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回归生活: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
7902600000030

第30章 大班(2)

西南医院幼儿园王晓丽

活动来源本次活动选自重庆出版社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科学活动方案中主题十四《敲打粘合玩一玩》里各种工具的延伸活动。

在前两次活动中,幼儿收集、认识各种工具的名称、用途,并尝试使用这些工具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孩子们对使用工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幼儿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讨论中,一个孩子和妈妈到超市购买粮食却不慎将小米、豆豆混在一起的经历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由此生成出本次活动,体现出工具用处多又多。

活动目标

1.幼儿能体验工具的意义,有使用工具的兴趣。

2.探索适宜的分出各类豆豆的工具,并能记录和表达自己的发现。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有初步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尝试与同伴合作的方法。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多次使用工具将绿豆分出来。

活动难点幼儿合作使用工具快速将各种豆类分开。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米、绿豆、胡豆、筷子、盒子、碗、汤勺、漏勺、篮子、蒸隔、淘米篮、大记录表一份、工具图片、软泡沫若干、幼儿自己准备的工具。

2.经验准备:幼儿尝试用手分豆豆,发现手累,速度又慢,使幼儿萌发自己寻找工具来帮忙的想法。

活动过程一、第一次尝试用工具分胡豆、小米。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尝试怎样分开胡豆和小米。师:你想用什么工具分出什么豆豆?用这个工具和用手分可能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2.请你选择你认为有用的工具试一试,并记住自己是怎么分的,分时你发现了什么?

3.活动小结。

(1)你刚才选的什么工具?你选的工具能又快又好地分出豆豆吗?你怎么做的?分豆豆时你有什么发现?

(2)哪些工具适合用来分豆豆,哪些工具不适合用来分豆豆?

(3)看看这些能帮助我们又快又好分出豆豆的工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我们选择适合分豆豆的工具?)

二、第二次尝试:用工具分开绿豆、胡豆、小米。

1.厨房的叔叔为小朋友煮绿豆汤,请小朋友想办法把绿豆分出来。师:用哪些工具能将绿豆分出来呢?请小朋友说一说。

2.幼儿讨论、猜想分开绿豆的方法。教师记录幼儿的讨论结果并呈现在黑板上。师:请小朋友用刚才讨论的办法做一做,并试一试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3.幼儿尝试用刚才讨论的方法分豆豆,重点引导幼儿多次使用工具将绿豆分出来。师:你们再试一试,哪些工具一起使用可以一次就能将豆豆分开呢?

4.幼儿讲述自己分豆豆的方法,教师记录并呈现在黑板上。师:我们来看一看,刚才讨论的方法和你们分开绿豆的方法一样吗?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三、竞赛游戏:看谁分得快?

1.幼儿自由分成4组,比赛哪组最先将混在一起的豆豆分开。

师:刚才,小朋友用工具很快地将豆豆分开了,现在,就用刚才的工具和办法进行一个比赛:小朋友四人一组,分成四组,比赛哪组小朋友最先将混在一起的豆豆分开。

2.引导幼儿相互合作分豆豆,了解合作分豆豆的方法:小朋友一起商量如何分豆豆,再分工合作。请小朋友观察,分得快的那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3.幼儿相互讲述自己组分豆豆的经验。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与同伴合作的方法。请1~2组的小朋友介绍自己组分豆豆的经验。

4.将分出来的绿豆送到厨房,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我认为体现了以下5个亮点。

1.活动内容来自孩子的生活体验,引发了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自由选择工具的兴趣。

2.活动自始至终充满了自由、轻松、尊重、和谐的气氛,我设计的猜想---尝试---求证的过程,尊重和满足了孩子大胆设想、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学习分享、讨论交流的意愿。

3.活动进程清晰明了,层层深入,从孩子的猜想到初步操作,感知到最终探求最快捷的分类方式,精心的设计,力求培养孩子观察分析、比较、判断等逻辑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

4.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关注幼儿的语言、行为,善于捕捉孩子活动时出现的一闪即逝的,有价值的瞬间,引发幼儿的积极互动。

5.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品质的养成教育。活动后,收拾材料与场地,分组活动时注重幼儿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师的观察还不够细致,有一些重操作结果的倾向,在以后教学中还要不断改进。

活动评析该活动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由的猜想---尝试---求证,充分尊重和满足了孩子们大胆设想、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学习分享、讨论交流的意愿。实现了《纲要》提出的”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和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和要求。

活动中孩子们”做“得开心,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启发引导得当,师幼互动积极,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分析能力。

但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孩子们的操作行为和倾听行为的观察培养还待加强。

(点评: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郑丽霞)

后工幼儿园胡英

活动来源图形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大班幼儿已经比较熟练地认识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椭圆形等图形,单一的图形游戏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怎样借助丰富的游戏手段,为幼儿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为幼儿设计有一定难度和吸引力的图形游戏,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注重手、眼并用,动静结合,调动幼儿视、听、触觉运动等多种感觉分析器,教给他们一些方法,促进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活动目标

1.对几何图形的组合感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2.探索把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发展空间知觉和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3.有良好的操作习惯,能有目的地操作。

活动重点把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用不同的图形材料拼出大小相同的图形。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各种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

2.物质准备:

(1)图形娃娃头饰;各种图形框架。

(2)各种图形的局部线条;水彩笔。

(3)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活动过程

1.图形娃娃动起来师:图形娃娃们,我们来玩图形娃娃动起来的游戏!教师介绍玩法:老师说出某种图形做一种动作,这种图形就立刻做相应的动作。

2.图形猜测及添画图形王国的小朋友想要画出各种图形,可是他们只画了图形的一部分线条,请图形娃娃仔细观察这些画好的线条,猜一猜他们想画什么图形,想好了就添画出来。

3.铺路前面是通往图形王国的彩色的小路,请小朋友自由组合,分成四组进行比赛,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作为铺路石,一种方法只能算一块铺路石,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拼出的正方形方法最多,小朋友将每一种拼图形的方法记录在记录卡上。当比赛时间到,老师和小朋友对各组幼儿逐一评价。

活动延伸

1.图形王国真好玩(老师为幼儿准备多种游戏材料)。

2.进入图形王国的小朋友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填土坑、给小河搭跳石、智力拼图、有趣的七巧板。

活动反思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要求,本次活动强调幼儿手、眼并用,动静结合,充分调动幼儿视、听、触觉运动等多种感觉分析器,从而萌发其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活动中主要采用了猜测讨论法(“图形猜测及添画”);探索操作法(“铺路”);发现法(“图形猜测及添画”);游戏法、说学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中按幼儿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复习、猜想、讨论到操作的形式,掀起一个个高潮,并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评析教师在该活动中给予孩子们积极的引导,让孩子们投入到对数学图形的探究之中,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对所做的事情进行思考,活动中,体现了以幼儿的最大参与为目的,追求教育的目标与儿童发展的可能之间的平衡适宜,较好地达成了教育目标。

整个活动师幼积极而富有成效,但过程中需要改进的突出问题是第四环节的拼图记录方法,设计的操作性值得商榷,可以准备得更充分一些,让每个孩子都记录并讲解,为进一步的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活动的延伸作好铺垫。

(点评:重庆师范大学学前学院郑丽霞)

重庆渝中区区级机关幼儿园唐杰

活动来源我们班的孩子对标准工具有一些模糊了解,但概念不清楚,同时,也想对测量结果有精确的记录。我想,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要着眼于工具的运用,求得测量的结果,更要注重孩子经验的迁移。让孩子初步了解非标准测量工具与标准测量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

活动目标

1.幼儿愿意参与测量活动,体验动手制作尺子的乐趣。

2.能选用自然物,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测量桌子的高度,感知因测量工具的不同所带来的测量结果的差异。会用移动手指做记号的方法,制作自己的尺子并进行测量。知道用数记号的方法说出测量结果。

3.能认真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能清楚地与同伴交流。活动准备水彩笔、铅笔、筷子;记录纸;长条形的白色硬纸;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一、桌子有多高---幼儿选用自然物测量并记录

1.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的高师:上次,我们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了桌子的长和宽,但我们还不知道桌子有多高。今天,我们再来量一量桌子的高。小朋友们告诉我,要知道桌子的高,我们量什么地方?从哪儿量到哪儿?桌上,老师准备了铅笔、筷子和水彩笔,还有一张记录表,表上也画了这三种工具,你可以挨个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按首尾相接的方法,量好后记录在工具后面的空格里。

2.交流分享师:你用了哪些工具来量?用水彩笔量,结果是几只水彩笔长?用铅笔量,桌子的高有几只铅笔长?

用筷子量,桌子的高有几只筷子长?为什么桌子的高没有变化,而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小结: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二、制作我的尺子

1.尝试用指头量纸条的长度。

师:我们今天做一个新的测量游戏。老师准备了一根长条,请小朋友用我们的一根手指,像老师这样,来量一量纸条有多长。试一试,用哪个指头最灵活方便?现在,自己边量边数,纸条有几个指头长?

2.对手指测量的结果进行初步的对比。

师:刚才我们说,测量的工具长短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但我们刚才都是用的手指头,大家的手指头都差不多粗细,那结果应该也差不多呀?为什么有的是12个指头长,有的是16个指头长,差得太远。

3.对测量时手指头移动的方法进行示范,同时提示用做记号的方法,引导幼儿比较准确地测量纸条的长度。

4.数一数,我的纸条有多长?数自己的纸条上有几个记号并记录在纸上。再次对比结果。感知结果比较接近。

三、用制作的尺子测量书

1.师:我们的纸条上有这么多的记号,现在我们拿一本书,把书的长的一边和纸条靠近,看一看、数一数长边在第几个记号那儿。你能告诉我书的长边有多长吗?书脊有多长呢?

2.师:看我们画的记号还可以量书的长度,你认为它像我们平时用的什么测量工具?

(出示尺子)看,他们相同的地方在哪儿?什么地方不同呢?

3.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师:我们平时见到人们都用什么样的尺子?他们如果量桌子的长,不管是用什么尺子,结果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尺子的记号,大家也把这些记号叫刻度,这些刻度都是一样长做一个记号,所以,量的结果就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用我们自己做的尺子回家量家里的东西。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自然测量与标准尺认识的结合点,就是自己制作尺子。孩子们开始应用已经获得的测量方法量桌子---引导发现测量结果的差异---了解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各异带来的弊病(萌发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欲望)---用手指做记号在长条纸上---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尝试测量书本,发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领悟出这就是自制的尺子---尺子就是为了精确测量而发明的。几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探索,最后解决问题并顿悟,了解标准尺诞生的原因,以及标准尺制作的初步原理。活动的价值由此得到凸显,孩子们在整个的活动中,参与积极,师生有效互动,取得很好的效果。整个活动,我引领孩子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每一个环节学习经验的逐步积累都为孩子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