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当医生
7897700000004

第4章 防治宝宝姿势异常

1.宝宝会坐不会爬

有的宝宝10个月还不会爬,让妈妈十分心急,眼看着别人家的宝宝已经要开始学走路了,更觉得自己的宝宝学得太慢了。于是,妈妈们总是百般引逗,可是宝宝却坐着不肯动,更让妈妈心焦。其实掌握一定的方法,宝宝是可以学会爬行的。

(1)专家解析:爬行有利于宝宝生长

有的宝宝已经二三岁了,却走路不稳,时常磕磕碰碰,总是摔倒,究其原因,这些宝宝中大多数由于大人的过度保护,没有经历过学爬的阶段就会站立,会走了。这些宝宝掌握平衡、动作的协调性均较差,再加上腰腿部肌肉力量弱,因此常常摔跤,而且摔倒的姿势也比较笨拙。有些人担心宝宝会爬了不容易看管,早早地把宝宝放进学步车里,认为这样安全,而剥夺了宝宝爬的权利。婴儿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翻身、坐、爬、抓东西、站立等阶段,身体的运动功能才能协调发展起来。婴儿期超越了爬行训练所带来的影响将延伸到幼儿、学龄前及学龄期,往往造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感觉系统失调等。

爬行可以增强手、足、胸、腹腰、背、四肢肌肉力量,且锻炼协调性,增加活动量,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宝宝生长,扩大视听、触觉,增强小脑平衡与反应联系,促进脑发育。这对日后学习语言和阅读有良好影响。

爬行本身是婴儿运动发育的一个过程。在爬的过程中,婴儿的躯干和大腿相继离开地面,最后脚掌接触地面来支撑全身重量,完成直立姿势。

爬行动作对婴儿身体的全面活动、四肢的协调动作,以及全身各关节的运动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爬行活动了全身,锻炼了全身的骨骼、关节、肌肉和内脏各器官。

此外,通过爬行,宝宝开阔了视野,能接触到更多的外界环境,有利于他感知觉的发育。总之,会爬的宝宝在这个年龄阶段,他的运动协调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比不会爬的宝宝好得多。

(2)宝宝不肯爬的原因

在宝宝对爬不感兴趣时,要尽早让宝宝练习爬的动作,不少宝宝主要是不会爬才对爬不感兴趣;衣着宜宽松,太厚、太紧都会影响爬的动作;和宝宝一起在地上练习爬,追逐滚动的球。成人先做示范,爬过去拿到球后把球推到宝宝身边,对他说:“爬过去,拿球。”如果他不爬,你可装作摔倒了,做出怪相,宝宝可能觉得很滑稽,也许咯咯笑着慢慢朝你爬去。

宝宝不肯爬,可能是家长照料上有欠缺,也可能是宝宝身体发育存在着异常。先找一找家长的原因:

①没有给宝宝提供爬的机会

有的妈妈怕宝宝脏、怕宝宝受伤,整天让宝宝呆在婴儿床里,坐在推车里,或被大人抱在身上。宝宝的两条腿整天“闲”着,没有“使用”的机会,不知道爬,也不会爬,腿脚更是软弱无力。

②没有为宝宝创造学爬的条件

刚刚学爬的时候,宝宝对“爬面”的要求比较高:垫子太软,宝宝根本爬不起来;地砖太硬、地板毛糙,宝宝害怕膝盖痛不敢爬;瓷砖太凉,席子太滑,宝宝不喜欢;给宝宝穿的衣服太厚太多,款式不适合,吊手牵脚的,宝宝爬起来不方便,爬的兴趣自然就会很低。

③担心宝宝到处乱爬出意外

有些妈妈,尤其是奶奶外婆,担心宝宝会爬后,到处乱摸乱动,稍有疏忽就可能会出意外,撞头磕脸,伤了身体。因此,宁愿抱着,也不愿让宝宝在地上爬。

④大人缺乏耐心、认为爬不重要

宝宝刚刚学爬,动作笨拙,胆儿小,妈妈在一边不做耐心诱导,反而满脸不耐烦。瞧着妈妈的脸色,宝宝不觉得爬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自然也不愿意爬了。

⑤大人认为学走比爬更重要

不少妈妈很重视宝宝学走路,7个月开始就勉强宝宝学站,坐学步车学走路。宝宝不会爬,却已经学会了走。其实,这样的“跳级”对宝宝的动作和心智发育有害无益。

贴心小叮咛:

爬行不能在软床上练习,最好在硬板床、洁净的地毯或塑料拼图上进行。如果居室狭小,也应尽量创造条件给宝宝留一小块爬行的空间。宝宝应在大人看护下练爬行,避免发生意外伤害。但因为担心出事而限制宝宝爬的做法实际是限制了宝宝的探索活动,减少了锻炼机会,对智力发展有害无益。

(3)为宝宝做好爬行的准备

婴幼儿大部分从6个月到1岁之间就可以爬行了,常常是先退着爬。这是他们首次接近独立的行动,对培养他的自尊心非常重要。而有的宝宝就不那么做,他们直接就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还有的侧着动或拖着他们的身子蹭着前进。

当你的宝宝会动的时候,他就会充满好奇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一旦什么东西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会“不远万里”地快速到达那里,所以时刻盯住他非常重要。那么家长应为宝宝爬行做好哪些准备呢?

①爬行服装

宝宝装很多,但分体衣裤并不适合爬行。教宝宝学爬,最好给宝宝穿连体服,这种衣服的上衣和裤子形成一个整体,爬行时不会暴露宝宝腰部和小肚子,同时衣服合体,没有太多累赘的东西,不会影响宝宝爬行的兴致。注意服装前面不要有大的饰物和扣子,防止宝宝趴下时弄痛身体。

②爬行装备

几个月大的宝宝体重很轻,爬行时可能还不会磨破皮肤。而大一些的宝宝由于体重增长,用肘和膝爬行,很容易磨破皮肤。因此爬行时最好穿上护肘、护膝,所穿衣服要宽松、舒适、柔软,又不妨碍运动。

③爬行地点

家中的床及地面是宝宝爬行的最佳地点。在地面爬时,要考虑地面材质,过凉过硬,对宝宝来说都不舒服,有效的补救方法是:在地面上铺一块地毯,也可以用巧拼塑垫铺出一小块天地。光滑的地板革更可减少宝宝爬行的阻力。

一旦你的宝宝会爬了,就要保证他的世界是安全的。最好是坐在地板上和他一样的高度,看看周围有没有什么危险点。包住或护住在家具上的危险点,除掉那些为攀爬提供落脚点的装置,如抽屉把手等,也要盖住所有的电线和插座。在桌子上别用桌布或其他宝宝可以拽下来的纺织品。

贴心小叮咛:

宝宝爬行时,地面上不要随意放置小东西,防止宝宝吃进嘴里,还要注意宝宝头部的高度不要有桌或椅的尖角,防止磕着头部。床面虽软,却有一定高度,爬时要防止宝宝从床上摔落。如果塑料地板块或地板革有味道就一定要晒到没有味道以后才能用。清洗的时候最好用清水,如果用洗涤剂,一旦有残留对宝宝身体不好。

(4)宝宝的爬行益智游戏

小宝宝长到七八个月大,爬成为他们最喜欢的游戏,通过爬行,他们的四肢得到锻炼,大脑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宝宝变得更聪明了,同时,也为今后上学注意力的集中打下良好基础。可是有些家长却特别苦恼,他们说:“我家宝宝就是不爬,坐在那里不动,任你怎么逗他,他就是无动于衷,那该怎么办?”先别着急,慢慢来,一切都是从兴趣开始,对付这么小的宝宝,智慧总比强迫更有效。其实以游戏的方式,宝宝最感兴趣,不如就从这上面着手,让宝宝学习爬行。

游戏1:坐伏抓物

宝宝坐在那里,就是不动,这时你需要耐心和引导,使他变成俯卧位。

先把宝宝喜欢的一件玩具放在他身体不远处,宝宝只要由坐位向前趴下,变成俯卧位能抓得着就可以。虽然这并不能算爬,但是它是爬的前奏,在学爬之前,宝宝能喜欢趴在床上,做好爬行前的预备动作,就算是胜利。开始时可将玩具放在宝宝面前不远处,以后,可放在他身体左边、右边,甚至是后边,只要宝宝一转头看见了,就能俯下身去拿。当然玩具要经常变换,免得宝宝对其失去兴趣。

游戏2:助力行动

当宝宝学爬时,四肢如何协调一致地运动成为他们最不易突破的难题,他们经常是顾得了手却顾不了脚。这时家长可以站在宝宝身后,两个手掌放在宝宝脚底,推动宝宝一只脚,当他往上爬一点时,再推动他的另一只脚,如此协助,帮他度过爬行关。

游戏3:钻山洞

家里若是有装冰箱、洗衣机的空纸箱,可以再利用,制成宝宝的爬行玩具。将纸箱两头的盖和底剪掉,使纸箱成为一个方形的筒状。将纸箱横放在地上,把宝宝放在纸箱一头,然后妈妈到另一边,从纸箱里看宝宝,鼓励他钻“山洞”,爬到妈妈这边来。注意改造纸箱时,纸的边缘要用胶条粘上,因为纸边有可能划破宝宝细嫩的皮肤。

游戏4:色彩的诱惑

宝宝喜欢鲜亮的色彩,当有颜色亮丽的东西时,他会目不转睛地看,并想抓在手里。这时,让宝宝坐在一边,家长拿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具,叫宝宝的名字,吸引他的注意力。宝宝俯下身爬过来时,家长向后退,等宝宝爬了三四下后,让宝宝抓到物品,并夸奖宝宝做得好,亲一亲宝宝。

游戏5:循声而动

声音也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哗啷棒、带电子音乐的小玩具,都是吸引宝宝的对象。在宝宝身体不远处,摇动玩具,使其发出悦耳的声音,宝宝会因为乐声的吸引,想办法过来,而爬则是他唯一可以利用的方法。注意不要离宝宝太远,免得宝宝的注意力不在声音上。

游戏6:爬行观摩竞赛课

有些宝宝不会爬,可能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做。小宝宝的模仿能力极强,这时可以为宝宝找一个会爬的小朋友来玩,两个宝宝在一起,鼓励他们爬,当宝宝看到另外的小伙伴爬行时,他也就会模仿,很快学会爬。为了增加趣味性,家长可有意设计竞赛,在前面逗引,鼓励两个小宝宝一起爬向目标。

游戏7:床下寻宝

小宝宝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喜欢到处钻,发现角角落落里的小秘密。家里若是有条件,可以将床下或桌子底下打扫干净,给宝宝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探险胜地。在床下或是桌子底下,放上一些小玩具,给宝宝穿上袜子和厚实一点的衣裤,将宝宝放在地上,对宝宝说:“里面有个好玩的东西,去找找看,看看是什么。”宝宝的好奇心会驱使他寻找宝藏。床下或桌下如果太黑,宝宝会拒绝寻找,这时家长可打开灯,或是将桌布、床罩向上折,使光线穿过,甚至让宝宝隐约看到玩具的影儿,激发宝宝去寻找。

游戏8:追球爬

为了锻炼宝宝多爬、多运动,妈妈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个小皮球。球是易滚的,当宝宝一碰到球,球就向前滚,滚动的球易引起宝宝的兴趣,他会追着球爬行。注意,球不要气太足,免得宝宝手一碰到,就滚出老远,使宝宝对追球失去信心。

(5)宝宝爬行训练课

宝宝会坐之后,开始进入爬的阶段,他会用爬行代替走路,到处探索这个世界。爬行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对宝宝却具有重大的意义,“七坐八爬”

意味着7个月大的宝宝已经会坐,而8个月大的宝宝就会爬行了。爬行是一种移行方式的成熟过程及重要转折,需要家长特别注意宝宝每一阶段的发展。

①避免危险

训练前给宝宝穿着柔软轻便的衣物,同时,要把周围的物品收拾好,特别是大头针、图钉、小钉子等尖细的危险品要拿开,以免发生意外。应选择较硬的地面或床面进行练习。

②双腿训练

开始时,宝宝只会用腹部贴在地面上蠕动,借助手臂的力量匍匐前进,两条腿无力地拖在后面使不上劲,动作很不协调。这时应着重训练宝宝两腿的运动能力。你可以让宝宝趴在床上,可用一条毛巾放在他的腹部,然后提起腹部,轮流将他的左右腿交替向前推进,如此反复多次。

③玩具引诱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让宝宝呈俯卧姿势,在他的前面放一个玩具,引诱他爬过去取玩具。开始时,可以扶住宝宝的小腿,或用手托住脚掌,左右交替地弯曲其膝关节,助其向前爬行。例如:妈妈在婴儿前面摆弄会叫或会响的玩具如小鸭子、小熊打鼓等,吸引宝宝的注意,并不停地说:“宝宝,小鸭子叫了(或小熊敲鼓了),快来拿啊!”爸爸在身后用手推着婴儿的双脚掌,使其借助爸爸的力量向前移动身体,接触到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帮助,训练婴儿自己爬。

④手脚训练

能够用手膝爬行后可以实施下一步训练计划,让宝宝膝盖离地,两腿蹬直,用手和脚撑地向前爬行。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动作,让宝宝趴在床上,用您的双手抱住他的腰部,使其双手支地,两腿蹬直,膝盖离地,慢慢向前爬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即可放手让宝宝自行爬动。您可以拍手或拿着玩具在前面引逗,鼓励宝宝爬动。注意饮食后不宜立即练习,每次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为10分钟左右。

贴心小叮咛:

一般而言,宝宝在6~8个月大时,会发展出匍匐式爬行或以单手或双手向前驱动的移行行为,两下肢伸展在后的海豹式爬行。

不过这种爬行方式,可以是一般正常婴儿所采用的第一种前驱行为,也可能会发生在中度至重度的下肢麻痹儿童,通常如果超过9个月大的宝宝,只出现这种移行模式,就可能是异常,家长必须特别注意。

2.宝宝走路摇摇摆摆

初学走路的宝宝走路姿势总是有点怪,但是有的宝宝学会走路之后,姿势仍然不好看,摇摇摆摆的。对此妈妈就要加强注意,必要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看是不是有什么疾病。有些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宝宝可能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髋关节脱位会导致宝宝走路姿势难看

有的宝宝走路脚尖朝里拐,有的宝宝走路左右晃,有的宝宝走路重心不对,像是一条腿使劲,这样的宝宝很可能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如果妈妈没有在新生儿期及婴儿期发现宝宝的问题,那么到了学步时或开始独立行走后,就会出现走路姿势不好看,摇摇摆摆,还容易摔跤。一侧的髋关节脱位时,会出现两个下肢的长度不一样以及逐渐明显的摇摆步态;当两侧髋关节都有脱位时,走路的时候就会出现屁股明显向后突出,同时身体向两边摇摆幅度很大,很像鸭子走路一样,医学上称之为“鸭步”。此时,往往有很多妈妈误以为宝宝患上了“佝偻病”、“O形腿”,于是为宝宝大量补充钙制剂、鱼肝油制剂等。可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宝宝的走路姿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这时候才去请宝宝骨科医师诊治,因而耽误了极好的治疗年龄和时机,给宝宝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所以,一旦发现宝宝走路姿势不好看,就要警惕是否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家长或医生千万不可疏忽、大意,更不能简单的当做佝偻病、“O形腿”去治疗。最好找一位宝宝骨科专科医生检查,以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培养宝宝好的走路姿势

①指导宝宝观察成人的走路姿势,让宝宝知道正确的走路姿势看上去很美观,使宝宝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需求。

②让大一点的宝宝做示范动作,并说明要领:“上体正直,上下肢自然协调地走。”

③成人可带领宝宝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一起念儿歌做游戏进行练习。

“来来来,大家来排队,快快快,跟着朋友走。”每次游戏的时间不能太长,以防宝宝乏味和过分疲劳。成人要及时对宝宝进行鼓励,让宝宝用愉快的心情参加练习。

成人在带领宝宝练习时,要用正面、积极的方法进行诱导,切忌采用单调、重复、强硬的手段。

(3)宝宝走路姿势要重视

①走路总是跌跌撞撞

宝宝会走已经有1个半月了,可他为什么还总是跌跌撞撞的?一直到1岁半,这都是完全正常的。在迈出了第一步之后,还需要3~6个月,宝宝才能很好地控制脚步。没有跌跌撞撞的过程,是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脚步的。然而,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经常摔跤!他的肌肉还不是很结实。至于平衡的保持,他的内耳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记录下所有的参数。不过,到了2岁左右时,如果在公园的小路上走路,他还跌跌撞撞,除非他是有意这样做,否则那就要带他去看医生了。如果医生没有发现神经方面的毛病,他可能会建议你去看骨科方面的医生,以排除骨架结构的问题。

②走路像螃蟹

他的两脚朝内,像个大夹子!在刚学会走的宝宝中,这种走路姿势很常见。在最初的几年中,小宝宝走路时,头往前探,使他的双脚朝内。大约3岁,当他的大腿和小腿肌肉更结实后,这种走路的姿势就会消失。如果他的双脚一直朝内,而且你觉得这种走路姿势实在不雅,你可以在他坐在地上玩的时候,注意让他盘着腿坐,而不要让他叉着腿。或者给他买硬帮的鞋,用不了1年的时间,你就可以纠正他走路的姿势。

③走路像个鸭子

这是生理问题,因为他还是平足。小宝宝需要在走路的过程中,磨炼他的脚底的肌肉,练出弧形。95%的宝宝在5岁前,脚底会自然出现弧度。蹬三轮或两轮小轱辘童车,宝宝脚底弧度会更快地形成。如果你觉得宝宝走路难看,也可以在宝宝2岁左右时,让他做用脚趾夹铅笔、手绢或大扣子的游戏;在游乐场玩时,拉着宝宝的手,让他踩滚桶;或是鼓励他用脚尖走路。

婴儿平足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反,如果婴儿是弓足,很可能表明存在神经系统紊乱的问题。

④走路像西部牛仔

他的双腿叉开,好像经过马术训练似的。2岁前,如果他的双腿像个括号,你不必太担忧。然而,如果一直这样,可能表明有缺钙和维生素的迹象,就需要治疗了。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给宝宝的双腿打上石膏,来帮助矫正宝宝的双腿。但这要在确诊的情况下,由医生来操作进行。

⑤夹着大腿走路

双腿呈现“X”型,一般在不愿意走路(走不了长路,稍走点路就嚷嚷着要抱)、不好动的宝宝中较为常见。有些人不友好地称之为“大屁股综合征”。有时,这种姿势是缺少肌肉负重锻炼。一般只要进行一点锻炼,甚至在8岁左右做一点体操训练,就能把这种不雅的走路姿势纠正过来。

贴心小叮咛:

为了应付日常生活,要慢慢训练宝宝走的距离和速度。训练跨门槛儿,慢慢加高和增长宽度,以后上矮台阶,再在真台阶上把着扶手上下练习。一般有痉挛性的宝宝,妈妈拉手走时,硬拉或提的过度都不利宝宝步行。

3.宝宝睡姿不端正

很多宝宝喜欢趴着睡觉,也有的宝宝睡觉特别不老实,总是动来动去的,甚至睡到半夜会自己坐起来或换一头再睡,妈妈们总是担心宝宝这种睡觉姿势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希望能够让宝宝养成一个良好的睡姿。

(1)宝宝右侧卧姿势睡眠最合理

宝宝睡眠的姿势同大人一样,有仰卧、俯卧和侧卧等几种。从医学的角度看,侧卧对宝宝的身心健康最有利。侧卧最符合人体的生理需要,侧卧时脊柱略微弯曲,肩膀前倾,两腿弯曲,双臂也自然放置。全身的肌肉会处于最大的松弛状态,使宝宝能安然入睡。如果采取右侧卧则更合理。

对于消化道功能还未健全、吃奶后容易回奶的宝宝来说,侧睡还可以使回奶吐出的呕物不易进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在右侧卧时,宝宝的心脏不会受到压迫,位于右上腹部的肝脏也能得到较多的血液。同时,这种右侧卧的睡姿,还能帮助宝宝胃内食物向十二指肠运送,使消化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世界医学研究人员表示,趴睡已被证实为婴儿猝死症的主因之一,不过家长应注意的是平时不习惯趴睡的宝宝,更不该让宝宝有趴睡的机会,因为刚改为趴睡的宝宝死于婴儿猝死的概率不小。冬天是婴儿猝死的好发季节,家长应多注意,应多关照宝宝的睡姿,可别因宝宝趴睡较舒服,就让宝宝趴睡,酿成遗憾。

(2)宝宝各种睡眠姿势优缺点

在注意克服不良睡前习惯的基础上,要想睡得香,还需让宝宝养成以下正确习惯:要坚持定时上床,定时起床,持久下去就会形成睡眠节奏或规律,即人们常说的生物钟;要注意睡眠环境,卧室应保持昏暗,光线不要太亮,安静舒适,室温最好保持在18℃,空气流通。

①仰卧

宝宝仰卧睡眠,妈妈可随时观察宝宝的脸,若口鼻有分泌物可马上处理,四肢可灵活活动,口鼻较不易被外物遮盖而影响正常呼吸。

但这种睡眠姿势宝宝没有安全感,万一溢奶容易回流,阻塞口鼻造成窒息的危险。胸腹部皮肤容易散热,宝宝容易着凉,应注意盖被子。

②俯卧

俯卧睡眠的姿势,宝宝较有安全感,而且容易熟睡,不容易溢奶,有助于胃的排气,使头形及脸形美观。但不易观察到宝宝的异状,无法马上处理。而且会使宝宝体温较高,容易流汗,四肢活动也不方便,婴儿头颈无法抬高,如有呕吐导致阻塞口鼻时容易影响呼吸,甚至造成窒息。

③侧睡

这种睡眠姿势的优点是宝宝呼吸较顺畅,可减少睡觉时的打鼾声,可减少呕吐时被分泌物呛到。右侧睡还可避免宝宝呕吐及溢奶的发生。但不容易长期维持此一姿势,而且左侧睡容易导致呕吐或溢奶。

(3)如何改变宝宝的睡姿

如您想改变一下宝宝的睡姿,可以试着在小床的旁边挂上小玩具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正常情况下,两眼的动作在大脑皮质融合功能的作用下,视线始终注视着目标。看近的物体时,两眼视轴汇聚;看远的物体时,两眼视轴平行,保持良好的双眼单视。如果维持眼球正常位置的平衡失调,就形成斜视。

视轴注视目标的一只眼称为注视眼,另一只视轴偏离目标的眼称为斜视眼。

一般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斜视。您可以转移宝宝的视线,减少宝宝盯着看的时间。

4.宝宝不肯迈步走

有的宝宝早早就学会走路了,可是有的宝宝却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让妈妈们担心不已。其实宝宝走路晚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要妈妈了解了这些因素并对症下药,就能够让宝宝早早迈出稳健的步伐。

(1)宝宝走路晚的影响因素

宝宝开始走路的年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开始走路的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正常宝宝走路的年龄为1岁至1岁3个月,个别的宝宝可早到9个月,晚至1岁半或更晚。一般来说,走路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没有合适的走路条件

宝宝学走路的时候正值冬季,衣服穿得太多,行走不便,影响了宝宝的行走锻炼;有的家长为了省事,宝宝快2岁了还穿着纸尿裤,同样的道理,长期穿纸尿裤也会影响到宝宝的走路练习。

②妈妈没有积极训练

在宝宝的动作发育中,家长往往认为动作发育是水到渠成的事,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到时就自然会行走了,因而未给予积极的训练和辅导,因此这些宝宝的翻身、坐、爬等动作也往往晚于同龄的宝宝。

③疾病原因

宝宝患有一定的疾病,如脑发育不全、脑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等。这些宝宝往往同时有神经系统和骨骼形态的异常,如智力、语言、动作发育晚于同龄儿,四肢松软或强直,站姿与其他宝宝不一样等。

(2)妈妈要协助宝宝走路

宝宝放开手自己走的第一步,无疑是最重要的发展里程碑之一,也是大部分的家长们最兴奋期待而永难忘记的场景。但是,在等待这一刻来临前,期待中满怀焦虑之情,亦是颇为煎熬的,尤其当周围朋友们的宝宝在较早年龄时便会走路时,更令有些家长不易释怀。以下我们提出几个重要原则与观念,也教导家长如何协助宝宝走路。

每一位宝宝的发展表现都不相同,每一位都有各自的独特表现,独自走路当然也不例外。当这一天到来时,与宝宝的智能、体能大小以及家长的尽职程度都没有关系。宝宝们不会“故意”晚学会走路,而家长也不能加速宝宝学走路的速度。因此,我们首先提醒的是,不必过于心急,但是要保持密切注意,看宝宝是否有适宜的独自行走的反应表现。

①大部分宝宝在12~14月时学会走路

大多数学者专家都认为,约50%宝宝在11.5个月时可以放手走,而90%可以在14个月时独自行走,而100%都可以在18个月时自行走路。

当然在这长达半年之久的期间当中,宝宝们的表现差异甚大,有的在前一天还是“爬虫类”,隔一天就变成“北京猿人”;有的则虽然早就想放手一搏,但常走一下就跌倒;有的便十分享受已会走的自由与乐趣,老是要大人带他出去走动。

家长们要牢牢记得,这一范围并非金科玉律,因为每一位宝宝仍有其独特发展时程表,只是仍然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范围罢了!只要没有不当的外因阻碍宝宝独自行走,便不必过分担心;但若已过18个月大,还无法独自走路,就应尽快找专家医师们咨询,确认有无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碍因素需予以调整。

②冬天宝宝较晚才学会走路

临床上,我们的确看到冬天宝宝学会走路较晚的现象,远在1975年时,美国儿科医学会杂志中,就有文章指出这一现象,显见东西方的家庭都可能面临同一问题。至于原因何在?经分析探讨,人们已知道走路是一种粗动作发展的表现,与神经系统成熟度及双脚与脊椎的协调功能息息相关,因此冬天成长的宝宝,会表现得较晚行走,并非他们神经系统有问题或发育过慢,而是外界因素,尤其是“天寒地冻”下的衣物束缚所造成。

在高纬度国家,尤其暖气设备不佳的地区,的确家长们不得给宝宝加上厚重的衣物,以免宝宝们遭受风寒之苦;但是,若在我国台湾四季如春的情况下,爸爸们仍是放不下心中壁垒,坚持给宝宝穿厚重的衣物,限制宝宝的发展,便是得不偿失了。

③学步车会使宝宝走路及发展变慢

大部分的有关研究表明学步车会剥夺会走路前幼儿的各项学习发展。一项来自儿童发展与行为杂志的文献指出,针对109位婴儿,区分为有使用学步车及不用等两组,以比较其动作及心智发展情形(在6~15个月)。结果发现,使用学步车组的婴儿,有较慢的坐、爬及走路表现,并且在贝氏量表的动作发展(PDI)及心智发展(MDI)两项指针中,都得分低于未使用学步车组的婴儿。并且这些延迟的效应,与学步车种类、使用时间与频率,都有关联性存在。

我们也要借此郑重呼吁家长们,应给予发展中幼儿足够的空间,以充分表现他们对环境探索的兴趣,使其粗动作、细动作及手眼协调有更好的练习机会,而不该为了大人的方便,而剥夺宝宝的学习机会。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就学步车的安全性而言,在全世界各国,都有伤害及死亡案例的报告,因此此一安全性考量,更不可轻视,仍应使婴儿在带养者目视之下,在一个足够宽广空间中自由爬行、扶着走,再进一步等待独立行走的到来。

(3)宝宝走路晚不一定是缺钙

在日常生活中,一发现宝宝走路晚,家长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宝宝是不是缺钙,认为宝宝是得了软骨病。其实不然,俗称的软骨病在医学上称为佝偻病,它主要是造成骨骼的钙化异常,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行走,所以宝宝走路迟是软骨病引起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导致宝宝走路迟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家长应对自己宝宝的情况做一认真分析,而不要盲目给予治疗,最好的方法还是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4)饮食改善宝宝走路晚

宝宝走路晚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缺钙,这时加强宝宝食物的营养会对宝宝很有帮助。

①善用乳制品入菜

乳制品宝宝不喜欢直接喝,那么把它不露痕迹的加在菜肴里。用低脂奶粉取代面粉,用牛奶取代水,都是妈妈可做的变化。而烹煮过的牛奶,也可减缓过敏者对乳糖的不适。例如,红烧牛腩时,可加入鲜奶增加香味。为奶油白菜调味时,也可以加入牛奶或乳酪。蒸蛋时可用牛奶取代白水,增加滑嫩的口感。偶尔吃比萨或意大利面包时,也别忘了洒上适量的乳酪粉,增加钙质的吸收。

此外,优酪乳也是一种好食材。选择低脂优酪乳,按个人喜好放入不同的生菜沙拉或水果。优酪乳也可加入橄榄油、西红柿酱或醋酸,调成蘸酱吃不同的海鲜或肉类。

②多利用磷酸

许多人都知道,在熬煮骨头汤时,可加入一些醋或柠檬,以加速钙质的溶出。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加醋的熬煮方式,其实很难释出骨头中的钙质,但如果先泡过较强的醋酸(就是市面上所卖的醋),效果也许会比较好。

但另一个方法肯定有效。把洗净或水煮蛋所剥下来的蛋壳,泡在一个小酒杯的醋里,经过几分钟,蛋壳就会慢慢溶解,甚至连一点残渣都没有,这样就可获得1800毫克的钙,十分惊人。如果想再增加它的含钙量,可再放入新的蛋壳溶解。

这样高钙的醋酸可做成许多熟悉的菜肴。例如,吃饺子时爱喝的酸辣汤,也可以用来清蒸鱼,那酸味与甜度绝不输给泰式柠檬蒸鱼。如果是使用高级的醋料,甚至可用来拌寿司饭,卷出各式各样的寿司料理。这样做,全家人都爱吃,会在不知不觉中,吃进很多很多的钙。

③多吃小鱼与海藻食物

以长寿著称的日本人,一如其他的东方国家,牛奶的摄取量并不如西方人多,但他们仍旧能获得足够的钙质,“这得归功于海藻与小鱼类食物”,医学博士川田爱义在《钙质健康法》一书中解释。他建议,把吻仔鱼、金钩虾、条仔鱼、小鱼干或鱼罐头中的沙丁鱼,整个吃下去,营养与钙质尽在其中。

日本人的味噌汤可谓是“长寿汤”,因为汤中的豆腐、小鱼干与海带都含有丰富的钙质,是让人骨头强壮的食物,只有站得起来,才有长寿可言。

除了海带味噌汤,也可以煮煮发菜豆腐羹或紫菜蛋花汤,这些都是中国人熟悉的汤水。如果是外食,只想吃碗简单的汤面,也别放弃吃到钙的机会,像小鱼干拌豆干、海带丝,或凉拌海带芽,都是极佳的海中食物。

④吃零食也能补充钙

用杏仁、小鱼干取代洋芋片,用蒟蒻、芝麻海苔或开心果取代巧克力或可乐,吃零食也能补充钙。

把杏仁和小鱼干放在一起吃是个好办法。因为小鱼干和杏仁都含有丰富的钙,能加倍补充。唯一要注意的是它的钠含量,适量的吃,免得吃进太多的盐。

其他的豆类和种子食物也有丰富的钙质,像黄豆、芝麻、莲子、红枣、黑枣、葡萄干和枸杞子,都能有效提供钙质。

⑤别忘记维生素D

钙质需要维生素D,才能被小肠吸收,经由血液运送到骨头。它最佳的来源是富含脂肪的鱼类,像鳗鱼和鲑鱼,其次是蛋黄与牛奶。在蔬果方面则是香菇。煮香菇前,可先在太阳底下曝晒1~2个小时,就能产生很多的维生素D,再搭配在不同菜肴中,帮助钙的吸收。当然,更快的方法是晒晒太阳。每周3次,(早上10时前或下午4时后)每次晒10~15分钟,就能获得所需要的维生素D。

⑥每天吃一次以下的伙伴食物

每天吃一次用燕麦、糙米、小麦胚芽、小米、玉米、大麦、小麦、荞麦和黑麦煮的粥,便能均衡地吸收到足够锌、镁、铜、锰、硒、维生素B1、维生素E、纤维素和蛋白质,帮助小宝宝健康成长。

⑦提供足够的瓜果蔬菜

每天有足够的瓜果蔬菜提供给宝宝做膳食,尽量少吃任何药物,他的免疫系统便会因不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与宝宝共同成长,并肩负起保护你宝宝一生健康的责任。

贴心小叮咛:

进食牛奶或乳制品是钙质最好的来源,一杯240毫升牛奶就含有270毫克的钙,所以,每天喝1杯牛奶,几乎就能获得一天所需,而且牛奶有适量的维生素D、镁与磷能帮助钙的吸收。因此,能够喝下1杯低脂牛奶,每天持续的喝,当然是最好的。

5.宝宝O形腿

有的宝宝很聪明,学什么都很快,却独独学走路时显得格外笨拙,总也学不会。如果到医院检查,就会发现宝宝可能出现了“O”形腿。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妈妈给他的学步车造成的。只有弄明白学步车对宝宝的危害,妈妈才能够让宝宝远离学步车,从而避免宝宝出现腿部生长异常。

(1)学步车的危害

学步车是宝宝开始练习站立和行走较为常用的一种运动工具。宝宝被放进去以后可以朝着自己想去的方向前进,也可以在车内单独同安装在车内的玩具一起玩,进而可以节省大人不少的精力。从这个度看,学步车对宝宝是有益的。因此只要宝宝在学步车内安安静静地自己玩,自己走,就可以让他在里面呆上半小时。

不过,假如一放进去就不管他,整日让宝宝在里边玩,则对婴儿产生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①使婴儿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

学步车将婴儿固定在其内,使婴儿失去了大运动锻炼的机会。大运动锻炼包括爬、站立、弯腰、行走等,能加强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协调性。如果婴儿处在学爬期,他就得不到爬行锻炼;处在学站、学走的阶段,他就不能独自站立,走路也会迟些。

家长给宝宝用上学步车的时间一般会在他们7个月大左右,而七八个月正是婴儿练习滚、爬的最佳时机。坐上学步车,行动自由被大大地限制了,练习的机会减少了。

学习行走需要眼、手、足的协调。学步车前面的安全大托盘,挡住了宝宝的视线,宝宝看不到自己走动的脚,不了解自己何以走动。学步是需要花“力气”的,但由于有车轮的滑动作用,宝宝不用力就可随车滑动而“行走”,依靠学步车宝宝很容易从坐椅上站起来,缺乏真正的锻炼,自然不利于宝宝学站、练走。

比如,这个时期是宝宝全面掌握爬的关键时期,如果整天在车内不学习爬,则使宝宝失去了很多提高的机会;又如婴儿处在学站、练走的阶段,如果整天在车内,将来走路会推迟,不利于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②易致“X形腿”或“O形腿”

拥有一双如仙鹤般的美腿是每个人的梦想,很多家长恐怕想像不到学步车会毁了这一梦想,并且还会导致婴幼儿的骨骼畸形。

骨科专家指出,学步车的坐垫较高,婴儿只能用脚尖触地滑行,所以前行时,基本是脚尖用力,这就容易使足关节变形,脚后跟外翻,导致扁平足。另外,由于婴儿骨骼中含钙少,胶质较多,骨骼较软,因此过早过多使用学步车,容易出现“X形腿”或“O形腿”。

③影响宝宝智力发育

宝宝一个人在车内左冲、右闯,缺乏与人对话、接触的机会,感觉、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一定限制。研究显示,使用学步车的宝宝智力发育测验的分数低于没有使用过学步车的宝宝。

宝宝1岁前学习爬行,对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他整天呆在学步车中,就会错过1岁前的爬行学习期,容易罹患感觉综合失调症,表现为好动、任性、脾气暴躁、不易与人沟通等,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跳行等。

宝宝是通过接触、抓握、敲敲打打、扔等学习认识物体,自由的探索有助于宝宝智能的发展。学步车限制了宝宝自由的活动,剥夺了宝宝学习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宝宝智力的发育。

④容易受伤

婴儿在车内到处猛冲,很有可能碰到什么地方,导致车翻人倒,如果撞在硬处,就可能使宝宝受伤。

因此,即使宝宝在学步车内,家长也应时时守候在宝宝身边,不要间断各种训练,正确发挥车的作用,绝不能以车代替一切。

(2)宝宝使用学步车的注意事项

①学步车自身的安全

宝宝双手能触摸到的地方必须保持干净,防止“病从口入”;学步车的各部位要坚牢,以防在碰撞过程中发生车体损坏、车轮脱落等事故;高度要适中;车轮不要过滑。

②环境的安全

要为宝宝创造一个练习走路的空间,这一空间与宝宝不应该去的地方应有一障碍物阻挡;地面不要过滑,不要有坡度。因为宝宝的腿已很有劲,速度一快,学步车碰到物体上会伤着宝宝;要把四周带棱的东西拿开,避免学步空间内家具凹进凸出。宝宝手能够到的小物品要拿走,以防宝宝将异物放入嘴里。

③家长自身注意的问题

不要把学步车当成宝宝的“临时保姆”,在宝宝学步期间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要随时保护。宝宝学步的时间不宜过长,这是因为宝宝骨骼中含钙少,胶质多,故骨骼较软,承受力弱,易变形。此外,由于宝宝足弓的小肌肉群发育尚未完善,练步时间长易形成高平足。在宝宝使用学步车的时候,穿着不宜过多。在宝宝排尿后使用,可撤掉尿布,减轻下身负担。

(3)别让学步车耽误了宝宝爬

眼瞅着宝宝能够稳稳当当地单独坐了,不少妈妈就着急买来学步车想让宝宝学走路,却忘了中国有句老话叫“还不会走就想跑”,意为讽刺不打好基础急于求成的人。对于性急的妈妈们,这句话大可以改成“还不会爬就想走”,虽说改动了一个字,但是其中的提示意义却是一样的。现在很多妈妈在宝宝八九个月的时候就给他们买来学步车,认为宝宝已经能坐了,扶着东西也能站一站了,当然可以学走路了,但至于爬,会不会都一样。这种做法对幼小的宝宝来说是有害的。要知道行走是负重运动,当关节肌肉还未达到负重的要求时,过早起步会影响宝宝下肢的发育。

另外,学步车的坐垫较高,小宝宝坐在上面只能用脚尖触地滑行,所以前行时,基本是脚尖用力,这就容易使足关节变形,形成趾外翻,甚至扁平足。另外,由于婴儿骨骼中含钙少,骨骼较软,过早过多使用学步车行走,容易出现“X形腿”或“O形腿”,而长时间坐在学步车中,可能限制儿童许多自主的手、眼、脚的配合动作。因此,月龄在11个月以上的婴儿才可以坐学步车,且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三翻六坐九爬爬”,婴儿1岁前学习爬行,对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贴心小叮咛:

为了宝宝健康成长,一定要在婴儿期及早训练爬行。爬、走路、跌倒、再站起,这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发育的过程,宝宝正是在这种自主运动中学会掌握平衡、增强条件反射、学会思考的。如果用学步车过早地将婴儿固定住,将会使婴儿失去了大肌肉群运动的机会。如果婴儿学爬期得不到爬行锻炼,而处在学站学走的阶段,又未能独站,走路可能不会提前。因为学步是需要力气的,而坐在学步车里的宝宝需要活动时,可借助车轮毫不费力地滑行,缺乏真正的自主锻炼。因此,该爬的时候就让宝宝爬一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