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8041700000079

第79章 当生气时怎么办?

发脾气对内外都是烦恼。对内是指自己心生烦恼,对外是指困扰他人。——证严法师

“释义”

生气是一种不良情绪,对内对外都是烦恼。对内来说,会让自己心生烦恼;对外来说,会使别人受到困扰。生气是一种无知,也是一种蠢行。生气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因此,我们应该多一点理解与宽容,少一点怨气与愤怒。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做到不生气,该是多么快乐啊!

古时候,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一生气就跑回家去,然后绕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而一生气,他仍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当爱地巴很老了,走路已经要拄拐杖了,他生气时还要坚持绕着土地和房子转三圈。一次,他又生气,拄着拐杖走到太阳已经下山了还要坚持走下去,他的小孙子怕他有闪失就跟着他。小孙子问:“阿公:您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里面有什么秘密?”爱地巴对小孙子说:“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我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我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气就消了。气消了,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工作、学习了。”孙子又问:“阿公!您年老了,成了富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爱地巴笑着说:“老了生气时我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我就边想:我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

生气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生理反应。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比如说我们认为这样是对的,别人也应该这么做才是对的。一旦别人或自己的一些行为违背了这些标准,我们就会生气。

经常生气,容易导致多种疾病。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伤肝、伤肺、伤脾、伤神,会导致包括心脏病在内的多种病的发生可能性,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自杀。另外,人生气时样子是丑陋的。经常生气会使人颜面憔悴,皱纹增多,容貌超过实际年龄。

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先不要生气,要头脑冷静,理智对待。要善于控制和理顺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一位哲人说:“智者以理智控制情绪,不智者以情绪控制理智。”做人要胸怀宽阔,心胸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古人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高瞻远瞩,宽以待人,不要鼠目寸光,尽在琐碎小事上纠缠不休。

生气时要善于积极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如和朋友谈心、打电话诉说自己的不满或不幸,或到僻静的地方痛哭一场,或把自己胸中的怨言和不满写在日记里,都可以起到积极发泄的作用。

平时要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性格暴躁易发火是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它与现代人的素质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要培养自己的忍耐性,有宽容之心,得让人处且让人,不要与人争名夺利,力求做到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做一个有修养、胸怀宽阔、肚量大、涵养高的人。

方婷是一位高中教师,有一次在课堂上讲完了一道例题后,让四个学生到黑板上再做一遍,结果三个人做错了,方婷心情很不好,忍不住说了一句:“如果换了你们站在我这个位置,你们三个人作何感想?”三个学生知道老师生气了,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直到下课。

说当时“忍不住”,是很确切的。因为当时方婷也意识到这话说了以后,会让三个学生难过,甚至对本门学科产生畏惧感。但当时没有找到不生气的理由,还是将话说了出来。而学生因为老师生气,就会很畏惧学习这一门课。

生气其实是最无力的情绪,也是最具破坏性的情绪,许多人都会在生气时做出使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来。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不让自己生气。

1.避开刺激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可使人生气,如遇到这种情况要尽量躲开,或暂时回避一下,以免使矛盾激化,这是一种消极的制怒方法。

2.转移注意力

人在生气时,往往大脑皮层中出现强烈的兴奋点,并且它还会向四周蔓延。为此,要在“怒发”尚未“冲冠”之际,善于运用理智有意识地去转移兴奋中心。比如赶快转变一下思路,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报纸、逗逗孩子;想象一些轻松、愉快的情景,例如风和日丽的天气、青山秀水的风景、鸟语花香中的感受;或闭眼几秒钟,从矛盾中逐渐解脱,使激动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3.找适当的宣泄方式

寻找适当的宣泄方式,把怒气发泄出来,比让它积郁在心里要好。摔打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或是对天空大喊都可以缓解自己的冲动。另外,把心中的不满或意见坦率地讲出来,既可泄怒,又可以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了解。

4.从生理上放松

用冷水洗脸,降低皮肤的温度,有利于平静下来。说话尽量平缓一些,自己变得轻松,怒气也会随之减少。自我按摩头部或太阳穴,有助于减少怒气,缓解肌肉紧张。闭目深呼吸,再用力伸展身体,可使心神慢慢安定下来。喝热茶或热咖啡,也能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