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若只如初见
7904900000007

第7章 文化苦旅(6)

法国著名女作家、《第二性》作者西蒙·波伏娃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中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和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是整个文明”。你看,波伏娃把女性的气质提高到了整个文明的高度,真是了得。波伏娃不愧是女性的骄傲。行文至此,我想问问至今还不想认真读书的女性,你想永葆美丽吗?你想做表里俱澄澈的完美女人吗?你想保持佼佼女性的美丽尊严吗?那么,赶快从酒桌、麻将桌和舞厅里走下来,书房是你做美丽、时尚、智慧好女人的唯一归宿。书,是你永远的朋友、永远的家园、永远的情人。它,永不弃你哦。这又正如著名女作家张芝萍所说:“爱读书的女人都懂得,人生有风有雨,书是能遮风挡雨的伞;人生有险滩有暗礁,书是明亮的灯塔;人生有山穷水尽时,书中有柳暗花明处;人生会失去很好的朋友和恋人,书却永远忠诚如一。”优秀女性说女性读书,说得多到位哦。这一点,我也有切身体会。我在小城6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饥寒交迫、苦不堪言,不知道为了什么,痛苦、落寞、忧愁、孤寂、伤感一直包围着我,甚至还有眼泪、有伤痕、有凄风、有苦雨,有朋友弃我而去,而书却始终伴随着我,永不变节。由此你可想想我对书的感情了。书啊!我希望撷取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叫我如何感谢你……

一位青年作家说:“跟男人不同的是,上帝造就的女人,是无时无刻都美丽的,女人才是美的化身、善良的化身和温柔的化身。女人每时每刻都应该是美丽的。”说得多好啊!女性朋友们,怎么着都不能辜负上帝的期望、上帝的旨意,如饥似渴地读书,热情地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吧。为自己活着,活得越美好,女人越会对自己欣赏的男人产生永久的吸引,这就是平等。与男人平等是真正地活出了女人味。有了这种与男人平等地生存于世上,平等地做夫妻的女人味,或许长得漂亮,或许长得不漂亮,但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古代戏剧家李渔所说的“态”。“态”是古代说法,放到现在来说,就是女性的气质和风度。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态”与女人,如火之有焰、灯之有光、金银之宝气。“态”当然有与生俱来的,但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如何培养,那还是读书、读书、读书哦!除此,不会有第二条道路。读书的女人是绝对有气质风度的、绝对有无数男人爱慕和景仰的、绝对浑身洋溢女人味的……

文章到此本可以结束了,但我还想再多说两句,那就是女性朋友应读哪些书?爱好文学的女性朋友,我建议通读英国的《简·爱》、美国的《飘》、中国的《红楼梦》、俄罗斯的《复活》。你知道吗?有这样一本书,只要一打开,便摆脱了书的形式,顽固地融入你的生命。恰似一朵美丽的花,即使凋谢了,你的记忆中仍然萦绕着它的芬芳,久久不散,这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读《简·爱》的理由,青年作家麦子作了最好的诠释,现在是应该让简·爱流行的时代,每个女性都应该静静地坐下来,在灯下细细地捧读《简·爱》,和简·爱的灵魂对话。爱是一个神话,她让我们相信,拥有了独立人格并可以自尊自爱自立自信的女人,即使是一株野百合,也会有自己的骄傲,也会找到自己永远的春天。女性朋友们,愿你们在书中找到自己真正的春天,祝福你们……

我说于丹

我说过许多次,我是基本上不看电视的。偶尔打开看看,只是消遣而已。忽一日,看见中央台10套《百家讲坛》上,一靓丽女子侃侃而谈,便立刻被她清丽的外表,儒雅的气质,动听而圆润的京腔以及近乎完美的表演动作所吸引。更甭提她那深入浅出、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解。这人便是时下被人誉为“学术超女”的于丹。那阵子,只要身子在电视机旁,我会场场不落地听于丹讲《论语》、《庄子》,并且很快再读《论语》和《庄子》的原著。

应该说,我那时是于丹不折不扣的拥趸。俗话说,文人相轻,作为同是读书人的我,能够从整体上承认于丹,至少说明她有相当的实力。我甚至认为于丹讲《论语》,要胜过易中天讲《三国演义》、刘心武讲《红楼梦》、阎崇年讲《明清兴亡史》。我想,至少在语言表述和手势上要略胜一筹。一句话,我觉得于丹讲得不错,于丹的成功和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可以说,于丹一炮走红,而且是红透了半边天。这时,有人不干了。3月2日,由中山大学研究古文献和古诗词的博士徐晋如发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十博士”在知名论坛《天涯》上发帖签名发文。对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讲解《论语》感到愤怒。声明说,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化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并要求于丹向观众道歉。

徐晋如等“十博士”这一招,我确实没想到,后来看到后,也是简单地认为这是文人之间的相轻,嫉妒人家于丹一夜走红而已。再后来我又想,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徐晋如等“十博士”并非等闲之辈。他们读的是名牌大学,研究的是古典文学,可谓是饱读诗书,学有专长,攻有专术。用我们学中文的行话来说,他们是方家,是真正的古典文学权威。他们对于丹的抵制甚至是愤怒自有他们的道理。试想,于丹用大众语言去解读孔子庄子两位先贤,当然离正规大学的模范解读肯定有不少距离。又由于个体理解的差异,肯定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丹的解读甚至有谬误,在所难免。“十博士”为了维护孔子、庄子的庄严,为了维护灿烂中华文化瑰宝的尊严,挺身而出,奋起反击,当属正常。我觉得,这方面我们应该换位思考。如果没有一大批像“十博士”这样的卫道士,当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受到蹂躏时,谁来捍卫呢?实际上,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我们民族许多灿烂的传统文化都被肢解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试想,如果孔子的《论语》和庄子的《庄子》都像于丹阐述的那样通俗易懂,那还要大学神圣殿堂的教授、博导干吗?那古代许多莘莘学子还会受“头悬梁椎刺骨”之苦干吗?由此可见,学好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不是那么容易的。况且,于丹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士,而是北师大的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影视学博士和古典文学博士在古典文学领域谁更权威,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于丹不是古典文学博士反而大讲古典文学的经典,难道我们就因为这可以武断地说人家不行吗?易中天不是史学博士而是中文博士,不是在大讲《三国演义》吗?而且也讲得挺好。所以,我认为于丹不是古典文学博士就不可以讲古典文学,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要有实力。我觉得,一、于丹有比较厚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二、于丹有比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天赋;三、于丹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经典是有贡献的、是有功的。她的功大于她的“过”。这里,我很同意3月12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另外“十博士”为于丹维权发表的声明书。他们认为,于丹对于《论语》、《庄子》的解读,起码促成了许多人重温经典,进而对于人们加强自身修养、完善生活方式是大有益处的。毕竟,文化与经典的主要功能不应该是被束之高阁,被人崇拜。而对于方方面面的责难和质疑,于丹自己也是清醒的。她说,自己的出发点就是要“稀释经典”,让经典“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我们处在跨世纪的时代,正是人们因为选择过多而空前困惑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简单而朴素的原则,需要一种恒定不变的标准,让我们去明辨是非,真正做到智者不惑。

我认为,正是因为于丹的清醒才造成了于丹的成功。于丹的成功在哪儿?贡献在哪儿?于丹的贡献就在于,用深入浅出的富有个性的讲解,使孔子庄子两位先贤及其著作为广大受众所认知、所接受,使人们有兴趣读这两部书,进而发展到读其他的文学经典,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原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如此的辉煌、如此的经典、如此的伟大、如此的了不起。伟大祖国不朽,中华民族长存。

于丹,一个满腹经纶、才高八斗、清新隽永的女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给国人送上了一道古典文学的快餐。尽管这道快餐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将高雅深邃的学术研究成果向大众进行了传播。使华美的经典走进了通俗易懂的大众殿堂,从而和大众的表达与接受方式进行了对接。于丹,一个优雅而大气的纤纤女子,作了破冰之旅,作了很好的尝试,可喜可贺。汗颜的应该是我等古典文学底子不厚基础不实的所谓大男子。

我们在肯定于丹的同时,并不是说于丹就十全十美。如果于丹能兼听徐晋如博士及社会各种不同的意见,不断完善、改进、提高自己,岂不两全其美。一方面说明于丹不仅有文化,而且有度量,兼听则明啊!另外一方面,于丹也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不奇怪啊,更不丢人。因为大千世界,日新月异,谁都需要与时俱进。

于丹,勇往直前,一路走好!

乘着歌声的翅膀

在许多场合我说过,我在小城6年,陪伴我的除了书就是音乐,这两者密不可分,不分伯仲,都是我的挚爱。如果非要分,那读书是伯,音乐是仲。我常想,书和音乐犹如日出东方的阳光照耀着我,好比黑夜里的月亮浸淫着我。这辈子恐怕是离不开书和音乐了,如果没有书和音乐,我真的不知如何打发这多愁善感的岁月……

许多年了,多少个黄昏,多少个夜晚,我一人回到住处,首先是打开音响,放上自己喜爱的歌碟,沏上一杯香茗,点上一根好烟,手捧一卷好书,然后一边品茗,一边读书,一边听音乐。读书读到入迷处,免不了击节称赞;听音乐听到动情处便索性放下手中的书,闭上眼睛,和着节拍,静静地享受。那感觉真是荣辱皆忘,妙处难与君说。对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音乐家,我简直崇拜得五体投地。我常想,这些人如果不是天才,不是上帝的使者,那会是什么呢?如果是像我这一类的凡人,是绝对写不出有如天籁之声的曲子的。诸如,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格林卡,苏联时期的词作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德国的门德尔松、贝多芬、勃拉姆斯,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莫扎特,意大利的卡普阿等,演唱者,诸如沙拉·布莱曼、席琳·迪翁、巴巴拉·史翠珊、胡里奥·伊格雷西亚斯、瑞奇·马丁、多明戈、帕瓦罗蒂、邓丽君、蔡琴,那美轮美奂的曲子,经他们那美妙的歌喉一演绎,便成了天籁之音。每当听到这些美妙的乐曲的时候,我的心中对天才作曲家和歌唱家的感激,真是无以言说。我想,如果没有这些天才的杰出贡献,这个世界不知要失去多少美好、多少快乐、多少芬芳。真是“天不生孔丘,万古将长夜”啊!由此可见,天才们的杰出贡献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是无法估量的。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许多年了,我养成的习惯是,基本上不看电视,甚至一两个月都不看一次,电视对我纯粹是摆设。我的业余时间绝大部分都耗在读书、写作和听音乐上。甚至是在我写作的时候,我也不忘放上一碟小提琴独奏、排箫独奏、萨克斯独奏或者长笛独奏和单簧管独奏,一边让音乐响起,甚至是包围着我,然后安详地放飞自己的思想,静静地写作。这时,似乎一颗孤独、浮躁的心得到了片刻的宁静,心里便多了一分慰藉、一分感动、一分真爱。而在音乐的世界里,我听的大都是外国的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英文的原版歌曲和俄罗斯的原版歌曲,中国歌唱家中,除了邓丽君、蔡琴的歌唱和王洛宾的作品外,基本不听。后来我想,这是不是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呢?我反思自己,我有那么老吗?一方面,我对那种没有文化底蕴的白开水般的所谓音乐的厌恶溢于言表,另一方面,对我自己非常欣赏的欧洲古典音乐却如痴如醉。说来朋友们可能不信,我就有这样的经历,坐一天一宿的火车奔到北京,为的是专门看一场心仪已久的俄罗斯经典芭蕾,虽然劳民伤财,可我觉得值。金钱有价,可来自俄罗斯原乡的经典芭蕾无价哦!即使在小城流浪悲伤的日子里,我也有毅然驱车300多公里,一路狂奔到大武汉,为的是看一场爱尔兰的踢踏舞。至于说南昌的世界军乐节和俄罗斯军队远东歌舞团的演出,我当然是不想错过的。看见这些世界顶级音乐团体的演出,我就在想,为什么有的人能把音乐这种东西做到极致啊!比如说,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他的天鹅湖组曲:“序曲”、“圆舞曲”、“四个小天鹅”、双人舞、匈牙利舞曲、西班牙舞曲、拿破仑舞曲、马祖卡舞曲,如歌的行板、1812年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真的令人百听不厌,如痴如醉。又比如说沙拉·布莱曼的歌声:“七月里的冬天”、“失去的孩子”、“苍白的浅影”、“月亮之子”、“卡夫里女人”、“只与你相随”、“月亮河”等。听沙拉·布莱曼,哪怕你多么的心浮气躁,多么的不顺心,多么的情场失意、多么的官场倒霉,你只消听上一刻钟、半个小时,你便会不自觉地进入她所创造的神奇世界。霎时,你疲倦的心、流泪的心、孤独的心、浮躁的心、受伤的心便会得到抚慰和安宁;便会想,这个世界上有如此美妙的歌声,仿佛从天穹直达人的心坎,即使有天大的不快乐,也要好好活着,为自己,也为沙拉·布莱曼的歌声……

天才的音乐家不止是柴可夫斯基,同样,天才的歌唱家也不止是沙拉·布莱曼。所以,对这些天才音乐家的杰作,我尽可能地“一网打尽”,尽收囊中,特别舍得投入,家里大大小小的歌碟,没有一千,也绝对有八百张。同买书一样,我宁愿食无肉,居无竹,也要有书有歌碟。哪怕我一天听不了两张,可我能天天看着他们,心里便踏实、舒坦,便想,总有一天,我会听完它们……

我最喜欢的歌曲是德国大诗人海涅原诗、德国大作曲家门德尔松作曲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对于它的喜爱,我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情不自禁。我曾在许多朋友面前清唱过,也跟许多朋友朗诵过。夜深人静的时候、乍暖还寒难以将息的时候、伤感孤独落寞的时候,我一遍一遍轻轻地哼唱,心里便觉得畅快和温暖。“乘着那歌声的翅膀,亲爱的,随我前往,去到那恒河的岸旁,最美丽的好地方。那花园里开满了红花,月亮在放射光辉,玉莲花在那儿等待,等她的小妹妹……”

朋友,你孤独吗?你落寞吗?你爱音乐会像爱你的爱人一样吗?那么,来吧!乘着这歌声的翅膀,享受着温情和安宁,做甜蜜幸福的梦!

腹有诗书气自华

4月25日,是世界读书日,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13亿人口中,有读书习惯的只有5%,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下降。我听后,不禁毛骨悚然,唏嘘不已。然而,这就是现实。现实是残酷的,但容不得半点虚假。古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这种状况很难在短期内改观,并将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