个是“改变”。我想这些意思都对,但我认为,创新应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大凡人类的活动,不外乎属于思与行之范畴,也就是思想与行为的范畴。凡是新的思想、新的行为,都是创新。所以广义地讲,创新就是:思前人所未思,行前人所未行。这是创新的初始性特征。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讲,创新还有另外特别重要的含义,就是:科学性、应用性、“人文性”和相对性——尤其是对企业来讲。下面我就重点谈谈这几个问题。

科学性,是说你的创新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经得起推敲的。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在绩效量化考核和评价上出台了一些有新意的政策——绩效考核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但科学性这一点普遍难以真正实现。比如,对难度系数的确认就不够准确,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考虑。有的企业是盈利的,但是不是可以更盈利?有的企业是亏损的,但是不是逐渐在减亏?减亏100万与盈利100万是同等的价值——甚至前者分量更重。

应用性,是说你的创新虽然很科学了,理论上站得住脚了,但在这里——你要实行创新的地方——能不能执行。不是说所有那些有道理的东西就一定能应用——“放之四海而皆准”,恰恰好多好的东西就是不能在这里——某一个特定的场合——应用。我常讲,不能一味地强调先进性,先进性归根结蒂要体现在:它在多大程度上是符合实际的——要追究这个“度”。说原子弹比弓箭“先进”显然是可笑的,说英、美的民主政治比非洲原始部落的政治制度“先进”也是可笑的。这没有可比性——这么比也不公平。只能说非洲某个部落的政治制度比另一个处于相同阶段部落的政治制度先进。不是说最先进的就该不分场合地去执行,这里有个基础的问题,有个符不符合实际的问题。但是,“完全地符合实际”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包含了对现实的无条件迁就,所以前面说要讲究个“度”。有的企业搞的发展规划看上去都很不错,令人振奋,但应用性不强,缺少可执行性,往往落空。我们只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企业这些年规划的落实情况,就大致清楚了。其实,真正好的规划并不一定是理论上很超前、听起来很完美的,甚至恰恰是不那么超前、不那么完美的——正因为如此,它才是符合实际的,才是“可执行的”。前面也提到过创新与条件——环境的关系问题,这就是创新的“条件性”。还有的企业搞的诸如内控、信息化建设、监管分开运行、行业重组等等,都是书面上很好的东西、理论上很好的东西,或者说其他企业搞得很好的东西——这往往成为推行者很好的依据或借口,可一旦拿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就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

“人文性”这个词——《辞海》里没有这个词,在这里是想借这个词说创新应该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经济者,经世济民之意也。所谓人文关怀,不仅对人类是有益的,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甚至对整个宇宙都应该是有益的——根本上还是对人类有益。比如卫星,用于气象观测或电视转播是好事,用于军事侦察、定位打击就是坏事。核能,用于热力发电就是好事,用来制造杀人武器就不是好事。当然这些若是用在抵御外敌入侵,打“正义”之战,就另当别论了——但我想,杀人总归不是好事。好坏总是相对的。“正义”之战从另一方来讲就是“非正义”之战。两者是同一场战争。战争是残忍的、愚蠢的,极不人道。我看墨子讲“非攻”还是对的。现实中,有的创新就不具备“人文性”的要求。比如有人发明出一种五彩缤纷的墨水,专为男士写情书之用,用这种墨水写出的信——与同样五彩缤纷的、带有香水味儿的信纸配套使用效果更佳——特别能打动爱慕虚荣的女性。妙的是这种墨水尤其符合见异思迁的男性的需求——不够长久,几个月后字迹会自动消失,正可以不留痕迹地抛弃女友。想赖账自然也可以用这种墨水打欠条。还有那种打手机总是显示“不在服务区”的所谓技术创新,让人总觉得不那么对味儿,只图自己省事,却无端地浪费了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沃尔特·格罗培斯说:“最人性的,就是最好的。”他设计的迪士尼乐园中的小路,就很有“人文性”,也很有创意。他的方法是:迪士尼乐园建成后先不设计小径,而是撒上草种提前开放,使整个乐园的空地都被绿草覆盖,短短半年里,草地就被踩出许多小道。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这些依据脚印设计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又实用方便。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士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当人们问他,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方式设计迪士尼乐园的道路时,格罗培斯说了前面的那句话:“最人性的,就是最好的。”在我看来,格罗培斯简直就是位艺术大师。与之相比,我们的朱熹老夫子讲的“存天理,灭人欲”,仅从居家生活的角度来讲,也是大违“经济之道”的,更何况深究别意。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人性的最高表现。路,算规矩的一种。但,规矩本身不是目的,它应是人性的理性外化的帮衬。格罗培斯对路的设计是高明的,是洞悉人性的佳作。

相对性,是说你的创新别人已经搞过了,并且成功了,但对你来讲,仍然是创新,因为你没有搞过。这就是创新的相对性。我们应该承认和鼓励这样的创新,否则我们就会流于庸俗化的创新。那就是刻意标新立异、为创新而创新。虽然光鲜炫目、五光十色,但仅仅是一堆泡沫而已,不禁实践的一戳,待泡沫破碎,一无所有,只留下一道道贻笑后人的垢渍。何况,相对性的创新,往往实行起来同原创一样地艰难,并不轻松。只有那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人,才会觉得省事、好办。其实,一切创新都有继承性。但只有创新,才是真正的继承。没有创新,继承就会失去本来的意义。

求知与求实

其实,不论是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讲,创新的本质更在于求知与求实。求知,包含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占有知识,追求对现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第二个是创造知识,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发现。尤其是这第二点,不断迈向未知领域,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能想象我们的一切创造与求知无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创新是求知的一个过程,求知是创新的必由之路。求知和创新,这是人类的基本特征。那么,求实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求实是个手段的问题,是求知和创新的手段。真理是客观的,不求实就无法求知,也就无法创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求实是无法解决矛盾的,不解决矛盾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事实上,求实必然包含创新,不创新难以求实,反过来创新必然依靠求实,不求实难以创新。没有创新的求实与没有求实的创新都是软弱无力的、没有用的。我感觉,要真正达到最经济地、最有效地推进企业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还是要靠求实。一般来讲,主观上不求实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客观上才会造成没有求实的结果。特殊情况下,才会从主观上就不去求实,那就是“阶级敌人”了,是在“搞破坏”,或者是为了某种个人目的去“作秀”。所以,创新的本质乃在于求知和求实。只有解决好求知和求实这两个问题,特别是使求知和求实高度统一起来,人类社会才能在创新中前进。

“三个高度统一”

前面说要在求知与求实上实现高度的统一,这是笼统而言。具体讲,是“三个高度统一”,即:创新对象要前所未有地在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人性与自然规律方面重新形成高度统一。注意两处关键词:“前所未有地”、“重新形成”。

形式与内容,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也是一对深刻的矛盾。形式与内容最完美的结合,是事物的最高表现形式。但随着事物的发展,必然就会慢慢出现形式与内容不相统一的时候,不是形式大于内容了,就是内容胀破了形式。形式大于内容,就要犯形式主义错误。内容胀破形式,就要犯实用主义错误。两者都要不得。这个时候就需要创新。创新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形式大于内容时,内容需要创新。内容胀破形式时,形式需要创新(当然,不论是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内容胀破形式,实际上形式与内容两方面都需要创新,但是应各有侧重)。这是一个循环,没有止境。因此所谓创新,其实就是“前所未有地”在形式与内容上“重新形成”高度统一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也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和一对深刻的矛盾。理论与实践两者最为和谐的关系,就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个良性循环。理论与实践最完美的结合,也是事物的一种最高表现形式。同样,随着事物的发展,必然会慢慢出现理论与实践不相统一的时候,不是理论超前于实践了,就是实践领先于理论了。理论超前于实践,就会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就要犯教条主义错误、犯列宁所说的“‘左派’幼稚病”。实践领先于理论,就要犯经验主义错误。两者都要不得。这个时候又需要创新。创新可以解决这个矛盾。理论超前于实践时,实践需要创新。实践领先于理论时,理论需要创新(当然,不论是理论超前于实践还是实践领先于理论,实际上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需要创新,但也应是各有侧重)。因此,创新就是“前所未有地”在理论与实践上“重新形成”高度统一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循环。

人性与自然规律也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和一对深刻的矛盾。人性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也应该是和谐的,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个“天”,就是自然规律,这个“人”,就是指人性。这里所谓的人性,就是指人的自身发展的总和。人性与自然规律最完美的结合,是宇宙,至少是当今世界最高的表现形式。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慢慢出现人性与自然规律不相统一的时候。人性是发展的,是个变数。但应该铭记:任何时候,人性的发展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性不能无限制地演变或膨胀,否则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但是,我们还要知道,在自然规律的面前,人既是客体,同时又是主体。人工降雨,就是人发挥了主体作用的例子。“天”,这时本来没有要下雨的意思,是“人”,改变了这一时的规律。核泄露,更能影响自然规律。切尔诺贝利现象就是个例子,它使周围的海洋、气候、植物、动物,都改变了运行和生长的规律。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慢慢出现人性与自然规律不相统一的时候。不是人性违背了自然规律,就是自然规律限制或阻碍了人性。人性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自然规律限制或阻碍了人性,就会被人类改变(改变的结果有好有坏)。这个时候,同样需要创新。创新可以解决这个矛盾。人性违背了自然规律,就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进行自我改造。自然规律限制或阻碍了人性,就需要人类通过创新的方式得到某种改变,从而满足人性,为人类服务。这也是一个循环,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