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若只如初见
7904900000012

第12章 文化苦旅(11)

地中海呀!你是欧洲文明最老的见证!古往今来,蔚蓝色的地中海引得多少才子佳人多少温柔的怀想。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到地中海去踏浪,能到地中海去听涛,能到地中海去谈情,能到地中海去说爱。更别说明媚的阳光,摇曳的棕榈树和金色的沙滩,以及在沙滩上徜徉的金发女郎了。为了看一眼地中海,我等待了20年,盼望了20载。当我人到中年,走进法国,走到里维埃拉—法兰西共和国蔚蓝色的海岸,第一眼看见地中海时,我的心激动不已,眼眶里盈满了泪水。过去的许多苦难、折磨、委屈、不平,在我见到地中海的那一刹那,似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一切都不值一提了,一切都变得渺小无比了。我想起了我那位曾经留学法国的中学老师对我说的那句话,“好好读书,将来你就可以挽着你爱人的手,徜徉在蔚蓝色的地中海岸”。应该说,从那时起,看一看地中海就成了我少年的梦想。今天,我来到了地中海,身边虽然没有爱我的人,我仍然深情地喊一声:“地中海,你真的是我的乖乖。”可是你不是所有人的乖乖,我的不少中学同学,书比我读得好,他们也记着了老师的话:“把书读进肚子里,就可以看地中海了。”然而,我那一拨一直相信老师话的中学同学,除了我,没有任何人看过地中海,这是地中海的无情,还是老师的话不对呢,我不得而知。

地中海,广阔无边,惊涛拍岸,却又风平浪静。蔚蓝的海水溅起朵朵浪花,在我的身边轻轻荡漾。那模样真像典型的温柔的法兰西美女,叫人相见便必定怀念。在法国的尼斯海滨,我轻轻徜徉。头顶是明媚的阳光,脚下是细细的沙滩,和煦的阳光照在沙滩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沙滩像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女舒展地伸向地中海,享受地中海多情的亲吻。浴场上五彩缤纷的阳伞和人们各式鲜艳的泳衣,堪比岸边大自然的鲜花争芳斗艳。岸上诸多的别墅掩映在热带树林的浓荫中,豪华宾馆、夜总会、赌场和舞厅,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地中海的里维埃拉—蔚蓝色的海岸,就是人们梦想中的天堂,更是我心灵的故乡。

在尼斯海岸,我脱去鞋袜,一步一步走进地中海,让地中海湛蓝的海水冲刷着我的肌体,让地中海甜润的海风撩起我的头发,我像拥抱爱人一样地轻吻地中海,心情爽到了极点,好像灵魂出窍。此时,西天挂着彤红的夕阳,在地中海洒下一道金辉。见此情景,多愁善感的我顿生惆怅,我想起了徐志摩的诗歌《不再是我的乖乖》:“昨天我是一个‘情种’,/到这海滩上来发疯,西天的晚霞慢慢地死,/血红变成姜黄又变紫,/一颗星在半空里窥伺,/我匐伏在砂堆里画字,/一个字,一个字,/又一个字,/谁说不是我心爱的游戏。”大才子徐志摩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他在地中海滩上刻下的名字也早已了无踪迹,可他用心凝成的诗行却永远镌刻在华夏儿女的心底。徐志摩远去了,我辈复又来,我用细细的芦管,在地中海的沙滩上写下我青春的诗行,地中海,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地中海,不一定听懂了我的心声,听不懂也行,最好是忘掉,因为我实在是太平凡、太普通了。不过有道是,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爱。这对一个满脑子都是诗情画意的中年男人来说,这是很自然的。我匆匆忙忙地爱了一回地中海,和地中海作了一回灵魂和精神上的沟通,这就够了。

地中海,令人眷顾的地方太多太多。地中海的清新、地中海的湛蓝、地中海的文化、地中海的文明,说也说不完,数也数不清。无数的帝王、英雄、诗人、僧侣、寇盗、商贾,曾经在她的怀抱中得意,失志,死亡;无数的财货、牲畜、人命、舰队、商船、渔艇,曾经沉入她无底的渊壑;无数的朝阳晚霞、星光月色、血腥、血糜、曾经浸染涂糁她的面庞;无数的风涛、雷声、炮声、潜艇,曾经扰乱她的平安。可是地中海呢?依旧冲洗着欧非亚的海岸,依旧保存着青年的颜色,这就是地中海的神秘和伟大。

离开地中海的时候,我悄悄地捡起了五颗光洁美丽的小石头,赶明儿在遥远的东方想念地中海的时候,便拿出来看一看,心中便会轻松许多。山中有黄金,天上有明星,我的心中有地中海。倘若有缘,明年鲜花盛开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思想生命的鲜花。地中海,在夕阳中,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棕榈树绿最美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地中海,你真是我的乖乖。

戛纳,为电影而生

车行至意大利历史文化名城热那亚时,我执意要去一次法国戛纳。其时,离戛纳还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去戛纳的原因很简单,戛纳是全世界著名的电影之城,戛纳为电影而生。

走进戛纳时,我才知道戛纳有多美。蔚蓝的天空,湛蓝的海水和金色的沙滩以及翠绿的棕榈树,难怪人称天堂般的“3S”,Sun(阳光)—Sea(大海)—Sand(沙滩),除此还有从世界各地涌来的顶级大美女。下得车来,我在著名的林荫大道上徘徊,只见大道两旁生长着一排排高大的棕榈树,绿树下是绿草如茵的草地,草地上鲜花盛开。大道两旁高级饭店、公司、餐厅林立,游人如织,大道边就是金色的沙滩,沙滩下方就是令人神往的蔚蓝色的地中海,沙滩上挤满了从世界各地赶到这儿来享受阳光的弄潮儿。

我到戛纳的时候,正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莺飞草长,鲜花盛开,但离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还有一个多月。虽然不是最热闹的时节,但对戛纳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来说真是没有一天不热闹啊!君不见地中海气候的戛纳,一年四季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特别是夏季,千千万万的旅人慕名来到戛纳享受海水浴和阳光浴,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在许多月份你都会遇到当地的节日,除著名的5月戛纳国际电影节外,2月有含羞草节,4月有国际划船竞赛,6月至9月有星光大展,8月有烟花大会,9月有快艇竞赛,12月份有圣诞节和新年。戛纳真是人间天堂,艺术海洋,特别是每年5月举办的国际电影节。每当这时,从世界各地赶来的成千上万的电影工作者、影星、影商和影迷在此聚会。一时间,戛纳城内影星荟萃,影片如潮,宣传广告铺天盖地,电影是人们最主要的话题。戛纳,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电影之城”。我看见电影节的建筑群建在长500米的海滩上,其中包括25个电影院和放映室。中心是电影节宫,在为期两周的展期内,放映20—25部参选影片和400部不参加评比的影片。全市每天要上映200多场,每届都有4万多名电影人士光临,2500多名记者参与报道,可谓盛况空前,嘉宾云集,群星灿烂,美女如云。有词写道:

万巷人归晚,梦飞扬,群星靓聚,地中海岸。列列花旗鸥伴舞,夜夜霓虹尽染。赤毯上,英杰骄艳。遍地奢华无掩饰,掷千金,贵贱谁人管。声鼎沸,笑成片。风流总让人间乱。而风流,终残墓草,露寒霜满。多少浮名随水逝,只剩流帆数点。一任去,天高云远。淡向华灯倚树影,看游龙,不理何时散。遥舰艇,遽声唤!

据说,戛纳的出名与拿破仑有关。1815年,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出后,来到了这个尚无多少人知道的小镇,树起旗帜招募士兵,准备恢复河山,一时间,戛纳成了全法国引人注目的地方,知名度急速上升。后来,法国作家们到了戛纳,爱上这里的风土人情,将它们搬进了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电影剧本的母亲,戛纳,注定为电影而生。

我去戛纳的时候,虽然没有赶上电影节,可我照样踏上了电影节宫前的红地毯。踏在猩红色的地毯上,我浮想联翩。这是多少爱影人梦中都想踏上的红地毯啊,作为无名之辈的我,踏在了这里,虽然跟电影节评奖没有任何关系。但我知足了。金棕榈大奖虽然跟我无缘,但我关注获得这一崇高荣誉的艺术家,更热爱那些品德高尚、技艺精湛、为艺术而献身的、为人民奉献过经典的艺术大家。我在风光如画,鲜花盛开的戛纳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有人类,就会有电影,有电影,就会有戛纳,戛纳就像一位风情万种的巴黎少女,永远迷人、永远高贵、永远年轻,对此,我深信不疑。

莫扎特故居前的沉思

萨尔茨堡是奥地利北部萨尔茨堡州的首府,距首都维也纳320公里。这里壮丽的巴洛克建筑艺术堪比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被誉为“北方的罗马”。其气势恢宏的建筑群确实令人感到震撼,但是,当你回过神来静静地思索的时候,你便会觉得再伟大的建筑,也比不上一个永恒的名字。那就是在萨尔茨堡出生的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

我到达萨尔茨堡后,顾不得看那由宫殿、教堂、花园、博物馆组成的伟大的建筑群,而是直接奔向了城东粮食街9号,一座外表涂有黄色颜料的五层楼房—莫扎特故居。1756年1月27日,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便出生在至今看来仍显壮观、气派、典雅的楼房里。我深情地凝视着莫扎特故居前的莫扎特铜像,看见一位身穿燕尾服的飘逸男子高高地挺立着,深情地凝望着故园的山河。不看基座下的文字介绍我便知道,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音乐天才—莫扎特。是的,只有莫扎特才有那样的飘逸和隽永,那是自信和自豪的神情,那深切的目光足以打动每一个路人,即便你不知道音乐家的名字。

莫扎特出生于萨尔茨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4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钢琴,短曲只需30分钟,稍长的乐曲也只用一个小时就能熟记,而且能够非常准确地弹奏出来。5岁的时候,他开始作曲。最初的一曲是他父亲把他即兴的弹奏谱写出来的,但不久他就能自己谱曲了。现在克歇尔编目的第一号小步舞曲就是他5岁的作品。虽然他比海顿年轻24岁,但海顿27岁时才创作出他的第一部交响乐,而莫扎特的第一交响曲却是8岁时的作品。由此,我们可以说,莫扎特是一个时代的神话。

早在罗马时期,萨尔茨堡的盐业交易就非常发达,而且以产盐闻名。在德语中“萨尔茨”就是“盐城”的意思。在莫扎特故居前有一条宽阔清澈的河流,这就是著名的萨尔茨河。我想聪慧的天才的莫扎特,打5岁就能谱出传世之作是不是也得益于萨尔茨河的灵气呢?我想,200多年前的18世纪下半叶,少年莫扎特肯定是经常在这条大河边嬉戏的。透过氤氲的雾霭,我们似乎看见,英气勃勃的莫扎特正向我们走来。不是么?音乐家正带着他刚刚谱好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穿过时光隧道微笑地走到了我们中间。他向我们娓娓地讲述起,在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阿勒玛维华伯爵与平民少女罗丝娜相爱并终成眷属的故事。

是的,莫扎特是天才。他的天分并不仅仅表现在他的聪颖,更在于他善于创新。就拿《费加罗的婚礼》来说吧,他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歌剧杂耍式手法,而是运用重唱形式来表现复杂的内容,着重人物的性格描述及心理刻画。所以,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1756年出生到1791年去世。他只活了短短35岁。就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的歌剧就有22部,其中最著名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曲49部,其中《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他还创作了协奏曲、钢琴曲、室内乐四重奏等多部作品。莫扎特的作品,旋律优美,风格明朗,注重音色,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莫扎特生前曾经无限风光过,在他6岁的时候,就前去维也纳,为玛利亚·特雷齐亚女王演奏。但他最后却穷困潦倒,他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他经济最困难的时期。1791年12月5日去世时,他的妻子正患重病,家里一贫如洗,他最后被埋在了穷人的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可谓悲惨不已。

历史,有时真是惊人的可笑,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去世时竟是这样的凄凉。生前也曾经穷得连饭都吃不起。这种事情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多次发生。荷兰的天才画家梵高和中国唐代的诗圣杜甫不都是这样吗?我想,如果当初,莫扎特的祖国,莫扎特的乡亲,能伸出援助之手,帮他一把,天才的音乐家也许不会英年早逝。那他又会为我们创作出多少优美的乐曲呢?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中外亦然。音乐家悲惨地去了。

现在好了,莫扎特去了,他的家乡醒悟了,称莫扎特为萨尔茨堡最伟大的儿子,萨尔茨堡最大的骄傲。可是,莫扎特再也听不见了。他在冰冷的坟墓里已安息了200多年。

当然,萨尔茨堡毕竟是音乐的原乡,它虽然亏待过莫扎特,但它毕竟醒悟得不算太迟。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儿子和他不朽的成就,这里从1877年开始,便每年举行音乐节。音乐节规模宏大,精彩动人,保持着欢愉活泼的气氛。音乐节不仅是萨尔茨堡人民的盛大节日,更是全世界爱乐人的盛典。从这一点来说,天才的莫扎特当可安息。

魂兮归来,莫扎特。如你真能复活,你还能找到回家的路,你的故居还和你去世时一模一样,一点没变。变的是热闹了不少,多了不少从世界各地赶来看望你的人群。人们寻觅着你的足迹,追寻着你的功绩,感佩不已,热泪盈眶……

时代需要杂文

1941年,女作家丁玲,先知般地发表了著名的《我们需要杂文》的杂文,60多年过去了,中国杂文发展,时好时坏,起起落落。总的来说是枯萎了,赶不上上个世纪,特别是赶不上上个世纪上半叶以鲁迅为代表的优秀作家群体所创造的辉煌杂文时代。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杂文了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叫杂文。杂文,即散文的一个分支,属于议论文的一个变体,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的混合体文学散文,兼有议论和抒情的特性。它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要内容,一般以对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来肯定和赞美真善美。杂文格式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活泼、婉转而善讽刺,兼具了议论和批评的理趣性、抒情和形象性,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由于它以议论为主,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先秦以来,一直比较繁荣,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的著述许多可算是杂文的鼻祖。“五四”以后,经过鲁迅等人的努力,中国杂文史上终于迎来了最辉煌的“鲁迅时代”。

人们不能忘记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巨子鲁迅,以其无与伦比的成熟、深邃和坚定个性思想铸造了锋利的匕首、坚韧的投枪,向着黑暗、腐朽、野蛮和专制勇敢开战。正是这一点,最终奠定了他在后人心中几乎成了神的至高权威的基础。可以说,鲁迅辉煌了杂文,杂文成就了鲁迅。鲁迅和杂文是相得益彰,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