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暖口味心理学
8026700000030

第30章 充实自我,让生命不空虚(1)

无事可做的日子不好过

为什么无聊会招来厄运?

我们必须马上说明,无聊并非总是给人带来不幸。在某些条件下,无聊是满足生活中更高需求的准备工作。为了学会弹钢琴,人的手指千百次地重复着单调的练习。《圣经》、柏拉图和但丁作品中的部分章节枯燥乏味,我们通读这些作品是为了领会整体意义。老夫老妻都能容忍对方的闲言碎语,因为婚姻的价值远远高于闲言碎语的价值。为了更高的目标忍受无聊是有回报的。

但多数无聊不属此类。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感到无聊不是因为工作或环境,而是因为毫无热情的心态。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做什么都觉得枯燥乏味,总想做些新颖的工作。无聊的人如饥似渴地寻新求异,为的是让生活更加充实。因此,只要有令人兴奋的机遇,无聊的人都会感兴趣。于是,他很容易受到厄运的伤害,因为他很可能忽视机遇的内在风险。

许多人因为无聊而陷入悲惨境地,可是,他们连麻烦的起因都没搞清楚。下面这个例子很典型。

有一个姑娘与人私奔,男人已经结婚,而且年龄比她大一倍。姑娘既没有如花似月的容貌,也没有高人一等的德行,根本无法驾驭情夫的心。她深感懊悔,倍感凄凉,终于回到家中。她对父母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根本不爱他。我一定疯了。”她没有疯,只是感到无聊。

实际上,许多年轻人因为对生活感到无聊才随波逐流,他们无聊到深感痛苦的地步,只要碰到令人心动的机会,就会不顾一切,甚至做出疯狂的蠢事来。

百无聊赖的成年人也容易遭逢厄运。许多孤独、无聊的男人刚认识某个人就上当受骗,陷入灾难中,因为只要有人对他稍加关心,他都会感激不尽。

有这样一个例子:据纽约警方报道,有一个到纽约观光的游客陷入别人设下的骗局中,连见多不怪的警察听了这件事都摇头叹息。“我知道他的话听起来有点离谱”,受害者承认,“但是,他看上去像个好人。我很高兴与他在一起,让他拿着钱。”

心理学家可以解释为什么骗子和心怀叵测的奸商在美国人口稀少的地区非常猖獗,而且为害甚久。百无聊赖的家庭生活非常乏味,任何态度和蔼的陌生人都能给他们带来愉快。他们对陌生人毫无警惕之心,对他们做出的难以置信的承诺失去了判断力。甚至我们这个时代所谓的老于世故者也会碰到同样的事情。

有一个人在赌博游戏中上当受骗,一下子输掉好几千美元,但他根本就输不起。他解释说:“这是因为我对家人和朋友感到厌倦。”他急于用寻欢作乐的方式调剂生活,根本没有想到会碰到什么风险,结果成为厄运的靶子。

许多商人失去大笔金钱,因为他们的工作太枯燥,太单调,于是就寻找刺激,参加毫无理性的投机活动。

无聊不仅仅使人损失金钱。

美国阿肯色斯州有一个农民,他参与私刑,迫人于死命。他在法庭上承认,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没有什么更有意思的事情做”。

社会学家指出,有的人之所以参加暴行,以巫术致人死命,参与屠杀和私刑,很可能是因为百无聊赖。暴徒不一定是虐待狂,可能是因为对生活感到厌倦,他们在正常生活中找不到一点儿乐趣。这样的人不怕别人报复,不顾社会公德,杀人成为一种摆脱无聊的手段,一种调剂乏味生活的方式。甚至在家中,无聊与厌倦常常导致令人发指的过火行为。有人常与邻居吵架,殴打妻子,酗酒,为的是使无聊得到排遣。

我们不能用寻求刺激和寻欢作乐的方式乞求好运,利用外部刺激摆脱无聊很快就会令人生厌。从长期角度看,生活中的空虚只能用感兴趣的事物来填补,只能用培育热情的方式来填补。只有这样,我们的判断力才能免受无聊的干扰。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有效的告诫,甚至百无聊赖的人也可以用它评估不期而至的机遇。当机遇来临时自己是否心生倦意,是否感到无聊?如果他提醒自己:在百无聊赖时谁都不能对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那么,他起码会定一定神,在接受机遇时三思而后行。这就像人们在筋疲力尽时会自言自语:“我太累了,现在不想考虑这个问题,等头脑清醒后再说。”所以,当我们感到厌倦和无聊时,必须承认这一点,必须控制自己然后才能对影响运气的重大机遇做出判断。

不要受“想法太多”的折磨

著名作家海明威小的时候很爱空想,于是父亲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向一位思想家请教:“你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思想家告诉他:“多思多想!”

这人听了思想家的话,仿佛很有收获。回家后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不动地开始“多思多想”。

1个月后,这人的妻子跑来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从您这儿回去后,就像中了魔一样。”思想家跟着到那人家中一看,只见那人已变得形销骨立。他挣扎着爬起来问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饭,一直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思想家问:“你整天只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么呢?”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都快装不下了。”“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了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垃圾?”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我们这个世界缺少实干家,而从来不缺少空想家。那些爱空想的人,总是有满腹经纶,他们是思想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只会为我们的世界平添混乱,自己一无所获,而不会创造任何的价值。

在父亲的教导下,海明威后来终其一生也总是喜欢实干而不是空谈,并且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无数推崇实干而不尚空谈的“硬汉”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着自己的行动哲学。“没有行动,我有时感觉十分痛苦,简直痛不欲生。”海明威说。正因为如此,读他的作品,人们发现其中的主人公们从来不说“我痛苦”、“我失望”之类的话,而只是说“喝酒去”、“钓鱼吧”。

海明威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后世的名著,就在于他一生行万里路,足迹踏遍了亚、非、欧、美各洲。他的文章的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经去过的地方。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思想是好东西,但要紧的是付诸行动。任何事情本来就是要在行动中实现的。

实干家不认识“空虚”

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人长吁短叹:虽然工作、学习都很紧张,但依然感到生活空虚无聊,内心十分寂寞。空虚即无实在内容、不充实的意思。当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就容易产生这种空虚感。怎么才能摆脱空虚呢?

1. 调整需求目标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2. 求得社会支持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获得社会支持,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3. 博览群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4. 忘我地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的极好措施。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5. 目标转移

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从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静下来。

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抓牢梦想,放掉幻想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有捕捉不到的猎物,就看你有没有雄心去捕;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就看你有没有雄心去做。即使你现在两手空空,但如果自始至终怀揣着雄心壮志,你就不是一无所有;怀揣着梦想,在人生旅途上精疲力竭时你就可以随时充饥!

多年前,一位父亲领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在农场上玩耍。这时,一群大雁叫着从他们的头顶上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他的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就要飞得比大雁还要高。”小儿子也对父亲说:“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父亲沉默了一下,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

父亲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飞了两下,也没飞起来。父亲肯定地说,“我是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儿子们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不断地努力,等他们长大以后果然飞起来了,他们发明了飞机,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如果人生没有目标,就好比陷在黑暗当中,不知道哪里才是方向。人生要有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个年度的目标,一个月份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越直接,他进步得越快,对社会也就会越有益。有了崇高的目标,再加上矢志不渝地努力,没有什么不能成为现实。

如果将心理学家的结论用哲人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20世纪初,有个年轻的美国人,他确立的人生目标是当美国总统。1910年,他就当选为纽约的参议员;1913年,他任海军部助理部长;1920年,他出任了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1921年,在他39岁时突染重病,他成了一个双腿不能活动的残废人。但是这个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当总统的梦想。

他制订了一个旁人看来十分笨拙的身体复原计划——从练习爬行开始。为了激励自己的意志,每次练爬的时候他都把家人、佣人叫到大厅来看。他说:“我不需要掩盖自己的丑态。”他虽然用尽全力爬得汗如雨下,却还赶不上刚会走的小儿子。他的妻子后来回忆说:“见他这样就像有千把尖刀刺在我的心上,可是他从来不听劝阻,坚持到底。”将近7年的坚持苦练终于使他从爬到能够站立起来,虽然仅仅能够站立1小时。1928年,他竞选纽约州州长成功;1933年3月4日,他就任了美国第32任总统,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并于1936年、1940年、1944年破例的三次连任,成为了一届美国历史上长达12年的伟大的美国总统。是他实行新政,先将美国从经济的大萧条中解脱出来;之后又带领美国向法西斯宣战,同全世界一起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45年4月12日,63岁的他因突发大面积脑出血而去世于美国总统的现任上。这位美国总统是谁呢?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目标使他的生命力出现了超乎寻常的奇迹,他的成功就是追求目标的胜利!

其实,怀有远大的理想,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有远大的目标,有积极的心态,就有可能创造奇迹,也就有可能改变世界。

人生就是要立大志:如果你还因为人生犹豫不决的选择而苦恼,那么,基于使命的选择就是你最正确的选择。

成功是每个人朝思暮想的美梦。这个梦与生命同在,至死方休。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生来就有“做伟人”的欲望。“做伟人”其实就是“成功”的集中表现。弗洛伊德之后的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也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不论民族、文化、历史、家庭、性别和年龄,人天生就有爱受赞美、喜爱被尊重的强烈愿望和倾向。这是“人”的共性。因此,可以这么说,成功的渴求与生俱来——因为,成功是获得赞美与尊重最有效的途径。

正如美国的约翰·杜威所认为,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是“希望有重要性”。所以,追求成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需求上的本能。绝大多数人能坚韧不拔地走完人生历程,就是因为成功的渴望始终存在。把它称作信念也好,使命也好,责任也好,任务也好,总有期盼和牵挂,总有要完成的欲求,否则心有不甘,难以瞑目。成功意味着富足、健康、幸福、快乐、力量……在人类社会里,这些东西总能获得最多的尊重和赞美。人人追求成功。普天之下,贫富贵贱,有谁会站出来说,我不想成功,我不愿成功?

洛克菲勒曾对儿子说:“西恩,我记得我曾对你说过你在现在这种年龄,务必做好的事情就是想好10年之后从事什么工作,你对将来必须具有想象力。”

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环境,你要在心里问自己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将来想成为什么人?”无论是否有人对你说过“这是不可能的”,这对你来说并不重要;在你的生活中是否还有这样的人存在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点,如果有一个人不同意这个说法,那这个人就应该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