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暖口味心理学
8026700000017

第17章 欲望少一些,幸福就多一些(1)

适可而止是一种人生经验

老王对购买彩票甚是痴迷,三天两头地去购买,每次都买二三十元的,结果工资花去了大半,那大奖仍与他无缘,使得家中的日子顿显尴尬。其实,购买社会福利彩票,只是向社会公益事业献爱心的一点表示,若家中财力允许可多购买些,若家中财力一般或根本无财力购买就要“点到为止”,购买几张表示一下爱心即可。大家不妨算一下,奖金设得越高,人们获奖的机会就会越少,一个百万元大奖,能中的概率实际是几十万分之一。倾其所有购买彩票,一旦中不上大奖,造成家庭经济困难不说,还会引发家庭矛盾,给和谐的家庭生活平添不少烦恼。值得吗?

谈及购买彩票,老王深有感触地说:“购彩票要适可而止,不可不顾及家中财力而盲目购买。”所幸他及早醒悟,否则,家中的日子会更加窘迫不已。

凡事讲究适可而止,是一种人生经验。

有这样一则美国人喝咖啡的趣事:

艾森豪威尔总统有一次访问麦斯威尔咖啡工厂,厂主请他品尝咖啡,他一口气就喝完,赞赏地说:“喝到最后一滴都是香的。”说完还举起杯子倒给在场的人看,果然一滴不剩。总统的这一举动启示了厂主的广告创意,此后打出了“喝到最后一滴都是香的”的广告词,而且在包装上也绘有一只倒空最后一滴的咖啡杯。

试想,假如觉得好喝,接连来它几杯,那就未必有那么香醇的感觉了。要是怀着不喝白不喝的心态,过多地饮用,那只会腹涨难受,绝不是一种享受。

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么一个杯子。我们是恰到好处,怀着感激的心,品味生活的美好呢,还是无休止地贪婪地往里面装满种种想要的东西呢?现实生活告诉我们,“适可而止”四个字十分关键,许多事情,只有适度了才是最美好的。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动用一些适度技巧可以赢得他人的好感,使交往双方事情好办多了,也能使友谊天长地久。但有些人不是这样,而是过于讲究,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有的人因为过度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而令人作呕,极容易造成诸多个人信息的失真、误解,因而“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说话方面也要有度,在人际交往中应有利有节,即便给对方面子也不要明显地刻意奉承,更不能过于夸张。花钱方面也是如此,在个人消费中不应贪得无厌,不应为了炫耀自己而打肿面孔充胖子,在许多场合,要做到面子光彩,更需要有内在气质,真正体现适可而止的尺度。

一个人的土地有多大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总是塞满了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现代人,总是奢求穿要高档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乡间别墅,行要宝马香车。一切都被欲望支配着。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作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10岁时被点心、20岁被恋人、30岁被快乐、40岁被野心、50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确,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欲望太多,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的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向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做起事来就能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而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康树下苦修,两位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条河,有其源头,有其流程,有其终点。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长,最终都要到达终点,流入海洋,人生终有尽头。活着的时候,少一点欲望,多一点快乐,有什么不好?

事事求胜愚蠢之至

胜利是绝大多数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在人性丛林里,事事求胜,却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求胜”反而是失败的前奏。

有一部电影的部分情节是这样的:

男主角为了查案,想办法进入某一帮会。该帮会的规矩是,欲加入者,必须接受该帮会三名“高手”的挑战。结果男主角先后“摆平”了前两位“高手”,最后碰到帮主,两人在经过十数回合的交手后,男主角俯首认输。女主角知道男主角功夫高强,对他的认输大惑不解,男主角回答说,如果他打败那位帮主,自己就要取而代之,成为帮主,可是当帮主不是他所愿,也无助于查明案情,何况他也不一定能带得动这些人,为了收服他们的心,还得花很多心思,这对查案无益。因此他不求胜,反而故意求败,给了那位帮主及全体“弟兄”面子;男主角因为坐上了第二把交椅,接近权力核心,反而更容易了解案情的来龙去脉。

这虽然是部电影,可是情节却相当合乎人性丛林里的法则,也就是:你的胜利是别人的失败,失败者的心情极端复杂,他可能真正臣服认输,但也有可能在心底埋下一粒复仇的种子,若卷土重来,两人光明正大再度对决则无大碍,怕就怕他在背后射冷箭。此外,胜利也会为你带来很多人际关系上的变化及负担,或许,这也算是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吧!

所以,不必事事求胜,竞技场上不求胜是孬种,但在人性丛林里,事事求胜的人却是愚者。然而也不是凡事都要做个失败者,而是你要考虑:

这个“胜利”对我的价值和意义如何?

为了这个“胜利”,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打败对方,将产生怎样的人际效应?

“失败”和“胜利”相比,何者价值大?

有了这些思考,该求胜就求胜,并且也要承担求胜之后所发生的种种后遗症;如果没必要求胜,那么就求败吧。

不过,求败也要有一些技巧。不可不战而败,那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与怀疑,反而对你不利。你必须“假装”拼命,然后再“狼狈”地落败,否则想要求败都求不得。

求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隐藏实力,别人永远搞不清楚你到底有多少斤两,而这就是你在必要时求胜的最好本钱。

事事都胜,容易引起别人嫉妒,有时反而会影响你追求大胜利,所以宁可小事求败,大事才求胜。

最好不争功

当你挖空心思想出一个好主意,或者你勤奋工作为公司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时,却有人试图把这份功劳归为己有。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下面几种方法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1. 用短信澄清事实

写的短信不能有任何坏的影响,短信内容一定不能让对方产生不快。写短信的主要目的是要委婉地提醒一下对方,自己当初随便提出的想法,是怎样演变到今天这个令人欣喜的样子。在短信中适当的地方,你可以写上有关的日期、标题,可以引用任何现存的书面证据。在短信的最后要建议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讨论,这是很重要的,这能让你有机会再次含蓄加强一下你的真正意思:“这主意是我想出来的”。

2. 夸赞对方,重申自己的作用

对这个同事独一无二的才能和见解大加赞赏,这种方法对职业女性来说特别需要。很多研究者发现,女性员工喜欢从“我们”的角度而不是“我”的角度来做事,所以她们的想法和首创就常常会被男性同事挪用。如果着眼于事情的积极一面,你的同事也是想方设法要干出最好的工作,而且他(她)对要做的事情有独到的看法,也许会有助于你解决这个可能很棘手的问题。

3. 退出争夺战

初看起来,这似乎不是一种方法,或者不能算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对某些人来讲,这或许是最好的。你应该问一问你自己:哪个更重要,是把这个想法付诸实施,还是独自拥有想出这个点子的名誉?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你正要接受一次重要的提升,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或者除了“原则问题”之外其他并无妨碍。在这些情况下退出争夺战显然是明智之举,是上上之策。

争功,必然会得罪人。当你已经预见到了将来的生存危机,而你想追求的又是另外一种境界的时候,不妨做个有先见之明的人,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毫不犹豫地“功成身退”,这样做虽然你的功劳暂时有所损失,但你的才能摆在那里,任谁也抢不去。

学会见好就收

业务员小周有一个令他十分头疼的客户,这个客户专爱拖账,而且往往一拖就是好几个月。

为了这个客户,小周不知道让经理数落了多少次。并不是他不积极地去催账,只是这家公司老板老谋深算,只要秘书一听见电话那头传来小周的声音,便会马上接着说:“我们老板不在。”然后,“喀嚓”一声挂断了电话,小周向谁开口要钱呢?

若是直接跑到客户的公司门口,柜台小姐一看到他,便会中气十足地扯着嗓子喊道:“真是不巧,我们老板今天不在!”

做生意做得这么痛苦,小周不是没想过干脆不要和这家公司打交道,只是市道冷清,如果放掉这只大鱼,可能会连鱼干都吃不到!为了长期的利润着想,小周只好硬着头皮,一次又一次地上门去碰钉子。

终于有一天,小周想出了一个对症下药的办法。他匆匆忙忙地来到客户的公司。照例,在门口吃了柜台小姐的闭门羹,她大声地喊道:“我们老板不在,请你先回去,等老板回来我再请他打电话给你。”

小周只好点了点头,转身走向门口。临出门前,像是忽然记起了一件事情,他走回柜台,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封信交给柜台小姐:“要是老板回来了,麻烦把这封信转交给他。”

说完,小周就急忙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