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厚黑学全书2
7956800000023

第23章 忍者无敌(3)

创业两年后,岛村就成为名满天下的人,同时把丸芳商会改为公司组织。

他回忆说:“有一次我遇上以前去三井银行时把我赶出来的银行职员,他知道我发了大财,因此一看见我就面红耳赤地望而却步,一会儿,就默不作声的逃之夭夭了。”

创业十三年后,他一天的交货量至少也有五千万条,其利润实在难以计算。现在袋子绳索更是讲究,有塑胶带、缎带、绢带等,一条卖价五元左右,这些高级品的利润更是可观。

岛村的成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有先见之明,在十多年前就预料,纸袋流行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其次是他的原价商法得到了业界的信任,使他不花一文宣传费,顾客便自动替他宣传,使他无往不利,在几年间就从一个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为日本绳索大王。

可以说,他的原价商法,即是“吃亏就是占便宜”商法,是一项最高明、最高超、奥妙无穷的招财进门的法宝。

忍一时风平浪静

忍耐和愤怒是造福和招祸的一个重要关口。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表示如果不忍,就会招来灾祸。每个人来到世上后,都会遇到许多不顺心、不如意的事,甚至还会碰到被冤枉、被欺负的事,在此关头是忍还是怒,可能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决定你的祸福。

有许多人,为了一些小利益或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发生口角之争,互不相让,以至大吵大闹,进而大打出手,结果往往两败俱伤。有的在为了物质利益上的争执,闹出了人命案子,打死的一方肯定会阴魂不散,而另一方则要“杀人偿命”。由此可见,忍字是多么的重要。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然忍也有个原则,例如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失,国家的荣誉受到侮辱,这都不能忍,要挺身而出。

说白了,忍让,实际上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它能够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来说,社交过程中如果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如能主动地“礼让三分”,多找自己的原因,往往能云消雾散,和好如初。

据说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因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让张英出面干预。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写上一首打油诗劝导张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马上将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深感惭愧,也把墙退后三尺。因此,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子,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其实,忍让是一种美德。朋友的误解,亲人的错怪,流言制造的是非,论传导致的轻信……此时恼怒不会春天化雨,生气无助雾散云消,只有一时的忍让才能帮助你恢复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但忍让并不是懦弱可欺,正相反,它更需具备自信和坚韧的品格。“忍”字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和顽强。晋朝朱伺在《晋书·朱伺传》中说:“两敌相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这里的忍正是顽强的精神体现。其二是抑制。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曾写下过“忍志常须作座铭”。这种忍耐,不也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忍的宝贵的品格吗?岂能说他们是懦弱可欺呢?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对面走来了一位曾经对他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他站在歌德面前大声嚷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回答道:“而我正相反!”边说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消除了自己的恼和怒,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从某种意义上讲,既为自己摆脱了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显示出了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欲速则不达

急迫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追求眼前的区区小利,而不顾全局的根本利益,这都称之为急功近利。

古语讲,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是成就大事业的绊脚石。

急功近利者,一定是戴着功利名位近视眼镜的目光短浅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闻到了芝麻的香,而忘却了西瓜的甜。只看到目前的境况,只看到暂时的贫富盈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急功近利者一贯的行为方式。为了治好头而不顾脚,为了治好脚又可以不顾头了。为了摆脱眼前的状况,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为了求得一时的痛快,而以长远的痛苦为砝码。其实这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你如果患上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就一定心胸狭窄,胸无大志,总是盲从世俗;脑袋长在人家的脖子上,别人说军人时髦,你便想法穿上军装;别人说文凭重要,你便马上去混文凭;别人下海捞钱去了,你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马上削尖脑袋下海去。

你根本不管人何以为人。什么人格啦,德行啦,人生境界啦,品行操守啦,灵魂啦,优美啦,在你看来一钱不值。你以为人生在世唯吃好穿好玩好乐好就是好,就是实在,就是价值。于是,为了达到吃穿玩乐之好,你可以不择手段,不顾廉耻,出卖灵魂。

然而这世间的事情也真怪,越是急功近利者越不容易得到功利,没有一个不顾廉耻,出卖灵魂的人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

无论什么样的急功近利者,总是瞪着一对贪得无厌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名利二字。然而名利之对于你好似一个西方哲学家打过的一个比喻一样,如同吊在车把前面的一块肉对于拉着车的车夫一样。车夫总想抓住那块肉,却总是抓不到。无论你把车拉得多么快,那块肉始终在你的车把前面,始终抓不到你手中。你成天绞尽脑汁,时刻伺机投机取巧,而且忙忙碌碌、大汗淋漓、辛辛苦苦,到头来仍然一无所有。你仍然功未成、名未就、利未得。

大凡急功近利者,虽与好高骛远者殊途,却同归。同归于二:一同于一事无成,二同于无幸福可言,只有空忙一场。急功近利者不可能成就什么事业,因为你本来就没有什么长远追求,没有成就什么事业的志向,你的全部精力,全部时间和全部生命都无形地消失在你的短期行为之中,消失在你虚浮浅薄的劳作之中。你也许一时得利,可是你付出的太多,得到的终归微不足道,而且你活得太累。所以,你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难道快乐和幸福首先不是一种心灵的优美和灵魂的安泰吗?所有急功近利者,无论年轻人的急躁、中年人的急进、老年人的急迫,莫不如此:无功无利无幸福。

可见,孔圣人没说错:欲速则不达。我们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务必要把目标和眼光放长远一些,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为身边诱惑束缚住手脚。

让人骂个够

与人相处,由于利害的冲突和恩怨的纠葛,指责和谩骂免不了会发生。当有人骂你,最好的应对方法不是回骂,而是沉默以对。

在一次会议上,主办单位中的一个人和会中一位来宾有过误解。当这位来宾发言时,他竟不讲重点,反而当着二三十位来宾面前,把那个人骂了一顿,扯了很多过去的账,而且用词尖刻。人们都很担心场面会失控,但被骂的那个人却一点表情也没有,一句话都不回。结果骂人的慢慢骂不下去,匆匆收拾桌上的文件,走了。

姑且不论他们二人之间的是非恩怨,倒是应该佩服被骂的那个人的定力,换成别人,早就拍桌子挥拳了也说不定。“让人骂个够”,这是对付指责谩骂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方法?理由为:

①打架要有对手才能“打”,对方还手,才能越打越起劲,若对方不还手,这个架当然就打不下去了。吵架也是如此。人若不还口,对方也会骂不下去。

②你若不还口,对方气势会越来越弱,此时会出现几个状况:第一是草草收场;第二是下不了台,脸红脖子粗地硬撑场面,最后气急败坏地鸣金收兵;第三是为了维持气势,因为你不还口,对方缺乏你言语上的刺激,他必须不断搜寻骂你的理由和字眼,有时甚至会前后矛盾,自露马脚,无法自圆其说,结果把自己弄得窘迫不堪。

③不管你有理或无理,骂不还口可“塑造”你的“弱者”姿态,引发旁人的同情。当然,相对的,也会引发旁人对骂者的不以为然。而你的“风度”,相信也会获得别人的认同。

因此,骂不还口,可使自己处于绝对的上风。不过这相当不容易做到,因为一被骂,自卫的本能立刻升起,但如果你口才不佳却硬要回骂,有理也变无理,不过如果你自恃口才好,唇枪舌剑一来一往,你也不一定占得了便宜。骂赢了对方,对方若心怀鬼胎,这对你也不是好事。不妨沉默以对,让对方无功而退,因为他已经骂过了你,你又没还口,如此他怀恨的可能性便会降低。

有个政治人物据说常使用这个方法——当有人骂他时,他先是沉默,当对方骂完时,他则笑着说:

“对不起,你刚刚说的我没听清楚,是不是请你再说一遍?”

对方会不会再骂他一遍,看来是不可能,因为他骂完,气势已经下降,不可能在刹那之间重新处于既高且壮的状态。而且人家不吭声地让你骂,自己已处于不利的立场,再被这么一说,哪有脸有理再骂人一次?

当对方脾气暴怒的时候,让他骂个够,这是借力打力的技巧。就像太极拳一样,把对方的力化解掉。所以,这也是个好方法!

忍耐不是消极

人生在世,常常会遇到令人十分苦恼的境况,如无法自明自己的时候,或无须、不值得为自明自己花费太多精力的时候,更要学习等待,学习忍耐,不要玉石俱焚,不要纠缠不清。

唐代苏州寒山寺的两位名住持寒山与拾得,对此曾有过一番很精彩的对话。一日,寒山对拾得说:“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

拾得道:“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

这可是炉火纯青的忍耐艺术了。虽然这种忍耐是消极避世的方法,但“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却别有一番正气在,包含了一种俯视人生的态度和清冷于荣华的风骨。

据《旧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娄师德是一个既有学问又气量宽宏的人,名相狄仁杰就是他举荐的。但狄仁杰入相后并不知道这件事,还因为看不惯娄师德而经常排斥他,以至于到后来娄师德只好出京城而远到边地去任使了。

武则天知道后,就拿出往日娄师德举荐狄仁杰的表章给狄仁杰看,说你怎么这样对待有恩德于你的人呢?狄仁杰看了,大为惭愧说:“啊呀,他从来也不与我辩是非,也不对我说这件事,我受娄公如此包涵还不知,我比他真是差得太远了!”娄师德为朝廷的重臣几十年,谦恭勤谨,从不懈怠,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在矛盾重重的中枢机构中从未有过帮派之争,也未有大起大落的经历,始终受到人们的推崇,这与他稳重的做人规范是不无关系的。

因此,适当的容忍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是一种智者的风度。娄师德的弟弟当上了代州刺史,临行之时,娄师德对弟弟说:“我辅助宰相,你现在又管理一个州,受皇上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嫉妒的,你打算怎样对待这些人的嫉妒以求自免灾祸呢?”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上,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唾沫,绝不叫你为我担忧。”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对你恼怒,如果你将唾沫擦去,那不是违反了吐唾沫人的意愿吗?别人会因此而增加他的愤怒。

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了,应当笑着去接受它。”

这种做法可说是宽以待人的极致了。当有人侮辱你时,能躲开就躲开,躲不开不妨忍下这口气。

忍耐是为争取时间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必要的原则,但在许多原则中,忍耐可称为是第一要则。因为只有忍耐才能了解对方,只有忍耐才能完成彼此的沟通,同样,只有忍耐才能养成与人交往时的高度修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听见一件事情,这事情使我们感觉极度不满,但在没有探究出真正的原因时,需要绝对的忍耐。进一步说,即使弄清了真正的原因,也应忍耐,因为发怒无益问题的解决。我们听到别人陈述或解释,即使明知他说谎或所言无理,也不该迅速表示不满的态度。有些人会在这种场合下说:“不要说了,你的意思是……”这样说不是一种好的应酬。

心理学家纳德曼说,当我们听到一件不惬意的事,再听了它的经过之后,常常就拿来修正自己的观念,以为事情有许多值得原谅的地方了。

有了适度的宽容忍耐之后,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运用智慧进行反击了。反击应是很巧妙而富于机智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有一次和一个批评家相遇,批评家是个秃子。秃子一见面就批评谩骂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一声不吭。批评家余怒未消地问:“你还有什么话说吗?”

苏格拉底淡淡地说:“没有,没有。我只是羡慕你。”批评家奇怪地说:“你羡慕我什么?”

苏格拉底回答:“我羡慕你的头发,它真聪明,那么早就离开你的脑袋了。”苏格拉底的言外之意是:批评家的脑袋装了许多乌七八糟的东西,从他嘴里吐出来的当然不会是什么好话了。

忍耐是为了获得了解对方的时间,忍耐同时也为我们赢得了思考对策的时间。因此,如果有人对你大不敬,那么你要在忍的同时仔细品味一下,在心里想好反击的策略。其实,所谓的反击,都是在防守之时有所酝酿,借着对方的意识稍稍用力一转,就将对方击败。所谓的“后发制人”,其实就是对那些能在社交场合中保持忍耐的人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