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803900000040

第40章

第二篇 修心禅第三章持戒

无规矩不成方圆

戒律是禅,劳动是禅,生活亦是禅。能够在生活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也便是在幸福的人生路上又迈近了一步;而那责任和义务,也便是成就方圆的规矩。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毫无约束的生活只能造成身心的透支与灵魂的衰亡。

如果说幸福的生活像一个美丽而自由的风筝,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持戒的修行就是那牵引风筝的长线。有了这根“长线”的约束,我们才能自由、快活地飞翔,既不堕落,又不会彼此奴役与伤害。

第一节和谐的自由如行云流水

自由是心灵的后花园,而禅定是打开花园大门的钥匙。禅定修行,正是为了打开智慧的禅门,获得自由轻盈的人生。禅定将我们从奔波忙碌的世俗生活中解放出来,以身体的被缚换得心智的舒展。自由是行云流水般的快乐,闲看门前花开落,笑望长空云卷舒。

禅定的一种境界,自由是一种心态,虽然抵达自由可以通过不同的禅修方法,但是绝对的自由只是从心灵角度而言。在禅宗的理念中,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持戒”观念。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所有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

有这样一则熟悉的寓言:车轮总是埋怨方向盘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而方向盘却语重心长地说:“我若不限制你的自由,只怕你会跌入无底深渊中去!”每个生命都像车轮一样崇尚自由,反对约束,总是努力地想要挣脱方向盘的约束,而一旦真得如愿,则可能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之前想象中的坦途中布满了沟沟坎坎,稍不留神便会撞得粉身碎骨。倘若挣脱了外界的束缚而达到执迷的程度,这种自由就会变得危险。

禅宗的自由是有约束的自由,是需要遵循戒律的自由。圣严法师开示持戒的目的是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而禅修之人既要遵守五戒,又要求得四种精进,守五戒是自利自保,求精进是为了利乐众生。

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简单的项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称五戒为根本戒,其他一切戒律无一不由五戒衍生而成,也无一不将五戒作为重戒。五戒主要包括杀、盗、淫、妄、酒。圣严法师在《佛教入门》一书中对其做了详细的解释:

1.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

2.不偷盗,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义之财;

3.不邪淫,主要是不违社会秩序、不背人间伦理、不妨害家庭、不损伤健康;

4.不妄语,主要是不以语言使得他人受到损害;

5.不饮酒,应包括麻药在内,主要是不以饮用酒精及麻药,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杀、盗、淫、妄的犯罪行为。

遵守五戒,可以使人克制自律,不做任何有损于他人的事,做到这一点只是遵守了佛法教人持戒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四精进劝导他人除一切恶修一切善。

四精进,又称为四正勤,是劝导他人去恶向善的法门,也就是佛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含义:已作之恶令中止,未作之恶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长,未行之善令修行。前两句是为众生拔苦,后两句是给众生带来幸福。拔苦与乐,正是大悲心的菩萨行。

唐代诗人白居易喜欢佛法,他曾经专程去向鸟窠道林禅师请教。

白居易问:“禅师,佛法的大意究竟是什么呢?”

鸟窠道林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窠道林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八十的老翁也未必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既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戒律,也是每个人应当随时对他人做出的劝诫。只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佛。所以学佛之人除了要积攒智慧资粮,譬如研读经书,还要储备福德资粮,即遵守佛教的一切戒律。否则,即便读遍所有经文,而福报不够也不能成佛。

禅宗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没有痛苦,没有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的舒适和谐,但仍然要以不损害他人并救济他人为原则。把握住自由的方向,就像是只有握紧手中的线,风筝才能够在高空中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