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青少年必读经典)
7902400000007

第7章

好谋善断

晋人陆机对晋武帝司马炎十分推崇,他在《辩亡论》一文中,称赞晋武帝作战中能够灵活应用战术,或声东击西,或出其不意,趁其不备突然制胜,或防患于未然转败为胜,运筹帷幄,号令三军,大有英姿飒爽气吞山河的军事家之风采。

陆机还称赞晋武帝胸有城府,思想通达,神明自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够高瞻远瞩,为治国安邦图谋大计。在政治方面,能够根据前世的史实,遵循古人遗训,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制订颁布法令文宪,能考查古代典章制度,因地制宜,根据时代的不同,移风易俗,或推陈出新。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的规章制度,决不妄自行动,而是明察古今世事,以极其虔诚忠实的态度进行工作,做到有根有据。生活态度也是以节约朴实勤俭而著称,不敢奢侈越雷池一步。

可以说晋武帝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具而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政治家!

涸辙之鲋

战国时的大哲学家庄子学识渊博,说话和写文章构思巧妙,生动有趣。

有一次,他急等钱用,便去向监河侯求借。监河侯是个吝啬的人,舍不得借钱给庄子,就推托说:“好的,好的。等我得到我封地里的税金,就借给你三百金,行吗?”

庄子听了,很不高兴,怒气冲冲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在路上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回头一看,发现在一条车轮辗出的小沟里有一条小鲫鱼,小沟里干干的,一点水也没有。小鲫鱼可怜巴巴地对我说:‘先生,救救我吧!’我问他:‘小鱼呵,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呢?’鱼说:‘我是东海里的水臣,不幸落到这里,您能打来一点水救活我吗?’我对小鲫鱼说:‘好的,好的。我将要到南方去见吴越的国王,到时候我引西江的水来救你。行吗?’小鲫鱼听了很生气地说:‘我的生命危在旦夕。你只要打来一点水就可以让我活命。但你却推托不肯做,要等很久以后。与其等你引西江水来救我,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呢!’”合浦珠还孟尝,字伯周,是东汉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汉桓帝时,他被任命为合浦(在今广西合浦县一带)郡的太守。

合浦郡地临南海,盛产珍珠,不产谷物。当地居民主要依靠在大海中采集珍珠,然后运到交趾(即越南)一带销售,买回粮食。然而,孟尝的前任太守是一个贪婪的官吏。他在任职期间,想尽各种办法搜刮钱财。百姓所采集的珍珠,大多数落入太守和他下面层层贪官的私囊。而且贪官们只顾拼命采集和搜刮珍珠,而不管对珠蚌的养殖和保护。日子久了,珍珠被采集殆尽,产量迅速减少。按百姓的说法,是珠蚌迁徙到别处去了。从此,合浦不再出产珍珠。老百姓没有了珍珠换取粮食,生活十分贫困,饿死的人也不少。

孟尝当上太守后,了解到这些情况,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制止中饱私囊的不法行为,并大力鼓励和扶植珍珠的生产。不到一年合浦郡便有了巨大的变化,珍珠产量大增,市场也活跃起来。当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样一来,人们又纷纷传说:原来迁徙了的珠蚌又回来了。

河东狮吼

苏轼有一位好朋友,名叫陈造,字季常。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的时候,常常和他在一起谈天,游玩。两个人志趣相投,玩得很开心。陈季常也很好客,朋友来了,必定热忱招待,总有说不完的话,夜深了还不愿分手。可是陈季常的妻子,性格凶悍而且嫉妒心很强。宴客的时候,如有歌女在座,她往往用棍杖在隔壁用力敲打墙壁,就像发怒的狮子一样大声叫嚷,闹得不可开交,客人们也只得被迫散去。陈季常很怕她。苏轼曾经为此写过一首开玩笑的诗:

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龙邱居士是陈季常的别号。信奉佛教的人,出家修行的叫和尚,在家修行的叫居士。陈季常喜爱佛教所以自称居士。“谈空说有”是形容陈季常讲佛论经,说个没完。“河东狮子吼”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陈季常的妻子姓柳,按柳氏的娘家在河东郡。杜甫也有过“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所以苏轼用“河东”两字来暗指在隔壁吵嚷的这位柳氏夫人,可谓语带双关。至于“狮子吼”,本是佛家用来比喻正义和威严的,在这首诗里,作者一方面形容柳氏夫人像狮似的怒吼,另一方面,又描写陈季常这位“居士”正在谈佛的时候,恰巧“狮子吼”了,亦有双关的用意。

和璧隋珠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擅长刻石雕玉,收藏古懂玉器,识别珠宝的工匠,他的名字叫卞和。一天,他到山里游玩,坐在一片丛林的石头上休息,一边想着心事一边玩弄着手里的石头,无意识间,他发现手中的这块石头透明度特别高,折光率强,无论是手感还是视觉效应都告诉卞和,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这块貌似石头的东西乃是一块稀世珍宝,一块难得的璞玉!卞和想,如此的稀世珍宝,不应该放在自己手里,据为己有,应该贡献给国家,为国民共有。于是,他就捧着它面见楚厉王。楚厉王仔细端详着这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看不出什么名堂,就叫玉工来鉴别。玉工也是个平庸之辈,看不出是稀世珍宝,又怕厉王责怪,就说这是块石头。厉王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便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卞和相信自己的辨别能力,觉得冤枉,不过害怕厉王的威慑,他只好含冤回家。到了楚武王时候,卞和认为换了帝王,或许这块难得的宝玉能够得到新主的认可,有一个好的命运。可是当他把玉石献给楚王时,玉工又鉴定是块石头,武王又同样以欺君之罪砍去了卞和的右脚,可怜的卞和为这块玉失去了双脚。直到文王即位时期,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里哭出血来。文王差人去问他,卞和说:“我不是为失去了双脚而悲伤,是为宝玉被当作石头,诚实的人被当作狂妄之徒,我是为这不公平的待遇而悲伤啊!”于是文王就叫人把璞玉剖开,果然是块美玉。为了纪念卞和的贡献,这块美玉因此被命为和氏璧。

“隋珠”也是一件宝物。传说古时候有个“汉东之国”,国内有位姓姬的诸侯,叫作“隋侯”。有一天,隋侯在路上遇见一条大蛇,这条大蛇受了重伤,半截身子都快要折断了。隋侯很同情它,就回家取来药,给蛇敷在伤处,又用布带为它包扎好,蛇便钻进树丛里去了。

过了好些天以后,有一次隋侯在江边搭船,忽然一条大蛇从江中浮起,昂着头向他游过来。隋侯吓得惊慌失措,魂不附体。可是那条大蛇却没有伤害他,反倒从嘴里吐出一颗硕大的珍珠。这时候仔细一看,看清这条蛇正是从前他救过的那条受过伤的大蛇。他忽然明白,“啊!这是蛇给我送珍珠,报答我的救命之恩来了。”于是,他高兴地接过那颗珍珠。后来,人们便把这神奇的珍珠,称为“隋珠”。红叶题诗唐玄宗时,杨贵妃一人独霸了皇帝的宠爱,后宫佳丽数千人则长年锁禁深宫,见不到皇帝。她们心中哀怨,有的人就题诗于红叶之上,抒发心中的怨气。题了诗的红叶随御沟的水流出宫外,往往被人拾得。

传说有一天诗人顾况和三个诗友在水上游玩,拾到一片梧桐叶,上面题诗道:“一人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予有情人。”顾况也题了一首诗在叶上,第二天从上游放入水中。上面题的是:“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过了十多天,有人在水中拾得一片叶给顾况看。上面题着:“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又传说中书舍人卢渥应举那年,偶然来到御沟,见一片红叶飘飘而来,上似有字。他命仆人拾来一看,上面题了一首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闭,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卢渥将红叶珍藏于箱中。到唐宣宗时,宫内遣散了许多宫女出来嫁人,卢渥终于娶了一个。成婚后,那女子看到他收藏的那片红叶,感慨万端。原来,她正是那位题诗的宫女。夫妇二人和朋友都深感惊讶,称奇不已。洪乔捎书江西南昌市新建县西北,赣水西岸,有一个地方,因为有一块大磐石,所以名叫石头渚,后来又叫投水渚。为什么又叫投水渚呢?相传有这么一个故事:

晋朝有个大官叫殷羡,字洪乔,曾任豫章太守。那时的豫章郡,就是现在的江西省,郡治也就在现在的南昌。晋代的文人名士,流行一种疯疯癫癫、如狂如疾的风气,名为旷达豪放,其实荒诞可笑。这位殷洪乔也是如此。当他卸任离开南昌时,托他带信的人很多。因为那时没有现在的邮局,通信非常困难,家书或朋友间的信件往来,常常托人顺便代交。这一次直接间接托殷洪乔带的信,约有一百多封。他接信的时候很热情,满脸堆笑,让人家一百个放心!还冠冕堂皇地说什么:“我办事,您放心。”可是他刚到石头渚,就把这些信全部投到水里去了,并且对着这些信说:“爱沉就沉,爱浮就浮,我可不管你们,我堂堂殷洪乔又不是信差,何必多管闲事?自己过得好比啥都强!”说完,就大摇大摆地赶路去了。

这真是个一点不守信用的人。石头渚从此有了个别名——投水渚。后来,人们每当遗失邮件的时候,往往就想起这个故事来,说:“难道误附洪乔了吗?”侯赢抱关战国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赢。由于贫穷,他七十岁了还在魏都大梁城的夷门做看门吏。魏公子信陵君久闻他的名声,前去请他,想送他丰厚的礼物。侯赢不肯接受,他说:“我保持高洁品行几十年,不能因为守门穷困而接受您的财物。”

于是,信陵君大摆宴席,待宾客到齐后,信陵君亲自带着随从,空着车左边的尊位去接侯赢。侯赢穿着破旧的衣服,大模大样地坐在上座,毫不谦让。而信陵君则很恭敬地亲自赶车。途中,侯赢又故意去闹市访客,下车谈了许久,让信陵君在车上等他。街市上的人看到信陵君亲自赶车,都很惊讶,纷纷围上来看热闹,仆从们全在悄悄地骂侯赢。侯赢见信陵君神色恭谨始终不变,才辞客上车。到了府中,信陵君让侯赢坐上座,把他介绍给全体来宾。客人们看到信陵君如此抬举一个看门的老头子,都感到吃惊。

喝到酒酣之际,信陵君起身为侯赢祝酒时,侯赢才说:“今天我是故意那样做,为公子效劳。我一直表现得很无礼,而公子的态度却始终很恭敬。今后,人们就会把我当成一个不识抬举的无礼小人,而认为公子是能够礼贤下士的长者。这样,不就成全了公子的名望吗?”众人都心悦诚服,将侯赢列为上宾。

后顾之忧

李冲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宰相。李冲对孝文帝尽忠竭力,不辞辛苦,深得孝文帝的信任。孝文帝每次领兵出击,朝中政事,总是全部交托李冲。朝廷上下大小事宜,李冲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孝文帝十分满意,放心。

后来,李冲突然得了一种难治之症,病情急剧恶化,孝文帝派了最好的御医为他诊治,也没有什么疗效,十几天就死了。孝文皇帝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助手,十分悲痛,每当朝中之事不顺心时,他就想起兢兢业业,为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宰相李冲。每当率兵出征作战,因惦念朝中政事而不得安心应战时,就更加思念李冲了。有一次,他路过李冲的坟墓,触景生隋,感伤至深,说道:

“李冲为人,品德高尚,忠诚可靠,我交托他的国家重任,全都办得很好,使我每次出征在外,都没有‘后顾之忧’。不料他竟暴病而逝,怎能不使我伤心呀!”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后悔无及

春秋时期,公元前490年秋天,齐景公病重时,让国惠子、高昭子扶助公子荼为国君。齐景公死后,公子嘉、公子驹、公子黔逃亡到卫国,公子钥、公子阳生逃亡到鲁国。

公元前489年,齐国的陈乞想除掉国惠子和高昭子,就装出亲近忠诚于他们的样子,每逢入朝,总是和他们同坐在一辆车上。每次又都要议论大夫们。他说:“这些大夫,一个个都很骄傲,都不愿服从你们的命令。他们私下议论:‘高氏、国氏受到国君伯的宠信,必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不如除掉他们’。你们应当早考虑对策。我看,最好的对策,是把他们全部消灭。这事可不能犹豫等待。”在朝堂上,陈乞又对高、国二人说:“大夫们都是虎狼。看到我和你们亲近,一定会杀死我。请让我到他们那边应酬一下。”到了大夫们跟前,就说:“高昭子和国惠子要发动祸乱了。他们仗着国君宠信,要除掉你们几位大夫,现在已经定好计划了,你们为什么不乘他们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先动手呢?等他们发动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大夫们感到危机,就听从了陈乞的意见。

陈乞、鲍牧和大夫们率领甲士进入公宫,高昭子听到消息,就和国惠子坐车到了安子儒(即公子荼)那里,急忙召集人马,与大夫们的人马在庄街交战,被打得大败,国内的人们追赶他们。国惠子逃亡到莒国后,会和了高昭子、晏圉后,一起逃亡到鲁国。

后起之秀

西晋孝武帝时期,有个人叫范宁,很有学问,曾做过中书侍郎,因直言获罪,被贬为豫章太守。他有一个外甥,名叫王忱,这孩子天生勤奋好学,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很强,舅舅对他很是喜爱,常常带在身边,教授他许许多多知识,并谆谆教导他为人处世的道理,王忱悉心听从舅舅的教诲,每天念书学习,博览群书,进入仕途后,很受上级的赏识和属下的敬佩。后来,他升任为荆州刺史,地位在舅舅之上。他那时还不到三十岁,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了。人们都很羡慕他,范宁也为有这样一个值得骄傲的外甥而感到高兴。

有一天,范宁喜不自禁地拍拍王忱的肩膀,深有感叹地说:

“你现在的才能、智慧都很出众,可以说是春风得意,真是后来兴起的优秀人物啊!”

王忱为了让舅舅高兴,谦虚地说:“没有像您这么高明的舅舅,哪里出来这样的小外甥呀,这一切全都是舅舅教导有方啊!”

囫囵吞枣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医生向人们介绍梨和枣的功用时说:“梨子对于人的牙齿有益,但吃多了对人的脾胃有害;枣子正好相反,它对人的脾胃有好处,吃多了则对人的牙齿有害处。”旁边一个呆子听了这话,略一思考说道:

“我倒有个好办法可以避免它们的害处!”

医生听了很感兴趣,催问道:“快说吧,是什么好办法呢!”这个呆子自以为是,得意极了,慢吞吞地答道:“吃梨子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不咽到肚子里去,就损害不了我的脾胃;吃枣子时,不用牙齿咀嚼,而把它一口吞下去,这样就损害不了我的牙。”

旁边的一个人听了这话,忍不住笑了起来,打趣地说:“你吃梨不咽,肠胃没有吸收,怎么能有益于牙齿呢?你吃枣子一个一个地囫囵吞下去而不经咀嚼,肠胃同样不能消化和吸收,又怎能对脾产生好处?”

“囫囵”是整个儿的意思。把整个儿枣子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就叫“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比喻看书、学习不求消化理解,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狐假虎威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深山里的大老虎,对自己许下了一个愿:一定要吃完一百种野兽!

就在老虎辛辛苦苦吃完了九十九种野兽,正在寻找最后一种时,它捕捉到一只狡猾的狐狸。

老虎得意洋洋地想要一口吞下这第一百种野兽时,狡猾的狐狸故意发怒对老虎大叫:

“等一下!你这只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的老虎,也不张开眼睛仔细瞧瞧本大爷是谁,就敢张牙舞爪地想吃我,真是大胆!我可是天帝委派的万兽之王,要是你冒犯了我,就等于触怒天帝呀!那时你可就要吃不完兜着走了。别在那里吹胡子瞪眼的,整个山林都知道天帝的这项命令。你如果不相信的话,就跟在我后面到外边绕一圈看看,怎么样?”

老虎虽然百分之九十九的不相信,但是就怕那百分之一的可能,于是就疑心重重地跟在狐狸后面走进山林里。

果然如狐狸所说的,所有的动物一看到他们都拔腿就跑。老虎看了这种现象,感到非常害怕,于是也赶快逃跑了。狐狸看了,不禁得意地在心中想着:“你这只笨老虎啊!被我骗了还不知道。动物们是看了你才逃走的啊!哈哈……”

虎口余生

宋朝时,湖州附近,有个名叫朱泰的人,家里很穷,靠着上山砍柴,挑往百里以外的市上去卖些钱,维持生活和养活母亲。有一天,他又去上山砍柴,忽然遇到一只老虎。老虎恶狠狠地向他扑过来,一口咬住,拖着就走。朱泰大叫:“我死倒不要紧,老母太可怜啊!”这一喊叫,加上拼命挣扎,老虎受惊竟然扔下他,走了。朱泰拣得了一条性命,赶紧逃回家中。乡亲们听说了这件事,纷纷前来慰问,有的还送钱和东西给他们母子,都说朱泰命大,真是“虎口残生”呀!从此,这朱泰另起了一个名字叫朱虎残。

春秋时期,也有一段虎口余生的故事。有个人叫柳下跖,他的脾气不好,谁不服从他的意见,他就对谁不客气,他的哥哥柳下季却相反。孔子要去拜访柳下跖,柳下季劝他不要去,否则是要受气的。孔子不听,执意要去。果然,几天之后,孔子无精打采地回来了。柳下季便猜到是怎么一回事了,便安慰了孔子一番。孔子叹息说:“我就是所说的没病自讨苦吃啊,慌不择路地跑,一下拨弄了老虎的头抓住了虎须,差点送入老虎的口中啊!”

华而不实

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回来时路过宁邑(今河南获嘉县)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爱慕,并且悄悄对妻子说:

“我早就想投奔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物,可是多少年来,却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定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阳处父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就同店主东拉西扯地谈起来,还没有走出宁邑多远,店主就改变主意,不跟阳处父去了。

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很是纳闷,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又不去了呢?”

店主说:“我看他的外表觉得不错,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非常讨厌,我看他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我怕跟了他去,没有获得教益,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原来的主意了。”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出自晋人陈寿所著《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三国时,魏国侍中(官名)卢毓被魏明帝提升为吏部尚书。明帝让卢毓推荐一个接替侍中职位的人选,卢毓推荐了郑冲。明帝对郑冲很了解,没有同意,让卢毓选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人。于是卢毓又提出孙邕,被任用了。后来朝廷想选拔一个中书郎。魏明帝说:“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提醒卢毓推举人不要凭他的名声,名声好比是地上画的饼,并不能吃。任用人才要唯德唯实,不能任用那些只有虚名的人。

后来用“画饼充饥”比喻有虚名无实用,或以空想来自我安慰。

画龙点睛

张僧繇曾在南朝梁武帝时担任过右军将军、吴兴(郡名,治所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太守等职,以绘画驰名于当时。

据说,梁武帝每当想念分封在各地做王的儿子时,就派张僧繇去把他们的像画了带回来。这些像画得神情毕肖,使梁武帝看了如见其人。

张僧繇画的飞禽走兽也同样栩栩如生。据说,他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兴国寺大殿的东墙画了一只鹰,在西墙画了一只鹞,吓得一些小鸟从此不敢在屋梁上做窝,在佛头上拉屎了。

他画的龙更是活龙活现。有一天,他在苏州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的华严寺画了一条龙。不一会,狂风大作,天色突然阴暗下来。这时,那条龙也昂着头,简直立刻就要腾空而去。张僧繇见此情形,只得再画上一条铁锁链,将龙锁住。

张僧繇神奇的绘画技艺,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许多人谈起他时,都赞不绝口。但是,也有些人将信将疑。

一次,人们听说张僧繇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安乐寺画龙,大家奔走相告,争着前去看个究竟。

不到半天工夫,他就画好了四条龙。可是这些龙的眼睛都没有画上。

围观看画的人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画上龙眼睛呢?”他解释说:“眼睛是整条龙的关键,画上眼睛,龙就充满了精神,就会飞走了。”

有的人听了将信将疑,有的人则认为荒诞不经。于是,你一言,我一语,一定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试试。

张僧繇拗不过大家,只好拿起笔来。当他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时,刹那间,电光闪闪,雷电轰鸣,两条龙破壁飞去。

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情景吓得魂飞魄散,等到定神下来,只见壁上只剩下两条没有画上眼睛的龙,那两条点上眼睛的龙,早已飞得无影无踪。画地为牢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少年时代在家乡进行耕牧方面的劳动,三十八岁时,继承父业,做了太史令,四十二岁时,以太史令身份建议并主持了改历工作,制定了太初历。汉武帝宣布正式实行。

就在这一年,他开始了《史记》的写作。在他四十七岁时,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事件。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治罪,并在第二年遭受了极为耻辱的“腐刑”。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当时,司马迁遇大赦出狱已经五年多,“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任安则因重罪入狱。此前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利用为中书令的机会,“慎于接物,推贤进士”,有所建树。司马迁在回信中,以哀怨愤懑的心情,向任安倾诉了自己所遭受的奇耻大辱,回顾了仅因几句话而遭祸的经过,倾吐了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博大情怀,思想感情忧愤深广。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叙述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先说假令伏法受诛而死,与蝼蚁无异,毫无价值;次说为了保持士节,不愿接受最耻辱的腐刑,本应早日自裁;再说为了使自己的文采显扬于后世,活得有价值,于是接受了腐刑,隐忍苟活下来。申明自己生活的基本目的就是为完成《史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深山密林中的猛虎,威风凛凛,威震百兽,等到把它关在木笼里或被捕捉在陷阱里,就会摇尾而求食,为了生存,长期的威力和约束渐渐使猛虎驯服。所以有人在地上画个圈当作牢狱,削个木头作狱吏,人们必定也不敢面对它的审讯。画虎类犬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有两个侄子,即马严和马敦。这两个人常常自以为是,喜欢讥讽和议论别人,并爱和侠客交游,相当浮滑。马援在军中得知这一情况,便写了一封信去教训他们,那就是流传至今的《诫兄子严敦书》。

那信上有这样一段话:龙伯高(名述,当时为“山都长”)是一个诚实、厚道办事周到严谨的人,不随便谈人长短,恭廉节俭,廉明公正,我很敬爱他,希望你们学他,以他为榜样。杜季良(名保,当时为“越骑司马”)豪侠好义,为人爽快,喜欢助人一臂之力,能够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办事,与别人同忧同乐,不论好人坏人,他都能交上朋友。他给父亲办丧事的时候,到的客人不知有多少。我也很敬爱他,但是不希望你们学他,因为你们学习龙伯高,一旦学不成,还可以成为一个谦虚谨慎的人,这就是所说的,雕刻天鹅虽然不像,像鸭子也说得过去;但是要模仿杜季良,如果学得不好,那就会堕落,成为一个轻浮浪荡的人。就像古人说的,老虎画得不像,反而像一只狗,变得不伦不类。这就很不好,会成为别人的笑柄。讳疾忌医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神医叫扁鹊。

有一次,扁鹊路过蔡国,见到了蔡桓公。扁鹊呆呆地站了一阵,突然开口说道:“我看大王有重病,这个病在肌理之间。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就会加重。”蔡桓公听到后很不高兴地说:“我没有病。”扁鹊无可奈何地转身走了。等扁鹊一走,蔡桓公就对周围的人说:“医生最爱医那种没有病的人,自己还很得意。”

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求见蔡桓公,很恳切地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再不医,很快就会恶化。”而蔡桓公却不理睬扁鹊,他只好又告辞走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来了。他忧心忡忡地对蔡桓公说:“大王的病已经到肠胃里了,再不医治,恐怕就危险了。”桓公满心不高兴,又对扁鹊置之不理。

又是十天过去了,扁鹊碰到桓公,望了他一眼,转身就走。桓公莫名其妙,忙叫人去问他。扁鹊说:“当初病在肌理时,我用汤药就可以治好;病到了肌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可以拔火罐;等病到了骨髓,就是人力不能治的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到了骨髓,不要再来找我了。”

几天后,蔡桓公果然病发,一命呜呼。火树银花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四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地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可以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机不可失

唐初,我国北部居住着强大的部落——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仗着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背叛唐朝,并连年出兵骚扰唐北部边境,给北部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也严重威胁着长安的安全。

公元629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带兵十万分六路征讨东突厥。颉利可汗连吃败仗退保铁山,派人向太宗请罪求和。唐太宗知道颉利可汗不是真心投降,只以此为手段取得喘息机会。因此一边假意应允议和,一边派人到东突厥军营抚慰。李靖对此心领神会,请副将张云瑾前来商量一举消灭颉利可汗军队的办法。张公谨说:“皇上应允讲和,并派使臣去抚慰,怎么办呢?”李靖说:“用兵重在变化莫测,行动迅速,抓住时机,不可错过(原文‘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李靖亲率骑兵一万,远道奔袭,大破突厥,生擒颉利可汗。边境遂平。后来人们引用“机不可失”为成语,表示时机不可错过。鸡犬不宁唐朝中期,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沉重的苛捐杂税压迫得老百姓家破人亡。当时,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市)一带有一种奇异的蛇,全身有剧毒,人如果被它咬一口,就很难再活命了。但如果能捉到这种蛇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就能治疗多种疾病。因此被宫廷列入赋税向永州地方征收,很多人也因捕蛇丧生。虽然如此,还是有人甘冒生命危险捕蛇来缴纳赋税,因为这样可以减免更沉重的苛捐杂税。每当征税时候,凶横的地方官吏就走村串户,逼迫人们捕蛇,没有哪一家能逃脱赋税,没有人不受到骚扰。当时有老百姓这样形容官吏的凶横和骚扰:“虽鸡狗不得安宁焉。”意思是说,即使鸡狗也得不到安宁啊!

后来,人们把“鸡狗不得宁焉”简化成“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得厉害和频繁,使人不得安宁。积羽沉舟据《战国策·魏策一》记载,战国时期,诸侯称霸天下。有识之士提出了两种主张,即“合纵”和“连横”。前者主张弱国联合抗击强秦,后者主张弱国跟随强秦征服其他弱国。当时的齐、楚、燕、韩、魏、赵六国之间的合纵盟约十分牢固。秦国的相国张仪发觉后,便辞去职务,来到魏国,准备打算劝魏王退出纵约。

张仪得到魏襄王的信任,被任命为相国。但魏襄王很有主见,他知道秦国野心很大,不讲信义,所以不愿联合秦国。秦王闻之大怒,一面派大军袭取魏地,一面派人暗中不断厚赠张仪财宝。

四年后,魏襄王死,儿子哀王继位。张仪又劝说魏哀王投靠秦国,也遭到拒绝。张仪便暗中要秦国进攻魏。魏国战败了。第二年,魏国又败齐国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秦国又乘机攻魏,他们先把韩国大将申差的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使其他诸侯为之震惊。魏国的失败,导致了纵约国关系出现裂痕。张仪利用这种形势,说服哀王依附秦国。他从分析魏国地理形势、兵力状况、目前处境、“合纵”协约不可信等不利条件入手,最后用“积羽沉舟”作比喻,指出魏国如果忽视这些不利因素,就会像轻的羽毛大量堆积能压沉大船一样,遭到亡国的危险。魏哀王终于听从了张仪的建议,背离“合纵”协议,请求和秦国“连横”。

后来,人们用“积羽沉舟”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坏事虽小,积累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

家喻户晓

“家喻户晓”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意思。而原来却叫作“户告人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汉朝人编的一部《烈女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名叫梁姑的女子。一天,她的房屋不慎失火。她哥哥的一个小孩和她自己的两个小孩,都在屋里。她冒火冲进屋去,本来想先抢救她哥哥的小孩,可是抢出一看,却是自己的一个孩子。这时,火势已猛,没法再进去了。她急得双脚直跳,捶胸大哭道:“这怎么得了呀!我不是要背上自私的恶名了吗?我姓梁的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呢?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啊!……”说着,不顾一切,投身火海,最终被火烧死了。

这里的“户告人晓”是“家家互相传告,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后来又有人写作“家至户晓”是“家家都传到,户户都知道”的意思。逐渐地,就变成今天的“家喻户晓”了。

贾人渡河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