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8025600000037

第37章 意识形态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2)

毛泽东曾经告诉我们用战争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国家机器也是一样,为了让国家消亡,必须发挥它的功能,只有功能发挥完了,它才会消亡。而它的首要功能就是镇压敌对阶级,这就是革命,像《列宁在1918》所描绘的那种生死搏击。我们已经理清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夺取国家政权,用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旧的国家机器,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国家消亡,这个革命过程更长。

联邦制是不是让国家消亡的手段呢?绝对不是。请看列宁怎么说:“联邦制在原则上是从无政府主义的小资产阶级观点产生的。马克思是主张集中制的。在他上述的那段论述中,丝毫也没有离开集中制。只有对国家充满市侩‘迷信’的人们,才会把消灭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看成是消灭集中制!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把国家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分自由地组织在公社内,把所有公社的行动统一起来打击资本,粉碎资本家的反抗,把铁路、工厂、土地以及其他私有财产交给整个民族、整个社会,难道这不是集中制吗?难道这不是最彻底的民主集中制、而且是无产阶级的集中制吗?”在机会主义者那里,他们是无法理解自愿的集中制的,因为他们受到了资产阶级狭隘眼界的限制,这个问题在国家消亡的条件上,引起的麻烦就更多了。

(四)平等与公平

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涌流,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我们把这叫作公平,而不用平等这个词。为什么呢?因为平等这个词只适合按劳分配。

“马克思驳倒了拉萨尔关于一般‘平等’和‘公平’的含糊不清的小资产阶级说法,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说明这个社会最初只能消灭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不公平’现象,却不能立即消灭‘按劳动(不是按需要)分配消费品这一仍然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平等这个词很麻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最爱讲平等。雇佣劳动,一方出钱,一方出力,双方自愿,来去自由。但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的存在,就是以人的不平等为前提的。用暴力强迫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分离,这是哪家的平等?要说平等,在资本家之间可以讲,“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这不很平等吗?但他们和工人之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按劳分配平等不平等?它存在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只能向社会提供劳动,就这一点来说,人们之间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形式平等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劳动是生命活动本身,当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时候,逻辑上排除了任何其他可能性。但是,虽然劳动是生命活动本身,但却不是它的全部。当一个人失去或者降低劳动能力(老弱病残)的时候,用同一把尺子来量这些不同等的人,这就不公平了。所以我们说,平等只是一种手段,而公平才是目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也应该做个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是它自身的本质决定的。除非你学习它的时候不站在它的立场上,那是无论如何也学不通的。就像当年有外国人想学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样,第一条就是“人民战争”,如果你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那也是没办法学通的。

意识形态特征与它的真理性是什么关系?当然是一致性的关系。我们已经说过了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还是要还原到把人类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这样,它的各个阶段,所经历的各个社会形态就好比人的个体的一生,由儿童到少年、青年、壮年一直到老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他的壮年期、黄金期。马克思的理论,是人类至今所达到的最成熟时期的思想。你无论产生什么思想,哪怕你不信奉马克思主义,但是,在这个思想宝库中也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好比无政府主义、机会主义、小农意识、隐居者的超脱等等,它们虽然不是无产阶级理论的直接对立物,但马克思主义却把它们都扬弃了。

比如说封建地主阶级的核心思想就是等级制,认为人生来就分三六九等,平等在这里是不可思议的。在他们这个阶级范围内,等级制就是真理。但是,对于被压迫的农民阶级来说,铲除等级制才是真理。

新思想总是在旧思想存在期间便生长起来,大资产阶级崇尚理性,人追求发财致富是天经地义的。等级制就成了他们的天敌,占有剩余价值就是他们的真理。但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真理。

当然,社会上总有没落意识,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就在大资产阶级身边活跃着。在他们的王国里,“自由”就是真理。尽管他们人数众多,但软弱和动摇决定了统治者对他们的不屑一顾。就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旧的、落后的意识不是照样存在吗?他们都有自己遵循的东西。

这不就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吗?怎么说马克思主义就会“放之四海而皆准”呢?他是不是只对无产阶级才是真理呢?但是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无产阶级是一个什么阶级呢?它与历史上任何其他阶级有什么不同呢?有的。其他阶级都是以阶级代替阶级,或对峙,或革命。但无产阶级的目的是消灭一切阶级,这是别的阶级所没有的。“他们失去的只是锁链,而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那么,马克思主义作为这个阶级的思想代表,当然就不会有阶级的局限,敢于以事实为根据,以规律为准绳来说话。君不见,工人老大哥的豪迈气慨和直率性格是出了名的么!所以,人类的一切阶级思想,包括偏见和愚见,都会在这里得到洗礼而归于大同。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就会有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意识形态特征就是它的阶级性,你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不管你在什么岗位,文化水平如何,你都会把你那个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从思想上反映出来。

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多的情况就是,为数不少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在没有接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前提下,倒是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能拿出一个一个未经思考的问题向老师发问。“我们今天的社会有没有剥削”,“共产主义能实现吗”,“私营企业不就是私有制吗”“我们现在搞的不就是资本主义吗”等等。很明显,要论感性经验,他们提不出这类问题,肯定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这尽管还不是太严重,通过系统地学习,会有很大的转变。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们有一些想法,“两课”的作用才适得其所。但是,应该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对一种理论,特别是党的指导思想,我们的青年能不能在没有发言权的情况下先不要发言?因为他们涉世太浅,对事物的认识还只是表面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没问题,那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应该从小就培养的品质,无论什么事,要讷于言而敏于行。沉下心来想一想,不但《资本论》这样的大部头他们没有接触过,就连《共产党宣言》也没有几个人通读过。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人在学和问这两个方面则非常谨慎。尽管在党中央号召的学习马列六本书以及毛泽东四卷的运动中,我们都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学习,但是在走入大学哲学系课堂的时候,没有经过反复思考的问题,还是不会轻易问老师。其实,要真的关心那些“大”问题,不但要好好听课,还要下去学习几部经典,哪怕是先学习一部经典也行。不能只满足考试通过,要真想点问题,必须为它做一定的准备,这个学风会影响人的一辈子。

二、旗帜鲜明与曲折隐晦

《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段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为什么无需隐晦呢?后面就是人们也非常熟悉的: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就是平常所说的:无私才能无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就是这种大无畏的代表。马克思的贫穷是出了名的,列宁一生颠簸,既无遗产,也无后代。在被刺杀的死亡线上挣扎回来之后,不但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而且由于继续紧张地工作,也缩短了他的寿命,刚到54岁就离开了他热爱的人民和事业。阴谋与迫害这类锁链对他们已经不起作用了,他们该说的话也已经说到了,可以认为他们已经获得了整个世界,不是因为过来的名望,而是因为追随他们事业的人,其行动的足迹在有人居住的地方都会存在。

我们都熟悉这样的提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一是阶级性,二是实践性。实际上这两点也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服务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就是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的主体。不仅如此,而且他们自己就是从事革命实践的榜样。他们坦荡的胸襟与工人阶级的品格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世界上的理论学说,有哪种情况是需要隐晦的呢?下面就来分析。

(一)既得利益的保守

我们还是以黑格尔为例,关于他的身世地位前面已经提到了,他是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代表。那么,尽管他的辩证法自身是非常革命的,是严密的科学,但是,因为他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就有了下面的情况:“他不得不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所以黑格尔,特别是在《逻辑学》中,虽然如此强调这种永恒真理不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身,但是他还是发现他自己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体系。……可见,单是体系的内部需要就足以说明,为什么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竟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这个结论的特殊形式当然是由下列情况造成的: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黑格尔辩证法与他的绝对体系的反差是不是很难理解呢?一点也不。如果他把体系建成没有终点的开放式的,与他们本阶级利益就冲突了。因为这会让人们的思维开化,会想到不满现状,会要求革命。列宁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一文中指出:“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接下来应该补充:燃素说这类被淘汰的假说,要是正好符合某种利益,也一定会有人捧场的。

黑格尔在这里表现的逻辑矛盾,是一种学术手段,是政治需要决定的。他对法律和国家的论述,虽然带着绝对观念的神秘色彩,但是其真实面貌已经很露骨了。我们经常说他很聪明,实际上这是降低了他的地位,应该说他很坚定,很顽固。在触到了辩证法的灵光的时候,他也许比较悲观,感到自己的无奈,但命运也许很照顾他,仅61岁就被霍乱夺去生命,回归到了他的绝对观念里面。如若不然,看到他自己的学生,包括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从他这里走出去,并达到他所不能预料的高峰,并且有人总结:凡有较大成就的哲学家,都是从批判黑格尔开始的,如果他看到这种情况(如果他活到1848年也才78岁),会有何感想!是不是会说:绝对观念最终也是不能战胜辩证法的。

再看我们那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先生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始终伴随着他们的典型言论,真可谓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不过,我们却在另一条线上总结出了一个特点:保守的思路所论述的问题都是表面化的。

先看查尔麦斯的一个观点:“商品不是资本家营业的目的……他的决定目的是货币。”(查尔麦斯《论政治经济学及其与社会道德状态和道德前景的关系》166页)。就好比列宁讽刺考茨基的一段话:“不言而喻,在现行制度下我们是不能取得统治地位的。革命本身要求先有一个长期的深刻的斗争,这个斗争一定会改变我们目前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列宁说:“毫无疑问,这是‘不言而喻’的,正如马吃燕麦,伏尔加河流入里海的真理一样。”别说是资本家不会把目的放在商品上,就是小私有者生产的商品不也是要换成货币的吗?叫我们说什么好呢?

“诸物在直进的时候没有无限性,在循环进行的时候就有。”(加里安尼《货币论》156页)这倒是实话,可为什么是这样呢?恐怕就没有继续了。

“形成资本的,不是货物,而是这个物质的价值。”(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二卷429页)这倒还有点意思,应该接着说。

“用在生产目的上的通货是资本。”(玛克里奥《银行业务的理论和实际》)。这可就差太远了,对资本的本质一点都没沾上边。

“资本即是商品”。(詹姆士·穆勒《政治经济学要义》)马克思倒是有“商品资本”这个概念,但这里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说,资本可以作为商品形态来存在,而是定义性的,就是把商品和资本直接划等号。

“资本……是永久的会自行增大的价值。”(西斯蒙弟《政治经济学新原理》89页)看来这已经不是只说表面的话了,要为资本家辩护了。

李嘉图:“在货币形态上……资本不产生利润。”(《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267页)这是真理的入口,就看能否向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