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爸爸去哪儿第二季
7920600000015

第15章 酷爸吴镇宇:不一样的影帝爸爸(2)

不仅如此,爸爸和妈妈对孩子在教育上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妈妈“以婴儿为中心”,当孩子哭闹时,给予积极的关注,更多生活上的照顾,帮助孩子形成幸福感和安全感;爸爸通常却没有那么“细心”和“贴心”,生活照顾上多少有些大大咧咧的爸爸,代表着社会规则,让孩子学习和适应“以社会他人为中心”,当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他人的要求时,爸爸就予以鼓励和奖励,这样会促进孩子在母爱的基础上,在自我中心的同时,也学会对他人的尊重。所以当孩子一开始和爸爸出门时,遇到挫折、困难和不安,总哭着、想着要找妈妈,曹格家的Grace如此,吴镇宇在有一次批评Feynman时也提到“你要去找妈妈嘛!”这就是当孩子小的时候,更容易依赖母亲的原因。甚至有些爸爸常常会吃醋,说孩子只喜欢妈妈不喜欢爸爸,也是由于父母在孩子面前所扮演角色不同原因导致的。

所以吴镇宇才有所感慨,在第二站旅行中,他对其他几个爸爸说:“我儿子从武隆回去之后,一点都没有改变,还是这样躺着看电视,要大人拿汤匙喂他吃饭。但是一来到这里,他就开始不让我帮他洗澡、洗头、刷牙,他知道要进入状态了。”这就是孩子和爸爸相处,与和妈妈相处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难怪在一次采访中说“男孩女孩都应该跟爸爸出去一次,因为永远是妈妈带着你。”就是希望孩子能从他身上学到更多。例如在泥地足球赛后,吴镇宇只是草草地帮Feynman擦了一下,如果是妈妈在,那么肯定是非常细心地好好洗个澡,虽然看起来“粗野”了一点,但谁知道男孩子身上“爷们儿”的一面不是由此而来呢?

确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当孩子逐渐长大,对于爸爸的陪伴非常渴望。在有些家庭,爸爸几乎扮演着孩子的玩伴的角色,带着孩子在家里“搞破坏”,共同“对抗爱唠叨的妈妈”,这样一些“小动作”,不仅是促进爸爸和孩子的感情,也让孩子的性格更加开朗。

当然,除了爸爸的主动陪伴,爸爸的一些行为也会对孩子造成很深的影响,例如努力工作,在生活中总是扮演做决策人的角色,遇到危险时对家人的保护,遇到困难坚持克服的行为等等,让孩子在仰望爸爸的时候,也默默学习到独立、自信、自主、勇敢、坚强、果断等优秀的品质。

好比吴镇宇和Feynman,吴镇宇希望Feynman能够赶紧长大,独立坚强,虽然偶尔有碎碎念,但是,Feynman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坚持和认真等优秀品质,不是在爸爸的唠叨中学会的,而是看到爸爸的日常作风学会的。吴镇宇也从幼儿园老师那里了解到,“儿子喜欢爸爸接送他上下学,老师说能看出来是爸爸送来的,因为他的样子不一样,总是很骄傲地走进来”,看,孩子年龄虽小,心里一点也不含糊,知道自己的爸爸是很棒的,会很骄傲、很乐意去主动学习父亲身上的优点。

这就是爸爸给孩子的影响,是爸爸的榜样作用。

【父母课堂贴士】

1、无论爸爸多忙,都应该每天抽点时间陪伴孩子,即便是做点小游戏,甚至是抱着孩子转一圈,对孩子而言都是快乐的时光。

2、爸爸和妈妈在教育孩子上不仅要保持观点一致,分工也应该明确,妈妈尤其不应该在孩子面前经常数落爸爸,给孩子一个正面、积极的学习的榜样。

3、爸爸和妈妈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性别和个性上的差异性,爸爸和妈妈要尊重这种差异性,在家庭教育中做到协商与合作,有些事情交给妈妈,有些事情交给爸爸,有些合作完成,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的,独立自主的,尊重差异性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个体化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第二课:和孩子相处,请保持稳定一致的情绪与态度

孩子都会淘气,难免会有闯祸、不慎受伤的时候。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有时会因为害怕遭到父母的责罚而不敢回家、不敢告诉父母。作为父母,当看到孩子蹭破的衣服、手臂等,或者邻居怒气冲冲的告状,还有孩子胆怯的眼神,到底应该如何是好?心疼吧,确实,却怕宠坏了孩子;责骂吧,确实生气,但又心疼,又怕责怪的狠了,孩子下回闯了祸真不敢回家,真是挺两难的。

在《爸爸去哪儿》中,淘气的Feynman在玩耍时不慎落水受伤,爸爸吴镇宇得知后,复杂的心情全都表现了出来,他的做法又是否合适呢?

【节目情景再现】

在新叶古村的第二天,Feynman在水塘边玩水时不慎跌入了水里,脸上也留下了擦伤,落水受伤后的他有些尴尬地在水塘边徘徊,仿佛拿不定主意是不是应该回家去。这时在家的吴镇宇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Feynman的事故后,颇为“口是心非”地说道:“就让他掉吧,我都觉得他应该是这样”。虽然嘴上说得轻松,脚下却匆匆往水塘边走去。

看到了Feynman,吴镇宇走到他身边询问为什么掉到水里,Feynman不知道怎样回答,只能继续尴尬地笑一笑,吴镇宇十分生气教育他:“那就玩啦,继续玩吧,上船再玩,再去玩,你别摸你的伤口了。”之后一把抱起Feynman,边往家里走边说:“为什么受伤不回家,还在这里晃来晃去,干吗?你自己想一下,受伤后就该回家换衣服、擦药。像个傻瓜一样站着!我都知道你会出事了,是吗?你今天很好地示范给所有中国小朋友看,什么叫危险!”

回到家之后,面对爸爸的严厉,Feynman不知所措地站在床边发愣,吴镇宇一边絮叨着批评“快点把衣服脱掉!”一边帮他换掉了湿透的衣物,嘴里念叨着“哦,爸爸爱你。”然后开始继续严厉地碎碎念批评。帮Feynman换好衣服后,吴镇宇拿来镜子让Feynman自己看自己的样子,又一边有些忍不住嘲笑般的指着Feynman哈哈大笑起来。尴尬、懊恼,Feynman终于忍不住大哭出来。

边处理伤口,吴镇宇边放缓了声音跟Feynman说:“刚刚幸好有人说你掉水里了,如果不是,你就呆在水里面了,如果没有工作人员,如果不是拍节目,那你就掉在水里了,谁会救你上来……”后来吴镇宇表示说:“因为我小时候也是,有时候受伤不敢跟父母讲,怕他觉得我调皮,但父母从来不会因为我受伤或怎么样,来责怪我。我觉得也理解,所以就用这件事让他知道,怎么处理,不用回避,他好多时候都回避那个问题。”

安抚完情绪后,吴镇宇告诉Feynman:“以后你在外面受了伤,一定要说给爸妈听,你知不知道?你以后受伤了就告诉爸爸,好不好?好不好?你保证,拉钩,好不好?爸爸爱你!爸爸爱你!你受了伤就告诉爸爸,第一时间你找爸爸,不然你说谁会帮你,在这个世界上……”说着说着,吴镇宇也哽咽了。之后他对着镜头诠释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其他人的爱,能比得上父母的爱,尤其是在你受伤或者是有什么困难的时候。有时候我觉得,我在这个年纪,也会误解父母。但后来长大了,就特别想享受那个回忆,被妈妈打,妈妈一路哭,一路在训你,这种爱,现在没有小孩子能感受到那种比较原始的教育。你要永远记住,母亲流着泪打你,跟你讲道理,那个道理你永远都会记得。”

再之后,趁着Feynman累了睡着,吴镇宇又特地从箱包中翻出零钱,买了一瓶Feynman最爱的可乐悄悄放着,等Feynman起床后,给了他一个惊喜,之前落水受伤的乌云很快消失了。

到了晚上,父子俩又说起落水的事情,吴镇宇这时又耐心地告诉Feynman,以后再坐船要怎么避免落水的技巧,告诉Feynman要从这次的事件中反省,以后不要再受伤了。忙碌的一天,父子俩这才安稳的进入了梦乡。

【家庭亲子宝典——家长应情绪稳定地教育孩子】

就像吴镇宇说的,小的时候,在外面犯了错,受了伤,心里头总觉得怯怯的,不敢回家、回家了不敢告诉父母。孩子并不懂得父母生气、发火的真正原因,只知道爸爸妈妈怒了,会骂人、甚至打人。直到长大了,才明白,父母心中其实是心疼多过生气的。

作为父母,遇到孩子闯祸、受伤的情况,当然是有情绪的,针对不同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孩子淘气闯祸——生气;孩子不慎受伤——心疼;孩子闯祸了还受伤了——又生气又心疼。而且常常是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所以会出现吴镇宇描述的“妈妈一路哭,一路在训你”的情形。

家长情绪的复杂,孩子当然无法体会,当孩子发生了上述状况,心中一定是害怕、无助的,他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预设父母的反应,不想面对父母的责骂,所以才会选择逃避去解决问题。

就好像Feynman,掉到水里还受伤了,心中早已惴惴不安了,明明害怕,却还是在水塘边晃来晃去不愿回家。吴镇宇得知后,见到Feynman的第一反应当然是询问情况,接下来便是:“生气——责骂——安抚——责骂——安抚”的过程。

和大部分父母的反应一样,吴镇宇教育Feynman的核心还是“受伤了要第一时间回家找爸爸妈妈”,心里的状态也是:心疼儿子受伤,生气儿子为什么受伤了不回家。

但是,作为家长,吴镇宇在孩子面前同一时间表达的情绪过于复杂,不仅有责骂和安抚,甚至还有些嘲笑的夹杂,这样情绪的表达,在亲子教育上是不提倡的。

无论是孩子受伤、闯祸,或者是其他的任何事件,当孩子以“当事人”的身份在家长面前时,都需要家长明确的情绪表达,即明确的、稳定的表态。“明确”和“稳定”的意义在于,家长的情绪稳定将直接映射在孩子身上,当家长的态度明确,前后情绪一致时,孩子可以清晰的明白家长要传递的核心意思,对事件的发展能够有预见性,多次保持一致,会有延续性,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因此情绪稳定,更容易建立信心;反之,家长的态度或情绪反应前后不一致、不稳定,孩子就有可能会困惑、不安。家长应该着力建立孩子的秩序感,需要保持对孩子态度、情绪的一致。

在吴镇宇处理Feynman落水的事件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吴镇宇又是生气责骂、又是安慰的态度,让Feynman颇为无所适从,爸爸都说了好几遍要脱掉湿衣服,可Feynman回到了家站在床边也不知道要自己要做什么,掉到水里害怕的情绪也不知道要怎么去表达了——这是困惑和无助。

这就是家长情绪不稳定、前后不一致时,孩子的反应: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办。家长和孩子之间这样的沟通方式,容易造成后续的效果是: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依然不知道怎么办;甚至有可能伴随,屏蔽爸爸妈妈的教育,因为反正也弄不明白大人要表达什么,干脆什么也不听了。所以,遇到类似孩子闯祸、受伤的事件,家长要想清楚,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和记住的是什么,无论是要“第一时间回家找爸爸妈妈”,还是“你这样爸爸妈妈会很担心/难过/生气/失望”都需要坚定、清楚的表达出来。

当然,针对某一事件,家长的情绪确实会很多元化,也希望将这种复杂的情绪传递给孩子,那么,这时家长要做的是分时间、有层次地传递,每一层含义都表达到位。例如孩子闯祸受伤了,较好的方式是: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处理受伤的事情,告诉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先回家来找家长;然后询问事情经过,表达生气/失望等家长需要让孩子了解的情绪。让孩子首先从他的惊慌情绪中走出来,能够在父母这里寻求到支援和安全感,以保证今后遇到类似事情,孩子不会逃避,然后再让孩子明白是非,以达到家长的教育目的,让孩子以后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父母课堂贴士】

1、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情绪的稳定,当家长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时,可以将孩子交给他人代为照看,等情绪稳定后再回来。

2、对待相同、相似的事情,处理的方式和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要随心情改变原则,以保证孩子处事的连贯性。

3、用积极、简单、清晰地表达告知孩子你的真实想法,尤其是当他犯了错、不安的时候,即便你很生气,也应告诉孩子生气的原因,而不仅让孩子害怕家长的怒气。

4、允许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当孩子犯错时,让他明白问题出在何处,下次应怎么做,而不是一味责骂、惩罚,因为惩罚的价值是有限的,它只会让孩子关注不要做什么而非要做什么,并且它经常会把小事放大,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往往记住了惩罚本身,却不能把惩罚和导致惩罚的行为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