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之中,却不愿意合理举债的人士,一旦放弃了利用银行杠杆做合理投资的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让财富较快增长的机会。
有的投资者看到机会只愿拿出少量资金进行尝试,却不敢大胆投资,虽然这部分资金的收益率不错,但资金的整体收益率依然上不去。
家住上海的曾先生和妻子月收入加在一起能达到13000元。2008年6月,林先生卖掉了一套自己在金桥的住房,净得82万元,家庭总资产达到102万元,无外债。此后,他们花费3000元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搬到源深体育馆的一个小区。此时,该小区房子单价约1.4万元,如果购买一套这样88平方米的房子,总价约130万元。曾太太建议买下这样一套房子,毕竟孩子一天天长大,以后上学要分学区什么的。但曾先生说,他的总负债希望能控制在50万元之内,即可以先预支五年的收入,如果买130万元的房子,首付70万元(家里留一部分资金),那么贷款就上升为60万元,每月还款额4000多元。曾先生觉得负债超出了他能接受的范围。最后只拿出了15万元投资股市,剩下的资金都存在了银行。
转眼到了2009年年底,该小区单价已经涨到了2.3万元,曾先生夫妇那套目标房已经涨到了200多万元,距离曾先生的目标相去更远了。而与此同时,林先生在房租上倒是花了不少钱了。
袁阿姨也有过“错失良机”的经历。2009年1月,女儿请她和老伴去海南旅游。“当时美丽的海景把我深深折服了,就有冲动在海南买套房,舒舒服服地养养老。但老伴不同意,结果没想到海南房产之后就越来越热,正好又赶上开发国际岛,那里的房子不要太抢手哦。”袁阿姨越想越后悔。
如今很多人都成了“房奴”,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偿还按揭。虽然这样的安排有些“烦”,但也是一种资产积累、强制储蓄的方式。曾先生这样“怕负债”的人倒已经比较罕见了。
我们说在投资中有一定风险意识没什么错,但曾先生还不满三十岁,属于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年轻一族,只是他没过自己心理这一关。买一套产权房对他的家庭来说,其实是比较刚性的需求,有能力利用银行贷款来完成这一家庭理财目标,实际上没什么错。只是,曾先生有点“前怕狼后怕虎”,把大部分资金留在银行做储蓄,利润收益率偏低实在令人感到可惜。建议曾先生夫妇多做些打算,把家庭资金投入到更大收益的投资中去,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而袁阿姨及其先生,虽然年纪大了,但也有自己的打算和过法。如果在不影响自身退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看到适合老年人的投资,也可以尝试一下,有时候姜还是老的辣,老年人的投资眼光反而更加准确。
曾先生、袁老爷子这样过于保守,明明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之中,却不愿意合理举债的人士,一旦放弃了利用银行杠杆做合理投资的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让财富较快增长的机会。
如果要做某一项投资,不如首先客观地权衡一下,看看自己还款能力的大小,只要适度即可。
银监会2004年曾经公布了一个《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单笔房贷的月支出须控制在收入的50%以下,于是,我们可以把贷款额不超过收入的一半看做是一种“度”。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就被认为这是有风险的理财行为,不建议人们去实行。
对于太过保守的投资者而言,在物价飞涨,工作竞争大的情况下,在投资理财上不妨稍微做一些积极理财行动,在自己未来收入大致稳定的前提下,使用一点银行贷款,不仅增加了自己的可支配资源,还可以让自己的信用得到积累。只要不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让银行为自己打工”,也不失为一个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