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地球的血脉:河流与湖泊(地理知识知道点)
7889700000004

第4章 奔腾不息的江河(4)

鸭绿江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因水色绿似鸭头,这其实是一种讹误,因为鸭绿江水并不是绿色,而是蓝色。“鸭绿”一词产生于隋代,它不是汉语词汇,而是棘鞫语词汇的汉语音译写形式。隋代鸭绿江流域居住着黑水靺鞨族,今天这个民族已发展为满族,其语言也已发展为满语。在满语中,“鸭绿”有两种解释,一是“鲮鱼”,二是“地边”。由于鲮鱼不是鸭绿江特产或盛产,因此不可能以它命名。但鸭绿江确实处于陆地的边缘,是“地边的江”,所以鸭绿江以座落地边而得名。

鸭绿江流域主要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鸭绿江上下游自然条件相差很大,7月份平均气温上游为18℃~22℃,中游为232℃,1月平均气温上游为-17℃~-22℃,中游为-148℃~-159℃,历年12月初至翌年4月中为江面冰封期,不能通航。由于位在丛山之中且离海洋不远,因此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在6~9月,充足的雨水使针叶树和落叶树生长茂盛。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兽类有野猪、狼、虎、豹、熊和狐狸,鸟类有雷鸟、雉鸡等,河中鲤鱼和鳗鱼甚多。

鸭绿江冬季风光鸭绿江流域山地多,森林资源、地下矿藏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都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驰名中外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就出产在这里。沿江一带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沿江可耕地约89万公顷(22万亩),下游的主要作物为水稻,在中、上游山区种植玉米、小米、大豆、大麦、甘薯和蔬菜等农作物,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产区,素有东北的“小江南”之称。鸭绿江水量比较丰富,主要由夏秋降雨补给,春季洪水由积雪融化而成。江水碧绿清澈,游鱼可数,水中含沙量很少。由于冬季水浅和封冻,航运不甚发达,一年之内有4~5个月不能通航,其余时间仅在水丰水库上、下游有少量船只通行。

鸭绿江流经多山地区,河谷狭窄,坡降大,全河总落差达2400米以上,流域内降雨量较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沿江有许多良好的建坝地址和施工场所,开发条件好。鸭绿江的水利资源开发以发电为主,结合防洪灌溉、航运流筏等综合利用。

知识点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是地球上一种最基本的气候型。其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大,受海洋影响小。在大陆性气候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湿度较大;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冬冷夏热,使气温年变化很大,在一天内也有很大的日变化,气温年、日较差都超过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夏至或冬至后不久。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内陆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区。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

红水河

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那红色的土壤,苍翠的高山,陡峻的峡谷,奔腾的激流,还有火红的木棉花,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这美丽的红色土地上,有一条水色红褐的河流在静静地流淌,它就是红水河。

红水河发源于滇东沾益县的马雄山,流至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流成为黔、桂两省区的界河,到贵州望漠县与北盘江汇合后始称为红水河,至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止,全长659千米。在三江口与柳江汇合后则称为黔江,直到桂平,长约123千米。泛指的红水河是从南盘江的支流黄泥河口到桂平,全长1049千米,流域面积19万平方千米。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它的水能资源蕴藏极为丰富。上游南盘江长927千米,总落差为1854米,与北盘江汇合称红水河后,长659千米,落差为254米。红水河的长度虽远不如黄河,但平均水量却是黄河的14倍。红水河不仅水量丰富,而且急滩跌水不断。自天生桥梯级正常蓄水位780米至大藤坝直线天然枯水位2305米,共有落差7565米。尤其是天生桥至纳贡一段145千米,集中落差达181米,天峨附近河段达50米/千米。红水河不仅水量丰富,落差很大而且集中,因此具有修建高库大坝的有利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都很优越,红水河是我国进行水电梯级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红水河风景图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对红水河流域水电资源的调查和开发研究。80年代,红水河水电开发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了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水产等综合利用的开发方针。1981年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通过了《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报告》,提出了南盘江、红水河段分十个梯级进行开发,建设天生桥一级、天生桥二级、平班、龙滩、岸滩、大化、百龙滩、恶滩、桥巩和大藤峡10座水电站,加上南盘江支流黄泥河的鲁布革电站,共11座,总装机容量1313万千瓦,年发电量5329亿千瓦时。

天生桥一级是南盘江、红水河梯级开发的龙头电站。在高峻陡峭急流的峡谷河段,从1991年开工,修筑一座高178米,坝顶长1137米的面板堆石坝。大坝建成后,已形成一座长1275千米,水面176平方千米的山间巨型水库,总蓄水量达1025亿立方米。1994年底,天生桥一级电站实现安全截流。天生桥二级电站是一座低坝长引水隧洞的电站,它利用河湾集中181米的水头引水发电。该电站最艰巨的工程是引水隧洞,从首部引水口至下游发电站,穿过高400米的山体,开凿三条直径为97米和108米,平均长955千米的隧洞。首部重力坝长470米,水库总库容026亿立方米。电站第一台机组已于1992年12月投产发电。岩滩电站坝高110米,坝顶长525米,水库总库容335亿立方米。1985年开工,1987年11月截流,1992年9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94年全部建成。龙滩水电站位于龙滩两岸高山峡谷中,水库总库容2727亿立方米,它是红水河最大的一座梯级电站,也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电站我国修建的第二大水电站。

红水河上的这11座水电站,好比一串璀璨的明珠,当它们全部建成后,将放射出举世瞩目的光彩,对于改善红水河流域的航运灌溉状况,振兴西南经济,解决西南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钱塘江

钱塘江是我国东南沿海一条重要的河流。钱塘江流域人烟稠密,资源富饶,经济发达,为浙江的经济重地。

钱塘江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千米。钱塘江源出何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20世纪80年代,浙江科协14位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专门考察,认为发源于安徽休宁西南山区六股尖的新安江是钱塘江的正源,而发源于安徽休宁青芝埭尖的兰江只不过是钱塘江最大的一条支流而已。

自古以来,钱塘江就以大潮而闻名于世。钱塘江的杭州湾,形状像一只向海张口的大喇叭,外宽内窄,出海处宽达100千米,到了澉浦附近,收缩到20千米左右,西进到海宁盐官附近,就只有3千米宽了。海水起潮,由大喇叭口大量涌入杭州湾,受到向湾内缩窄的地形约束,马上升高。加上钱塘江底在澉浦以上较高,江水较浅,大量潮水涌来时,浪头跑不快,前面的浪头还没有过去,后面的又追上来了。

钱塘潮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与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河床抬高,致使河道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涌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发出轰鸣,出现惊险而壮观的场面。但是,河流入海口是喇叭形的很多,但能形成涌潮的河口却只是少数,钱塘潮能荣幸地列入这少数之中,钱塘江大潮又是为什么?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涌潮的产生还与河流里水流的速度跟潮波的速度比值有关,如果两者的速度相同或相近,势均力敌,就有利于涌潮的产生,如果两者的速度相差很远,虽有喇叭形河口,也不能形成涌潮。还有,河口能形成涌潮,与它处的位置潮差大小有关。由于杭州湾在东海的西岸,而东海的潮差西岸比东岸大。太平洋的潮波由东北进入东海之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移,使西岸潮差大于东岸。杭州湾处在太平洋潮波东来直冲的地方,又是东海西岸潮差最大的方位,得天独厚。所以,各种原因凑在一起,促成了钱塘江涌潮。它和其他潮一样,是海水在月亮和太阳的共同吸引下所产生的。每隔24小时50分钟,海水就发生2次涨潮和2次落潮。潮汐不但能给人带来美感,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能源。利用潮汐涨落所产生的潮差,可以发电。潮差愈大,发电能量愈大。钱塘江的涌潮,景象固然十分壮观,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蕴藏着巨大的动力能源。据估算,钱塘江涌潮的发电量,可以抵得上三门峡水电站的1/2左右。

钱塘江不仅以大潮闻名,它还是杭州的生命之江。杭州位于钱塘江下游北岸,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五代时的吴越国和南宋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它与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和开封并称为我国的六大古都。杭州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景色秀丽,风光旖旎,被誉为“人间天堂”。

灵渠

灵渠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开凿于公元前214年。横亘湘、桂边境的南岭山势散乱,湘江、漓江上源在此相距很近。兴安城附近分水岭为一列土岭,宽300~500米,相对高度20~30米,两河水位相差不到6米。

灵渠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于“人”字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千米(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于现代的船闸,主要建于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据记载,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千米。灵渠的修建,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后,灵渠已被改造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南桥、灵岩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