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
7905000000019

第19章 疗愈猜疑的心病,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2)

细致入微的观察有时候确实能够让人从部分的体验中觉察到事情全部的真相,如心理咨询师需要的就是一种深刻细腻的察觉与感悟。从来访者偶尔、不经意间表现出的一个小动作,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咨询师立刻就能够断定其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态。于是,循循善诱,耐心开导,咨询师用其敏锐的感觉一点一滴地把来访者意识不到的矛盾纠结公开化、清晰化,一层一层,抽丝剥茧,直至来访者豁然开朗。这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管中窥豹”,从“只见一斑”推测事实的全部面貌。

最新热播的美剧《千谎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讲述的就是多个“管中窥豹”的故事。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从他的身体语言、生理特征等都可以读出来。剧中的莱特曼博士,用其广博的知识与经验,从这些人身上表现出的部分特征上进行全方位的推测,用其敏锐的目光与视线穿透说谎者脆弱的心理防线,进行真相的挖掘,不可谓不神奇。

“察一叶可见春秋,观滴水可知沧海”,“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就因为细节可定人生永恒。世间的事物有时就是这么不可思议。蝴蝶在热带轻轻地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度就有可能发生一场毁灭性的龙卷飓风;马蒂尔德丢失了一串项链,就可以让她背负一生的债,也足以道尽她自身的爱慕与虚荣;宋太祖的一杯薄酒,映射出了一个衰落帝国的凄凉背影;鲁迅笔中一个带血的馒头,就可见一个时代人性的压抑与残酷啊……

睹一蕊而晓春将至,管中窥豹,见一斑而可知全身。

然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可见一斑者皆为豹吗?

当然不是。如果从竹管中透过视线看到类似豹子的斑点花纹,就认为是一只豹子,那就与“盲人摸象”没什么区别了。想想看梅花鹿身上的斑点花纹并不逊色于豹子身上的纹斑,我们有什么理由从一支小小的竹管中就能窥探出全部事实呢?要知道王献之之所以能“管中窥豹”,在于其细腻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莱特曼博士能够读懂一个人的感情在于他多年坚持不懈地观察、亲身体验的结果,没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的强有力支撑,想要“管中窥豹”也只能是“只见一斑”,只能是“盲人摸象”,从一斑中是不可能看到事实的真实面貌,不可能看出事情的发展趋向的。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可能既不是王献之那样的天赋聪慧之人,也不是莱特曼博士那样的测谎专家,他们只是平平凡凡简简单单的常人一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管中窥豹中窥探到的蛛丝马迹是否可信,就成了人们热衷关心的话题。我们总以为我们看到的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于是我们夸夸其谈,大声高呼,“我们的见解是正确的,我们的推理是严密的……”至于别人的反驳,不管正确与否,坚持片面观点的人们总是不习惯接受,习惯认为自己正确的人往往比较偏执,比较倔强。事实上,由一粒沙能否看到全世界,由一滴水能否了解整片大海,这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全世界人都知道的事情,为什么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就伪装自己了呢?

把部分的数据或事件看成是事实的全部,人可能就会止步不前,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就,人类社会也就不会发展到如今这般现状了。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是存在世界地图的。如果哥伦布“管中窥豹”,那么他的航海之行是否还会有所发现呢?《物种起源》的创始人达尔文登上海军勘探船,几次身临绝境的丛林探险,才得以收集万千的动植物标本。如果达尔文“管中窥豹”,那么《物种起源》还会成为划时代的巨著吗?他还会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吗?

再看看我们身边,如果我们专注的仅是我们手边获取的一点点成绩,那么被残酷的社会竞争所吞灭的只能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其他人。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意思就是不可管中窥豹,窥到的东西未必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如果把窥测到的事情看成是全部的事实真相而大声地宣告,那么结果只能是流言满天飞。

星光璀璨的娱乐圈吸引了无数的少男少女,他们为它痴迷,也为它疯狂。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偶像加以崇拜,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维护着自己心中的那片圣地。但繁华的背后是否真的是一片纯净呢?孩子们的“管中窥豹”,是否窥到了全身?“艳照门”事件、明星自杀事件、“潜规则”事件等层出不穷地出现在各大媒体、网络上,事实告诉我们,光彩熠熠的表面其实背后隐藏了太多黑暗的色彩,走在圈之外的孩子们又怎能轻易读懂呢?

患得患失的心理在作怪

人有疑心,无可厚非,只要有根据,怀疑得合情合理,自然是可以理解的。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也属正常。如果没有根据无端地衍生怀疑,猜疑这个猜疑那个,对谁都心存芥蒂,其结果自然是伤人又伤己。无端地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它使生活中的人们常常忘记了信任的存在,给自己无缘无故增添了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锁,使敏感的心更加的脆弱不堪。

猜疑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它时刻捆绑着人们的正常思考。只因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情而多生疑虑,忧愁烦恼,甚至郁郁寡欢。猜疑的人不能够很好地与朋友沟通,常常是牛头不对马嘴,最后朋友一个一个地选择离开,剩下的就只有越加孤独寂寥的自己。无端猜疑的人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常疑神疑鬼,神经高度过敏,对他人总抱着一种不相信的态度,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其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并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猜疑一般都是无客观依据的猜测,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都不放心,怀疑别人会对自己不利。他们总习惯从主观臆想出发想问题,围绕着自己打转,转来转去关注的始终是自己是否受伤,自己是否获利。生性猜疑的人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不懂得与人为善就是与自己为善的神奇魔力。他们怀疑他人对他好是别有用心,他人对他不好是嫉妒排斥他,总之做什么事情都要以自己的利益中心为旋转轴进行旋转。有了利益,同样的一件事情在他看来味道就完全不同了,他对待它的态度,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也会随之而改变。

据说有一位神射手,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手过。人们争相传诵他高超的射技,对他是非常钦佩。

国王从身边的护卫口中得知了这位神箭手拥有高超的神射本领,于是也想亲眼目睹一次他精湛的射箭表演。国王把这位神箭手招进了宫中,要求他单独给他演示一番。他把他带到后花园一个较为宽阔的地带,并命人拿来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并告诉这位神箭手:“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但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还要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就开始吧。”国王已经做好了尽情领略神箭手炉火纯青的射技的准备了。

本来信心十足、面色镇定的神箭手,在听了国王的话后,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他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这时,他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拉弓的手臂也开始微微发抖,瞄了几次也没有把箭射出去。

最后,他终于松开了拉弓的手,箭射出去了,但却钉在了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神箭手的脸色一下子变得惨白。他再次弯弓搭箭,精力却越来越不集中,射出去的箭偏得更加离谱。

神箭完毕之后,一言不发,脸色凝重的他走到国王面前,故作欢笑地辞别了国王,悻悻地离开了皇宫。国王在失望的同时也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这个神箭手好像并没有传言中所说的那么百发百中啊,而且他今天的射箭水准确实很糟,这是什么原因呢?”

手下向国王解释道:“那是因为您给他定了一个赏罚规则的缘故。平日里他射箭,不过都是一般性的练习,没有得失权重,他保有的是一颗平常心,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射出来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么能够静下心来充分施展他的射箭技术呢?看来,他把得失看得太重了。只有真正地把赏罚置之度外的人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如果这时又出现了一位神箭手,他也一样优秀,一样拥有百步穿杨的射箭神力,也同样受到国王的邀约,那么故事会如何发展呢?第二位神箭手,面对国王给出的赏罚条件,他丝毫不受影响。他进宫表演只是简单地想满足国王欣赏精湛射技的渴望,或者只是机械地在服从国王的命令。他不在乎他是不是能够拿到百万黄金,也不在乎他是否会失去千户封地,因为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根本无法与射到靶心的那种骄傲与快乐相比。

如果在比赛开始之前,第二位箭手主动与第一位箭手握手示好,第一位箭手的心里容易产生严重的失衡,且认为第二个箭手存有不良企图,可能是想让他放松警惕,输掉这场比赛,最后奖金被对方赢走。这种猜疑使第一位箭手态度冷漠、敌意,对对方不理不睬,甚至还会嗤鼻冷笑,嘲笑对方虚伪作秀。第一位箭手把得失看得很重,因为担心失去,所以他失去的更多。第二位恰恰相反,他心态平和,镇定自若,所以他赢得了掌声与奖赏。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把得失看得很重的人容易把对手的善意看成是别有企图,怀疑对方善意的动机,主观地把对方打入不被相信的黑名单中。事实上,他们不友好,他们敌意,是因为他们害怕别人抢夺他目前正在全力以赴争夺的东西,担心他获取的筹码减弱或消失。把他人的善心看成是居心叵测的伪装,是因为心胸狭隘的斤斤计较。

患得患失的人,特别在意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如名利、地位等。“熙熙攘攘为名利,时时刻刻忙算计”,结果多半会是“算来算去算自己”。患得患失的人,时刻计较的人就如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猜疑折射出来的真实想法

培根说:“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总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疑心重的人思虑过度,凡事都往不利于自己的方面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是猜疑之人共同具有的特性。

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典故《杯弓蛇影》,反映的就是天下本无事,庸者自疑之的情况。应彬是汲县的县令。某天他的一位老朋友前来拜访,应彬设宴款待。两人相谈甚欢。当朋友端起酒杯正欲饮酒时,他看见酒杯中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出于惯性的力量,他已经把酒喝进肚子里去了。朋友当时非常害怕,可出于情面,他并没有向应彬谈及此事,只得匆匆赶回家中。回去之后,应彬的朋友顿觉胸腹疼痛难忍,之后茶饭不思,身体日渐消瘦了下去。家人为他请了很多医生,用了好多办法,他的病一直不见好转。

老朋友那天拜访之后,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消息了。应彬觉得甚是奇怪,于是决定到朋友家去回访。见着朋友之后,应彬吓了一跳。只见朋友面容憔悴,身体虚弱不堪。应彬急问是什么原因。朋友如实相告,“上次在你家喝酒,发现酒杯中有一条游动的小蛇被我喝进肚子里去了,我非常担心与害怕,回家后就一病不起了……”

应彬听完朋友的诉说后,心中非常疑惑,总觉得事情有些蹊跷,酒杯中怎么可能有蛇呢?回到家后,应彬还在琢磨这件事情。猛一回头,他看见了墙上一直悬挂着的弩弓。应彬心里一下子明白了。

之后,应彬专门备了马车,把老朋友再次请到家中,重摆宴席,仍让朋友坐在原来的位置上。当朋友拿起酒杯一看,朋友惊叫了起来,杯中又出现了游动的蛇。这时,应彬也端起了自己的酒杯走到朋友的座位旁,将自己的酒杯端给朋友看,里面同样有蛇的影子在。后来,他请朋友端着酒杯离开自己的位置,朋友一看,蛇影消失不见了。朋友心中非常迷惑。这时,应彬请朋友回头看看身后墙上挂着的那把弩弓,并对朋友说:“弩弓映在酒杯中,就是你看到的杯中的蛇,其实那只是弩弓的影子,杯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蛇……”朋友一开始还半信半疑,直至与应彬演练几遍,这才恍然大悟。心中多日的惆怅瞬间消失不见,精神一下子清爽了许多。之后,病痛痊癒了。

疑心病重的人,容易陷入庸人自扰的泥沼中难以自拔。在我们周围也会见着类似应彬朋友这样的人。外出吃饭,有些人总觉得餐厅很不干净,很不卫生,好像餐厅的桌子、餐具都带有病毒细菌似的。落座之前,把椅子、桌子擦了又擦,还总觉不得劲,吃饭还要带专属自己的筷子、勺子,就差没有拿根银针在饭菜里试一试有没有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