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每天懂点开心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国学
803600000108

第108章

第二卷第七章第六节 “啃老族”为何越来越多

开心一刻

“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现在这个互联网,真是鱼龙混杂!”行政处的老刘关掉网页,愤愤地说,“不工作就啃老,简直是胡言乱语,要是我儿子大学毕业后不能自食其力,整天窝在家里,还像从前那样敲骨吸髓地压榨我们老两口,我非得打断他的腿不可。”

“老刘,用不着这么生气,网上说的也不是全没道理。你可以去打听打听,现在啃老一族可是人丁兴旺啊,什么80后,90后的,甚至30出头的人也在家啃老。”

下班回到家,老刘打开电视准备看新闻,这时儿子打来电话,说这月的生活费“见底”,急需“补仓”——万望父亲大人汇款而来,以解燃眉之急。

儿子的一番话让老刘又好笑又好气,好笑的是这小子生活费都没了,还这么幽默,气的是半个月前才寄了一千块的生活费,怎么现在就“见底”了。

“你一个学金融的,怎么一点金钱观念都没有!你以为钱是风吹来的?”

“老爹,少安毋躁。我也不过是按时拿钱,按时花钱,非常符合金融市场的规律。比起我们上几届的师兄师姐们好多了。他们毕业好多年了,有的还在家里啃老呢!”

“又是啃老!”

“老爹,你也知道了!”儿子在电话那头嘿嘿笑着,问道,“你知道我们那些师兄师姐,见面打招呼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

“肯定不是什么好话!”

“今天,你啃老了吗?”

开心学心理

据调查,中国有近一半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现象,那些早该自食其力,却因种种原因窝在家里,依然靠父母养活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在“啃老族”的庞大队伍中,大学毕业两三年,依然没找到称心工作的年轻人占了大多数。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 “啃老”现象?应该说,这是年轻族群“认知心理”缺失导致的结果。认知心理,就是对自我意识、行为及其反应的具有客观倾向的认识程度,通过这种认知作出相应的符合社会约定的言行举止。显然,“啃老族”的存在,违反了社会普遍遵循和认同的标准,即一个有能力工作,能养活自己的年轻人,却还在啃食着父母的骨血。

对一些大学毕业生来说,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大军中,他们并没有太多优势可言,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难。他们当中有的人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有的则是有了工作,不想去上班,依然过着学生时代的生活。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是典型的对自我意识与行为缺乏客观认识的表现,正因如此,认知心理缺失还会导致两种情绪极端——对自身的严重自卑和盲目乐观。

因为自卑,对自己的价值评估太低,不敢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继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宝贵的机会,转而“回归家庭”,由此自卑心理越发严重;因为乐观,对工作本身有着诸多要求,想要这样的待遇、那样的条件,最好什么都不用干每月都能拿高薪,既然现实社会不能满足自身的要求,他们也就抱着“等待”的心态待在家中或是以“考研”的名义长期休养,费用则由父母埋单。虽然有些人感到内疚,但是他们主观上并不想改变这一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有效地调整自己呢?

1.认清专长,加强实践

每个人的能力各有不同,对自己要有客观的评价,从中找出自己胜出他人的专长是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在加强自我认知的前提下,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的主动性,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一个人天生懒惰,好逸恶劳,重要的是要清楚自身的优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改变观念,长线发展

无论是就业也好,还是对整个人生的规划也好,首先在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要做到这两点,首先是要改变观念,将眼光放远。这里强调的是先养活自己,再寻求发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这比企图“一步到位”的人更理智,更具有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