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变脸:天气与气候(地理知识知道点)
7890200000007

第7章 天气概说(7)

先说一说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跟洪水展开斗争的。在传说中夏代以前人们还生存在原始部落,当时有三代领袖:尧、舜、禹。尧把部落领袖的位置传让给舜,舜又传让给禹。舜在位时,夜间有五颗大星出现,看上去像珠子一样连成一串。舜就召来一些长者,请他们断定吉凶。长者们说:“从前在北极之外,又有大海,水浪滔天,把太阳都淹没了。海里有大鱼和巨龙,一吐气整个世界都昏暗了,一摇尾巴三山五岳都晃荡。巨龙上天时,河海的水都被搅得漫出来,这就是要发大水啊!”

这些长者说的没错,从尧在位时就发大水,给人们造成巨大灾难。尧就命令鲧去领导治水。鲧偷了天帝的土来堵埋洪水,结果越堵越厉害,九年也没取得成功。尧下令处死鲧,鲧就在羽渊这个地方溺水而死。

大禹像鲧的儿子叫禹,尧又命禹继续领导治水。到舜当首领以后,禹领着人们冒着寒风,顶着酷暑,年复一年地在地上挖大沟,凿通山川。他汲取了鲧的教训,不再用土掩水,而要用沟渠把水导走。为了凿通龙关山,从几百里外的积石山开始直到龙门要凿出一个大空穴来。禹亲自探察地形,他进入一个大山穴,里面一点光亮也没有,禹就点上火把一步一步地向前探索。这段时间里,他连昼夜都无法分辨。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弄清了地势,凿通了龙门,把河水从这里排泄出去。禹为了致力于治水大业,在丛山峻岭中领着人们一干就是十三年。这期间,他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脚上长了厚厚的老茧,有三次他路过自己的家门,都顾不上回家去看一眼。他的妻子抱着儿子天天站在山头盼他回家,但他不治好洪水决不回家。最后,他终于让黄河水东流入海,把水利工程从陕西一带一直建设到浙江。为人类树立了不向自然力屈服,合理运用规律进行奋斗,使人类在自然力威胁下顺利生存和发展下来。

后人无限感激和怀念禹,在浙江绍兴会稽山下建了纪念他的庙。禹庙旁边有条石船,一丈(约33米)多长,相传是禹乘坐的。庙中还有铁制的鞋底,相传是禹穿用的。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人们在原始诗歌中歌颂禹的功绩,诗中唱道:“大水向东流,这都是禹的功绩。”还有一首诗唱道:“当茫茫的洪水铺天而来时,是禹治理了它,才又露出了地面的土壤。”

绍兴禹庙

直到现在,有些纪念禹的古迹还可以见到。大禹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的人们。

从科学的角度上看,禹是有史记载的人类第一次同洪水搏斗,以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的人,也是人类第一次化水害为水利,运用自然规律治水的人。虽然我们已经无法考证鲧和禹传说的确切性,但这些传说足以证明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争取生存的斗争中逐步摸索和掌握治洪治涝的方法,就已经开始兴建自己的水利设施了。无论是堵掩也好,还是疏浚也好,都是治理水患的最基本方法。今天世界上巨大的防波堤,拦河大坝,都是“堵”的方法的现代发展,而挖运河,疏通河道,又都是“疏”的方法的具体运用。

台风

讲完了我们的祖先和洪水搏斗的故事,我们再来看看影响我国最为严重的风灾——台风。台风大多产生在对流性云团中,因而初生台风附近有块状云团,随着台风的不断加深发展,形成了围绕台风眼区的特有的近于团环形的浓厚云区。

依据台风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气象学家发现发展成熟的台风云系由外向内有:

(1)外螺旋云带。由层积云或浓积云组成,以较小的角度旋向台风内部。

(2)内螺旋云带。一般由数条积雨云或浓积云组成的云带直接卷入台风内部。

(3)云墙。是由高耸的积雨云组成的围绕台风中心的同心圆状云带,云顶高度可达12千米以上,好似一堵高耸的云墙。

(4)台风眼区。因气流下沉,晴空无云。如果低层水汽充沛,逆温层以下也可能产生一些层积云和积云,但垂直发展不盛,云隙较多,台风区内水汽充沛,气流上升强烈,往往能造成大量降水(200~300毫米,甚至更多),降水属阵性,强度很大,主要发生在垂直云墙区以及内螺旋云带区,眼区一般无降水。

那么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热带海洋上的空气因受热而对流上升,四周较冷的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受热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热带低压。在夏秋季节,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相遇时造成扰动产生旋涡。这种扰动与对流作用相辅相成,使已形成的热带低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流动得更快,风速加大,于是就演变成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台风示意图

台风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低空存在一个热带扰动,造成辐合流场,这是热带气旋发展的基础。有广阔的高温洋面,蒸发大量水汽到空中凝结,提供台风形成所需的巨大潜热。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使扰动气流渐变为气旋性旋转的水平涡旋。基本气流的风速垂直切变要小,使潜热不扩散,形成、保持暖心结构及加强对流运动。

什么地方能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呢?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那里气温非常高,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据统计,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有菲律宾以东的海洋、中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区域,因此台风就很容易产生。

产生在海洋上的台风是怎样对中国沿海地区造成影响的呢?这就要从台风的路径说起了。台风路径尽管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在相似形势和条件的影响下,还是有其共同的特征。根据它们的主要特点,可以将西太平洋台风的基本路径概括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为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海面一直向西移动,经中国南海,在华南沿海和海南岛、越南沿海一带登陆。这条路径的台风对中国华南地区影响较大。

第二类为西北移路径:台风自菲律宾以东海面向西北方向移动,横穿中国台湾和台湾海峡,在闽、粤一带登陆;或者穿过琉球群岛,在江、浙沿海登陆。这条路径的台风常常侵袭中国大陆,对华东、华南均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人称之为“登陆型台风路径”。

第三类为转向路径: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海面先向西北方向移动,以后转向东北,呈抛物线状,是最多见的路径。如台风在远海转向,主要袭击日本或在海上消失;如台风在近海转向,大多向东北方向移动,影响朝鲜,但有一小部分在北上的后期会折向西北行,登陆于中国辽鲁沿海。冬季这类台风的转向点很偏南,有可能影响菲律宾和中国台湾一带。

台风移动路径随季节而异。一般说来,夏季台风多属路径第二类,其他季节则多属路径第一和第三类。其中从东向西的西进型路径,自冬至夏是从低纬向高纬慢慢迁移,自夏至冬又返回低纬。据统计,1—4月台风多在10°N以南西移,5—6月多在10°~15°N之间西移,7—8月主要路径显著北移,在15°~25°N之间西移影响中国。9—10月开始南退,多在15°~20°N之间西移,11—12月台风路径南退到10°~15°N之间西移。至于转向台风,各月平均转向点亦随季节变化,自冬至夏很有规律地从低纬向高纬移,盛夏达到最北,而且转向点从东向西移;自夏至冬则转向点从高纬移向低纬,从西移向东。

以上台风路径是多年平均得出的典型路径,反映了台风移动的一般规律。但实际上,在历史上台风从来没有出现过两次完全相同的路径,有些台风甚至会出现打转、摆动、准静止甚至倒退等异常路径。至于南海台风有的还会向西南,或东南方向移动。

天气预报员在预报台风的时候,总说台风“某某”会在未来多长时间内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登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人们给台风起了名字。根据世界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1日起,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对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进行命名,旨在帮助人们对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强警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