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好 一切都好
7956400000001

第1章 序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美】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邵喜珍,女,汉族,河北省栾城县人。中共党员,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学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自1987年8月以来,历任石家庄市二中教师、教务处副主任、教务处主任、教学副校长等职务,1997年4月任石家庄二中校长兼党委副书记至今。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二届河北省“十大女杰”,获得河北省改革开放二十年百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贡献奖”,是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省政府授予二等功。

曾经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报道:河北石家庄二中因学校改建而另辟西门,门外四五米的地方长着一棵粗大的法国梧桐。树挡在门口,不便通行。学校行政部门建议把树砍倒或移栽别处,却被校长全部否定了。校长的理由是:砍倒,不光法规不允许,更主要的是,树也有生命,是生命就该被呵护而不是被加害;移栽,似乎两全其美,园林局的阻力也不会太大,可是,人挪活,树挪死,而且这本来就是人家树的地方。

因为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树最终留了下来。这个故事让我感动不已,不仅因为这是树的幸运,更因为有这样一位心中有爱的校长。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项奉献给生命的善举。校长对一棵树尚且如此,她对于学生、对于教育的情怀,自然可想而知。

这位校长,就是河北石家庄二中的邵喜珍,国家督学,全国人大代表。

河北石家庄桥西区是我们新教育的实验区,我多次去桥西区进行新教育实践活动,却一直没有机会去二中看望邵喜珍校长。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全国人大的会议上。后来虽又有很多机会见面,但一直没有与她深谈过。不久前,她完成了著作——《学生好一切都好——我和我的学校》,希望我给写个序言。书稿我读了又读,一次又一次被感动着——的确,这是一本能够触动心灵的书。

学科奥赛是石家庄二中的特色,近几年所获得的国际金牌有七块之多。但邵校长对此却一带而过,似乎羞于陈述和张扬。邵校长这样说:“我们搞学科奥赛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为了获得国际金牌,更不是为了保送学生进大学。从本质上讲,学科奥赛培育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种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我们的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伟大复兴,就需要这样的精神。”她曾多次告诫参加学科奥赛的学生,如果你是为了保送或获得奖牌就不要参加奥赛培训。如此说来,她在书中对于奥赛成绩蜻蜓点水式的处理就不难理解了——一切为了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一切重在培植生命和精神。

石家庄二中是全国名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口皆碑,高考升学方面也是成绩斐然。

但是,与学科奥赛一样,邵校长在书中对这方面的内容没有些许的提及。骄人的高考成绩也是教育成绩的一部分,突出和彰显无可非议,但她对此却有点儿“讳莫如深”。这应该也是邵校长有意为之。邵校长说,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个性,培养精神,发展生命,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她更关注人文教育的春风化雨,更关注学生人文情怀的发展与完善,更关注教育自身而不是教育以外的东西。细细品味,书中处处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石家庄二中不仅有学科奥赛、高考佳绩,更有丰富的社团活动,还有“金世纪讲堂”、科技创新等主题活动,不胜枚举。邵校长说,做人成功,一切都能成功。在她看来,“教育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在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德行素养”。为此,她格外重视学生的集体活动,格外重视开掘集体活动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升旗仪式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宿舍里的珍贵友情,志愿服务中的帮助弱势、奉献爱心,成人仪式上的感恩父母……“品德之于生命,一如甘霖之于禾苗。”邵校长如是说,她也如是做。她用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品德的滋养直抵学生的心灵。这些自成体系的教育活动无不散发着尊重生命天性、助力个性发展的光辉。

还有,在中学里办“大学节”,这种活动不仅新鲜好玩,更意义深远。这种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幸事,因为他们有可能因此而更好地规划人生,有可能因此不再“被”上大学。这对于教育事业特别是高考改革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大好事?“大学节”这种活动设计本身就充溢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令人感喟与敬佩。

在这样一个“目中无人”“见分而不见人”的当口,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邵校长这样坚守和坚持,需要充满浪漫气息的教育理想的支撑,也需要在担当历史责任的同时承受世俗功利的不解甚至责问。

本书的第一篇纪实文章《尊重源于心灵的热爱》写的是邵校长与一名违纪学生交流的故事。校长喜欢跟学生交流,在当下已经少见了,而且邵校长还从学生的错误行为里发现并引导了隐藏着的善,不光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违纪的学生也因此经受了爱的洗礼,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这是一件看似平常却不大容易做到的事。我们习惯了对违纪学生运用批评的“武器”,而不大喜欢倾听他们的心声,更缺乏应有的爱心与等待。

这个故事的温馨结局固然体现了教育的目的,但过程中所隐含的尊重、关爱以及善于把握时机的教育艺术,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因为这是教育家必须具备的情怀。

我的台湾朋友吴建国曾经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过一个校训——我在乎你。我很喜欢这个校训。把学生的成长、学生的终身发展看得比奥数、比高考更加重要的校长,一定是一位优秀的校长。一个真正在乎每一个生命、懂得“学生好,一切都好”的校长,一定是学生喜欢的珍宝。

祝福邵喜珍校长。是为序。

朱永新2013年7月24日写于北京京西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