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803900000075

第75章

第四篇 当下禅第一章世道第二节人生本苦短,心系苦则长

禅宗追求大悲无泪,大笑无声,悲与笑都是人的主观情绪,从出生到离世都将与人相伴相随。这也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苦处。人生无常,无常则苦。苦是人生五味之一,与甘相对,这样的定义虽不完整,却也从味觉上说明了何谓“苦”。

苦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之一,是佛教对人的现实存在所做的状态定位和价值判断。苦谛是四圣谛之一,也是最关键的一谛。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圣严法师将这八苦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种是“苦苦”,即普通的苦,例如有所求而终不得,忍不了却不能躲,情人天各一方而冤家却偏偏路窄;第二种是“坏苦”,是苦于变化而不能满足,尤其指快乐的短暂与快乐的变质,快乐的终点总是通向痛苦,乐而受苦,无法改变;第三种是“行苦”,世间一切无常而人却偏偏追求永恒,缘起缘灭而欲望不熄,美丽总是如一现的昙花,这样的规律与行相悖,人就朝着已经偏离的方向越走越远,苦苦挣扎不得解脱。

唐代有一位禅师,居住在杭州秦望山的一棵松树之上,松树枝繁叶茂,上有一个鸟巢,禅师就住在鸟巢旁边,因此被人称为“鸟窠道林禅师”。

诗人白居易非常仰慕他,于是就前来拜访,他看到鸟窠道林禅师稳坐在松树之上,不由得担心地说:“禅师,您的处境很危险啊!”

禅师却回答说:“太守大人,你的处境才危险呢!”

白居易大惑不解:“您坐在树端,随时可能因不慎而掉下来;我稳稳地站在地上,且身居要职,地位名声都有,怎么会危险呢?”

鸟窠道林禅师解释道:“你身居官场,犹如干燥的薪柴放在烈火之侧,怎么能说不危险呢?”

白居易顿时大悟。

对于身在官场的白居易而言,官场沉浮,其中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是防不胜防的,危险就在眼前,痛苦也就在身畔。官场之中的人要承受痛苦,职场中的人又何尝不是?学校里,社会中,甚至是一个家庭里,有谁能够摆脱苦的纠缠?常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外在的“江湖”这个环境与内在的“己”的不自由共同束缚了人的心性,既带来了身体发肤的疼痛,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佛陀认为,拯救世人的心比拯救世人的肉体更为重要。一切皆由心生,每个人在自己的心里勾画着自己对菩萨道的追求或者对俗世欲望的渴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以,苦也从心而生。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心会生苦呢?

圣严法师根据佛教教义,找到了三个心苦的原因。第一个是“无始以来的无明”。西方科学一直追求的宇宙起源在佛教观念中是不存在的,佛教认为生命是一个圆,既无起点,也无终点,而人的本性是趋向于追根溯源的,不得而苦,甚至连这个苦的源头也不存在,因而苦是永恒的,不能消除。第二个是源于“不知苦其实是因果循环”。世人尝到的每一个“苦果”,其实都由前因造成,而现在的果又将成为将来的因,因果循环,不断制造苦。第三个造成苦的原因是“烦恼”,烦恼由环境和自身情感的混乱而引起。

苦是不可以消除的,但是却可以减轻。圣严法师将佛教灭苦的方法概括为两种:一是改变观念,建立正见,如建立因果观、因缘观、慈悲心;二是通过修行,包括打坐、诵经、拜佛等。

其实当我们真正参透了因果循环,了悟了生之大义,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就一定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度过生活的困境。

从前有一个青年总是哀叹自己命运不济,生活多舛,既发不了财也求不到一官半职,终日愁眉不展。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个老和尚,看到老和尚一脸的平静祥和不由得叹了口气。

老和尚拦住青年,问他为何叹气,青年说:“我看到你开心的样子觉得很羡慕。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多的烦恼?为何我既没有一技之长偏偏又一贫如洗?”

老和尚说:“年轻人,你明明很富有啊!”

青年问:“富有?我除了烦恼什么也没有。”

老和尚并没有急着解释,而是继续问他:“那么,假如有人给你一千两银子,换你十年的寿命,你换吗?”

“当然不换!”

“给你五千两银子,换你的健康,你换吗?”

“还是不换!”

“给你一万两银子,换你的生命,你换吗?”

“不换!”

老和尚顿时笑了:“年轻人,到现在为止你至少拥有一万六千两银子了,难道还不够富有吗?”

所以,不要感叹命运不公,不要埋怨生而受苦,凡事只要换一个角度,只要保持一种正确的心态,人就能够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创造无穷的价值,苦,也就不完全是苦涩的了,也许还能从中品尝出另一种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