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勤俭节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7903800000012

第12章 勤俭治家(7)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赵匡胤可谓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创太祖长拳,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武术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他还发明了“大小盘龙棍”,就是后来的双节棍。同时他还是一个勤学的皇帝。在他幼年时,其父曾一度要他弃武学文,替他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给他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据说他的好学已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赵匡胤在位17年,他重视农业,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提倡节俭。他出身寒微,当上皇帝之后,并没有因此而奢侈起来。他的生活仍然非常俭朴。平时穿的衣服都是很寻常的“浣濯之衣”,上朝穿的衣服也是用普通绸布制作的皇袍,冠戴没有珠宝玉饰。他的“寝殿设青布缘苇帘,宫中挛幕无文采之饰”。如果不是宴会,吃饭器皿只用瓷器、漆器而已。床上的蚊帐破了,也不肯换新的。

赵匡胤在位期间不仅自己过布衣蔬食的俭朴生活,就是对他的子女及其他官宦人员也提倡节俭。要求“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

赵匡胤的女儿永庆公主出嫁后,经常出入宫中来看望父母。她的衣着比较讲究,穿一身昂贵的贴绣铺翠襦。像这样的服饰在当时对于一位皇家公主来说,并不算过分。可是,赵匡胤看到了便说:“自今以后,你不要穿这种衣服了。”公主辩解说:“这能用多少翠羽呢?”赵匡胤说:“你穿这种衣服,浪费是一方面,宫闱与戚畹贵族一定争相仿效。这样一来,京城中的翠羽便要涨价,小民为了逐利,辗转贸易,岂不使许多人舍本逐末?”

有一次,永庆公主来到宫中,看到皇帝的轿子一点都不华贵,就劝赵匡胤用黄金装饰一下肩舆(轿子)。赵匡胤不但没有接受,反而非常生气地说:“我拥有四海之富,宫殿可以用金银作装饰,这些随时可以办到。但考虑到我是为天下守财,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况且用百姓的钱财来奉养自己,倒是快乐了,那么,使天下人怎么看呢?”

宋太祖赵匡胤的节俭言行,流风所及,使朝廷大臣很受感动。

宋初大臣中也有不少生活俭朴的人。宰相范质就是节俭的典型。皇帝、宰相都如此简朴,其他人自然也不敢过于奢侈了。

董三泉买“木”

轻而多取,吾宁寡而俭用。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董三泉是明朝时期一位为人正直的官吏,先后做过县官、知府。在他为官期间,他总是勤于公务,想尽各种办法为百姓兴利除弊,做更多的好事。

董三泉在生活上十分注重节俭,他不仅自己生活起居一切从简,住的是普普通通的宅所,平日里吃的是粗茶淡饭,而且还非常注重治家勤俭。他家里的家具,不仅样式早已陈旧,而且表面油漆早已剥落,他妻子有心想劝说他置办些新家具,可董三泉却说:“我们的生活比一般平民百姓高出不少了。这些家具如果是放在贫穷人家,还是好东西呢。人家能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

董三泉对子女也要求很严格。平日里他不许自己子女总穿绫罗绸缎,而要他们多穿粗布缝制的衣服。别的有钱人家的子女出门时,常常坐着华丽的车轿,花起钱来大手大脚。董三泉决不允许自己的子女这样做。一是他家里根本没有豪华的车轿,二是他根本不允许儿女动不动就以车代步。

由于他生活俭朴,对家人要求又很严格,他儿子有时禁不住抱怨他说:“人家当官没几天,家里又买田,又盖房,都发了大财。可您当官十几年,还是什么也没有。我看将来您年纪老了靠什么?”

董三泉听了这些话后,总是笑笑,然后对儿子说:“我老了,就靠你们啊!如果我现在不教你们学会勤俭。你们穿的,吃的都来得容易,不会艰苦奋斗,将来我老了,不要说靠你们养活我,就是你们自己养活自己也会成问题呢。我看,如果那样的话,发愁的不是我,倒是你们了。”

有一年,董三泉被派往四川一个偏僻的地方做知府,那里离家遥远,条件很差。可过惯俭朴生活的董三泉对这些毫无惧色。他接到任命后,回家迅速做准备。临动身时,他的几个儿子恳切地对他说:“父亲,您老年纪已经不小了。您不为家里着想,也该为您自己想想啊!您现在要去四川,听说四川出产好木材。你去那里后,是不是顺便买些回来,这样也好为您老早早备下像样的棺木啊!”。董三泉听了先是不以为然,后来见几个儿子一再说,他才点点头答道:“好吧!到时候我根据情况自己斟酌着办吧!”

他的几个儿子见父亲这回总算答应了这件事,个个心里十分高兴。可是,董三泉走后,一年过去了,他的家人没有得到关于他买木的消息;两年过去了,董三泉给家人来信,依旧半个“木”字没有提;到了第三年、第四年,董三泉好像早把买木头的事忘到了脑后,他与家人回回通信,回回没有提起买木头的事。他的大儿子见父亲总是不谈此事,终于有一天耐不住性子,在给父亲的信中再三催促父亲,并又把四川的木头夸耀了一番,让父亲务必抓紧机会。

几个月以后,董三泉给家里人回了信,这回他在信中倒是很主动地说起买木头的事,他在信中一再表示:四川的确有不少闻名的木料,他一定会想办法把四川的木头带回来。

可是,又过了些日子,他的几个儿子还是没有见到父亲买的木头。

又过了两年,朝廷又由四川把董三泉调回他的家乡做知府。这回他的几个儿子十分高兴,但同时又在担忧:父亲这一回来,恐怕难有机会再去四川了。可现如今父亲年事已高,父亲棺木的事还真得认真办呢。于是,他们又一次去信催促父亲买木头的事。

这年初冬的一天,董三泉从四川回到了家中。他的几个儿子一见父亲的面,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问:“您答应我们买的木头呢?带回来了吗?”

董三泉望着儿子们焦急的神情,不紧不慢地说:“带回来了,带回来了!我说一定带回来,就一定会带回来。”说完,他用手指着一个装着鼓鼓的大布包,继续说道:“带回来了,它们全在这个包袱里呢!”

董三泉的几个儿子见父亲这样说,一时全弄蒙了。他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全都说不出话来。末了,他们的目光一齐落在了父亲手中的大布包上。

董三泉一边解着布包的结扣,一边语重心长地对他们的儿子说:“孩子们,你们不是劝我一定要带回一些好木材吗?我的确没有忘记这件事。但是,你们想想,四川离我们家乡路途有多远。从那么远的地方把木料运回来,要花费多少钱财啊!我们怎么好这样铺张浪费,不注意节俭持家昵!”

董三泉说到这,打开了手中的包裹。然后从中取出一个小袋子,对儿子继续说道:“四川的木材的确有不错的。我这次回来时,特意让人帮我找了一些优质树种。你们想,我们如果把这些树种种在家乡,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它们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你们想,到那时候,不但我们家里不愁缺少好木材,咱全乡的百姓也会有好木材用了。你们说,这不比仅为我弄点木头要好得多吗?”

他的几个儿子见父亲这样说,都连连点头赞同。就这样,没过几年,董三泉的家乡开始出现了大片大片碧绿的森林。董三泉节俭持家、厉行廉洁的美好品德也在家乡人民中越来越广泛地传颂。

细细掂量一下董三泉买“木”的办法,既做到了节省,又起到了积累作用。一般来说,家庭生活要提倡俭朴,反对奢侈,也要精打细算,减少浪费。能够修补的东西还是要修补,以求继续使用,能暂时不添的东西,就先放一放,使资金得到积累,过后再寻求较为节省的方式。即使家庭经济条件许可,也仍要注意勤俭节约。董三泉那段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是节俭治家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