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7901900000011

第11章 守信践诺不避险阻(4)

过了几天,有一个自称是李术士儿子的少年来到府上投靠王大人。范仲淹喜出望外——先师的遗愿终于可以实现了。范仲淹回忆起先师临终前的情景,那少年立即追问:家父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王大人随即让范仲淹转交遗物。范仲淹迟疑了一下,取出包裹交给那少年。

当夜,那少年悄悄来到书房,将包裹交给王大人。王大人得意忘形地大笑:“我终于如愿以偿了!李太监只知蛮干,最后自取灭亡;我巧用计谋,神不知鬼不觉地就将秘方拿到手,范仲淹那小子还蒙在鼓里呐!”话音刚落,门“砰”地被踢开了,范仲淹出现在门口,怒斥道:“真想不到你连好友托给孤儿之物也要豪夺!”不料,王大人却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同乡、好友、李术士的儿子……这一切全都是他精心策划、瞎编乱造的。范仲淹这才明白:自始至终都中了王大人的圈套了!但是,除了愤怒,他还有一丝庆幸……王大人急切地打开包裹一看,里面竟是一些杂物。范仲淹也哈哈大笑起来,说:“你的计划确实天衣无缝,只可惜你求物心切,最后一步棋下得太仓促了!但凡人子者,听闻家父去世,当会号啕大哭,可这自称恩师儿子的少年却毫无表情,反而立即追问有无遗物,这怎么不让我起疑心!”王大人颓然瘫倒在地。

三年以后,范仲淹信守诺言,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了先师的儿子,将珍藏的包裹亲自交给他,那包裹上面,当年的火漆和印章纹丝未动。

梁启超信守诺言

期果言当谓之信。

——《贾子道术》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

1884年,12岁的梁启超第二次离开自己的家乡——熊子乡,坐船前往广州参加学院考试。到广州后,他租了一间公寓,认真读书、学习。考试时,他对答如流,中了秀才。主考官是广东学政叶大绰。他看到学子们的成绩很好,心中十分高兴,特地接见了被录取的学子。被接见后,学子们一个个都走了,只剩下年少的梁启超没有动。叶大绰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走。梁启超很有礼貌地说:“叶大人,学生有件事恳求您帮忙。”

小小的学子,竟敢在三品大员学政面前提出要求,叶大绰先是吃了一惊,然后笑着说:“你有什么请求,请说来听听。”他态度和蔼、可亲。

梁启超听后,十分激动,说:“学生临来考试时,对祖父许下了诺言。如果我这次考试被录取,就请求主考大人给祖父写一幅诞辰寿言。”“你为什么想到这样做呢?”主考官想弄清梁启超的想法。梁启超深情地说:“我的祖父虽然一生没有中举,但他用毕生的精力辛勤地培养我。我今天能够考上,全亏祖父培育之恩。今年,祖父刚好70大寿,作为孙子,我应该感谢他,最好的礼物就是写一条寿言,既肯定他的一生,又表扬他的精神。我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学政大人写的寿言才能满足这两个意思。如果您能写一赠言给他,这是最大的安慰和礼物。因此,我冒昧地求大人帮忙。”

叶大绰听了梁启超的话,觉得他是个诚实的孩子,说的是真心话。他被梁启超的忠诚感动了,于是欣然接受了梁启超的请求,挥笔为梁老先生写了寿言。

梁启超回到家乡,他的父母都很高兴,祖父接过寿言,笑得合不拢嘴。

父亲问梁启超是怎么想起让学政大人写寿言的。梁启超说:“我临走时,祖父问我,这次考试有没有把握。我说,有把握。如果我考中了,就请主考官大人给您写一条寿言。考试后,我被录取了。我要实现我的诺言。于是,我就如实地将我的想法告诉了学政大人。学政大人听了我的话后,真的答应了我的请求!”

祖父说:“超儿很诚实,而学政大人喜欢诚实的孩子,于是,学政大人就写下了如此有意义的寿言了,这正是‘心诚则灵’嘛!”彝族女杰奢香履行诺言诚者自成也。

——《礼记·中庸》

奢香(公元1361—1396),四川永宁宣抚司(今四川省叙永、古蔺一带)人,永宁宣抚使奢氏女,黔西“黔部”第66世土官霭翠之妻,彝族。她履行诺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曾作出卓越的贡献。

明洪武八年(1375),奢香嫁给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洪武十四年(1381),霭翠去世,奢香因其子年幼,代袭贵州宣慰使职务。

当时担任贵州都督的朝廷命官马煜,出于大汉族主义的偏见,残酷地压迫剥削当地少数民族,驱使土官兵民去开筑普定“驿传”,他一向以“杀戮”少数民族的高压手段来达到“慑罗夷”(即压服彝族人民)的目的,因而严重激化了民族矛盾,引起广大彝族人民的不满,而骂他为“活阎王”。霭翠去世后,他更加骄纵横蛮,根本不把奢香等孤儿寡妇放在眼里,为了寻找出兵镇压少数民族的借口,居然采取“欲辱香,激诸罗怒,俟其反而后加之兵”,“欲尽灭诸罗酋,代以流官”的阴谋诡计,他把奢香传来,“叱壮士裸香而笞其背”。于是,彝族“48部诸罗,咸集香军门,戛颡愿尽死力助香反”(《大定县志·水西安氏本末》)。一场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即将爆发。

当此千钧一发之际,贵州宣慰同知宋钦妻刘淑贞认为不可动用干戈,她一方面劝告奢香暂不发兵,一方面偕其子上京师控告马煜的罪恶阴谋,并建议皇帝召见奢香,亲自处理这个案件。明太祖朱元璋欣然采纳了她的意见。

洪武十六年(1383),奢香率土酋15人随刘淑贞到金陵(今南京),面见明太祖,揭发了马煜“激变诸罗欲反状”。朱元璋召回马煜,历数其罪,并处以死刑。同时,为奢香平反,赐奢香以锦衣、珠翠、如意冠、金环、袭衣等物。奢香为了报答洪武皇帝,答应回贵州后一定很好地向彝族人民解释,世世代代搞好民族团结,并愿修从四川到贵州的交通路线,以加强贵州同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奢香回贵州后,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首先把彝族首领和人民安定下来。接着,以偏桥(今施秉县)为中心,开筑了两条驿道:一条向西,经水东(贵阳市东北部),过乌撤(今威宁),到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瓮安县东北草塘区),到容山(今湄潭县),全程四百余里;并建立龙场等九驿于水西境内,自龙场驿(今修文县)至陆广驿(今修文县陆广区)约50里,再至谷里驿(今黔西县谷里区)约80里,再至四水驿(今黔西县城侧)约60里,再至奢香驿(今大方县西溪地区)约50里,再至金鸡驿(今大方县里归化区)约50里,再至阁鸦驿(今大方县阁鸦地区)约50里,再至归化驿(今大方县归化地区)约30里,再至毕节驿(今毕节县城)约30里,这条官驿大道,纵横贵州,接连湘、川、滇三省,为加强贵州同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逐步改变云、贵少数民族地区的闭塞状态,发展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洪武二十九年(1396),奢香卒。朝廷遣专使祭之,诰封奢香为“大明顺德夫人”。

清道光十三年(1833),经其后裔安涂辛禀请,大定知府王绪昆批准,立碑于墓前,镌批文赞扬她“义笃忠贞,志坚金石,名垂竹帛……实千古伟人”。

196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把奢香的坟墓、墓碑及祠庙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基路说话算数

信而见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林基路(1915—1943),广东台山人。193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被我党从延安派往新疆工作,用延安的火种去点燃西北边疆的革命火焰。

1940年,林基路任新疆库车县县长,为当地人民办了许多好事,被当地人民誉为说到做到、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县长。

一天,库车县城外,一位白胡子老爹牵着一头奶牛,忧心忡忡地往县城走。半路上,他突然碰见了“米拉甫”(官府负责分配田地用水的人),真是冤家路窄,老爹的儿子就是被这个“米拉甫”陷害入狱的。“你欠水款不缴,还有钱买奶牛!好吧,就用这头奶牛顶水款。”此人说着便和政务警察、包税掌柜强行作价,然后,“米拉甫”一把推倒老爹,把牛抢走了。

老爹从地上爬起来,只觉得天旋地转。正在这时,有人扶住了他。他睁开眼一看,是一位穿旧灰制服的汉族青年,旁边还站着一位中年先生。“老爹,你怎么啦?”汉族青年关切地问。于是老爹把儿子被害入狱和刚才发生的事述说了一遍。他要找林县长告状,救出他儿子。

“这就是林县长。”旁边那位中年先生插嘴说。原来,面前这位穿旧灰制服、态度和蔼的青年人,就是他要找的林县长。“林县长,我求求你呀……”老爹悲痛欲绝地哭着。“老大爷,别难过。”林基路安慰老人一番,接着便询问老爹儿子的名字,又问了那个“米拉甫”、警察、包税掌柜的名字,便告别老人走了。

白胡子老爹心里七上八下地回到了家里。他不知道林县长是否真能为他申冤。“唉,反正没办法,等着吧。”老人想。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还没到吃晚饭的时候,他的儿子被释放回来了,手里还牵着被“米拉甫”抢走的奶牛。儿子告诉他,是林县长把他从牢房里迎出来,又派县里职员从“米拉甫”手里夺回了奶牛……老爹望着儿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在心里念叨着:“林县长啊林县长,你说话算数,真是咱维吾尔人的贴心人呀!”

事过不久,县府下了命令:革除现有区、乡、街长和管水的“米拉甫”,另由老百姓重新选举清廉的人担任;革除作恶多端的政务警察,仅留20多维持社会治安;革除包税制和其他苛捐杂税,由县府统一掌管税务。革除三霸,库车人民心里开了花。林基路说到做到,关心人民疾苦的事迹流传在千家万户。

1942年,盛世才阴谋制造共产党“四·一二”暴动案,将林基路逮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他坚强不屈,写下了《囚徒歌》,表达了对敌人的痛恨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心。1943年9月他被杀害,时年27岁。新中国成立后,其骨灰安置在乌鲁木齐烈士陵园,并建立了“林基路烈士纪念馆”。

闻一多说了就去做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冯玉祥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人士。幼年爱好古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1922年赴美学习美术;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专、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大等学校教授。一生写有很多著作,后编辑为《闻一多全集》流传于世。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带领学生参加民主革命运动,反对国民党匪帮倒行逆施,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英勇牺牲。

闻一多自幼为人老实、谦虚,勇于探求真理。只要是方向认识清了,说了,他就去做。他经常对人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实际上是他也说了,也做了,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1925年他从美国回国,看到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一片黑暗,到处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无比愤慨,当即写了一部诗集《死水》,表达了他热切地追求光明世界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黑暗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20世纪30年代,他想要深入研究中国民族文化,通过研究给中国开一济救济的药方。于是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饭有时都忘记吃,头发总是零乱不堪,终于写成《唐诗杂论》。又经十年写成《楚辞校外》。因为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人们戏称叫他“何妨一下楼主人”。

1943年后,他在党的影响下,把主要精力转到带领学生群众从事争取民主斗争,成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他大声疾呼,反对国民党独裁政治,借美帝国主义援助发动反人民内战的阴谋。这个时期,他给昆明学生界学生作报告,印政治传单。他在给友人的信里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不但说,还冲在对敌斗争第一线。

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黑暗恐怖气氛笼罩昆明。国民党特务布满全城每个角落,甚至给革命师生写恐吓信。闻一多也接到多次警告信号。怎么办呢?他与青年学生商量,决定举行群众集会,给敌人以打击,揭露敌人镇压人民的阴谋。开会那天,他不怕恫吓,不怕牺牲,登上讲台,做了他历史上有名的《最后一次讲演》,锋芒直指国民党反动派。他大气凛然声音激动地说:

“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什么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的讲话激起与会者很长时间的热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