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跟毛泽东学口才
7946500000024

第24章 旁敲侧击

在说话中,有时需要直言不讳,慷慨陈词;有时又需要委婉含蓄,旁敲侧击;可谓直道好走马,曲径可通幽,各有妙趣。

1935 年 1 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接着,在遵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转折性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长达4年之久的第三次“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此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军事指挥。

当时,蒋介石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东出湖南同红二、六军团会合,调集40万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中央红军。敌情严重,中央红军向西一渡赤水,准备相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敌人发现我军意图后,立即调动兵力在长江设防。毛泽东避实击虚,当机立断,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折师向东,从太平渡二渡赤水河,组织了著名的遵义战役,再占遵义,俘敌3000多人,夺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改变了被动局面,使我军士气大振。

蒋介石闻讯又重新调整部署,实行南北夹击,并采取堡垒战术,企图歼灭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毛泽东将计就计,指挥红军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以吸引更多敌人前来围攻。当敌人逼近时,又在茅台镇及其附近地区三渡赤水河。

红军三渡赤水河时,陈士榘在红一军团任教导营营长,奉朱德、毛泽东的命令在赤水河东岸的茅台镇附近架两座浮桥。

当中央和军委首长们通过浮桥时,毛泽东见到陈士榘等,便打趣地说道:“你们有办法,喝了茅台酒,架了茅台桥,我们都过了茅台瘾。”

然后,他自信地说道:“现在是三渡赤水,要把滇军调出来,调出滇军就是胜利。这次我们说不定还要有劳蒋委员长哩!”

很明显,毛泽东“有劳蒋委员长”的含意是对行军追击的蒋介石是一种讽刺。

红军三渡赤水后,再入川南,敌人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便调集兵力逼近,但红军又突然折回贵州,于太平渡四渡赤水,直逼贵阳。这时,蒋介石十万火急地命云南省主席龙云率滇军前来“保驾”,又令恭岳和湖南部队往东布防。这时,“我们才真相大白,原来调出滇军果真还是蒋介石帮了忙。我激动不已,不禁扼腕叫绝,毛泽东真是‘料敌如神’,不仅在调动蒋介石的几十万部队,而且连蒋介石也调动起来了!”(4)

1947年3月13日,国民党胡宗南部15个旅14万人,加上青海马步劳、宁夏马鸿逵部12个师,榆林第二十二军两个师为策应,共34个旅,25万人,分左、右两大集团,在100架左右飞机的狂轰滥炸支援下,向延安发动了猛烈进攻。

可是第一仗,我军在青化砭设伏,歼敌三十一旅的4000多人,活捉了旅长李纪云。第二仗羊马河全歼敌第一三五旅近5000人。第三仗我军收复蟠龙,全歼守敌7000多人,活捉敌旅长李昆岗。第四仗沙家店战役,全歼钟松三十六师。沙家店战役后,进攻陕北的几十万国民党军立刻像雪崩似的垮下去。

沙家店战役结束的当天,毛泽东在向有关各战区各野战军下达命令后,又匆匆赶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慰问彭德怀总司令员、习仲勋政治委员和西北野战军的全体将士们。

“你们打得好呵!”毛泽东老远见到彭老总就大声夸赞着。前来迎接的将军们都抢上前来同毛泽东握手说:“主席,您可是累瘦了!”

“瘦了好,少负担,走路方便。”

“主席呵,你们几次遇险,我们可真担心呢!”

“我有险没有危,倒是你们侧水侧敌,兵力比敌人少得多,万一打了败仗,陕北战争的胜利就要推迟了。”

“那也不怕!主席讲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路敌人是比不过我们的,拖也把他拖死!有毛主席指挥,我们怎么会打败仗呢!”

毛泽东笑了,说:“胡宗南是个没有本事的人,阴险恶毒,可惜志大才疏。”

接着,毛泽东又说:“他也有本事呢,他的本事就是一切照我们的计划行动,决不走样。”

大家哄然大笑。在大家的笑声中,毛泽东面露遗憾,像是惋惜那位西安的国民党司令长官:“我们那样想,他就那样办,那又有什么办法呢?”(5)

毛泽东没有直接批评胡宗南错误的指战方针,而是委婉的讥讽他按照我们的指战方针转,让人在笑声中看到了胡宗南的无能。

外交辞令是外交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一种策略手段。它分别具有委婉语言,模糊语言和礼貌语言的显明特征。因而被毛泽东广泛地用于外事活动的交际应酬,外交谈判和交涉中。

1949年12月,毛泽东初访苏联,中苏会谈一度出现僵局,经多方努力,会谈终于成功,于1950年2月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按斯大林的原意,打算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同时,再签订一个贸易协定。可是由于苏方工作人员的粗心,出了差错,修改纠正又耽误了时间,所以到了举行签字仪式时,苏方没能将贸易协定按时拿出来,斯大林问及此事,苏方工作人员竟说:“中方没有准备好。”斯大林让翻译师哲讲给毛泽东听。毛泽东听后说道:“总而言之,一切错误都在中国人身上!”(6)

“总而言之,一切错误都在中国人身上!”这句话,是毛泽东对苏联不友好态度的嘲讽与气愤。很明显,这种嘲讽与气愤,并未直言,而是用正话反说的方法婉转表达的。处于当时境况之中,委婉含蓄是必要的,适宜的。

因为中苏会谈并不顺利,一度僵持不下;苏联及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傲慢态度,毛泽东领略了。

但是,为顾全大局,争取会谈成功,毛泽东没有从正面进行反驳,而是按照苏主的思想逻辑延伸夸大,仿佛代替他们说出了他们想说又未曾说出的一句话。然而,在事实面前,他们的思想逻辑,显得如此荒唐可笑,而且是绝好的讽刺。

在不宜直接反驳的条件下,而又必须维护我们的尊严,毛泽东适时地正话反说,话虽婉曲,意也含蓄,而立场态度则异常鲜明,嘲讽的意味溢于言表,甚至连不懂汉语的斯大林也“感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