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回归生活: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
7902600000016

第16章 中班(2)

5.现在请小朋友把电池取出来再重新试一试,看看是不是只有这一种方法才能让手电筒亮起来。然后想想你们是怎么做的,看记录表并在方法正确的下面画上一个笑脸娃娃,不正确的画一个哭脸娃娃。

(再次尝试并记录)

6.教师总结安装电池的正确方法。

四、探宝游戏

1.幼儿用安装好的手电筒作照明工具去“山洞”探宝,每个幼儿获得一件电动玩具。

2.给电动玩具安装上电池,再次尝试电池的安装与使用。“小朋友,你们看,原来这里有这么多的宝贝!好多好玩的玩具,想玩吗?可是这些玩具现在还都动不起来,因为它们都还没有装上电池,我想请小朋友帮帮忙,让玩具动起来。肯定里面还有许多有趣好玩的秘密。等会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大家,好吗?”幼儿自由安装并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总结:小朋友在玩具里发现了许多的秘密。有的玩具会动、会发光,有的还会发出声音,真好玩。那你们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的玩具动起来的吗?原来电动玩具也是要装上电池才会动、会响,没有电池或电池没安装好就不能玩了。

五、结束:大家交换电动玩具一起玩

活动反思一、活动组织上的特点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游戏环境的刺激,让幼儿探索手电筒,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2.操作法:本次活动通过自己探索手电筒以及电动玩具的秘密,让幼儿直观性地获得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体验到科学探索带来的好处与快乐。二、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发展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是主体,孩子们的自主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更升华了情感。孩子在记录、讲述、交流中生生互动、分享探索的快乐,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各自丰富的、多样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活动评析关欣老师根据《纲要》精神“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选择的中班科学教育活动《山洞探宝》较好地将儿童身边的科学与儿童的兴趣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富有情趣的游戏情节带领孩子去探索、去实践、去操作,并在过程中设计了许多如“电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情?它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带有悬念的提问,让孩子带着疑问,通过动手、动脑去寻找答案。从而达到了让孩子们在思考、探索行动中获得经验的目的,满足了孩子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活动主题清晰、层次清楚,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玩得开心、学得开心,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让人看到了一个富于探索的儿童群体,一个有趣的实践内容,加上目标明确的老师,使得这一教育活动成为了一种和谐的、积极的科学研究。

该活动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交换探讨各种电动玩具的安装使用;把安装好的电动玩具送到小班和小朋友分享;电池的回收与环境保护等等。

(点评: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郑丽霞)

河北省省直机关第七幼儿园朱智博

活动来源光和影是幼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科学现象,影子的产生和变化总是让孩子们感觉既好奇又神秘,虽然经常看到有光的地方会有影子,但孩子们对两者的关系却只有朦胧而模糊的认识。为了帮助孩子们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特别选择了孩子们最津津乐道的皮影戏作为切入点,设计了这次科学教育活动。我们试图通过创设情境,将幼儿需要探究学习的知识,蕴含在他们最感兴趣又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境中,从而实现教育趣味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影子的产生条件及其特点。

2.引导幼儿对光影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1.动物玩具:猫、狗、兔各一只。

2.白色薄幕帘一块。

3.手电筒、蜡烛、镁光灯/应急灯各一只。

活动过程一、感知“影子的形成”

1.利用皮影戏表演的方式,引起幼儿对光影现象的观察兴趣。教师引导幼儿从发现动物的影子到寻找动物、发现光源。

2.教师让幼儿到镁光灯下,随意放一样玩具或做一个动作,然后引导幼儿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在灯前走走,看看影子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是什么样的。关闭镁光灯,观察影子还有没有(影子---不见了)。

3.引导幼儿讨论“物体的影子怎样才能出现?”进一步分析小结:物体挡住了光才会有影子,没有光就没有影子。

二、探究光和影子的关系

1.打开镁光灯,教师表演手影戏(表演模仿小猫、小狗和孔雀等动物的手影)。提示幼儿观察并回答:“这是谁的影子?”“影子怎么变了?”“是什么让影子留在那里的?”“手在哪里?光在哪里?影子又在哪里呢?”

2.请幼儿六人一组依次表演手影戏,看看光和影子分别在哪个方向,初步理解影子的产生和光源的关系。并提示幼儿调整自己的手与镁光灯的距离,看看手影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师小结:影子是由于物体挡住了光线而产生的,影子的大小和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远近有关。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三、寻找光源

1.“小朋友知道了有光才会有影子,那么光从哪里来?什么东西能发光呢?”

2.拉上活动室的窗帘,让幼儿寻找室内变黑的原因,知道白天室内的光是太阳的光。

3.让幼儿讨论:“哪些东西能使屋里亮起来?”幼儿议论后,教师分别点亮蜡烛、打开手电筒、开启镁光灯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哪种光最强、最亮?在哪种光下的影子最清晰?”

教师小结:光越强,影子越清晰;光越弱,影子越模糊。

四、教师引导幼儿去户外阳光下玩“踩影子”游戏,要求幼儿不要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活动自然结束活动延伸。

1.造影子:在阳光下或强光前,让幼儿变换不同的肢体动作,造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影子,引导幼儿观看、想象并描述。

2.观测员: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出现影子的方位、大小的变化,和教师、家长探讨影响影子变化的原因。

3.晚上在家里,父母与孩子一起玩手影游戏。散步时,父母引导孩子注意路灯下人影的变化。

活动反思这是一次成功而有趣的教学活动。它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幼儿最喜闻乐见的皮影戏和手影表演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通过富有启发性和情趣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在一系列的观察、发现、操作表演、讨论中,不断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逐步完善幼儿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建构。本活动打破了通常意义上的认知顺序(认识发光体---找物---观影),而是反其道行之,选择了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作为活动的开端,从观影---找影---变影,到追溯光源,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地让幼儿感知了光影现象产生的科学奥秘,使幼儿在娱乐式的情境中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学习的过程,有效实现了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提升了幼儿的认知水平。

活动评析本次教育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情境,抓住了幼儿感兴趣、但是又不甚了解的光影现象进行引导和教育,不仅使幼儿对光影现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而且由此产生了更为浓厚的观察和探究兴趣,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

教师采用了皮影戏表演、实验、游戏、观察、谈话、讨论等方式方法,一步步地引导幼儿去探究光影现象的产生及其条件、影子和光源的关系、影子的特点等,使幼儿始终处于兴奋的活动状态,并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对光影关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整体教学过程轻松、愉快、积极、顺畅,有效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我们还可以看到,教师为活动准备的教具是比较合理的,教师教具不在于多,而在于合理运用。教师充分利用了镁光灯、蜡烛、手电筒等不同强度的光源,使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影子和光的强弱关系。同时,教师的提问、引导也环环相扣,深入浅出,符合幼儿的特点,使幼儿的认识层层加深,经验不断积累。

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郑志

活动来源草莓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水果,它色泽鲜艳、果味芬芳、口感酸甜。每当春末夏初它就娇嫩登场,吸引着大人孩子垂涎的目光。在平常的吃法上往往都是囫囵嚼吞,对草莓的外表、内部特征都没有仔细的观察。本次活动以孩子的动手操作为主,用不同的观察角度去发现平常没有注意的细节,从而引发孩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参加认知活动,能用闻、看、触摸、品尝等多种方法认知草莓的形状、颜色及内外结构特征。

2.幼儿能仔细观察、大胆操作,乐意积极讲述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活动准备鲜草莓若干;塑料小刀若干;餐盘及牙签;草莓挂图2幅(完整外形;纵、横截面图)。

活动过程一、提出问题:猜水果

1.谜语:红果果,麻点点,咬一口,酸又甜。(打一水果)

2.将遮盖的草莓让幼儿闻一闻。

3.露出图1的一角,引导幼儿猜出草莓。

二、认识草莓

1.观察图1,说说草莓是什么颜色的?看起来像什么?

2.利用实物草莓操作认知:

(1)观察草莓的表皮上面有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一摸是什么感觉。

小结:草莓的种子长在皮上,就是谜语里的麻点点。草莓很娇嫩,要轻轻地捏。

(2)切草莓:草莓的里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师指导幼儿使用塑料小刀进行横向、纵向地分切)

(3)幼儿自由交流看到的草莓内部结构,个别进行发言。

(4)观察图2,对比幼儿的发现进行小结:草莓里面有一条一条的白线,这些白线连接表皮上的种子,给它们输送营养。

三、体验活动

1.谈一谈,说一说

(1)你吃过草莓吗?是什么味道?草莓可以做成哪些东西?(草莓酸奶、草莓蛋糕、草莓夹心饼干……)

(2)用好听的词语夸夸草莓。(香甜可口、红艳艳……)

2.品尝草莓(再次观察切面、交流味道)活动反思活动中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宽松的活动场景,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特别是在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分切草莓时,他们很兴奋地发现横切和纵切草莓会有不同的情形,进而积极地相互交流发现的结果,场面异常热闹。将平常忽略的细节进行放大处理,得到惊异的发现。在活动的过程里,孩子们在“做”中快乐地“学”到知识;在“做”中主动地“学”会探索,获得了身心的愉悦成长。

活动评析该活动的选题来自幼儿常见的、常吃的水果。草莓的外形、凹凸不平的表面、质感、触摸的感觉、味道等都在水果中有明显的特点,选其作为中班的观察活动内容,对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有其典型性。该活动以谜语导入,一开始便将幼儿的情绪调动起来,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活动。在活动展开环节,由草莓的外部到内部,由容易观察到的到不易观察到的,层层递进。由引导观察到幼儿的交流讨论,整个活动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特别是在幼儿使用塑料小刀切割草莓的环节中对幼儿左右手的协调能力、眼手的协调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活动中综合了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用好听的词语夸夸草莓”的环节丰富了幼儿的词汇。

活动中应增加幼儿品尝草莓的环节,味道是全面认识水果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可或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可增加比较的环节,用其他水果在外形、味道等方面与其进行比较,以突出草莓的特点。

(点评: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陈尚虎)

重庆市沙坪坝区实验幼儿园邓丽娟

活动来源从申办2008北京奥运成功后,五只可爱的吉祥物便诞生了。其中那只憨态可掬的福娃晶晶,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人们欢乐,连孩子们也想进一步了解熊猫。一天,我们班的孩子清清带来了一个布偶玩具,我上前故意问道:“宝贝,你拿的是什么啊?能给我看看吗?”清清得意地说:“邓老师,它是谁你都不知道啊?瞧,它是福娃晶晶。”这下,孩子们都围上来看,七嘴八舌讨论开来……熊猫的话题一下被打开,这样我把孩子的话题带入了这次活动中,希望通过活动,让幼儿全面了解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活动目标

1.了解大熊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关注它们的生存环境。

2.能主动大胆地进行提问,积极探究熊猫的秘密。

3.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是我们的国宝,有关心爱护大熊猫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幼儿前期收集的熊猫图片、资料等;大熊猫的录像、熊猫拼图。

2.经验准备:前期通过一些相关资料观察,了解大熊猫。

活动过程一、引入神秘的客人,激发幼儿兴趣师:今天来了一位客人,猜猜它是谁?(教师用神秘的方式拿出玩具熊猫)师:大熊猫来和小朋友们做好朋友了,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

二、认识熊猫外形特征

1.请幼儿观看大熊猫图片,认识熊猫外形特征。师:“大熊猫可爱吗?你觉得它哪里长得最可爱?”(教师出示相应熊猫的局部图片,粘贴在大表上)教师按顺序介绍熊猫的外形特征。(形态、皮毛、头、耳朵、眼睛、身体、四肢、爪子、尾巴)

2.介绍:“大熊猫长得胖乎乎的,身上有黑白色的毛,脸圆圆的,他眼睛周围的黑毛,像戴了一副墨镜一样。他有一对黑黑的圆耳朵。他有四条粗壮的腿,都是黑色的,脚有点内拐,所以走起路来慢吞吞的,总像在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