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的资本大全集
7933600000012

第12章 神奇的信念

大海上的航行

只要你抱有希望,死去的意志就会在你内心复活。

船在大海中遇上了猛然而来的风暴,沉没了,船上人员死伤无数。他侥幸地获得一个小小的救生艇而幸免遇难。他的救生艇在风浪上颠簸起伏,如同树叶一般被吹来吹去。他迷失了方向,救援人员也没有找到他。

天渐渐地黑下来,饥饿寒冷和恐惧一起袭上心头。然而,他除了这个救生艇之外,一无所有,灾难使他丢掉了所有,甚至自己的眼镜。他的心灰暗到极点,他无助地望着天边。忽然,他看到一片片阑珊的灯光,他高兴得几乎叫了出来。他奋力地划着小船,向那片灯光前进。然而,那片灯光似乎很远,天亮了,他也没有到达那里。

他继续艰难地划着小船,他想那里既然能看到灯光,就一定是一座城市或者港口,生的希望在他心中燃烧着。白天时,灯光看不清了;只有在夜晚,那片灯光才在远处闪现,像是对他招手。

就这样,三天过去了,饥饿、干渴、疲惫更加严重地折磨着他。有几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但一想到远处的那片灯光,他又陡然增添了许多力量。

第四天,他依然在向那片灯光划着、划着。最后,他终于支持不住昏迷了过去,但他脑海中依然闪现着那片灯光。

晚上,他终于被一艘经过的船只救了上来。当他醒过来时,大家才知道,他已经不吃不喝在海上漂泊了四天四夜。当有人问他是怎么样坚持下来时,他指着远方的那片灯光说:“是那片灯光给我带来了希望”

大家望去,哪里有什么灯光啊,那只不过是天边闪烁的星星!

坚持做正确的事

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是来源于毫不动摇,坚决实现为达到成功需要的信念。

18世纪,天花像一种可怕的瘟疫在欧洲和亚洲蔓延着。在英国,几乎每个人迟早都会传染上这种病,许多成年人的脸上和身上都有天花留下的难看的疤痕。成千上万的人由于病情严重而变成瞎子或疯子,每年死去的人不计其数。

免疫法的发现者英国的琴纳(1749~1823),当时还是位年轻的医师。他立志向天花宣战。他在家乡伯克利行医时,发现牧区挤奶女工从来不患天花。原来她们在挤牛奶时,无意中接触了患天花的奶牛的脓浆,传染上了牛痘,手上便长出了小浓疱。开始时稍感不适,但很快就好了,以后就再也不患天花了。琴纳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用人工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在动物身上做实验成功了,在人身上种牛痘会不会有危险呢?决心为人类解除天花危害的琴纳,决定拿自己的儿子作为人工接种牛痘的第一个试验者。这个想法马上招致了他的妻子、亲属和朋友们的反对,说他发疯了,这样会害死孩子的。琴纳忍受着亲友们的责难,果断地把痘浆种到了儿子的胳膊上。几天以后,儿子度过了微微的不适而安然无恙,两个月后,他又把天花病人身上的浓液种到了儿子的身上。忧虑难熬的日子,一天又一天、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地过去了。儿子一直没有传染上天花。妻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琴纳更是欣喜若狂。

但是,琴纳的研究不仅没有马上得到社会的承认,反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教会嚷嚷说,以牲畜的疾病来传染人是“亵渎上帝”的行为,“接种牛痘是魔鬼的诺言。”许多报纸鼓吹种了牛痘会使人身上长出牛角,发出尖叫的声音,甚至耸人听闻地说,儿童种了牛痘,全身会长出牛毛,面孔会变成牛的模样,像牛一样咳嗽,眼睛像公牛一样斜着看东西。一些受了蛊惑的人,包围了琴纳家的房子,向屋内扔砖头,谩骂并拦截就诊的病人。

这时候,琴纳的妻子站出来,坚持支持丈夫的研究。她鼓励并随同丈夫到伦敦去请求著名科学家的帮助与支持,以宣传和推广牛痘接种法,使更多的人尽早免于疾病的折磨。她拿出了家里的积蓄,帮助琴纳出版了《接种牛痘的原因和效果的调查》。最后,真理终于战胜了邪恶,琴纳赢得了承认和称颂。

要回五毛钱

只要你有足够自信,别人也就会服从你。

达比先生拿到“碰壁大学”的学位之后,下决心终身要受惠于开采金矿的经验,他运气不错,有幸躬逢其盛,看到证实了“不好”并不等于“不要”的场面。

有天下午,他在一座旧式的磨坊里帮伯父磨麦子。他伯父经营的大型农场上,有很多缴谷租的佃农是黑人。

当时,一个黑人佃农的小女儿不声不响地推开门走了走来,并站在门边。

他伯父抬头看到了小女孩一眼,就对着她粗声粗气地喊:“你想干什么?”

小女孩细声细气地答道:“妈咪说,请你给回她五毛钱。”

“我不会给的,”他伯父驳斥道,“你现在就给我回去。”

“好的,先生。”小女孩答道。但是,她却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

伯父继续忙着工作,他非常地投入,所以未曾留心到,那小女孩根本就没有离去。

突然一抬起头来,看到她还站在那里,他就对着她咆哮:“我叫你回去!现在就走,再不走我就拿根棍子来棒你。”

小女孩说:“好的,先生。”但是,她一动也没动。

伯父放下了正待倒人磨料斗的谷袋,拿起做木桶用的板条,一脸怒容地向小女孩走去。

达比屏息静观。他肯定会看到小女孩挨揍。他知道伯父生性暴烈。

他伯父走近门边的时候,小女孩飞快地往前一跨,抬头直视伯父的眼睛,用最高亢的声音尖叫:

“妈咪一定要拿到那五毛钱。”

他伯父停下了脚步,端详了小女孩一下,然后,慢慢放下了木桶板条,伸手到口袋里掏出五毛钱,递给了小女孩。

小女孩拿了钱,慢步退向门外,两眼直盯着方才被她所征服的主人。

她走了以后,达比的伯父坐在箱子上,两眼茫然地望向窗外,足足有十分钟之久。仿佛仍震慑在刚才被征服的力量之中。

达比先生也在思索着。这是他生平头一遭目睹一个黑人小女孩,竟然那么有技巧地战胜了成年白人。

她是怎么办到的?伯父是怎么了?怎么会凶性尽失,变成了一只柔顺的小绵羊?这小女孩是运用了什么奇特的力量,能让她成为这一个战局里的赢家?诸多此类的问题浮现在达比心里。

直到多年以后,跟我说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才找到答案。

巧合的是,当我在听这则非同寻常的故事时,也正好在那座老式的磨坊里,也正是达比的伯父被震慑住的地方。

那时候,我们站在那座霉朽的老磨坊里,达比先生一再复述着那则不同凡响的故事,然后用一个问题来收尾:“该怎么解释呢?那小女孩到底用了什么奇怪的力量,能彻头彻尾地震慑住我的伯父呢?”

美国新移民的典范

一个二十岁刚开始的异邦人,人生路不熟,语言能力有限,而要在竞争激烈、充满暴力的美国健身界立足,真是谈何容易。他的成功,可以说是“新移民致富”的典范。

“新移民”亚诺,绝不浪费时间“逛街”。他研究美国的民生、风俗、做人处世的方式,完全溶入当地的文化,做到“适者生存”之后,便开始在人前展示“气势”———他那与别人不同的健身方式,难以模仿的训练方法。

当时南加州的训练方式,是一星期三次,每次三小时。许多时候,健身人士都会在这段时间内在健身房闲谈,东家长西家短的,浪费宝贵光阴。

亚诺的健身方式是每星期七天,每天上午练上半身,下午练下半身。也就是每天用六小时以上训练,整年不辍。他一进入健身室,便全身投入,全神贯注,丝毫不松懈,一点不浪费时光。大家可以想象,这种超人的意志力在旁观者眼中产生的震撼与敬畏感。

而亚诺那练习方法所需的意志力,更是令人望尘莫及、叹为观止的。在他的《亚诺:一个健身家的成长》一书中,亚诺写道:

要肌肉增长,你必须有无穷的意志力,你必须挨得起痛,你不能可怜自己,稍痛即止。你要跨越痛苦,甚至爱上痛苦,甘之如饴———人家做十下的动作,你要加倍磅数,而做足二十下。

还有,你要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震惊你的每一组肌肉,令它没有办法不强壮,没有办法不结实。不要松懈、不要懒惰,没有坚强的意志,你是不会成功的。

如果我们将“事业”代替这段文字内的“肌肉”二字,亚诺的说话,也正是成功的珠玑箴言。

1980年,亚诺已经从竞技场中退休了五年之久,制片家邀请他主演一部耗资5000万美元的“霸王神剑”。

当时的亚诺,因为已退出比赛,身材只有五年前的三分之二。为了回复到最佳状态,亚诺决定参加当年的奥林匹克先生竞赛。

他这个决定,震惊了整个健身界:亚诺已退休多年,而距比赛只有数月,他可以在这样短的时间之内,将肌肉再增长,再度参赛吗?

亚诺对报界说:绝对可以,而且他不会甘于次席,必须获得冠军。跟着,他便以超人的意志,全神全身地投入训练,日以继夜,用无比的毅力,无比的斗志,将肌肉“迫”出来。而比赛的当天,充满信心,不胜无归的亚诺,又再以最佳的状态胜出。他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创出七摘桂冠这项前无古人的记录。

而他的电影事业,亦从此蒸蒸日上。拍了一套又一套不需表情的动作片之后,亚诺游说电影公司,让他主演一部喜剧。公司当然不肯,他们觉得,除了肌肉,亚诺是再没有卖座的本钱,但亚诺毫不气馁,继续游说。终于,因为亚诺有信心答允不收片酬分文,只收花红,电影公司让他主演了《龙兄鼠弟》这套喜剧,成为1989年暑期全美最卖座的电影。亚诺不仅证明了他的多才多艺,而他收到的分红,是他片酬的好多倍!

在他的《健身百科全书》里,亚诺写道:“生命本身就是一连串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生命,就像没有船长的船,这船永远只会在大海中漂泊,永不会到达彼岸。”而亚诺的好友,也曾三次赢得奥林匹克先生的哥伦布医生有这样的评语:“亚诺是我认识的人之中最积极、最有上进心、最有意志力的。当他说:‘我要赢得这个奖项’,他就会用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去达至他的目标。”

后来的亚诺,集健身家、作家、商人、明星、政治家于一身。他的意志力贯注于个人事业的开拓中。结果:他成为美国最卖座的电影明星,而又被布什总统委托为国家健康顾问委员会主席。

诺贝尔的不幸

在攀登高峰的道路上,如果遇到丛生的荆棘,你就必须有岩石的意志;在跋涉的绵延长途中,如果遇到冷落的荒漠,你就必须有骆驼的耐力;在战胜困难的机会面前,你就必须有老鹰的敏锐。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一股股火花直往上蹿。仅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

当惊恐的人们赶到出事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一座工厂已荡然无存,无情的大火吞没了一切。火场旁边,站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分的刺激,已使他面无人色,浑身不住地颤抖着……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弗莱德·诺贝尔。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炸药的实验工厂化为灰烬。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五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正在大学读书的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另外四人也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助手。五具烧得焦烂的尸体,令人惨不忍睹。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年老的父亲因大受刺激引起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然而,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诺贝尔却没有动摇。

惨案发生后,警察当局立即封锁了出事现场,并严禁诺贝尔恢复自己的工厂。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他,再也没有人愿意出租土地让他进行如此危险的实验。

困境并没有使诺贝尔退缩,几天以后,人们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平底驳船,驳船上并没有装什么货物,而是摆满了各种设备。一个青年人正全神贯注地进行一项神秘的实验。他就是在大爆炸中死里逃生、被当地居民赶走了的诺贝尔!

大无畏的勇气往往令死神也望而却步。在令人心惊胆战的实验中,诺贝尔没有连同他的驳船一起葬身鱼腹,而是碰上了意外的机遇———他发明了雷管。雷管的发明是爆炸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随着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开矿山、修铁路、凿隧道、挖运河都需要炸药。于是人们又开始亲近诺贝尔了。

他把实验室从船上搬迁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温尔维特,正式建立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接着,他又在德国的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一时间,诺贝尔生产的炸药成了抢手货,源源不断的订单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诺贝尔的财富与日俱增。

然而,获得成功的诺贝尔并没有摆脱灾难。

不幸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在旧金山,运载炸药的火车因震荡发生爆炸,火车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国一家著名工厂因搬运硝化甘油时发生碰撞而爆炸,整个工厂和附近的民房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巴拿马,一艘满载着硝化甘油的轮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颠簸引起爆炸,整个轮船全部葬身大海……

一连串骇人听闻的消息,再次使人们对诺贝尔望而生畏,甚至把他当成瘟神和灾星。如果说前次灾难还是小范围内的话,那么这一次他所遭受的已经是世界性的诅咒和驱逐了。诺贝尔又一次被人们抛弃了,不,应该说是全世界的人都把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份灾难给了他一个人。

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和困境,诺贝尔没有一蹶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对已选定的目标义无反顾,永不退缩。在奋斗的路上,他已习惯了与死神朝夕相伴。

炸药的威力曾是那样不可一世,然而,大无畏的勇气和矢志不渝的恒心最终激发了他心中的潜能,最终征服了炸药,吓退了死神。诺贝尔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获专利发明权355项。他用自己的巨额财富创立的诺贝尔科学奖,被国际科学界视为一种崇高的荣誉。

埃及第一位博士

忍常人不能忍之辱,吃常人不能吃之苦,必能做常人不能做之事。忍者之所以能成大事,因为忍中蕴含着无限的力量和机会。

第一个获得埃及本国博士学位的人,是他;第一个为埃及获得法国博士学位的人,也是他。你一定想象不到,夺得这两顶“王冠”的人,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青年。他,就是埃及大文豪、教育家、盲人作家塔哈·侯赛因。

埃及彩色影片《征服黑暗的人》所描述的,正是塔哈青年时代一段传奇般的经历。其实,他一生的经历远比银幕上所展示的更为艰辛,更加感人。

塔哈于1889年11月14日,出生于埃及小城马加加附近的农村。当时的埃及正遭受英法殖民主义的蹂躏,埃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塔哈所在的穷乡僻壤更是苦难深重。

塔哈是父母生的十三个子女中的第七个。他四岁那年患眼疾,因得不到良好的治疗而丧失了视力。从此世界对于他来说变成了一片黑暗,他只能通过声音和触摸去了解这个世界了。平时父亲与朋友闲谈,年老的爷爷讲传奇故事,母亲和姐姐们唱民歌,他常常坐在墙角静听,不知不觉受到了文学艺术的启蒙教育,陶冶了性情,也锻炼了记忆力。

为了将来能在婚丧喜庆仪式上诵读经文,借以谋生,他请求父亲把他送进了学塾。九岁那年,他背熟了《古兰经》全部114章,成了有资格做诵经人的“谢赫”。在爱资哈尔大学学习的哥哥,暑假回乡时曾教塔哈背诵马立克的诗体文法书《千言诗》和其他一些书。他不仅从中感到了一种快乐,而且似乎在冥冥之中看到了一线光明。他的求知欲更强烈了,他热切盼望掌握更多的知识。

塔哈十三岁那年的秋天,怀着踏进伊斯兰世界最高学府的渴望,跟着哥哥来到开罗。当他激动地前去参加入学考试时,迎接他的却是冷若冰霜的一声吆喝:“过来,瞎子!”这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想到了自己的不幸和别人对他的轻视,想到了自己和正常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是后退还是前进?塔哈犹豫着,回到农舍,可以在父母的怜爱和兄弟姐妹的体贴中寻觅安慰,当个诵经者也足以换取温饱。可是,那就意味着永远也达不到他所向往的光明境地了。

知识就是光明,而爱资哈尔大学对于他来说就是通往知识海洋的巨轮。塔哈克制着内心的痛苦迈进了考场。后来他终于被录取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塔哈进入大学后,并不感到满足,因为那种刻板的传统式教学使他厌恶。正当他感到失望的时候,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穆罕默德·阿布杜开始进行一场教育运动,新开设的文学、数学、史地等课程,给大学送来了一股春风。

但学校保守势力不能容忍,阿布杜被撤职,站在他一边的塔哈也被开除了学籍。这样一来,他不仅生活无着,父亲殷切的希望也落空了。可是他决不退缩,对劝他妥协的人说,“父母希望我得到文凭,可我要求得到学问。”

进步人士主持的埃及大学一成立,塔哈立即报名进入文学院。自此他进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世界”,开始更自由地吸取知识,从而也开始了更加艰苦的生活。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思索。

1914年5月5日下午5时,埃及大学学术委员会进行了塔哈·侯赛因的博士论文答辩。三篇论文一篇评为最优秀级,其余两篇为优秀级。为此塔哈·侯赛因成了埃及的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当时已是晚上8点钟,尼罗河上落日的余晖已全然消失,夜幕笼罩大地,但是塔哈的心中却是一片光明。

同年,大学里恰好有两个公费赴法留学的名额。以学识而论,塔哈当然是合格的人选,但他的生理缺陷使人们顾虑重重。

塔哈多方申请,又向国王慷慨陈词:“失明不能阻止我出国学习……不能阻止我为祖国的兴旺献出一切。”这是一个强者的誓言,它是不会落空的。塔哈终于争取到了这个机会。到法国后,他请了一个叫苏珊的法国姑娘为他朗读书籍,教他法语。两年后聪明善良的苏珊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成了他的终身伴侣。

经过不懈地努力,塔哈通晓数国语言,并用法文写了对14世纪突尼斯历史学家、哲学家伊本·赫尔东研究的论文《伊本·赫尔东的社会哲学》,并以此获得了巴黎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还是第一个为祖国争得了这种荣誉的人。这是塔哈生活中又一个光辉的时刻。

1919年塔哈带着妻子苏珊一同回到祖国。一面在母校埃及大学教授古代史,同时著书立说,大力提倡免费教育。在他1973年逝世之前,发表了大量小说及各种文艺评论文章。他的作品还被介绍到国外,如开创了一代新文风的抒情体散文《日子》,被译成了中、英、俄文等九种文字。他的名字,随同他的作品一道,传遍了全世界。

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是促进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坚定意志和信念的人,不会因成功而骄傲,也不会因失败而气馁;成功能催促他不断奋进,失败也能激励他再接再厉。简单地说,具有坚定意志和信念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