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7901900000023

第23章 诚律己身襟怀坦白(1)

杨门五代信守忠廉家风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蜀书》

杨震,东汉后期,陕西华阴人,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家。他一生忧国忧民,清廉正直,敦行品德,为他的后代树立榜样,逐渐形成忠正廉洁、刚正不阿、坚贞守节的家风,并为他的五代子孙相继承。

杨震少年时候,家贫而与母亲独居,靠租借别人家的地养活母亲,乡里人称赞他孝顺。他在敦行品德的同时,还特别注意笃学儒家学说、被人称为“关西孔子”。所以后来成为远近有名的贤良才子。他还善于清廉独处,几经朝廷邀请才出仕做官。先后任过东来和涿郡太守、太尉。任职后,也不忘品德修养,秉公办事、不徇私利。

一次,他的学生王密,拿了5千克黄金深夜来访,谢他栽培之恩。他说:“我是看你有才,才荐你做官,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夜里无人知晓,收下吧!”他说:“天知、地知、我知,你也知,怎么能说无人知晓呢?做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当官,以廉为本,如以为人不知晓而受贿,岂不是伤天害理,欺世盗名!”说得王密十分惭愧,持金而退。

非但如此,杨震还要把清正廉洁家风传给后代。一些亲朋故友见他公而忘私,就劝他为儿孙打算,置办些家产留给儿孙。他说:“让后代成为清官后代,不也是一份很贵重的遗产吗?”

东汉末年,宦官当道,外戚专权,统治黑暗腐败。杨震因揭露樊丰、周广等人假传皇令,耗费巨资,“竞修宅第”,受到陷害,太尉印绶被收、罢免官职,朝野都被震动。他满怀悲愤慷慨回到故里,对儿孙家人说:“死,是做官的本分……怕只怕那些狡猾的奸臣不能杀掉,恨只恨那些作乱的妃后不能禁止,我有什么面目重新见到日月!我死之后,用杂木做棺,用单被盖上即可,不要设置祭祠。”说完饮鸩而死,以此正气守节教育他的儿子们。

杨震生有五个儿子,都受到家庭熏陶。其中杨秉尤为出类拔萃。杨秉字叔节,少年时秉承父业,博通书传,在家乡教书。直到四十多岁被举荐,拜侍御史,后相继任为豫州、荆州、徐州刺史,终拜太守。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学问、气节,还继承了父亲清廉刚直品格。身为刺史,“计日受禄”,余下俸禄一文不取。杨秉任官执法如同父亲,秉直刚正,疾恶如仇。一次,他检举揭发地方贪官昏官五十人,上报朝廷,严肃处理,“天下莫不肃然”,全国为之震动。他一生与宦官斗争,有智有谋。晚年他总结说:“我有三个不能被诱惑:酒、色、财。”无欲则刚,所以他能大智大勇、大公无私。杨秉不但承继了好家风,且有发展。

杨秉的儿子杨赐,也继承正直清廉家风,因“少传家学,笃志博闻”,被推荐为皇帝刘宏的讲学老师,后来拜为太尉,经常为国直言上书。熹平七年,他上书抨击朝政,用人不论德才,善恶同流。皇帝刘宏不以为然。光和元年,终因向皇帝刘宏面谏:改弦更张,罢斥奸邪的官吏;而触怒宦官曹节。杨赐只因对皇帝有“师傅之恩”,才免于死罪。中平二年杨赐病逝,皇帝刘宏在策书中赞扬他为士林楷模。

杨门第四代杨彪为杨赐的儿子,也少传家学,举为孝廉,终生不畏强暴。最初因通晓典章制度,被朝廷征为议郎,与父杨赐同时为官。宦官王甫使门生独占官府财物价值70万,杨彪发现之后立即揭发,灵帝准奏后,王甫的养子王荫、王吉、太尉段颖同被处死。这件为民除害的事,大快天下,杨彪本人名声也大震。后因阻止奸臣董卓乱权,被董卓罢官。献帝当皇帝后,即任太尉。为了有利于国家统一,他一直“尽节卫主”,几经被害。到建安元年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跋扈,只因杨彪声望影响很大,免于一死。告病在家。后曹丕还迎立魏国自立皇帝,要杨彪出任太尉,杨彪固辞不受,表现他对汉王朝的忠诚。杨彪的儿子杨修“好学,有俊才”。曹操忌恨他的才能,借故把他杀了,解了自己杀不了杨彪之恨。杨修虽没有像他的前辈铸成那样彪炳品德,但也表现了他的为人耿直,也为人们所崇敬。

《汉书·杨震列传》载文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能守家风,为世所贵”。这个家风,就是忧国忧民,刚正廉洁,公而忘私,忠诚守信,持节不渝,代代相传的品质。诚实无欺的谢弘微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

——《二程粹言·论道篇》

谢弘微,东晋时孝武帝女婿谢混的侄儿。他一生中不移志、不贪财,受到人们的称赞。

东晋末年,谢混因参与反对刘裕的活动,而被迫自杀。为此,孝武帝命令其女儿晋陵公主回宫中居住,并让其女儿与谢家断绝婚姻关系。公主在离开谢家时,决定将全部家产委托给谢混的侄儿谢弘微管理。

谢弘微一下子接受了一项万贯家财,光是家中的奴仆就有几百人。对此,人们议论纷纷,都说谢弘微从此交了财运,有了这笔财产,几辈子也够吃够用了。

谢弘微却没这么想。在他接管了这笔财产后,并没有据为己有。他精心地管理着这笔家产,自己在生活上仍然如同以往一样节俭。平日里,从不乱花人家一个钱,即使花了一个钱、一尺布,也都一一记在账上。

后来,刘裕当了皇帝,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只得离开皇宫,重新回到谢家。这时,谢弘微捧出几年多的账目,一一请婶婶清点过目。婶婶看到家里管理得井井有条,账目又一清二楚,感动得泪流满面。她提出要把一部分财产分给侄儿,但谢弘微坚持分文不收,婶婶从心底里感叹他真是个不移志、不贪财的好侄儿。

不久,婶婶病逝。乡里人认为,谢混没有儿子,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她们尽可以把能搬动的东西拿走,而如住宅、田园等多少应留一些给谢弘微了。哪知,谢弘微仍然不要任何财产,反用自己的钱安葬了婶婶。

谢混的大女婿殷睿是个有名的赌徒。他听说谢弘微不争财产,便将谢混家剩下的全部家产用去还了赌债。对此,谢混的两个女儿因受到谢弘微行为的影响,并未计较。然而,乡里的一些正直的人对此有气愤不平,有的还故意讽刺谢弘微说:

“你倒捞了个廉洁的好名声,可谢混家的财产全都扔进赌场了!你替别人管的什么家呀?”

谢弘微听了并不介意,只是解释说:

“以前人家托我管家,我管住了,以后这个家是她们姐妹的嘛。她们都不介意,我怎么能唆使她俩互相去争呢?再说,在亲戚之间争夺财产,是最无聊,最不道德的事。金银财产固然重要,但人的志向、品德更重要啊!”

谢弘微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了他视“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的高贵品格。管仲承责愚公谷齐斗堆金,难买丹诚一寸真。

——晏几道

管仲是公元前7世纪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把齐国治理得欣欣向荣,使其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

一天,齐桓公外出打猎,发现了一只梅花鹿,策马急追。追着追着,进了一个深深的山谷,梅花鹿也不见了。齐桓公见这山谷怪石嶙峋,树林蓊郁,流水淙淙,不知是什么地方。忽然,他看见有一位老汉背着柴禾,迎面走来,便在马上欠身招呼说:“老人家,请问这是什么地方?”

那老人应声说:“这是‘愚公之谷’。”

齐桓公听这名字,觉得很奇怪,就说:“老人家,我看这里的山水不错,怎么起了个‘愚公之谷’这样的怪名字?”

老人回答说:“是我的乡邻用我的外号为这个山谷命的名。”齐桓公说:“老人家,我更不明白了,我看您虽然白发苍苍,但是身体还很硬朗,说话十分清楚,乡邻怎么给您起了个这样奇怪的外号呢?”老人皱起眉头,说:“唉!说来话长,因为我办了一件蠢事。”齐桓公下了马,问:“老人家,能说给我听听吗?”老人放下背上的柴禾,告诉他说:“我家住在这个山谷里,养着一头母牛,几年前母牛生了小牛,养大后牵到集市上卖掉,买了一匹马驹。一天,一个坏蛋闯进我家,说‘牛不能生马’,就把我的马驹子拉走了。乡邻听说,都笑话我是傻老汉,就叫我‘愚公’,把我这里叫做‘愚公之谷’。”齐桓公听明白了,说:“这事实在办得太傻了,您干吗让他拉走马驹呢?”

第二天,齐桓公把这事告诉了管仲。管仲听完,非常严肃地站起身来,整了整衣襟,然后跪拜在齐桓公面前,说:“主公,臣下请罪了。在愚公之谷里发生的事,完全是臣下的责任!”

齐桓公十分奇怪,说:“您一直在帮我办理国家大事,此事与您何干,怎么能揽这个责任呢?”

管仲说:“那老翁一点都不傻。在巧取豪夺的恶势力面前,他把马驹子让人拉走,保个身家安全。这说明他认为现在社会混乱,上年纪的人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地方好说理,我的责任就在这里了!”管仲停了停,更加严肃地说:“假如我们将国家治理得像尧舜时代那样安定,哪里会有这种欺骗抢劫的事情发生呢?即使发生了,老人家也必定不会让他拉走。”

齐桓公听着,频频点头。管仲说:“我从这件事,觉察到自己政事的过失,我一定想办法解决社会秩序的混乱问题,严惩恶人,让百姓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孟孙请回秦西巴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刘禹锡

孟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特别喜欢打猎。那年秋天,又到了山林果实累累、野兽出来觅取冬储食物的时节,这也是打猎的好时候,孟孙带着一帮人马出发了。

忽然,孟孙发现前方树丛中有一大一小两只鹿,他喜出望外,策马就追。那两只鹿发现了动静,飞快地跑起来逃命,孟孙哪里肯放过它们,猛追不舍。这时,小鹿渐渐体力不支,落在后面,孟孙扔出一个套圈,把小鹿捉住了。他高兴极了,告诉他的随身部属秦西巴,说:“今天运气真好,逮住了这只鹿。你先把它装进笼子里,待会儿回家宰了,吃新鲜鹿肉。我再去追追那只大的!”说完,一挥鞭子,又往前追去。

秦西巴把鹿笼往马背上一捆,翻身上马就往回走。他想:我一定要妥善地把小鹿送到家,瞧今天主公多高兴啊!正走着,忽然听到身后有蹄声,而笼内的小鹿也挣扎着哟呦地叫。秦西巴回头一看,啊,那只大鹿正在十几丈外的地方跟着呢,是母的!秦西巴调转马头要追,那母鹿转身就跑。秦西巴想:我哪能追得上啊?把这只小的好生送回家吧!他转身往回走,可是母鹿又跟上来了,远远地“呦呦”叫着,笼子里的小鹿也不停地挣扎叫闹。秦西巴听着听着,心中实在不忍,就把小鹿放了。小鹿飞快地跑到母鹿身边,回头望他一眼,两只鹿一起跑了。

孟孙回到家,就向秦西巴要那只小鹿,可是一听秦西巴把鹿放了,不禁勃然大怒!他把秦西巴鞭打一顿,赶出了家门。

孟孙正在生气,他的夫人一手捧着简册,一手拉着孩子出来了,说:“夫君,我正在教孩子读书,不知为何前厅这般吵闹?”当她知道孟孙为秦西巴生气的时候,又问:“不知秦西巴为何将鹿放了?”孟孙说:“他说母鹿跟在身后一路啼叫,不忍心就把它放了。你说气人不气人?”夫人一听,望了儿子一眼,便安慰说:“夫君息怒,秦西巴有此不忍之心,似乎可以原谅。我带孩子回房去了。”说完,领着孩子离开了。

孟孙望着夫人和孩子的背影,品味着夫人这“不忍之心”的话,突然有所感悟:是啊,秦西巴有对鹿的不忍之心,自己便把他赶走了,这对吗?再说,自己想到的,只是鹿肉的美味;秦西巴想到的,却是不忍心母鹿和小鹿生死分离。一个有爱物之心的人,一定也有爱人之心,自己却把他赶走了,错了,错了,大错了!

孟孙对这件事想了好几天,最后决定:把秦西巴请回来。秦西巴一见孟孙就说:“主公,我是有过错的人。”孟孙说:“不,有过错的是我。我请你回来,做我儿子的先生。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一定能当好老师!”董宣办案不诿过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败德,为下则危身。

——吴兢

董宣是东汉光武帝的大臣,一生诚实正直。一次,光武帝派他出任北海王的丞相,他刚到任就有一个老婆婆哭哭啼啼来告状,说:“五官掾公孙丹无缘无故杀了我儿子,请大人给我做主!”

董宣一听是人命大案,就立刻派下属水丘岑调查案情。原来,公孙丹家盖房子,巫婆说必须用一个人的尸体填奠地基,新房才能避邪,于是发生了这个案件,凶手是公孙丹父子。

董宣大怒,处死了公孙丹父子。

一天,水丘岑来报:公孙丹家的人不服上告。董宣问:“这家人怎么样?”水丘岑说:“公孙家族过去依附过王莽,还内通海贼,现在经常仗势欺压百姓,扰乱治安。”董宣说:“把他们都收押看管起来,按律治罪。”但是水丘岑在办案过程中,处理偏重,处死了30多人。

这事闹大了,朝廷把董宣以及水丘岑等一批办案人员召到洛阳京都讯问,并判决董宣等人量刑不当,处以死刑。

董宣冷静地面对这一判决,在狱中等待着行刑的时刻。但是董宣在大臣中一向有好名声,因此有些官员便备办好酒好食前来与他诀别。董宣见了却生气地说:“退回去!我董宣生平从不吃人家的酒席,何况是在这样的时刻!”

这时,光武帝亲自过问了董宣的案情。董宣说:“罪臣认为,汉家江山刚刚度过王莽篡夺政权的那场大动乱,要维护社会的安定,必须狠狠打击豪强大姓的胡作非为。公孙丹仗势杀人奠宅基,死有余辜,后来灭了他的族人,量刑不当,罪臣赴死,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