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青少年必读经典)
7902400000014

第14章

十二金牌

南宋时期,北方地区被女真贵族所建立的金政权占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国家处于分裂动荡之中,百姓流离失所。为了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朝廷中主战派代表了人民利益,积极要求抗金。而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却一心指望向金人屈膝求和,维持半壁偷安的局面。因此,他们极其可耻地对抗金的行动加以阻挠和反对。

当时,在名将岳飞的率领下,抗金部队与老百姓同仇敌忾,声势浩大。他们多次大败金兵,取得节节胜利。要求渡过黄河,收复北方失地的呼声很高。然而,高宗和秦桧却传令叫岳飞班师回朝。岳飞不肯,回奏道:“金兵如今锐气已失,纷纷逃过黄河。我军豪杰士气正旺,等待着渡河歼敌的命令。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当乘胜进击,怎么能回来呢?”

宋高宗和秦桧见岳飞意志坚决,难以动摇,就玩弄诡计,先将前线的抗金将领一个个调回朝廷,然后又借口岳飞孤军不可久留,再次下令班师。岳飞仍不肯回来。当时,最紧急的命令用金字牌由内侍省派人递送。为了强迫岳飞回京,秦桧在一日之内向岳飞发去了十二道金牌。在强大的压力下,岳飞不得不服从命令。他临走时泪流满面地向东跪拜,长叹道:“没想到我十年的心力,废于一旦!”

事半功倍

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后来人们便根据孟子所说的这两句话,引申为“事半功倍”,用来形容做事所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

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湖南武陵有一个渔人,有一天沿着溪水划船,不记得划了多远的路,看到前面一片桃花林,夹在有几百步宽的溪水两岸。只见林子里芳草鲜美、落花满地。渔人看呆了,不知不觉来到桃林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面前有一座山。渔人就下船,走到山上的小山洞里,在狭窄的洞里走了几十步,忽觉眼前豁然开朗,只见那里土地平坦、肥沃,房屋整齐,人们快活地在田里耕种,小孩在田头嬉笑,到处是一片和平宁静的景象。人们见到渔人也非常惊奇。渔人与他们交谈起来,才知他们的祖先是在秦朝时为逃避战乱躲到这里来的,自此与世隔绝,不知世上从秦朝到魏晋已经多次改朝换代了。渔人在这里受到人们的热情款待,他住了几天,回去后报告了太守。当太守派人再去寻找“桃源”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盛气凌人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即位,因他年纪尚小,由赵太后执政。秦国趁机攻打赵国,夺去三座城池。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则提出只有让赵惠文王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都临淄作人质,才可以派兵援救。

赵太后十分疼爱长安君,不肯让他去作人质,于是齐国不肯发兵援救。秦国见此情况加紧进攻,赵国形势危急。赵国的大臣们十分忧虑,纷纷劝谏,希望赵太后把长安君送到齐国,争取齐国早日救援。太后十分气愤,向臣子们说:“以后再有人提出让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我就用唾沫吐他的脸!”

老臣触詟见事态严重,求见太后。太后满脸怒气地接见了他。触詟慢慢地走到太后跟前说:“我的腿有病,很久没来给您请安,不知您身体怎样?”太后看他并未提起长安君作人质的事,怒气逐渐消失。

触詟又说:“我的小儿子舒祺很不争气,我已经很老了,希望能让他在王宫里当一名卫士,不知行不行?”太后说:“这事好办。你的儿子多大了?”触砻回答:“15岁了。希望在我死之前对他有个安排。”太后问道:“男人也爱小儿子吗?”触詟说:“比女人爱得还厉害呀!”太后笑了,说:“女人对小儿子是特别疼爱的。”触詟显出惊讶的样子说:“我还以为您爱女儿胜过爱长安君呢!”太后摇头说:“您说错了。”触詟又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的前途着想。如今您使长安君身居高位,让他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却不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一旦您离开人世,长安君如何在赵国立足呢?”

触詟的一番话使太后顿然醒悟,她欣然同意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

不久,秦国听说齐国已出兵,便自动退兵了。“盛气凌人”这句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来的。

尸位素餐

朱云是西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行侠仗义,加上身材魁伟、相貌堂堂,深得朋友敬重。朱云40岁那年,拜博士白子友为师,向他学习《周易》,后来又跟从前将军萧望之钻研《论语》,逐渐成为这方面的名家。

公元前44年,御史大夫陈万年去世。华阴县丞向汉元帝推荐朱云,称赞朱云能文能武、有勇有谋,必定能承担御史大夫的重任。

一个小小县丞推荐一个平民任御史大夫,这份奏章引起了汉元帝的重视。于是他召集众大臣上朝商议此事。

太子少傅匡衡说:“朱云虽行侠仗义,但年轻时好勇斗狠,曾多次犯罪;中年以后虽学习《周易》有所成就,但并未做出什么重大的贡献。况且他是一介平民,怎能委以如此重要的职务呢?华阴县丞极力推荐他,一定有其个人企图。”众大臣也对匡衡的话表示赞同。

汉元帝听从了匡衡的意见,不但没有任用朱云,反而降旨处分了华阴县丞。

西汉时研究《周易》的气氛甚浓,光研究《周易》的学派就有好几家。汉元帝的宠臣五鹿充宗专门研究梁丘代的《周易》学说,经常与元帝一起讨论《周易》。有一天,五鹿充宗听说朱云是最有名的《周易》学者,他很不服气,立即派人邀请朱云到家里和自己辩论,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学者参加。

辩论开始后,五鹿充宗首先发难,他一连提出了几个难题。朱云环视左右,从容不迫地一一作答。之后,朱云进行反诘,五鹿充宗张口结舌,狼狈不堪。从此,朱云名满京城,因此被聘为博士,后来又先后被任命为杜陵和槐里县令。

朱云虽做了官,但他刚强耿直的性格依然未改,他对朝廷中那些身居高位而又昏庸无能、无所作为的人尤为不满,并因此得罪了权臣,被罢免了官职,闲在家里。公元前33年,元帝去世,成帝即位。成帝任命他从前的老师光禄大夫张禹为丞相。朱云得知此事立即上书成帝请求召见。在朝廷上,朱云慷慨陈词:如今有许多身居高位的显要大臣,上不能纠正天子的过失,下不能做有益于百姓的事,简直是尸位素餐(占据高位光吃闲饭不干事),误国误民。依臣之见,应杀一儆百,以引起重视。

汉成帝和在场的朝廷大臣们都大吃一惊。成帝问:“你要杀谁呢?”朱云毫不犹豫地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勃然大怒,当即下令把朱云抓起来处死。后经左将军朱庆忌拼死进谏,朱云才免于一死。成帝后来也意识到朱云虽狂言无礼,但直言相谏,说出了一些实情,就下令将朱云释放了。

“尸位素餐”指占据着职位白吃闲饭不做事。后来也有时用以自谦,表示没有做出什么成就。

数典忘祖

春秋时,晋国的文伯奉命出使东周,参加周景王王后的葬礼,籍谈任副使。这次葬礼很隆重,各诸侯国都来参加,还带了不少的贡品。

葬礼过后,按当时的规定要脱下丧服,然后由周天子设宴招待前来吊丧的各国诸侯。当周景王招待文伯时,有意使用鲁国贡上的酒器。

景王问文伯说:“鲁国的酒器好吗?是这次进贡的。”文伯回答说:“不错,鲁国到底是周公的后代,制作的东西就是好!”景王又说:“文伯啊,这次各诸侯国都有贡品进献,唯独晋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文伯一时无话可说,只好向籍谈拱拱手,让他回答。

籍谈回答道:“我记得当初诸侯受封,都从周王那里接受了大量器物,借以安邦定国,所以他们能把器物回献给天子。而晋国呢?处在深山之中,同北方的少数民族为邻,远离周王室,所以,天子忙不过来,就没有送器物给晋国。现在晋国也无法回献。”

原来是籍谈在埋怨周天子没送器物给晋国。景王不高兴地说:“你们忘记了吗?晋国的祖先是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的弟弟,难道他还会没有王室赠送的器物吗?据我所知,晋国曾先后得到过周王室赠送的鼓、大车、铠甲、香酒、雕刻过的弓以及勇士等,还有南阳一带的大片土地。有了功劳不会被忘记,有了贡品都要登记在册子上,使子孙们知道这是一定的恩宠啊!你的祖先是掌管晋国典籍的官,所以后来以官职作为姓,不然你怎么姓籍呢?身为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倒忘了晋国的旧典呢?”

籍谈羞愧满面,只好与文伯提前退席。景王叹息地说:“籍谈的后代大概不会享有官职了吧?他举典故却忘了自己的祖先!”

束之高阁

东晋时期,有个出身豪门的贵族殷浩,从小就喜欢读《老子》、《周易》,对玄学颇有研究,不到二十岁,便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玄学家。

那时,有一个叫瘐翼的人,年少时满腹经纶,眼光独到,很年轻时就带兵打仗,是个才能出众的军事将领。他听说殷浩的才能,便写信给殷浩说:“当今江东不能长保无忧,你年轻又有学问,对国家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却为什么隐居不出呢?前朝名流王夷甫专以玄妙、荒诞的空话骗取名声,我看不起他。希望你跟他不同。”瘐翼在信的最后,再次诚恳地劝说殷浩出来做官。

殷浩还是坚决地推辞了。瘐翼想,原来同王夷甫一样,殷浩也只是个空有虚名的人啊。一次,有人在他面前称赞殷浩。瘐翼听了,流露出鄙夷的神色,说道:“对这一类人,现在只宜把他们丢在一边不加理睬,等天下太平了,再考虑让他们出来做点事。”(原文为: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后来,人们就用“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或引申为学而不用,理论与实践脱离。

熟能生巧

北宋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一天,他在家练箭,十中八九,旁观者拍手称绝,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但观众有个卖油的老头只略微点头,不以为然。陈尧咨很不高兴,问:“你会射箭吗?你看我射得怎样?”老头很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射箭。你射得可以,但并没有什么奥妙,只是手法熟练而已。”在陈尧咨追问老头有啥本领后,老头把一个铜钱盖在一个盛油的葫芦口,取勺油高高地倒向钱眼,全勺油倒光,未见铜钱眼外沾有一滴油。老头对陈尧咨说:“我也没什么奥妙的地方,只不过手法熟练而已。”

后来,人们由此故事中两句话“无他,但手熟尔”和“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引申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双管齐下

唐朝人张璪,官为员外郎。不久,他从员外郎的地位降为衡州司马。后来,他又被调为忠州司马,在官场上很不得志。但是,他喜欢绘画。而且画得很好。他尤其擅长画松石山水。他画松树时,总是双手各握一支毛笔,他用一支笔画新枝,另一支笔画枯枝。用两支笔画出来的松树,不论是新枝还是枯枝,都生动逼真。

人们喜欢他的画,纷纷上门求索。大家称赞他的画为“神品”。他绘画的方式,则被人们称为“双管齐下”。

成语“双管齐下”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后用来比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同时采用两种办法或两件事同时进行。

水深火热

齐国出兵攻打燕国。战场上一片混乱,老百姓家破人亡。齐宣王亲自督战,十分得意。齐国大小官员,有的赞扬齐宣王的壮举,有的私下里批评君主不仁不爱。

孟子是大学问家,历来主张仁爱,反对战争,当然很不高兴。齐宣王凯旋归来,设酒宴招待文武百官。齐宣王说:“有人对我攻打燕国有意见,现在我50天就征服了他们,这不是天意吗?”群臣们一声不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孟子,你倒说说看。”齐宣王有点咄咄逼人。孟子回答说:“如果您占领燕国,燕国人民很高兴,您就去占领吧!”齐宣王很不高兴。孟子继续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燕国的百姓会来送水、送饭,争相欢迎吗?”

成语“水深火热”本意是:使得水更加深,火更加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如处在深水、热火之中。

水滴石穿

宋朝时,张乘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司空见惯

唐代诗人刘禹锡,因为性格放荡不羁,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诗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女在席上作陪。席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作诗一首:“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用错,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得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得很偶然,但又是常常可能发生或见到的,这时用这个成语就比较恰当。比方大都市街道上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着,但很多时候又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撞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个字就恰当了。

死灰复燃

韩安国是西汉的人,在汉景帝的弟弟梁王的府中担任中大夫,很受梁王的器重。梁王是太后的小儿子,很受太后的宠爱,韩安国也受到过太后的赏赐,在当时是个很走红的人物。

后来,韩安国因为犯了法,被关押在蒙县的监狱里。监狱里有个狱吏名叫田甲,是个势利的小人,他见韩安国已经失势,成了阶下囚,就不把韩安国放在眼里,经常欺辱他。

韩安国想到自己以前是多么风光,可现在连一个小小的狱吏也敢这样欺负他,心中十分气愤。有一次,田甲又借故欺辱韩安国,韩安国警告他说:“你以为死灰就不能再燃烧起来吗?”

韩安国的意思是说,难道你田甲不怕我以后又重新掌权得势,报复你吗?

没想到,田甲听了,冷笑一声,说:“要是死灰又烧起来了,我就用尿浇灭它!”这话可够狠毒的,韩安国听了,气得话都说不出来。

过了不久,梁王真的把韩安国放了,任命他为内史,为自己掌管民政。田甲吓得马上逃跑了。韩安国也不派人去找,只是让人放风,说是如果田甲不回来,就要杀他的全家。

田甲听到风声,没有办法,只好乖乖地回来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对田甲说:“你不是要用尿来浇灭重新烧着的灰烬吗?现在死灰已经烧着了,你就撒尿来浇吧!”

田甲哪里还敢说话,吓得只知道磕头求饶。韩安国笑了笑,说:“你这种人不值得我报复,起来走吧!”于是把田甲放走了。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逃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词,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因此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他来。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还一边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诚心诚意,一心想要寻找贤能有才华的人,于是就答应辅佐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贪小失大

战国中期,秦惠王想吞并南方的蜀国,借此巩固秦国的后方。可是,蜀国与秦国隔着一千多里的山路,道路十分难走,如果派大军前去攻打,就必须开出一条山路,这样,很容易引起蜀国的注意。所以,秦国一直不敢贸然采取行动。

后来,秦惠王打听到蜀侯昏庸贪图小利,就心生一计。他先叫巧匠雕刻出五头形态逼真的石牛,将黄金塞在石牛的屁股后,然后鞭打石牛,使黄金掉下来。他谎称上天降下神牛,能屙金屎,并派人到蜀国告诉蜀侯说:“秦国有五头能屙金屎的神牛,秦王想到两国是好邻居,有心赠送给大王。”

蜀侯听到此事,十分高兴,就派了一名使者前去亲自观看。使者回来报告说,事情果真如此,他亲眼看到了神牛屙金。于是,蜀侯就下令派数万人凿开山路,填平深沟,开通到秦国的道路。道路开通以后,蜀侯又派了五个大力士前往秦国运回石牛。

秦惠王见蜀侯上当受骗,就派遣了二十万大军沿着新开的蜀道,尾随在石牛的后面。

当石牛运回后,蜀侯才发现石牛屙不出金屎,知道上当了。这时,秦军已攻打到面前,蜀侯没有半点儿准备,只好投降。秦惠王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蜀国,从此,秦国更加强大起来。

后人想到蜀侯亡国的事,感叹地说:“蜀侯贪图小利而失去了大利,使自己的国家灭亡,成为天下的笑料。”

探骊得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桃李满天下

唐代女皇武则天当朝时,狄仁杰任宰相。他才能卓绝,德高望重,深受武则天信任。当朝廷需要用人时,武则天也最喜欢征求狄仁杰的意见。

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我很想找一个才干突出的人委以重任,你认为谁好?”狄仁杰说:“不知道陛下将委任他哪方面的职务?”武则天说:“做将相。”狄仁杰回答:“若讲文学才能,要数苏味道、李峤等人。而才干突出,就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这个人年纪虽然有点老了,但是个当宰相的人才。”于是,武则天提升张柬之做了洛州司马。

过了几天,武则天又问谁可重用,狄仁杰说:“我上回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用嘛。”武则天说:“我不是已经升了他的职吗?”狄仁杰说:“我是向您推荐张柬之做宰相,不是做司马。”武则天便再次升张柬之为秋官侍郎,后来终于任做宰相。

狄仁杰还曾向武则天推荐任用了夏官侍郎姚元崇、太州刺史敬晖等几十人。这一批人都成为朝廷的栋梁、一代名臣。曾有人在狄仁杰面前赞叹道:“天下桃李都在你狄公门下啊!”狄仁杰回答:“我推荐贤才,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我个人的需要!”

天下无双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后,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赵国。他听说毛公和薛公很有才能,便去邀请。但两人不肯来见。他打听到毛公藏在赌徒中,薛公藏在卖酒人家,便去寻访,终于结识了两人。

平原君知道后,说:“以前听说信陵君为人天下无双,今天看来他行为荒唐,徒有虚名!”信陵君说:“既然平原君耻笑我,那我该离开这儿了。”平原君知道说错了话,向信陵君谢罪。信陵君名望更大了。

这时秦国出兵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怕魏王追究他的窃符之罪,不肯回国,并告诫下人:“谁为魏王使者通报,处死!”只有毛、薛两人冒死进言:“秦灭了魏,公子国破家亡,怎么见天下人?”信陵君立即省悟。信陵君回到魏国,魏王把上将军的印信授给他。信陵君率齐、魏等六国兵将,大破秦军。他威震天下,被誉“天下无双”。

后人就用“天下无双”作成语,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天之骄子

西汉时,匈奴常侵扰边郡。汉武帝派兵出击,多次得胜。

公元90年,匈奴骑兵又侵占五原、酒泉,杀掠当地百姓。汉武帝派大将李广利等率军反击匈奴。匈奴单于(最高首领)丢弃了粮草、武器,却保存着实力。李广利大败匈奴。这时,他家属犯罪下狱的消息传来,他很担忧。谋士献计要他将功折罪。于是他挥兵北进,浴血沙场。后匈奴单于又乘机领兵袭击李广利。他招架不住,便投降了。单于为了笼络住李广利,把女儿嫁给他。一年后,李广利遭到匈奴“丁灵王”卫律的嫉妒,被害死。

单于致书汉武帝:强胡,“天之骄子”。他要汉朝每年赠他美酒、绸缎等。汉武帝只得承认强胡难灭,以后与匈奴时和时战。

匈奴人自称“天之骄子”,即为天所骄宠,故极强盛。后也指非常勇敢或有特殊贡献的人。

天衣无缝

从前有个叫郭翰的人,因夏天炎热,就躺在庭院中乘凉。他仰望着夜空,看到繁星满天,月光皎洁,不禁心旷神怡。忽然,他见天上一朵白云向他飘来。白云飘近,他一看,却是个白衣女子。郭翰连忙起来,向她揖拜。那女子对郭翰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织女身上的衣服漂亮极了,郭翰仔细地打量着。看着看着,他发现这衣裳上下没有针线缝制的痕迹。郭翰觉得奇怪,就向织女请教。织女说:“我穿的是天衣。本来就不是用线缝成的。”郭翰听了,不由得连声赞叹:“天衣无缝呀!”

成语“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破绽。

天花乱坠

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全国有寺庙3万多所,僧尼200多万。

南朝的梁武帝带头求神拜佛,在全国大建寺庙。他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他还聘请古印度僧人波罗末到中国讲经。波罗末翻译了不少印度佛经,并培养了许多中国弟子。有了经书,讲经的风气更加兴盛。为了宣传民众,佛教徒编了许许多多讲经的传说。其中一则是: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

后来,佛教在中国分成许多宗派,影响最大的是“禅宗”。宋真宗时,道原和尚编了一本《景德传灯录》,记载了禅宗师徒的故事。书中讲到对佛意要真正领会,反对“讲得天花乱坠”。

从此,人们用“天花乱坠”来形容说话极其动听,但多指过分夸张,不切实际。

天罗地网

元朝李寿卿写了一本《伍员吹箫》的杂剧,内容是这样的:

春秋时代,楚平王听信奸臣费无极的怂恿,把太子的妻子改作自己的妻子。太子的老师是太傅伍奢,是个刚正不阿的人。费无极怕伍奢帮助太子惩罚他,又怂恿楚平王杀害了伍奢及其全家人。太子得到消息,连夜逃走了。太子知道伍奢的第二个儿子伍员镇守樊城,就日夜兼程,赶到樊城。他把伍奢全家被害的情况告诉了伍员,并叫他提防。费无极果然派儿子费得雄来见伍员,说楚平王因伍员有功,召他返朝受赏。伍员怒斥道:“若不是太子报信,我险些被打入天罗地网。”伍员把费得雄痛打一顿,弃官逃到吴国,在街上吹箫求乞。后来,伍员受到吴王的重用,终于发兵伐楚,报了杀亲之仇。

“天罗地网”,就是天为罗,地为网,比喻四周包围得十分严密,难以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