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夫妻关系中的九根毒刺
8041800000041

第41章 俄狄浦斯情结与艾蕾拉情结

实际上,前面我们所做的投测测验反应的就是“恋母情结”,或者叫“俄狄浦斯情结”,它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的。

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

俄狄浦斯是希腊一个小国的国王之子。在他出生之前,国王到神庙去为即将出生的儿子祈福。然而神却告诉他:“你的儿子命中注定要杀死你,然后迎娶他的母亲。”

听到这个预言,国王非常恐惧。在俄狄浦斯出生后,他命令侍卫杀死这个孩子。但侍卫看着孩子可爱的面孔,不忍心把这样无辜的婴儿杀掉,就把婴儿送给了一个牧羊人。牧羊人带着孩子到了另外一个国家,正好那里的国王没有儿女,想收养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于是,牧羊人就把这个弃儿送给了他们——由他们抚养成人。这个孩子就是俄狄浦斯。

就这样,俄狄浦斯一天天的长大了,他对自己的身世却毫不知情。长大以后,他偶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在回国的路上,俄狄浦斯遇到了一位坐着车子的老人。双方因争路而僵持不下,争吵并且打斗起来。结果,俄狄浦斯失手打死了这位老人。他并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底比斯的国王,也就是他的亲生父亲。此时,他的祖国正好承受着一场灾难。俄狄浦斯挺身而出,拯救了这个国家,因此受到了当地人的拥戴,于是被推选继任了那里的国王,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娶了原任国王的王后(也就是他的生母)作为自己的妻子。

然而,终于有一天,俄狄浦斯从牧羊人那里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万分愧疚的他步入了最悲惨的结局——他弄瞎了自己的眼,然后永远离开他的祖国。

在西方这本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然而,在 19 世纪,当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以心理分析的角度再度审视这个神话传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隐藏已久的文化观念。弗洛伊德把它称为“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男孩在 4—6 岁的时候,在潜意识里会排斥父亲,甚至希望父亲“消失”,而希望独自保持与母亲的亲密关系,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含义所在。弗洛伊德经过仔细的分析后得出结论:所有的男人都有这样的冲动。弗洛伊德还认为俄狄浦斯的遭遇,正是人们的潜意识通过神话传说得以表现的一种形式。在故事中,俄狄浦斯因为无法抗拒的命运而弑父娶母,正反映了在男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渴望排斥父亲,而单独与母亲在一起的这一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反映的正是母亲对于男人婚恋的影响。

弗洛伊德曾经对一位男性的咨询者进行催眠时,这位病人说出了他心底里的秘密。

“六岁时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她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白天总是悉心照顾我,夜晚,她搂着我入睡,为我唱着童谣。然而这种情况有一天改变了。

有一天,一个男人突然来到家中,实际上他是我的父亲。他因为服兵役而离家好几年。由于离家已久,以至于我对这个男人的印象已经非常淡漠。然而他一回到家中,就立刻霸占了原本属于我与母亲的房间。晚上,我再也不能够睡在母亲的旁边,而要一个人睡在小房间里,渡过漫漫的长夜。我试图推开那个本属于我房间的房门。看看那个坏男人在那里做什么,然而那扇门却关得紧紧的。这让我感到怒火中烧。即使我没有看见,我也知道,原本只属于我与母亲的亲密,现在却被另外一个男人分享了!

父亲在家住了几个月。这期间,邻家孩子的父亲在前线的战斗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死了。当父亲再次离开家的时候,我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希望这个男人也早点死吧!

我知道这种想法万般的不对,但我仍然控制不住它。”

实际上,在男人成长的过程中,第一个与他有亲密接触的异性常常就是他的母亲。每个男孩都渴望从自己的母亲那里得到情感的满足,这样,他就与他父亲产生了竞争关系。作为第一个也是在成人之前对他有着最大影响的女性,母亲会理所当然地深深地影响这个男孩的一生,尤其会影响他对异性的观念。

与“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相对应的是“艾蕾拉情结”(恋父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说的是男人和母亲的关系,而“艾蕾拉情结”说的是女人和父亲的关系。作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与异性交往的对象,父亲对于女人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在希腊神话中,同样有一个故事来喻示“恋父情结”。女孩艾蕾拉是国王和王后的女儿。一次,王后有了外遇,与情夫合伙把国王害死了。艾蕾拉在得知父亲被害后,怕母亲又害死弟弟,就把弟弟托付给父亲的好友抚养,等到弟弟长大以后,她与弟弟联手杀死了母亲及其奸夫,为父亲报了仇。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个希腊神话所喻示的正是女儿与母亲为争夺对父亲的亲密关系而产生的冲突。这就是“恋父情结”,又名“艾蕾拉情结”。

正如我们在前一节中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或“艾蕾拉情结”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异性长亲对他/她婚恋的影响。一个人会倾向根据他/她的异性长亲的特点来选择自己的配偶,选择那些具备他/她的异性长亲的优点而排除其缺点的人作为他/她的配偶,就是这一影响的体现。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卢梭,也是一个深受俄狄浦斯情结困扰的人。在他的著作《忏悔录》和《遐思录》写道,他在十一岁时就喜欢上了一个二十二岁的姑娘,但没过多久这个姑娘就嫁人了。卢梭在《忏悔录》中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女孩的喜爱与对她新婚丈夫的嫉妒之情。在他十六岁时,又喜欢上了二十八岁的华伦夫人,而于此同时,卢梭还与另外一位仆役分享这位“母亲”。前后两位女子都比他要大十多岁。出于对这种有悖于常理的恋情的愧疚,卢梭的心里充满了沉重的负罪感。他在《忏悔录》中写道:“我确实得到了肉体上的满足,但是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忧伤毒化了这种满足的魅力,使我觉得好像犯下了一桩乱伦罪。”

又如一位女士,背离了父母意愿而自行择偶,那么她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

“在谈恋爱的时候,家里都坚决反对我与他交往,原因是他吸烟太重了,以至于连夹烟的手指都熏黄了。我的父亲更是极力反对,原因在于他就是一个烟枪,戒过多次都没有戒掉。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因为长期吸烟而发现肺部的病变,有肺癌的先兆。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他,这固然与他在事业上的优秀有关系。然而在本质上,我也希望找到一位吸烟的男士作为自己的先生。父亲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我选择一位吸烟的丈夫正是和他有关。在我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父亲一边夹着烟一边沉思写文稿的样子。在我的感觉当中,吸烟的男人总是深沉、有内涵而又可靠,他给我父亲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