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生杨阳洋在本季节目中曾还有过一个小状况,他不愿意脱鞋进大家休息的房间,还一把扯掉了多多贴的“noshoes”招贴。爸爸杨威对他的行为提出了批评,倔倔的小男生便和爸爸闹起了别扭。午饭时,多多姐姐告诉他,有一句话特别神,那就是“对不起”,说了这句话很多问题都能更好解决。小男生从善如流马上和爸爸和解了。看,多多说得真棒,她教会了杨阳洋沟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要善于沟通还要敢于认错。让孩子学会沟通的艺术和沟通的技巧,也是学好良好交际能力的关键。
孩子们也会经常在向爸爸妈妈们看齐。善于关心别人,善于表达善意和感激,善于分享,这将是父母给孩子们最好的关于社会交际的课程。
【父母课堂贴士】
父母请牢记,自信心和独立精神有助于孩子融入社会。
1、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中应创造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因为这种争执的局面,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负面的交往方式。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以友善的姿态和人相处。
让孩子能够悦纳别人,从内心深外真正愿意接受别人。只有欣赏对方的长处,交往与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
3、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孩子从三岁开始,便产生了某种交往的愿望,这是萌芽阶段的交往心理。随着进入小学,他们便进入了集体,进入了社会,与同龄人交往、沟通的强烈愿望,而集体生活则创造了适应于他们进行交往的最好条件。
4、培养孩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沟通技巧的根本,可以让孩子从和父母沟通开始,有意识训练孩子多用礼貌用语,多表达自己的想法。
5、让孩子充满自信,赞赏孩子的点滴进步。
持续不断地鼓励孩子,为他的进步喝彩,坚持不懈,你一定能看到他更大的进步。
6、教孩子学会欣赏别人。
这其实是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的一个相对面。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和认同,孩子们也一样。
第四课:用足够的耐心搭建孩子的自信
如同成人一样,孩子们也会有自己不喜欢甚至是抗拒的事物,也会如同大人一样忽略和违反不喜欢的规则。而孩子在面对内心抗拒、无法承受的事件时,他们觉得无法在这些环节之内自信真实的表达自我,他们想达到规则的要求、父母的期望,但同时又认为自己会失败。对于杨阳洋这样的慢热型低气压选手,父母应当学习杨威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缓冲时间,也时刻调整对于孩子的期望,并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杨威说:儿子是慢热型的。如同自己小时候一样,所以他对杨阳洋的内心非常了解。小暖男是个羞涩的孩子,然而经过杨威一段时间教育,在《爸爸去哪儿》的后几集,暖男小杨阳洋看到了心仪的天天、石头和kimi,就毫不犹豫地主动冲上去。
【节目情景再现】
建立自信需要缓冲期
在重庆武隆天坑站,为了向巴西世界杯致敬,村长宣布举行一场泥地足球赛,命名为“天坑杯”。爸爸们和孩子们要一起冲进泥泞不堪的泥潭踢一场泥巴雨足球赛。这时,杨阳洋的低气压状态出现了,好像马上又要哭起来,不愿意参加比赛。励志爸爸吴镇宇鼓励他说:“杨阳洋,让我们把眼泪收藏,往肚子里流。我们赢了,我们有更多玉米,好不好?所以我们一定赢,好不好?”
戴着蜘蛛侠头套的Feynman也走过来,和杨阳洋击掌,为他加油。杨阳洋的低气压状态虽然略微好转,但要让他迅速活跃起来,显然也不符合他的个性,杨阳洋决定继续享受一会儿一个人的时光。两队都换上了队服,随着裁判黄健翔一声哨响,史上最“坑爹”的天坑杯足球赛开始。
已经上岸的Grace正一脸幸福地吃着一支比脸还大的五彩棒棒糖,嘴里念叨着“我想找爸爸”。杨阳洋则安静地思考着。
现场观众看得如醉如痴,队员们你争我夺,尽管跌倒在泥水中,但脸上依旧挂着笑容。陆毅趁着人仰马翻之际,又为白队进了一球。
黄健翔不禁为红队着急:“白队又进一球,3比0了。红队你们行不行呀?”红队队员们垂头丧气,杨威干脆坐到田埂上去了。黄健翔不忘打趣他:“杨威啊,在泥地上,你的跟头也翻不起来了。”裁判哨响,判曹格犯规,正义的乡亲们一齐大喊“点球点球”,必须点球。
罚点球开始,Feynman在泥地里艰难前行,大有要为红队建功立业的架势。这个时候,坐在一边看热闹的杨阳洋也被感染了,热血沸腾的他不再胆怯,冲向了赛场。跪在旁边休息的杨威一脸惊讶,发生了什么事情?
Feynman把手里的球放下,准备射门。猛起一脚,哎呀,没进去。再来,用手一扔,球终于进了。不甘寂寞的杨阳洋这时终于赶了上来,来了个三连踢,终于也进一球,2比3。裁判自嘲,觉得自己是最糊涂的裁判。小朋友们才不管这些,兴致高涨,彻底把泥地足球变成了泥地橄榄球。最后一球,杨阳洋踢进了对方球门。但小朋友们依旧无所谓,快乐第一,比赛第二。
孩子是有能力和思想的
1、天坑足球比赛结束后午间休息。小家里,辛苦了一天的杨威父子俩正在一边幸福地泡脚,一边跟妈妈通着电话。妈妈听到杨阳洋的声音,立马给足鼓励的能量:“妈妈一点都不担心你,妈妈知道你是最棒的。妈妈只担心爸爸,因为妈妈怕爸爸照顾不好你。爸爸如果有搞不定的事情,你要帮助你爸爸,听见没有哦?”
杨阳洋很乖巧地说:“听见了。”
爸爸杨威在一旁憨憨的笑,似乎某种阴谋得逞啦。
2、市集任务完成了。孩子们纷纷走向回家的路。
眼看孩子们已经接连顺利找到了家,爸爸们都笑逐颜开,他们检查孩子们的战利品。Feynman和杨阳洋的家在一个方向,节目里第二小的杨阳洋,一直跟着Feynman,他不知道回家的路,也想跟这个大哥哥熟悉起来。Feynman顺利地回到了家中,杨阳洋却在乡间小路找不到回家的路。“孤零零,寻寻觅觅。想念家的味道。”找不到家的方向,杨阳洋害怕迷失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他开始哽咽:“爸爸呢,我不知道。”
但他没有慌,他还记得自己住在2号房,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听不懂的语言,杨阳洋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一路默默给自己加油鼓气,隐忍地把泪水咽回去。慢慢寻找着自己的家。只是时间越长,小脸上的焦急就越掩盖不住。
值得称道的是杨威对自己的孩子相当了解,望眼欲穿等不来小伙子,老爸杨威坐不下去,放下手中准备的饭菜,他主动去回家的必经之路上迎接杨阳洋。当道路的镜头出现爸爸身影的那一刻,杨阳洋再也控制不住,趴在爸爸的肩上无声地抽泣,什么都不说。但是,杨阳洋战胜了自己单独完成了任务。
【家庭亲子宝典:父母应给予孩子相应的成长空间】
杨阳洋的爸爸是冠军杨威,就如同冠军所背负的责任,杨威需要在比赛里将每一个项目在任何环境都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受到了父亲的感染,无形中儿子杨阳洋也会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杨阳洋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会是最好的。
所以在一个新的事物出现时,杨阳洋首先思考的是自己是否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如果是,他就会大胆去做;如果不是,他甚至选择不去尝试。所以在节目里我们会看到就连跟Feynman打招呼交朋友他也会考虑再三,疑虑、纠结、挣扎、反复放弃。
内向的孩子也是非常在意他人眼光的。杨阳洋不仅是在意冠军父母对他的期望,就连小伙伴们的无心,他也是不能放任不管,所以在搂触Feynman时,他会考虑:“Feynman是不是喜欢我、Feynman是不是没有看见我、Feynman是不是不想跟我一起玩?”
对于这种在意父母期望的孩子,他们把父母的意见放在了第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如果这类父母期望过高,要求过高,孩子达不到要求的话,这些期望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以影响孩子对下一阶段的参与度和集中度。
冠军爸爸杨威明白,儿子杨阳洋对自己参与的事情是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的,他无需给予孩子太多的压力。所以在杨阳洋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鼓励性话语都是占据到大多数的,只有杨阳洋在犯错的时候,他才会指出杨阳洋的不足,让杨阳洋注意到这些行为是不对的。
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孩子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所以在杨阳洋对新任务和新环境的过程中,杨威也给予杨阳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为缓冲期,以让杨阳洋考虑和适应这些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发现,其实自己是有能力去完成这些事情的。杨阳洋的自信心也在逐步提高。
维高夫斯基的“鹰架理论”也许会对家长有帮助。所谓鹰架可以理解为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脚手架。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协助,让孩子具备更高的自信度。家长要支持孩子独立完成任务,协助但不是代替他做,一旦成功了,孩子对自我的认可和自信度会逐步越来越高。家长的帮助可以避免产生信心危机,当发现孩子有足够能力和自信心走向更广阔的空间时,就“撤掉”鹰架。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而又落落大方,都对孩子有着各种各样切实或不切实的幻想。需要指出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与孩子的能力对等。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是人之常情,但却需要把握好度,对孩子的期望极高,要求也会比较高,如果达不到父母会有落差,这样的期望会让孩子有压力,长期如此会起到反面效果,孩子将会因为害怕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畏手畏脚。可以学一学杨威,给孩子一点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判断,去积聚力量,最终自己做成一件事。
当然,有时候杨威和杨云也会向杨阳洋“示弱”,“示弱”的方式能够让杨阳洋感受到,原来自己是被周遭的环境需要的,自己是有能力去保护大家的。正如节目外杨威一家去动物园。看到蛇时,杨阳洋发现妈妈杨云有点害怕。杨云回答:“有杨阳洋在保护我呢,有儿子在妈妈不怕。”妈妈的回答让杨阳洋感受到自己是被家庭需要的,自己也有能力让爸爸妈妈开心。
最根本的,孩子应具有好奇心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父母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要引导孩子去尝试和探索身边的各种事物,让他们在尝试或探索中了解事物的本质,增强自身能力,从而增加自信。
【父母课堂贴士】
1.孩子是需要成长的。父母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慢慢学习、调整、成长。父母也应在这个过程中多观察孩子,体会他当前的处境和内心变化。如果孩子需要鼓励,那么就适当予以鼓励;如果孩子有哪方面不足,那么父母就需要指出这些不足并及时引导孩子加以改正。
2.及时肯定和赞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并注意要将表扬具体化。赞扬的话语不能模糊不清,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时间可以做得更好。此外,强势的父母有时也需要向孩子“示弱”,告诉孩子也可以把有些事情做得更好;在父母“示弱”的过程里,孩子也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3、孩子害怕时,不生硬地把他推出去。性格使然,有些孩子对尝新十分有兴趣,有些则比较保守。给孩子一点时间,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违背孩子意愿,让他做没有准备好的事,以免孩子“一年遭蛇咬,十年怕井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