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经一日一谈
8028200000005

第5章 掌握创新与守成的尺度

【原文】

非万不得已,止宜率由旧章,与民休息。微特孽不可造,即福亦不易为。不然,如社仓、如书院,岂非地方盛举?而吾言不必创建,独非人情乎哉?社仓之弊前已言之,书院之名径始劝捐于民,总不无所费。及规模既定,或倚要人情而荐剡①主讲,其能尽心督课者,什不得三四。师既公属空名,弟亦遂无实学。以闾阎②培植子弟之资,供长吏应酬情面之用,已为可愧。其尤甚者,资不给用,则长吏不得不解橐以益之,而归咎于始谋之不藏③,是何为乎?夫书院犹有遗累,况其他哉!故善为治者,切不可有好名喜事之念,冒昧创始。

【注释】

①荐剡:推荐、聘用。

②闾阎:指乡村。闾、阎都是古代乡村里巷的门。

③藏:即臧。善、好。

【译文】

做地方官,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只有按照旧有的典章制度办事,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罪大恶极之事当然不可为,即使是造福于老百姓之事也不要贸然去干。就拿建社仓、创书院这类事来说吧,这难道不是造福地方的好事吗?但我却认为这种事不能做,建社仓的种种弊病,我在前面已经谈到。建书院这个想法从一产生,再经过劝老百姓捐资修建,总的来说并不是不需要花费的。等到书院一旦建成,规模已定,那就会邀请要人出任书院主讲。这类人能够尽心尽力劝学生学习的,十个之中没有三四个。为师的既然只是个空名,那学生又怎会有真才实学呢?用一般乡村学生的学费,来作为地方基层应酬费用,已经让人感到非常惭愧了。如果办书院费用不足,当官的还得拿钱出来作补充,因此就会归罪于创建书院的人,办事不圆满。这样做有什么必要呢?建书院这种事尚且有如此的麻烦,其他的事更不用说了。所以懂得治理的人,千万不可为了虚名而贸然去创建某事。

【智解】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无不需要创新精神和建设精神,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从远古茹毛饮血到现在精致休闲的生活,可以说都是创新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创新带给人类的最为神奇的景致。

然而一味地贸然“创新”同样很危险,稍不留神就会走向极端。因此,在创新和建设之前找到一个最佳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历代的变法来看,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更可悲的是有的甚至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和“襁褓”之中。究其原因,无非要么是触犯了以上层社会权贵为代表的顽固势力的利益,要么就是遭到了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的反对。哪种力量更强大,暂且不提。只要是有异议,就注定了危机的到来只是时间的问题。可是不变法呢?一味地法古呢?以前地好的方式方法当然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但是该创新的时候就得创新,裹足不前,拘泥法古同样是不可取的。

在历史上“萧规曹随”一事大有名气,足可作此佐证。

曹参本来是个将军,汉高祖封长子刘肥做齐王的时候,叫曹参做齐相。那时候,天下刚安定下来,曹参到了齐国,召集齐地的父老和儒生一百多人,问他们应该怎样治理百姓。这些人说了一些意见,但是各有各的说法,不知听哪个才好。

后来,曹参打听到当地有一个很有名望的隐士,叫盖公。曹参把他请来,向他请教。这个盖公是信奉黄老学说的(黄老就是指黄帝、老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清静无为,让老百姓过安定的生活。曹参依了盖公的话,尽可能不去多打扰百姓。他做了九年齐相,齐国所属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较安定。

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萧何做相国。曹参还是用盖公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出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有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儿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认为他是倚老卖老,瞧不起他,心里挺不高兴。

曹参的儿子曹窋,在皇宫里侍候惠帝。汉惠帝嘱咐他说:“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那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这么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窋趁假期回家的时候,就照汉惠帝的话一五一十跟曹参说了。

曹参一听,就火了,他骂着说:“你这种毛孩子懂个什么,国家大事也轮到你来多嘴。”说着,竟叫仆人拿板子来,把曹窋打了一顿。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责打,非常委屈,回宫的时候当然向汉惠帝诉说了。汉惠帝也感到很不高兴。

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汉惠帝就对他说:“曹窋跟你说的话,是我叫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

曹参向汉惠帝请了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

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

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干?”

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你好像不如萧相国。”

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定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照着办,不要失职就是了。”

汉惠帝这才有点儿明白过来。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静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可知守成并不意味落伍,创新并不代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