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节决定成败集
8024300000014

第14章 委婉拒绝,风度尽在细节之中

做人一定要善于拒绝

小李是一个聪明又热心的人。一天,一位叫桑田的朋友来找他,对他说:“小李,你无论如何都要帮我。”听完朋友的诉苦,小李想来想去,也没好办法。他的朋友着急地说:“如果你没有想到好办法,我就找别人。”小李听了,心里想:让你去找别人,不就告诉大家,我没本事?那我不就很没面子吗?

“那怎么行?”小李急忙说,“请你给我三天的时间,我一定有办法。”他的朋友说:“也好,但是如果三天以后还是没想到好的解决办法,事情就会很严重。”小李为了不丢面子,就说没问题。

眼看第一天就要过去,还是想不到好办法,于是他开始焦虑,吃不好、睡不着,小李心里开始挣扎与抱怨,头脑中出现两种不同的思绪,一种声音是希望能去面对朋友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另一种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一定要保住面子。就在小李的这种挣扎,抱怨,吃不好,睡不着的心情中,三天期限已到,他的朋友再次来找他,小李知道自己已经铸下大错,决定坦诚面对,准备接受朋友的指责。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朋友非但没有指责,反而还称赞小李诚实的行为。小李反问:“为什么你不生气?”朋友说:“生气也没有用,不如一起面对解决,或许还有办法补救,如果你避不见面,可能会因为不了解情况,让事情变得更严重。”

为了面子,小李做出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承诺,最终非但未完成朋友所托,反而还耽误了时间,害得自己日夜苦思,彻夜难眠。做人应该凡事“量力而为”,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即可。不过小李虽然为了“面子”做错了,但是在错后勇于坦诚面对,这也是值得称赞的。

不会拒绝是人格不完善的表现,学会拒绝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自己意志的一种考验,是检验自己是否有主见的一种方式,也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借题发挥,引导话题

借题发挥,就是借着某件事情为题目来做文章,运用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

庄子把“借题发挥”发挥到了极致。

有一次,一匹楚庄王十分喜爱的马因长得太肥而死了。庄王竟命人用棺椁装殓,并命令全体大臣致哀,还要用大夫礼节来举行一场盛大的葬礼。文武百官纷纷建议他别这样做,楚王十分气恼,说:“谁敢为葬马的事来劝说我,格杀勿论!”自此,众大臣均不敢再提此事。

优孟听闻此事,号啕大哭进入王宫。楚王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说:“我是为葬马的事哭呢!死去的那匹,是大王最心爱的马。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却只以大夫的葬礼来办丧事,实在太轻慢了。一定要用国王葬礼才像样呢!依我看来,要拿白玉做棺材,用红木做外椁,调集一大批士兵为其挖坟,发动全城男女来挑土。出丧时,要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方陪送,鸣锣开道,让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其后护卫。还要建造一座祠庙,放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楚王听后顿悟,知道这是优孟在含蓄地批评他,便说:“我有这样大的过错吗?好吧,那依你之见现在应该怎么办呢?”优孟答道:“事情好办,依臣之见,用灶头为椁,铜锅为棺,放些花椒桂皮、生姜大蒜,把马肉炖得香喷喷的,让大家饱餐一顿,把它葬在人的肚子里。”

优孟借楚王“贵马”这件事,讽刺楚王“贱人”的昏庸举动,在述说中暗藏了他劝谏的真意,从而说服楚王改变自己的决定。

庄子还借“赵惠文王喜剑”为题,指出了赵惠文王的错误——把自己拥有的天子权力混同于普通庶民的权力,从而使赵惠文王醒悟。

赵惠文王喜欢剑术,住在他宫门左右的剑客有3000多人,赵惠文王让他们不分昼夜地在他的面前相互击剑。相互击剑,多有死伤,可是文王却不以为意。三年过去了,赵国的国势逐渐走向衰落,这种情况被王子看在眼里,他非常着急,于是召集左右臣僚,问谁能说服父王使他停止剑术活动。臣僚说庄子可以做到。王子以重金相求,庄子拒绝接受重金,但答应去说服文王。

一些穿戴特殊,外形怪异的人给庄子也做了剑士的服装。三天后,庄子先来拜见王子,然后两人一起去拜见文王。文王拔剑等待他。庄子进入宫门缓步上前,见文王并不跪拜。文王对庄子说,“你是来说服本王停止剑术活动的吧,你用什么来开导本王呢?”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故以剑术拜见大王。”文王问:“你的剑术怎么能制伏对手?”庄子说他的剑术是十步制一人,千里无阻挡。赵惠文王非常高兴,说庄子的剑术堪称天下无敌。

庄子说,用剑术的方法,示人以空虚莫测,用起来叫人不及提防,发动在后,竟先击中。希望试一试。文王让他先休息,待他下令剑术比赛后再请先生。于是文王使剑士分别对决,七天后,死者六十多人,胜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于是召见庄子。文王问庄子要用什么剑?庄子说,他用什么剑都可以。然而他有三种剑要听凭大王使用,请求文王让他先谈谈后再比试,赵惠文王应允。于是庄子有条不紊地说:“天下有三种剑,一是天子剑,其次是诸侯剑,最后才是庶人剑。”赵惠文王问:“天子剑什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权力至高无上,剑指天下,把燕汐、石城当做剑端,把齐国的泰山当做剑刃,把晋卫当做剑背,把周宋当做剑环,把韩魏当做剑把,用四夷包着,用四时裹着,用渤海缠着,用恒山做带,用五行制衡,用生杀论断,用阴阳开变,用春夏抉持,用秋冬运行。这种剑,直伸无前,举它无上,按它无下,运行无旁,一旦使用,就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顺服了。”文王听后茫然若失。接下来,庄子说:“诸侯的剑,权力要比君王的次一级,剑指整个国家。因为诸侯以不同的人当做剑的各种部位,运转起来有如天子剑,使四境之内都听从国君的命令。”最后庄子才说到庶人的剑,庄子说:“庶人的剑,剑指个人。就像大王的剑客,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性命死于一旦,对事物没有什么用处。大王拥有天子的位置却喜好庶人的剑术,让人实在难以理解。这难道不是把自己等同于庶民了吗?”文王听后,觉得有理。于是请庄子上殿,亲自款待庄子。

自此以后,文王三个月没出过宫门,闭门思过。从此以后赵国又逐渐强盛起来。

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考虑

在交际中你必须知道:当亲友或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时,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满口应承。倘若碍于一时的情面而承诺了自己根本无法做到或不情愿做的事情,如果承诺没有办到,同事、亲友、上司就以“不讲信用”来评价你,而忽略了你在做这件事情时的热忱。

某教师被分配到一中学工作,市教委向该校抽人,对全市的中学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因这位教师还没有开始授课,就被抽去了。起初,他感觉为难,认为自己刚刚走出校门,不仅对本市教学情况不熟悉,就是对教育工作本身,他也并不资深。他本不想参加,无奈校长已经开口,实在不好拒绝,只好勉强服从。

一个半月过去了,别人都按分工交了调查报告,唯独他,由于不谙世故,又缺乏经验,对自己分工调查的三个中学连情况都没摸准,更不用说分析了。为此,市教委主任很恼火,责备校长怎么推荐这么一个人。这位教师感觉自己很没面子,又是气又是羞愧,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当初因为害怕拒绝会引起上司不高兴而接受下来,他的处境我们可以想象。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量体裁衣,遇到自己做不到的事,要鼓起勇气,说声“对不起,我实在无能为力,您是否可以另找别人帮忙”或者“实在抱歉,我水平有限,只能让您失望了。我想,如果我现在答应您,将来误了事,那才对不起您呢”。

也许你会质疑:“拒绝别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这是更加令人头痛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我们希望尊重别人,同时也不想令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的话了。不过,当你经过深思熟虑,知道答应对方的要求将会给你或他带来伤害时,就应该拒绝,千万不要为了面子问题,做出违心的事来,结果对双方都无好处。

对于别人的恳求,你可以用一种肯定的方式来回应:“我需要考虑一下,很快就能给你答复。”这时,你就需要考虑这件事自己能不能办得到、办得好。结合自己的能力与客观的条件来考虑,最后做出决定。

三思而后行,在你没有确定之前,不要立即答复“不”或者“好”。至少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做好周密考虑,然后作出决定,这既是为自己负责,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否则,决定改来改去,显得自己做事太草率,也打乱了别人的安排。

先发制人,占据优势

先发制人,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发,就是发动;制,就是控制。原指在战争中的双方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制伏对方,后来泛指先下手掌握主动权。面对一些无理的要求,青少年往往由于经验不足,不知该怎么办,这时,不妨用先发制人之法。如何应用?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古人的做法。

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靠先发制人的策略而获得成功的;“先发制人”这一成语的典故也来源于此。

秦朝末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其中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最为声势浩大。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两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两人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时机,当然,先发动起义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后来,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另外,他又不断招兵买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为拒绝加上条件

在1995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喜剧演员郭冬临和买红妹的小品《有事您说话》把一个乐于助人、有求必应的小伙子刻画得栩栩如生。然而,他就是因为“从来不拒绝”,自己给自己惹了不少麻烦。自己能力办得到的,他办了;而自己无能为力的他也全部揽下。结果,为了兑现他说的“买火车票小事一桩”的大话,寒冷的夜晚裹着被子、拿着小凳给别人排队买票,结果没买到票,竟然自己贴钱买了一张高价票。这样的“傻子”如今可能没有了,但不拒绝或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的请托的人,却仍然大有人在。

据调查,在学校里,65%左右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同学或朋友的请托,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有事请求自己是看得起自己,如果拒绝了便是不友好的表现。

这样看来,实在是有必要了解拒绝的方法,为自己争取合理的空间,拒绝不必要的麻烦。

条件拒绝法,就是通过否定一个条件命题的后件进而否定其前件的拒绝方式。因为根据逻辑推理,一个真实的条件命题,有前件必定有后件,如果后件不成立,前件也就不存在了。

战国时期,魏文侯安排他的门客毋择送一只天鹅给齐侯。毋择在路上不小心让天鹅飞掉了,进到齐侯宫中仅仅献上了一只空笼子,他跪禀道:“启禀大王,我们国君派我来给大王您送天鹅来了,请笑纳。”

“你送来的天鹅呢?”齐侯一看是一只空笼子,于是大怒,“你分明在戏弄寡人,来人,拉出去砍了。”齐侯左右大臣也都非常不满,觉得毋择这么做是对齐侯的侮辱。

毋择从容不迫地说:“大王请息怒,容使臣把话说完再杀也不迟。君主让使臣我来送天鹅给您,途中我见天鹅又饿又渴,就放它出来,让它喝点水,吃点东西,哪知它一出笼子就一飞冲天,不再回来了。我真是难过到了极点。我原想,世上天鹅很多,可以再买一只相似的天鹅送给大王,买天鹅的钱也不是没有,但转念一想,那不是欺骗大王吗?我又想,要不,另外买一件珍贵的礼品送给大王,但是,哪有作为国君的使者可以轻易地改变礼品呢?我甚至还想过自杀,作为使臣,连送天鹅这样小的事都办不了,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何不拔剑自刎,让自己的尸骨留在荒郊野外里。但这样一来,岂不是让人认为国君您是重视礼品而轻视谋士,把鸟兽看得比人还重要吗?可是,没有天鹅怎能见大王呢?干脆逃之夭夭,但我也想,我逃走并不难,如果因为这件事我逃到陈国或者蔡国去,可能会导致齐、魏之间不能正常走访,影响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我甚至还想到,送空笼子的结果必死无疑,但我不愿因爱惜自身的生命而躲避死亡的处置,那是不仁义的,因此把空笼子给您,现在,请齐侯处死我吧,我死而无憾!”

毋择的这番话把齐侯说得心花怒放。齐侯不仅没有怪罪于他,反而高兴地说:“我今天听到你的这番话,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你的这几句话的价值,远远胜过了一只天鹅。”

齐侯又说:“我在都郊这个地方有地百里,我可以把这块地送给你作为你的封地,你不会拒绝吧!”毋择回答说:“哪听说过有作为君主的使臣轻易改变君主的礼品却又收诸侯的赠送的封地的呢?请大王收回您的封赏。”毋择不敢接受,谢恩之后连忙告辞,就再也没有回来。

毋择凭着机智的头脑,良好的口才,不但没有因丢失天鹅而受罚,反而得到齐侯的重赏。毋择的一席话之所以有这样的力量,是由于他使用了条件拒绝的方式:如果换了一只天鹅,就是欺骗大王——我不能欺骗大王——所以我不能换一只天鹅。这就是通过否定后件得出否定前件的结论。

将错就错

太监李莲英为人机敏、嘴巧,善于取悦慈禧,他的这种机灵常常帮慈禧和下属解脱困境。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说自己的字有人求,很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不是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错误,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日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李莲英的应变巧在将错就错。对于错误生硬地扳正或否认,都是不圆熟的做法,借力使力把错误说“圆”,方见应变的机智。

学会拒绝上司

当你发现上司制定了一项错误的方案或发出了错误的指示时,作为下属,你会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因为如果按照上司错误的方案和指示工作,势必会导致失败的结局,这样的结果会对你造成伤害;但是,如果直接指出上司的错误,又会使上司丢面子,为了保全面子。有些上司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在相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样做反而破坏了你与上司的关系。因此,学会如何对上司说“不”是非常重要的。

1.与上司同舟共济

不要站在上司的对立面。要以事实为依据,帮助上司做出新的正确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试图让上司否定自己的决定。

2.选择合适的场合

不要当众指出上司的错误,亦不要当场迫使上司表态。而应寻求与上司单独相处的机会并在适合单独交谈的场合,诚恳地对上司提出你的不同意见。

3.选择适当的时机

如果上司的方案或指示刚一出口,你就立即表示反对,会使上司产生逆反心理。你可以静观事态发展,等上司的错误使他陷入困境急于寻找出路时,及时地提出你的意见;也可以在上司心情好的时候,把你的意见告诉他。

上司毕竟是领导,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所以,即便真的要拒绝他,也要谨慎而诚恳地,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使彼此的自尊都不受伤害。

理由充分,委婉拒绝

在社交活动中,有些人认为说“不”会伤害对方的面子,就随便找些不值一驳的理由来暂时搪塞对方,以求得一时的解脱,然而这个方法并不好,因为对方可以找理由跟你纠缠下去,直到你同意他的意见为止。

比如,你不想答应帮他洗衣服,便推说:“今天没有时间。”他就会说:“没有关系,你明天再帮我洗好了。”

又如,你不想要对方转让给你一台旧电脑,你推说:“我现在没有钱。”那么对方会说:“钱以后再说好了,什么时候有了再给,我也不急用。”

或者,你不愿意跟对方约会,推说:“我有男朋友了。”那么他一定会说:“没关系,你还是可以多了解我一些,给自己多一个选择的机会。”

就因为你的理由不强硬、不充分,所以一经对方反驳,你就会招架不住,“不”的意志便很难贯彻了,所以对付这种情况,你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说明理由:

“我没有时间帮你洗衣服,请原谅。”

“我刚买了一台电脑,很抱歉。”

“我已经有了未婚夫,不能再接受你的感情,对不起。”等等。

这样拒绝虽说显得生硬些,但理由单纯明快,不给对方可乘之机,就可以彻底免除后患。不过,当你拒绝对方的请求时,切记不要咬牙切齿、绷着一张脸,而应该带着友善的表情来说“不”,这样才不会伤了彼此的和气。

30岁出头就当上了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董事长的雪莉·茜,是好莱坞主持一家大制片公司的第一位女士。为什么她有如此大的能力呢?主要原因是,她言出必行,办事果断,经常是在握手言谈之间就拍板定案了。

好莱坞经理人欧文·保罗·拉札谈到雪莉时表示,与她一起工作过的人,都非常地敬佩她。欧文说,每当她请雪莉看一个电影脚本时,她总是马上就看,很快就给出答复。不像好莱坞的很多人,若是不喜欢的话,根本就不回话,让你傻等。

通常一般人十之八九都是以沉默来表示拒绝,但是雪莉看了给她送去的脚本,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即使是当她说“不”的时候,也还是把你当成朋友来对待。这么多年以来,好莱坞作家都很喜欢她。

可见,以温和的态度拒绝别人,既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果断拒绝别人的请求时,也应保持温和的态度和友善的表情。

直言不讳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别人前来求助时,难免会遇到自己力不从心的时候,这个时候该如何拒绝呢?直言不讳地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开门见山、不绕弯,直接表明自己的意思。

要做到直言不讳,必须要注意的是:陈述事情或表明态度时要坦率明快,真实可信。直接向对方陈述拒绝对方的理由,比如自己的状况不允许、客观条件限制等。通常这些状况是对方也能认同的,因此较能理解你的苦衷。

某君在总结自己借钱的教训时说:“若干年前,一个朋友向我借一大笔钱去买房,我答应了,然后我去筹款,将我的所有存款加上当月的收入倾我所有都给了他,等着朋友一句感恩的话,等着朋友一个月后还钱。然而,一年过去了,朋友却没有任何动静。这一年让我坚定的悟出了一个道理:千万别把钱借给别人,在自己口袋中的货币才叫钱。后来知道,我这位朋友在找我之前已向若干人借过钱,但都被拒绝,而他们除了当时因此产生过一些不愉快之外,到现在尚以朋友相处,而我在向这位朋友要回钱后,我们的关系已形同路人。”

拒绝可能不仅意味着伤害,有时候也可能是种保护。但是,拒绝需要勇气。所以,大胆地说出“不”字,是相当重要却又不易做到的。有的人喜欢你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拒绝的理由;有的人则需要以委婉的方式被拒绝,各有不同。

有一位女士在这个问题上就处理得很好,她说,一位与我关系一般的同事趁办公室无人之际亲切地叫着我的小名,跟我开口:“阿珍,我有个难事想请你帮忙。”听他说完这句话,我还以为他要我帮他解决教学上的难题,不曾想他继续道:“我弟弟集资盖房,需要30万元,还差10万元,我想帮他凑上两万元。”听到此我明白了,这是向我借钱。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太荒唐,凭我们之间的关系,他本就不应该考虑向我借钱,或许他是抓住了我不善于拒绝别人的这一弱点而来一试的吧。如果出于这种想法,这个钱更是不能借。于是,我坦然地告诉他:“我的房子刚买了五年,以前攒的那点钱全用上了。这两年手头刚见宽裕,婆家又有人病了,随时需要用钱,真不好意思。”

就这样,用几句简洁的话,她让自己免遭尴尬。她为自己的果断而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这不只是拒绝了他人的一次令自己不悦的请求,更是对自己懦弱心理的战胜。

与故意找茬的人针锋相对

针锋相对法可用来拒绝那些无理挑衅者。针锋即指针尖,针锋相对就是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完全对立。在拒绝对方的无理挑衅时,采用针锋相对的方式,可以毫不留情地揭露对方的丑恶本质。

在法庭上,针对德国法西斯蓄意制造的德国纵火案,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针锋相对地驳斥了德国法西斯对共产党的污蔑。

1933年2月27日晚上,在德国首都柏林,忽然一道红光照亮了夜空。“国会起火了!”随着街上人们惊惶地喊叫,一股股浓烟从国会大厦的窗户和屋顶冒出,随后火苗也蹿了出来。霎时间,大厦就被大火吞没了。

几分钟以后,德国总理希特勒和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来到现场,而国会议长戈林比他们到得还早。戈林头上冒汗,喘着粗气,挥动着双拳,大声喊:“这是共产党干的!共产党的革命开始了!我们一分钟也不能坐等,我们要毫不留情地对付他们,把他们全部杀掉!今天晚上就把共产党的议员统统吊死!”脸色阴沉的希特勒则对在场的外国记者说:“这是上帝的指示,我们要消灭共产党人!”

就在当天夜里,德国政府发表了一个通告,一口咬定是共产党人放火烧了国会大厦,而且声称在现场抓住了一个叫卢勃的荷兰“共产党员”。德国政府还当即宣布,为了对付共产党人的“暴力”,停止执行宪法中保障公民自由的条款,要限制人民个人自由,限制意愿、出版、结社和集会的自由,对邮件、电报、电话进行检查,可以搜查住宅和没收财产。

很显然,这是蓄谋已久的大阴谋。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之后,希特勒抓住时机,用蛊惑人心的口号煽动起一部分德国资产阶级的复仇心理和反对共产主义的情绪。1933年初,希特勒骗取了资本家的信任,当上了总理,建立了法西斯军事专政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后,就开始加紧实行自己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当时,以台尔曼为首的德国共产党在德国人民当中威望很高,对法西斯主义也斗争得最坚决,于是他成了希特勒的眼中钉。为了防止共产党人在选举中获胜并进一步控制全国,法西斯分子大力散布反对共产党的舆论,蓄意制造了“国会纵火案”。

事件发生后,除法西斯党以外的一切政党被勒令解散,工会也被取缔。德国的秘密警察横行无忌,到处抓人、杀人。共产党领袖台尔曼和1.8万多名共产党员被捕入狱。连正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也遭到逮捕。

这年9月,在莱比锡法庭公开审理这个案件的时候,季米特洛夫以大无畏的气魄同法西斯分子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说:“不错,我是一个布尔什维克,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不是一个恐怖主义的冒险家,不是阴谋家,不是政变的组织者,也不是纵火者。”在国会着火那天,季米特洛夫根本不在柏林。

季米特洛夫站在法庭上,从一个被告变成了法官,揭露法西斯头子对共产党人的无耻诽谤,控告他们对他和其他被告的野蛮行径,控告检察官的伪证,使那些法西斯的伪证人个个狼狈不堪。法庭庭长咆哮如雷,向季米特洛夫大喊:“这里谁是庭长?是我还是你?”

季米特洛夫毫无惧色,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对法西斯分子来说最可怕的问题:“纵火者不是通过通往国会的通道进去的吗?”

纳粹党的头子们被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的质问弄得手足无措。为了挽救败局,他们要戈林到法庭上去作证。戈林是除了希特勒外法西斯德国最有权势的人。他在卫队的护卫下,神气活现地来到法庭。季米特洛夫一开始就反问戈林:“你用什么办法去查明起火的原因?那个荷兰人是怎么潜入国会?而在起火之前,他正是在警察宿舍里过的夜。所以应当首先从那里,在警察和他们头头中找出纵火犯来。”

戈林气得高声尖叫:“我来到法庭,不是听你指责,让你像法官似的来审问我的。你是早该上断头台的罪犯!”

季米特洛夫立即沉着而意味深长地回答:“我很满意部长先生的回答!”季米特洛夫嘲讽了曾经担任内政部长的戈林。戈林恼羞成怒,竟然破口大骂:“滚出去,这个该死的混蛋!”季米特洛夫冷静地问戈林:“你害怕我的质问,部长先生?”

在莱比锡审判中,季米特洛夫给了刚刚上台的德国法西斯第一次在政治道德上的无情打击。同时,世界各国不同阶级不同信仰的人,几万、几十万的人举行示威,抗议莱比锡审判。在人民的强烈反对下,法西斯分子被迫将季米特洛夫无罪释放。而那个一直是个“谜”的国会纵火案后来也真相大白了。

原来,在戈林的国会议长府下面,有一条地下暖气管的通道,通到国会大厦,是纳粹党的柏林冲锋队长恩斯特带领他的部下,经过这条地下通道钻到国会大厦,洒上汽油和易燃的化学品,点了火,然后很快从原路返回到戈林的议长府。与此同时,纳粹的冲锋队找到一个对放火有嗜好的荷兰人,让他在国会大厦放上几把火。

针锋相对,有时候也要讲策略,软硬兼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很多人是软的欺,硬的怕,对待这种人要软硬兼施。

拒绝欺诈,坚信正义的力量

两个大学生相约到某地游玩,晚上需要住宿,他俩被一辆中巴车拉到旅店。拉客者巧舌如簧,说“价格公道,条件舒适”,问怎么个“公道”,怎么个“舒适”,拉客者的解释让他俩放心:双人标准间,50元一晚上,彩电、空调让你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可事实让他们大失所望——所谓的双人标准间,只有两张可怜的硬板床,莫说空调、彩电,就是一双拖鞋也没有。他们躺在硬板床上,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想退房。找到老板,老板的回答同床板一样硬:“想退房?门都没有!”

两个大学生没有被老板咄咄逼人的气势吓住,针锋相对地回敬道:“你凶什么,你想怎样?这里我不是没来过,你宰人也不是这么宰法。我们要退房,坚决退房!不给退房我们就向物价监督局举报。”这时老板软了,假意拨弄一下算盘说:“退房可以,但要交10元钱的手续费。”“为什么?”大学生不服。“火车站退票还要收手续费呢!”俩大学生也不示弱:“火车站是明码标价,你们是拉客骗人!”老板坚持要收手续费,俩大学生坚决不给,双方又陷入了僵局。这时拉客的又从外面带来几个受骗的旅客,大学生趁机拿出手机:“物价监督局吗?我们是……”话还没有说完,老板一把抢过手机:“别嚷了,不要影响其他旅客休息,来,我退给你,不收手续费。”

其实,俩大学生根本不知道物价监督局的电话号码,虚张声势而已。就这样他们用针锋相对的方法,拒绝了黑店的“宰客”,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拒绝别人的无理挑衅时,有时候不一定非要针锋相对、迎头痛击,也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先将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这样有时候要比直接打出去有力得多。

以柔克刚,语言是利器

《晏子春秋》里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齐国派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子是个矮个子,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这个小洞进城去。晏子走到小洞前边,看了看,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今天,我是出使楚国,不是出使狗国。请问我是来到了狗国呀,还是来到了楚国?”楚人无话可对,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进去。

晏子见到楚王,楚王笑嘻嘻地说:“怎么,齐国就没有人了吗?派了这么个矮子来?”晏子知道楚王是在讽刺他,就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您这是什么话!单是我们齐国首都临淄,就有七八千户人家。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张开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汇集成一场大雨,人挤得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来出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噢!这您就不知道了。我们齐国派遣使臣有个规矩:要是对方是个上等国家,就派一个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对方是个下等国家,就派一个碌碌无能的人去。因为我是最没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们楚国来。”

楚王碰了一鼻子灰,但还不服输,又想了一个更恶毒的计谋,不仅羞辱晏子,还想羞辱整个齐国人。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到尽兴的时候,两个差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差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都爱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柑橘,长在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酸枳,(橘和枳)仅仅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楚王听了苦笑着说:“不可跟圣人开玩笑啊,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这个故事中的晏子的对答,就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方法,貌似贬低自己最没出息,所以才被派到楚国,这样的“退”,实则是讥讽楚王的无能。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受奚落。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采用晏子的这种做法击退攻击者。当今社会,也有不少政治家采用这样的策略,击退竞争者。菲律宾大选中,阿基诺夫人同马科斯进行了一系列的唇枪舌战。马科斯在各种场合的演说中肆意攻击阿基诺夫人,说她“没有经验,不懂政策”,只能干“女人最适合的厨房的工作”。对此,阿基诺夫人以退为进,进行反驳。她说:“我承认我的确没有马科斯那样的能力,欺骗、说谎、盗窃,暗杀政敌,这样的能力和经验我确实没有,但我不是独裁者,我不会撒谎,不会舞弊。我有的是从政的诚意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有的是对人民的一片爱的深情。对政治,我虽然是外行,但作为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阿基诺夫人的一席话,倾倒了无数选民,击败了马科斯,成为菲律宾的一位女总统。

有人故意找茬,明显是带着目的来的,只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了对方的根本诉求,就可以进行彻底的反驳。

充分占据心理优势

有一次,美国洛杉矶的华裔商人陈东在香港繁荣集团购买了一批景泰蓝,言明一半付现金,一半付一个月期票。交易那天,陈东却不出面,派来儿子陈小东。一个月后,期票到期了,银行却退了票,几经联系,陈东一推再推,后来索性不接电话了。繁荣集团这才知道上了圈套。集团老板陈玉书说:“除非他永远缩在美国,否则,只要他来香港,我一定逼他把钱交出来。”陈玉书广布眼线,终于有一天,陈东来到了香港。陈玉书马上派人同他联系,并以鸟兽景泰蓝优惠售价相诱,将陈东请到公司。陈玉书大脚一踹,房门大开,大喝一声:“陈东,你上当了!”陈东这时才脸色大变,仿佛斗败了的公鸡,呆立在原地,无法动弹。

“你既然来了,就让我处置你吧。”陈玉书伸出手掌问他,“我的钱呢?”

“我没欠你的钱,是我儿子欠的。”

“不是你在电话里答应,我怎么会让你儿子取货?”

“儿子欠债,要老子还钱,这不符合美国法律!”

“这里是香港!你今天要能走出这个门,我就不姓陈!”

“我们这些人是讲道理的,对不讲理的人我们总有办法处理。你知道我是什么人?”不等对方回答,陈玉书大声说:“我从小在印尼就是流氓!”

俗话说得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这时,陈东冷汗直流,用手摸摸胸口,又忙掏药,看样子心脏有点不舒服。陈玉书对陈东说:“我们是讲人道主义的,我今天要的是你还钱,否则你别想走出这个门。”陈东知道抵赖是无用的,诡计也施不上了,只得乖乖地打电话给一个珠宝商人,叫他开支票,估计他在那儿存了钱。

陈玉书在恐吓时占据了心理优势,在对垒中取得先机,因此顺利获胜。很多人一听说要与强敌对阵,内心大都会立生恐慌,或者一见面就想临阵脱逃,其实这种做法等于是自甘失败。如果你能让自己的内心很强大,充分占据心理优势,就能拒绝对方的无理要求,取得胜利。

积极替对方出主意想办法

1949年底,上海商务印书馆由于经营不善,发不出薪水。当时已有80高龄的董事长张元济先生找到陈毅市长,要借20亿元(相当于现在的20万元),以解燃眉之急。陈毅在上小学时就听说过张元济老先生的大名,不管是于情还是于理,都应该满足德高望重的前辈提出的合理要求。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经费极为有限,主要用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上,于是陈毅市长直言解释道:“如果银行没有20亿元,那是骗你的。我不能骗你老前辈,我只要打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但我认为还是不借给你为好。20亿元搞到商务印务馆一下子就用完了。还是应该改善经营方法,不要只搞教科书,可以搞一些大众化的年画,还可以搞一些适合工农需要的东西,学中华书局的样子,否则不说20个亿,就是200个亿也没有用。老先生这么大年纪还到处轧寸头,我很感动,不过我不能借你这么多钱,如果把钱借给你,可能就会害了你们。”

陈毅市长一席开诚布公的话语,为商务印书馆指明了出路,使张元济老先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高兴地说:“我完全接受你的意见,我不借钱了,你的话是对我们商务印书馆的爱护,我很受感动。”

张老先生没有借到钱还非常满意,其原因就是陈毅市长对他有话直说,不瞒不骗,不摆市长架子,而且体谅对方的难处,积极替对方出主意想办法,这样的方式比躲躲闪闪、拐弯抹角的婉言拒绝,要更中肯,更实在,更感人,也更具有说服力。

提前说“不”

提前说“不”,也是拒绝别人的一个好方法。

个体户陈某听说工商局长的儿子要向他借一大笔钱,他知道这钱如果出手,就有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但他又不敢得罪这位公子。如果直来直去地拒绝,会使对方感到“丢面子”,日后可能会找你的麻烦。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工商局长的儿子刚一进家门时就立刻说:“你来得正好,我正要去找你呢。这两天可把我急坏了,有一批便宜货,可人家非要一口吞,我怎么也凑不足这笔资金,正想找你借几万元来应急。”对方一听这话,马上就懊悔自己借钱找错了庙门,赶紧敷衍几句就走了。

提前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也就是把对方拒绝于无形之中。“哭穷”不是丢面子的事,是让对方感到你也不富裕,也就免开尊口了。

入情入理威慑对方

春秋时期一位名叫沮卫的使者,以入情入理的话威慑对方,从而救了自己的命。

有一年,楚军攻打吴国,吴国势单力弱,吴王派沮卫给楚军送一份厚礼,顺便了解一点军情。谁知沮卫给楚兵抓住了,把他绑得紧紧的,说要杀了他,拿来衅鼓(杀牲口,用血涂在新鼓上的缝隙)。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沮卫不慌不忙,面无惧色。楚将惊奇地问他:“你出发前占卜过吗?”

“占卜过的。”楚将望着被五花大绑的沮卫,洋洋得意地问道:“吉凶如何?”

“大吉。”沮卫回答。

楚将高声大笑:“如今就要杀掉你了,还有什么大吉啊!”

沮卫回答:“吴王派我来,目的就是要试探你们的态度。如果你们对我以礼相待,那么,吴国就会放松戒备;如果你们杀了我,还拿我的血衅鼓,吴国一定会百倍警惕。这对吴国不正是件天大的好事吗?”

“但是无论如何你自己就要死了,这怎么能说是大吉呢?”楚将追问道。

沮卫回答:“我占卜是问国家前途,并非为我个人。如果杀了我就保全整个国家,对你们有何好处,要是人死了仍有灵魂,那么,我肯定要附在你们的鼓上,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显灵,让你们的战鼓发不出响声,使你们一败涂地!”

沮卫的话入情入理,铿锵有力,说话时毫无惧色,稳如泰山。楚将听了束手无策,思考再三,总感到杀沮卫衅鼓已无好处,只得长叹一声说:“算了,放了他吧!”

沮卫善于听取对方的话,抓住中心,判明意图,以入情入理的话威慑对方,迫使对方放弃原有观点,从而保护了自身。

难得糊涂

一个老师也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法,找回了学校实验室丢掉的实验器材。一天中午,该老师路过学校后操场时,发现前两天帮助搬运实验器材的那几位同学正拿着一枚实验室特有的凸透镜在阳光下做“聚焦”实验。那位老师想:他们哪来的凸透镜?难道是搬运时趁人不备顺手牵羊拿了一枚?是不是学校实验室丢的哪一枚呢?他带着疑惑走上前:“同学们做这个实验有什么收获吗?”再看凸透镜上贴着的标签号,正是学校实验室丢失的那一枚。有的同学脸一直红到脖子,有的低下了头。

那位老师没有直接指责他们错误的行为,而是笑着说:“这枚凸透镜终于找到了,谢谢你们!昨天我到实验室准备实验,发现少了一枚凸透镜,我想大概是在搬运时丢失了,我沿途找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找不到凸透镜我的责任就大了。这样吧,你们继续做你们的聚焦实验,没有凸透镜也做不成,下午再还给我也不迟。”同学们轻松地笑了:“谢谢老师!”

老师用故意曲解的方法,装作不懂学生的真实意图,说是他们帮自己找到了凸透镜,将批评指责化成了感激,让学生在摆脱尴尬的同时又羞愧不已。

任何人都可以用故意曲解的方法,收到“双赢”的效果。一位女顾客在某商场给丈夫买了一套西服,丈夫穿了一天觉得颜色不太合适,但不小心又弄脏了一点儿。于是,女顾客把衣服送到干洗店干洗后到商场要求退货,还对服务员信誓旦旦:“这件衣服绝对没有穿过!”

服务员接过衣服看了看,发现有干洗的痕迹,但她并没有当场戳穿女顾客的假话。她想,如果戳穿了,那位女顾客为了保全面子肯定死不承认,在商店大吵大闹影响也不好,于是她为女顾客找了一个台阶下,微笑着说:“夫人,我想是不是您家的那位搞错了,把新买的衣服和其他衣服放在一起送到干洗店去了?我自己前不久也做过这样的蠢事。我想,是不是您的先生也犯了同我一样的错误,因为这件衣服确实有干洗过的痕迹。”

女顾客不做声了,她本来就理亏,底气不足,但她没有想到,服务员用这种方式指出西服“不仅穿过,还洗过”的事实,于是不好意思地拿起衣服匆匆离开商场。服务员巧妙地用故意曲解的方法,成功地化解了难题。

拒绝的技巧

对于无法拒绝而又不能拒绝的事,可以采取谎言拒绝法。“谎言”一直以来是令人们厌恶的一个字眼。就连幼儿园的老师教育小朋友,也以“不撒谎是好孩子”作为一个根本准则。这是因为,谎言具有负面的欺骗性。

然而,有一种谎言是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与一般意义上的谎言同样具有欺骗性,但它是以善意的动机为基础的,因此它往往不会有什么危害性。

善意的谎言能够保护自己。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能言善辩,机智过人。有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刁难一下他,便问他:“纪卿,忠,字怎么解释?”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

乾隆说:“我以君的身份要你现在去死!”“臣领旨!”“你打算怎样死?”

“跳河。”

“好,去吧!”

纪晓岚走了不一会儿又跑回来了。乾隆问:“纪卿,你怎么没死?”纪晓岚答道:“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死。”

“此话怎讲?”

“我到河边,正要往下跳,屈大夫从水里向我走来,拍着我的肩膀说:‘晓岚,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楚王是昏君,当年我不得不死。你应该先问问当今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你再死也不迟啊!’于是臣又跑了回来。”

乾隆反问:“那你说朕是昏君还是明君?”纪晓岚回答:“皇上当然是明君无疑了!”

“既然是明君,为什么还要你去死呢?”

“也没说明君就不可以开玩笑呀!”

“朕开个玩笑,你就编造谎言来对付我,是吗?”

“臣不敢!”

“朕认输了,爱卿真不愧为铁嘴铜牙啊!”

纪晓岚的谎言并没有落得个“欺君之罪”,反之,因为他的谎言是善意的谎言,不仅让乾隆皇帝从信口开河的玩笑中解脱出来,还巧妙地拒绝了死亡——皇帝老儿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善意的谎言

某名牌高校应届毕业生刘莉迟迟未能找到工作,为了让父母宽心,她撒了个美丽的谎言,欺骗爸妈说已经找到了工作,并发帖到广州某高校论坛上征求大家意见。

一时间,众多网友感动于刘莉的“孝举”,纷纷给她提建议,该帖也随即被各大论坛和QQ群转载。

刘莉为什么要撒这么大的谎呢?她说:“父亲已经年过五十,还经常外出骑摩托车载客赚钱,由于睡眠不足,精神欠佳,经常摔伤,腿上满是伤疤。我有时想到父亲的安危,晚上都会睡不着觉,偷偷地流泪。我劝他别干了,但他坚持等我找到工作才停止。每次看着父母因长期劳累而日益消瘦的身体,我就觉得对不起他们。我是家里的老大,可是一直找不到工作,我这么说是希望他不再为我担心,别再从事那么危险的工作。”

如果刘莉实话实说,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必然进一步加重父母的心理压力,所以说,有时对父母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也是必要的。刘莉此举,不仅不能被称为不孝,相反,这是在特殊情况下儿女对父母的一种特殊的孝心表达方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善意的谎言还是社会和谐的一种催化剂。它于己、于人、于家庭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医院,医生出于稳定病人情绪的考虑,对待患有重症或绝症的病人,往往会隐瞒真实的病情(家属例外),于是就撒一个善意的谎言,明明癌症到了晚期,还说是一般的结核,能治好。医生这样做,一是希望病人能放松心情,保持乐观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另外,有时候对患有绝症的病人,医生和家属那善意的谎言,都会使病人对生活燃起激情,重获生命之信心,甚至可能由此创造奇迹。即使不能彻底治愈,至少可以延长生命。

谎言本身并不美丽,但善意的谎言是可以让人接受的。当这个善意的谎言变成了——种精神财富,就无比真实而美丽了。

曲解真意,间接拒绝

故意曲解就是明知他人本意如此,不直接拒绝,而是故意歪曲理解,以给足对方面子,使对方不至于尴尬的一种拒绝方式。

一次在酒店里,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菜,顺手把制作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插入”自己的口袋。我国的景泰蓝工艺堪称世界一绝,时而有个别外宾爱不释手,浑水摸鱼,想要据为己有,这可以理解,但如果听之任之,被顺手牵羊地拿走,国家则会受到损失而且还会引起连锁反应,因此制止是必要的,但又不能直接指责,因为那样做会置外宾于难堪的境地,甚至造成破坏国际关系的严重后果。服务小姐看到了眼前这一切,但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景泰蓝食膜的绸面小匣说:“先生,我发现您在用餐时,对我国的景泰蓝爱不释手。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的喜爱,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经理同意,我们把这双图案最精美的景泰蓝食筷为您拿来,并按最优惠的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自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谢意之后借口说多喝了两杯,误将食筷插入口袋,并表示歉意,期间并没有太大的尴尬。服务员很周全地处理了这一事件。

清朝李鸿章有个亲戚李某,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弄个一官半职。一次入场考试,这位李某打开试卷一看,竟有一大半字不认识。眼看交卷的时间到了,他灵机一动,想让主考官知道他的身份,但他又不会写“亲戚”的“戚”字,于是试卷上看到的是“我乃当朝李鸿章大人的亲妻”。当主考官批阅到这份试卷时,不禁哑然失笑,提笔在试卷上批道:“既然是李鸿章大人的亲妻,本官如何敢娶(录取)。”

主考官就是借“亲妻”二字曲解其真意,拒绝“一心想弄个一官半职”的“靠亲戚”思想。

正话反说,更加犀利

正话反说,就是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与说话内容的字面理解完全相反。如字面上肯定,而意义上否定;或字面上否定,而意义上肯定。这是拒绝的有效方法之一。正话反说一定要说得恰到好处,说到点子上,既要让人领会与字面相反的真正的意思,又要让他改变主意,按着你的思路走下去,这种方法,针对性格傲慢的人有奇效,因为傲慢的人往往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有时候对他进行正面的批评教育是无济于事的,而正话反说,却能使其醒悟。

我国古代有许多正话反说的生动事例,达到劝说和拒绝的目的。汉武帝要杀死自己的奶妈,奶妈着急地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皇帝正发怒,别人再来劝,你死得更快了。你临刑时,只要屡屡回头,我会想办法刺激他。”奶妈按照他的话去做了。东方朔在汉武帝身旁对奶妈说:“你应该赶快去死,皇帝如今已经长大了,怎么还会记得你当初给他喂奶时的恩情呢?”汉武帝猛然受了感动,赦免了奶妈的死罪。

汉武帝之所以受了感动,是东方朔的正话反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春秋时,齐景公很喜欢打猎,他让人养了很多老鹰和猎犬。有一天,负责养老鹰的烛邹不小心让老鹰逃走了一只。齐景公大怒,要把烛邹杀掉。晏子就当着齐景公的面,指着烛邹数落他的三条大罪:“烛邹,你替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了,这是第一大罪;你使大王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大罪;杀了你,让天下诸侯都知道我们大王重鸟轻士,这是你的第三大罪。三条大罪,不杀不行!大王,我说完了,请杀死他吧!”齐景公听着听着,听出了话中的味儿。半晌,才慢吞吞地说:“不要杀了,我已听懂你的话了。”

为了阻止齐景公杀害无辜,晏子正话反说,用杀掉烛邹的后果——给齐国带来不好的影响来劝说齐景公,使齐景公幡然醒悟,放下屠刀;而于烛邹而言,晏子口口声声指责烛邹的“三大罪状”,就是小骂影射齐景公,从而帮了烛邹的忙。

用幽默打败妄想

秦朝的优旃思维敏捷,言辞幽默,言谈中却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秦始皇在位时,曾经把大臣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自己要建一个大的国家公园,东起函谷关,西到陈仓,许多大臣心中并不赞同,但却不敢说出来。优旃见大家都不吭声,就走上前去,一本正经地说道:“这个计划真是太好了,在这个大公园里,我们可以多养些禽兽,等敌人来侵犯我们的时候,就让麋鹿用角去触他,这样足以把敌人吓跑!”秦始皇笑了起来,终于放弃了建大公园的计划。

秦二世在即位以后,一时兴起,要把京城咸阳用油漆通通漆一遍,对于这种劳民伤财的“花架子”反对的人不在少数,但大家都不敢说出来。优旃说:“想法真是不错,虽然百姓要多破费一点,却很合算——城墙刷上油漆后就非常光滑了,要是敌人来攻打我们,就爬不上城墙了。油漆咸阳也并不太难,就是要让油漆阴干得先建一座能遮蔽咸阳城的大屋子就可以了。”秦二世笑一笑,领悟了话中的道理,终于放弃了这个计划。

面对某些不可行的事情时不要硬碰硬,学会用幽默打败妄想。

学会运用夸张的手法

如果使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将某个事理加以放大,就能显示其荒谬性,给人敲起警钟。这种方法可使固执的人受到冲击,开始反思。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年轻、聪明、有才华的得力助手,但他有个毛病,只尊敬导师爱因斯坦,面对其他人时却傲气十足。一天,为了使他的助手改掉这一错误,爱因斯坦对助手说:“孩子,从今以后我该拜你为师了。”

年轻的助手听后吓了一跳,连忙说:“爱因斯坦先生,我是非常尊敬您、崇拜您的,我对您的尊敬和崇拜甚至超过对我的父亲。我如果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请您尽管指教。”

爱因斯坦认真地说:“孩子,我所交往的这些科学家和教授,他们都是我的老师,而你却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为了使你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点用处的人,我也应该拜你做我的‘老师’!”

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使这个年轻人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惊,他的意思很明确:那些科学家和教授都是我的老师,你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就是不把我放在眼里。从此,他的助手明白了自己的过错,终于改掉了傲气的毛病。

答非所问,警醒对方

答非所问,也是正话反说的另一种形式。答非所问,指答话者故意偏离逻辑规则,不直接回答对方的提问,而是在形式上响应对方的问话,回答的内容却偏离正题,通过有意的错位幽默地表达拒绝的意图。

一个和尚师从赵州禅师,刚来不多日,便急于从师父那里学懂禅之本意。一日,他问赵州禅师:“何谓禅?”赵州禅师并不直接回答,却问他:“你吃过早饭了吗?”和尚答道:“吃过了。”赵州禅师便对他说:“那么,你就去洗碗碟吧。”

弟子问禅,赵州禅师却让他去洗刷碗碟,这里面包含了禅的奥秘。据说,那和尚听了赵州禅师的话以后,他彻悟了。赵州禅师将晦涩的佛学教义转化成易懂的生活常识讲解出来,如醍醐灌顶。

在一次联合国大会的休息时间,一位发达国家的外交官问一位非洲国家的大使:“贵国生活条件差,死亡率一定不低吧?”面对发达国家外交官的挑衅,非洲大使答道:“跟贵国一样,每人死一次。”

发达国家外交官的问话是对整个国家而言,对非洲的落后进行挑衅,非洲大使并不理会其问话的要害点,故意将死亡率针对每一个人,颇具匠心的回答,营造了别样的幽默效果,不仅回敬了外交官的傲慢,还维护了本国的尊严。

在从政前,林肯曾经参加过一次宗教集会。会上一位神父说:“一切愿意把心献给上帝和想进天堂的人,请站起来。”一些男人、妇女和孩子们站了起来。神父又说:“一切不愿意下地狱的人请站起来。”结果除了林肯,所有的人站了起来。

于是神父严肃地说:“林肯先生,我可以问问你要到哪里去吗?”林肯慢慢地站起来说:“我愿用同样坦率的话回答,我要到国会去。”

答非所问讲究技巧,抓住表面上某种形式上的关联,不留痕迹地闪避实质,有意识地中断对话逻辑的连续性,寻求不同的表达,跳出了被动局面的困扰。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小仲马,也有拒绝的典故留于后世。有——天,有个爱纠缠的先生盯着小仲马问:“您最近又有什么大作问世?”小仲马平静地说:“您看我的胡子好看吗?我正在蓄络腮胡子。”写小说、剧本和蓄络腮胡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小仲马答非所问,用幽默暗示那个爱纠缠的先生:不要再继续纠缠。

答非所问有时候是摆脱困境、善意提醒的最好方法。

巧用反问

反问这种方法多用在拒绝不理解者的提问时。提出反问,就是在对方的想法上提出问题,并加之一连串的“为什么”。这样一来能为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还可以寻找对方所持理由的破绽,对对方的不合理要求予以拒绝。这种反诘,使用得好在效果上能达到满意的收效,在寓意上能发人深省。

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陈毅给傅作义让房,并代表上海市委赠送他两辆名牌小轿车。这事很快传了出去,在部队中引起强烈不满。待陈毅回到上海,办公桌上已经堆了厚厚一叠信,都是对这件事提意见的。

怎么做这些老部下的思想工作呢?他召开了一个领导干部会议,往台上一站,就“骂”开了。

“同志们,我的老兄弟们,要我陈毅怎么讲你们才懂啊!我陈毅不住北京饭店,照样上班,照样‘骂人’!他可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在讲台讲了半个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了两个军!为我们减少了很大伤亡。让傅先生住了北京饭店,有了小汽车,他就会感到共产党是真心与他交朋友的。”他越讲越激动,用指节“咚咚咚”地敲着桌子,“我把北京饭店让给你住,再送给你十部小汽车,谁能起义两个军?怎么不吭声呢?”停了一会儿,他又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是共产党员,要有太平洋那样宽广的胸怀和气量,不要长一副周瑜的细肚肠噢!依我看,要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还是那句老话,团结的朋友越多,就越有希望!”

从会场里走出来,同志们感到很轻松。用他们自己的话讲:“挨了陈总的‘熊’,弄清了道理,‘熊’得也舒服!”

陈毅用了反问的技巧,收到了比正面回答更理想的效果。同样,在联合国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也用反问的方式,驳回了反对“联合国为周恩来逝世降半旗一周”的意见。

运用机敏而锋利的措辞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时,联合国决定为周恩来逝世降半旗一周,以表达世界人民对于周恩来先生的怀念与敬佩。可是当时一些成员国的代表对此表示反对。在表决会议上,意见不能够达成一致。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降过半旗,而为一个国家的总理去世降半旗,这确实没有过先例。一些国家感到不公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你们国家的元首做到没有?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国家的元首又做到没有?可以这么说,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个个哑口无言,随后广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瓦尔德海姆的反问下,下半旗哀悼周恩来的提议最终通过了。

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措辞,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的。

巧妙转移话题,轻松化解僵局

著名作家梁晓声是知青出身的,他创作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京华见闻录》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在一档节目的拍摄现场对梁晓声进行采访,那位采访记者四十多岁,是个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记者将摄像机停了下来,走到梁晓声面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就伸到梁晓声的嘴边:“中国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涌现出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从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

梁晓声一怔,未料到对方的提问竟如此之“刁”,分明有“诓”人上当之意。他灵机一动,立即反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写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回答如此巧妙!英国记者不由一怔,摄像机立即停止了拍摄。

在社交场合中,有时会遇到自己不想公开某件事,而别人又偏偏要打听的情况;或是自己偶然触及对方的伤痛、忌讳及隐私,出现了尴尬的局面。这时,借由周围的环境,迅速转移话题便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应急措施。

顾左右而言他,转移注意力

1981年,白宫在突然得到里根遇刺的消息后,总统办公厅一片慌乱,不知所措。富有经验的国务卿黑格出来维持局面。黑格一向以果断、稳重而知名,他曾任美国驻欧洲部队司令,脱下军装后又当上国务卿,但他听到里根被刺的消息,也慌了手脚。一个记者问黑格:“国务卿先生,总统是否已经中弹?”

黑格回答:“无可奉告。”

记者又问:“目前谁主持白宫的工作?”

黑格答道:“根据宪法规定,总统之后是副总统和国务卿,现在副总统不在华盛顿,由我来主持工作。”

这一回答引起了轩然大波,记者们议论纷纷。另一个记者马上又问:“国务卿先生,美国宪法是不是修改了?我记得美国宪法上写明总统、副总统之后,是众议院院长和参议院院长,而不是国务卿。”

黑格听后明白是自己失言,急中生智反问道:“请问在两院院长后又是谁呢?他们都不在白宫现场,当然由我来主持了。刚才为了节约时间,少说了一句话而已。”几句话便自圆其说为自己解了围,拒绝直接回答记者的提问。

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使对方不好再问同样的问题。当然,这个新的话题必须和原来的话题有一定联系,还必须能引起提问人的兴趣。否则,会引起对方的疑虑或反感。

所以,当不愿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可巧妙地使回答偏离发问者问题的焦点,让对方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完成攻防转换,迅速扭转不利局面。

循循善诱,否定对方

诱导否定法,就是不直接拒绝对方的观点,而是在言语上安排一两个逻辑前提,诱导对方自己否定自己的观点。这是拒绝中的上策。

古时候有一个教书先生,专为老百姓打抱不平,他写状纸告倒了七个贪官污吏。老百姓喜欢他,贪官污吏却恨死他。官官相护,当地的知府大人要为那几个倒台的贪官污吏出口气,于是将教书先生传唤到衙门,说:“你替老百姓鸣冤叫屈,到底为的是什么?”

“为的是‘正义’!”教书先生从容不迫地回答。

知府说:“那好,假如我东边的房子里放有金钱和美女,西边的房子里放有‘正义’,你挑选哪一个?”他以为,既然教书先生是为正义,肯定会挑选“正义”。谁知教书先生出人意料地说:“我当然要挑选金钱和美女了。”

知府一听乐了,他说:“既然你为老百姓打官司是为了正义,为什么要挑选金钱美女呢?看来你是言行不一的伪君子。”

“要是大人挑选呢?”教书先生反问道。

“要是本官挑选,就挑选正义。”知府自以为得意。

教书先生发话了:“俗话说得好,‘缺什么挑什么’,想必知府大人缺的就是‘正义’了。”知府的脸马上变成了猪肝色,气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教书先生用的就是诱导否定法。“我挑选金钱和美女”这一招实际上是诱敌之计,引诱对方说出“正义”二字,然后借题发挥,让知府落入圈套,自打耳光,教训了自以为热爱“正义”的知府。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战国时,韩宣王欲重用两个部下,故向大臣掺留征求意见。掺留明知重用二人不妥,但如果直言“不”,可能会冒犯韩王,并且会让韩王误以为自己妒忌贤能。于是,掺留这样表达自己的见解,他说:

“魏王曾因重用这两人丢过国土,楚王也因重用他们而丢过国土,如果我们也重用这两人,将来他们会不会也把我国出卖给外国呢?”听了这话,韩王不得不放弃了原有的打算。

春秋战国时期,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赵太后只得“求救于齐”,但齐国按照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齐国为什么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是由于即使是盟国之间,彼此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

而赵太后刚刚失去了丈夫,现在又要让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太后自然不愿意,出于私情不肯让长安君为质,群臣即使想为赵国安危着想竭力劝说,也必将遭到太后“必唾其面”的结果。

面对国家安危,国难当头,触龙挺身而出劝说赵太后。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

首先用“缓冲法”。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避实就虚,从叙述生活琐事人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使太后“色少解”。这样,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气氛虽有些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这时因势利导,提出要为自己的小儿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错觉,认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子求情,从而解除心中的戒备。同时,触龙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使太后找到感情上的慰藉与共鸣。这样,太后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

再次用“侧击法”。触龙抓住时机,趁势把话语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不谈人质的问题,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对比,提醒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与爱燕后相比更爱长安君,同时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然后,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而真实意图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这样,就在让长安君去齐做人质的问题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绪。

最后用“直入法”。当太后接受了爱子必须“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后,触龙步步紧逼,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分析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继者”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单刀直入地指出太后只知一味溺爱长安君是错误的,如不让长安君为国立功,则将难以“自托于赵”。由于触龙把爱子之心与关心国家命运之情紧密联系起来,最后使太后心悦诚服地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

就这样,触龙巧舌如簧、纵横捭阖,旁敲侧击,深入浅出,娓娓而谈,天下大事在口若悬河的游说中稳操胜券。

用激将法拒绝对方

用激将法拒绝,主要是通过各种隐秘的手段,让对方进入愤怒、羞耻、不服、高兴等激动状态,导致情绪失控,然后无意识中受到操纵,任人摆布。

激将拒绝法——般有下列几种:或用高帽赶鸭子上架;或故意贬低,挑起好胜之心;或吹胡子蹬眼睛,敲桌子点鼻子,惹人发怒;或冷冷冰冰;或佯装不信,使人吐露真言。使用激将拒绝法,要做到天衣无缝,使对方察觉不到自己的真实意图。

战国时的晏子博学多才,聪明机智,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为齐国的富强贡献了才智。齐景公提拔晏子做了相国。当时齐国有三个大力士,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他们因为勇猛异常,为齐景公所宠爱,晏子遇到这三个人总是恭恭敬敬地快步走过去,而这三个人仗着齐景公的宠爱,为所欲为,每当见晏子走过来,坐在那里连站都不站起来,根本不把晏子放在眼里。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他联合国内几家大贵族,打败了掌握实权的荣氏和高氏,威望越来越高,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田开疆正属于田氏一族,晏子很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危害国家,想把他们除掉,又怕国君不听他的意见,适得其反,于是心里暗暗拿定了主意:用计谋除掉他们。

一天,鲁昭公来齐国访问。齐景公设宴招待他们。鲁国是叔孙培执行礼仪,齐国是晏子执行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正当两位国君喝得半醉的时候,晏子说:“园中的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来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传令派人去摘。晏子说:“金桃很难得,我应当亲自去摘。”不一会儿,晏子领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六个桃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子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六个。”说完就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齐景公每人一个全桃。鲁昭公边吃边夸金桃味道甘美,齐景公说这金桃不易得到,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应该吃一个。叔孙培说:“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这个桃应当请相国吃。”

齐景公说:“既然叔孙大夫推让相国,就请你们二位每人吃一个金桃吧!”两位大臣谢过景公。晏子说:“盘中还剩下两个金桃,诸君王传令各位臣子,让他们都说一说自己的功劳,谁功劳大,就赏给谁吃。”齐景公说:“这样很好。”便传下令去。

话音未落,公孙捷走了过来,得意洋洋地说:“我曾跟着主公上山打猎,忽然一只吊睛大虎向主公扑来,我用尽全力将老虎打死,救了主公性命,如此大功,还不该吃个桃吗?”晏子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应该吃一个桃。”公孙捷接过桃子就走。

古冶子喊道:“打死一只虎有什么稀奇!我护送主公过黄河的时候,有一只鼋咬住了主公的马的马腿,一下子就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我跳到河里把鼋杀死了,救了主公,像这样大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景公说:“那时候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除鼋斩怪,我的命就保不住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个桃。”晏子急忙送给古冶子一个金桃。

田开疆眼看金桃分完了,急得跳起来大喊:“我曾奉命讨伐徐国,杀了他们主将,抓了五百多俘虏,吓得徐国国君称臣纳贡,邻近几个小国也纷纷归附咱们齐国,这样的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子忙说:“田将军的功劳比公孙将军和古冶将军大十倍,可是金桃已经分完,请喝一杯酒吧!等树上的金桃熟了,先请您吃。”

齐景公也说:“你的功劳最大,可惜说晚了。”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杀鼋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跋涉千里,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在两国君主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脸活着呢?”说着挥剑自刎了。公孙捷大吃一惊,拔出剑来说:“我的功小而吃桃子,真没脸活了。”说完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说:“我们三人是兄弟之交,他们都死了,我怎能一个人活着?”说完也拔剑自刎了。人们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鲁昭公看到这个场面无限惋惜地说:“我听说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是上了晏子的激将拒绝法,让危害国家的“齐国三杰”好胜之心一跃而起,把什么都放在一边,命也不要地去争晏子早已设计好的金桃。正如俗话所说“你要是给了一个人足够的绳子,他终将悬梁自尽。给他机会,他便会自食败果。使用激将法,会使他不断地流露出供你将他将死的弱点”。

从对方的利益出发

1964年4月,时任中国外长的陈毅元帅率团赴印尼首都雅加达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筹备会。他和印尼总统苏加诺一见面,就发现双方意见分歧。按苏加诺之意,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地点仍在印尼的万隆,时间就定在当年。陈毅则说了自己的想法:第一次亚非会议已在万隆开过了,第二次亚非会议应选在非洲国家开。

为了说服苏加诺,达成共识,而又不伤和气,广泛团结国际友人,陈毅从替别人着想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对方,照顾了苏加诺这个东道主的面子,以便使苏加诺改变主意,接受自己的观点。他对苏加诺总统说:“非洲的独立国家有40个之多,总统阁下如果主张在非洲开,就是支持了非洲的斗争,这样你就站得高、看得远,顾全大局,表现了政治家的风度,证明了你没有什么私利打算,你去发言就响亮。”

陈毅设身处地为苏加诺着想的婉转辩词,丝毫没有各执己见的火药味,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倡导的万隆精神,又高瞻远瞩、鞭辟入里,简直就像苏加诺的顾问在为其出谋划策。苏加诺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但他似乎有碍于情面,虽然点头称是却不愿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仍坚持当年开。

机敏的陈毅元帅发现问题有了转机,于是,趁热打铁又以幽默的语言诙谐地说:“你是总统,我是元帅,我给你当个参谋长,你要不要呢?”

如此和缓、商讨的语言,既照顾了苏的情面,尊重了这个东道主的地位,又充分体现了寻求团结的万隆精神。苏加诺自然无法回绝,唯有称是。

陈毅外长从道义的角度去说服苏加诺,让苏加诺感到这不再是愿不愿意去干,而是应该、必须去干。对于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面旗竖在做人道德的领地。激之以道义,恰恰都是去触及对方的内心深处,让他认为对方探求的实质是道义的行为。

欲擒故纵

某厂工程师老李想在其负责的工段更换一个新式的指数表,但他想那个工头必定会反对,因为他不懂专业知识,刚愎自用,总认为这没必要买那也没必要买,凡是请他批条购买生产工具的,没有一个人能达到目的。

为了达到目的,于是老李就采取了欲擒故纵法。他说:“我去找他,腋下挟着一只新式指数表,手里拿着一些征求意见的文件。当我们讨论这些文件时,我把那只指数表从左腋换到右腋地移动了好几次,终于他开口了:‘让我看一看。’‘哦,你看它做什么,你们部里又不用这个。’我装作很勉强的样子将那只指数表递给他,当他审视的时候,我就随便地,但非常详细地把这东西的效用说给他听。他终于喊起来:‘我们部里用不到这东西吗?天哪,这正是我早就想要的东西!’”老李欲擒故纵,结果很巧妙地达到了目的。

有许多办公室人士常常认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其实仔细找一找原因,原来根源在于自己没有明了“怎样让人采纳自己意见的方法”。老李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上司是一个目光短浅、思想保守的人,我们要向他提建议是有技巧的,在这里,欲擒故纵的方法就十分奏效。

佯装怀疑,使对方吐露真言

当对方打开话匣子时,佯装怀疑,表示不相信,对方一旦“发烧”,便会不顾——切地吐而后快,最后落入你精心巧设之网。

某市个体服装店老板生意越做越大,营业额大幅度上升,但税务部门要其补缴税款,他都拒不承认营业额增大。一位经验丰富的稽征员找到他,以关心的口吻问道:“有笔大生意,做不做?”

“生意人,哪有不做的!啥款式?多少?”服装店老板急忙问。

“上次那种西装,两百套。”稽征员答。

服装店老板又问:“我正想吃进一批西装来换季。开价呢?”

“每套180元。如果全要,可打九折。唉,可惜你没有这个肚量!”

服装店老板说:“笑话!我就要全吃!”

“你全吃?我提醒你,老规矩,货款必须在两个月内全付清啊!”

服装店老板说:“小看人!两个月,我还卖不出来吗?”

“这可是3万多元哪!”稽征员提醒他。

服装店老板袒露真言:“那算什么!今年以来,我哪个月不卖两万?”

“那好。你先把这几个月漏的税补缴了再说吧!”稽征员这才摊牌。服装店老板无话可说,只得补缴所欠税款。

以谬制谬

公鸡不可能下蛋,下蛋是母鸡的事,这是三岁小孩都明白的道理,用公鸡下蛋法,主要是拒绝那些蛮不讲理的人的无理要求和故意刁难,以谬制谬。

在现实生活中,蛮横不讲理的大有人在,他们提出的无理要求往往也是不可能解决的,拒绝这类人的唯一方式就是以谬制谬——用他们的荒谬逻辑去形成一种理论,反过来去制服他们,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使对方的荒谬理论不攻自破,对方的无理要求也就自动收回了。

“公鸡下蛋”的故事最早来源于秦国。秦国宰相的孙子甘罗非常聪明,也极有应变能力。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花园里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他就问:“爷爷,你碰到什么难事了?”爷爷虽然知道孙子聪明,但朝廷的事非同小可,满朝文武大臣都解决不了,小小年纪懂得什么?于是说:“一边玩去,你爷爷心烦。”在甘罗的再三恳求追问下,他爷爷终于说出了满朝文武大臣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唉!孩子呀,秦王不知听了谁的话,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大臣都去找,限期三天,要是找不到,大家都要受罚。这已经是最后一天了,秦王明天就要吃公鸡下的蛋,到哪里去找呢?”

甘罗一听,也认为秦王极不讲理,但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拒绝秦王无理要求的办法,他说:“爷爷,您别着急,我有办法。”“你一个小孩能有什么办法?”爷爷大惑不解。

“爷爷,我明天可以替您上朝吗?”甘罗问。

“除非拿着爷爷上朝的笏。”

“那我替您上朝好了,您就在家里等着好消息吧。”

爷爷一想,没有其他好的办法,也只好如此了,他料想秦王也不至于同一个小孩过不去。

第二天早上,甘罗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像其他大臣一样向秦王施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秦王一听,童声稚气,再一看,是个小孩,便问:“哪家小孩,如此欺君!”

一大臣上前:“启禀皇上,此乃当朝宰相的孙子甘罗。”

“你爷爷呢,为什么不上朝?”秦王发问。

“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甘罗沉着冷静地回答,“我替爷爷上朝来了。”

“你爷爷病了?什么了不起的大病竟然不能上朝?”

“启禀皇上,我爷爷没有病,他在家里生孩子呢。”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呢?”满朝文武大臣也都笑了起来。

甘罗正色道:“启禀皇上,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鸡怎么能下蛋呢?”秦王哑口无言,满朝文武大臣也都面面相觑。

“朕明白了,朕也不吃公鸡下的蛋了。”这时满朝文武大臣方才明白甘罗的用心良苦,同时也松了一口气——不用再到处找公鸡下的蛋了。

说公鸡能下蛋是一件十分荒谬的事,秦王要吃公鸡下的蛋,岂不是横蛮不讲道理?为了拒绝秦王的这一无理要求,甘罗以谬制谬,将“公鸡下蛋”和“男人生孩子”这两个同样荒谬的事并列在一起,秦王如果承认“男人生孩子”是荒谬的,那么,“公鸡下蛋”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甘罗的聪明才智迫使秦王收回成命,使满朝文武大臣免遭责罚。

将计就计

作家高玉宝在小说《高玉宝》中描写了聪明的长工智斗恶霸地主周扒皮的故事。周扒皮贪得无厌,长工辛辛苦苦给他干了一年的活,却得不到应得的工钱,周扒皮给长工出难题,他说:“想得到工钱,就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三道题都答对了才给发工钱,答不对,按数扣钱。”

周扒皮的题确实出得刁,一道比一道刁。第一道题“在墙头上种地”就已经荒谬至极了,第二道题“把屋里的地搬出去晒太阳”,地如何能搬得走?第三道题更是谬上加谬:他的脑袋有多重?结果没有一个长工能答得上来,也没有一个长工领到工钱。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算计了多少老实巴交的长工。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一年周扒皮终于栽在一位新来的长工手里。新来的长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要结算工钱了,周扒皮又故伎重演,想用这三道刁钻古怪的题打发走干了一年活的长工。周扒皮出了第一道题后,长工笑了笑说:“这好办,上墙头种地可以,不过你先把牛给我牵上去。你要是能把牛牵到墙头上,我就能在墙头上种地。”周扒皮听了,张了张嘴没说什么。但他又抛出第二道题——“你给我把屋里的地搬出去晒晒太阳,今天太阳好。”长工二话不说,马上搬了一架梯子上了房,抡起镐头就扒房子。周扒皮急了:“我是让你把屋里的地搬出去晒太阳,你怎么扒我的房子?”长工回答说:“不扒房子,地怎么能晒太阳?你要能把地搬出去,你搬给我看看。”说完继续扒房子。周扒皮只好说:“就算你答对了两道题,还有一道,这一道答不出来,前面两道就算答对了也没有工钱。”——周扒皮耍起无赖,自己推翻了自己定下的“如数扣钱”。“也行,你就出题吧!”长工胸有成竹。

“你说我的脑袋有多重?”

长工正经八百地仔细端详周扒皮肥胖的“猪头”,把周扒皮看得莫名其妙起来,长工以肯定的语气说:“你的脑袋可重了,足足有10斤6两。”

周扒皮狡猾地一笑,说:“这次你就错了,我的脑袋没那么重,只有9斤7两。怎么样,没话说了吧?我的脑袋有多重都不知道,还想要工钱?”说完就要进屋关门。

“老爷请先别走,我的话还没有说完,”长工拿起菜刀,把想进屋的周扒皮拉住,“我说有10斤6两就是10斤6两,老爷要是不相信,割下来称一称。”说罢就要动手。这时周扒皮就像被捆绑的猪似的号叫起来:“算你对,算你对,给你工钱不就得了吗?”就这样,长工拿了工钱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了。从此以后,周扒皮再也不敢随意克扣长工的工钱了。

将计就计,确实是拒绝不讲道理的人的最好办法。人都是用一定道德和规则来约束自己的,比如人们认为墙上无法种地,屋子里的地不能晒到太阳,周扒皮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弱点来提一些工人无法办到的要求,剥削长工辛苦劳动的血汗,而聪明的长工将计就计,提出把牛牵到墙上,把房顶拆除等等大胆行为,促使周扒皮在爱财惜命的前提下,不得不甘愿服输,乖乖地掏出了哪怕极不情愿给付的工钱。

借力打力,让对方哑口无言

一烟民在商场买了一包烟后,不顾商场张贴的“商场拒绝吸烟”的警示,迫不及待地抽了起来。售货员加以制止,说:“你没有看见‘商场拒绝吸烟’的规定吗?”那位烟民非但不听劝阻,反而理直气壮地反问道:“不让抽烟,为什么你们商场还卖烟呢?”“商场卖烟也不等于可以吸烟呀?”售货员反驳烟民的无赖行径,结果两人争执不下。这时商场经理走了过来,听完二人各自的陈述后,便笑着对烟民说:“按照你的逻辑,在哪里买的就可以在哪里使用,是吧?”烟民点点头:“是啊!还是领导说话有水平。”经理接下来又说:“我们这里还卖卫生间使用的手纸呢,你也在这里使用?”一句话把那位烟民弄得理屈词穷,赶紧把烟掐灭,狼狈离开商场。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生活中有些事儿虽然属于斗嘴一类,却也凸显荒诞的幽默。

赵老头花了8元钱买了一条围巾,正要离开,见一位姑娘也买了同一种围巾却只花4元钱,于是赵老头转身问摆摊的小青年:“你刚才卖给姑娘的才4元,而卖给我的是8元,你怎么解释?欺负我年老?”青年说:“因为她是我的亲戚,卖多卖少是我的事,就是不要她的钱也与你没有关系。”

“她是你的亲戚?”老头风趣地说,“那你看我是谁?”小青年摇了摇头。老头二话不说,又拿起一条围巾就走。小青年急忙追上去:“你怎么拿我的围巾不付钱就走呢?”

“因为咱们是亲戚!”

“我和你是亲戚?”

“是啊,你和那位姑娘是亲戚,和我也是亲戚,因为我是她的爸爸。”

小青年的本意是想气一气老头,他和那位姑娘哪里是什么亲戚。老头也明知小青年和那位姑娘不是亲戚,却以假对假,如法炮制,来个无中生有,针锋相对,小青年反倒落个没趣。

生活中,要学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