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低调做人的哲学全集
7885500000005

第5章 给人面子留己面子

许多人可以吃暗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吃不下“面子”亏。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你要是不顾别人的面子行事,总有一天会大吃苦头。因此,有时候就要宁可自己损些颜面,也尽量不让别人下不来台。当你以原有的做人方法走得不那么顺畅时,从“面子”问题上找原因,也许就会走出一条新路来。1.先给别人面子自己才有面子

一般来说,人们都很不情愿接受别人指手划脚的命令,因为这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觉得自己没面子,以致事情走向发令所希望的反面。而若是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将他的思路引导到你的思路上来,让他站到你所搭建的舞台上,往往会更容易达到你的目的。

著名的牧师约翰·古德诺在他的著作《如何把人变成黄金》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多年来,作为消遣,我常常在距家不远的公园散步、骑马,我很喜欢橡树,所以每当我看见小橡树和灌木被不小心引起的火烧死,就非常痛心。这些火不是粗心的吸烟者引起,它们大多是那些到公园里体验土著人生活的游人引起,他们在树下烹饪而烧着了树。火势有时候很猛,需要消防队才能扑灭。

在公园边上有一个布告牌警告说:凡引起火灾的人会受到罚款甚至拘禁。

但是,这个布告竖在一个人们很难看到的地方,儿童更是不能看到它。有一位骑马的警察负责保护公园,但他很不尽职,火仍然常常蔓延。

有一次,我跑到一个警察那里,告诉他有一处着火了,而且蔓延很快,我要求他通知消防队,他却冷淡地回答说,那不是他的事,因为不在他的管辖区域内。我急了,所以从那以后,当我骑马出去的时候,我担任自己委任的“单人委员会”的委员,保护公共场所。最初,我警告那些小孩子,引火可能被拘禁,我用权威的口气,命令他们把火扑灭。如果他们拒绝,我就恫吓他们,要将他们送去警察局——我在发泄我的反感。

结果呢?儿童们当面服从了,满怀反感地服从了。当我消失在山后边时,他们又会重新点火。让火烧得更旺——希望把全部树木烧光。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我慢慢教会自己多掌握一点人际关系的知识,用一点手段,学一点从对方立场看事情的方法。

于是我不再下命令,我骑马到火堆前,开始这样说:

“孩子们,很高兴吧?你们在做什么晚餐?……当我是一个小孩子时,我也喜欢生火玩,到现在还喜欢。但你们知道在这个公园里,点火是很危险的。我知道你们没有恶意,但别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看见你们生火,他们也会生一大堆火,回家的时候也不扑灭,让火在干叶中蔓延,伤害了树木。如果我们再不小心,我们这儿就没有树了。因为生火,你们可能被拘下狱,我当然不愿意干涉你们的快乐,我喜欢看你们玩耍。请你们将树叶耙得离火远些,好不好?在你们离开以前,请你们小心用土将火盖起来,好不好?下次你们再玩时,请你们在那边沙堆上生火,好不好?那里不会有危险……多谢,孩子们,祝你们快乐!”

这种说法产生的效果有多大!

它让儿童们乐意合作,没有怨恨,没有反感。他们没有被强制服从命令,他们觉得好,我也觉得好。因为我考虑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要的是生火玩,而我达到了我的目的——不发生火灾,不毁坏树木。

明天,也许你会劝说别人做些什么事情。在你开口之前,先停下来问自己:“我如何使他心甘情愿地做这件事呢?”这个问题,也许可以使我们不至于冒失地、毫无结果地去跟别人谈论我们的愿望。

如果我们托人办事——借别人出面出力去做成我们筹划的事——这种策略肯定是应该首先考虑的:以对方的眼光和情感作为切入角度,通过给人面子的方式,引导他“变成”自己,这样,他自然会乐意爽快地“替”你把事情办好。

2.用面子引导别人的思路

做事要想有一个好的结果,面子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你可以顺着别人的思路来,以之作为促成思路逐步接近的前提。

罗斯福做纽约州长的时候,完成了一项项特殊事业。他与其他政治首脑们感情并不好,但他却能推行他们最不喜欢的改革。

他是如何做的呢?

当有重要位置需要补缺的时候,罗斯福请政治首脑们推荐。

“最初,”罗斯福说,“他们会推荐一个能力很差的人选,一个需要‘照顾’的那种人。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我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公众不会同意。

“然后,他们向我提出另一个工作不主动的候选人,是来混差事的那种人。这个人工作没有失误,但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政绩,我就告诉他们,这个人也不能满足公众的期望,我请他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这个位置的人。

“他们的第三个提议是一个差不多够格的人,但也不十分合适。

“于是我感谢他们,请他们再试一次。他们这时就提出了我自己选中的那个人。我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然后我说就任命这个人吧。我让他们得到了推荐人选的功劳……我请他们帮我做这些事,为的是使他们愉快,现在轮到他们使我愉快了。”

他们真的这样做了。

他们赞成各种改革,如公民服役案、免税案等等,这使罗斯福工作起来很愉快。

当罗斯福任命重要人员时,他使首脑们真正地感觉到了,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候选人,那个任命是他们最早提出的,这让他们感觉到了莫大的面子。

再看看艾登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艾登·博格基尼是美国著名的音乐经纪人之一。他曾做过许多世界著名演唱家的经纪人,并且十分成功。

众所周知,明星是最难相处的,由于舆论和社会的吹捧,他们的身价十分高。这从客观上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孤傲、不可一世的气质。他们那种不合作的态度时常令一些音乐经纪人十分头痛。

卡尼斯·基尔勃格是美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明星,他那浑厚、激昂的声音赢得了众人的青睐。但就是这种青睐,使他养成了一种坏脾气。但是,艾登·博格基尼却成功地做了他的音乐经纪人达5年之久。说到其中奥妙,艾登·博格基尼谈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

一次演出的头天晚上,卡尼斯·基尔勃格在与朋友的聚会上不小心吃了一点辣椒。结果可想而知。万幸的是及时采取了措施,还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但是当天下午4点,卡尼斯·基尔勃格打电话给艾登·博格基尼,说他的嗓子又痛了起来,无法演出。

这下急坏了博格基尼,他立刻赶到了基尔勃格的住所,询问他的情况。他十分明智,没有提当天晚上的事,只是叮嘱他好好休息。

下午6点,博格基尼又来询问了一次,基尔勃格看起来仍十分难受,博格基尼只好压住焦急的情绪,安慰了他几句。

晚上7点,仍不见好转,博格基尼对基尔勃格说:

“既然你仍不能进入状态,那就只好取消这次演出了,虽然这会使你少收入几千美元,但这比起你的荣誉来,算不了什么。”就在博格基尼准备驱车前往纽约歌剧院,打算取消这次演出时,基尔勃格终于打电话来了,并表示愿意参加当天晚上的演出。因为,他觉得如果不这样做,就对不起博格基尼,是博格基尼的慰藉使他恢复了状态。

在这两个故事中,罗斯福和博格基尼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顺着对方的意图,晓以利害,这样就使他们自觉地回到罗斯福和博格基尼的“圈套”里来了。所以说,这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策划手段,既达到目的,又不露痕迹。

对于推销员来说,应该把顾客推到台前,而自己应隐身幕后。因为如果把产品和顾客自身的风光感受联系在一起,他们就乐于接受了,这种手段无疑会大大提高业绩。这就是“面子”的功效。

同样的道理,做人也应如此,顺着别人的思路来,往往能在交往中无阻无碍,办事时顺顺利利。这时候,即使你不要它也会主动地往你身上贴。

3.给别人露脸的机会

有时候事情到了一定的关口,必须有人出面“迎风而立”,这时候聪明的主事者往往会耍出手段,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充大头、撑台面、冒风险,而他自己却毫发无伤地捞好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明的“要面子”的手段。

三国枭雄曹操在发迹称霸的过程中,也玩了几手漂亮的幕后策划戏。他在群雄并起、危机四伏中,把别人捧上前台,自己在幕后操纵,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曹操刺董卓失败,马上逃离洛阳,回去整合兵马,会同袁术、袁绍、孔融、马腾、孙坚等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在这些力量中,曹操拥有较强的实力,且作为发起人,理应以他为盟主,但他却主动谦让,把盟主位置让给袁绍。并说什么“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其实他正是看穿了袁绍贪图虚荣和实力较弱的缺点,既让他作出头鸟,又可以使自己把握实权。果然袁绍心中大喜,心甘情愿地当了冤大头,结果在群雄逐鹿中四面受敌,力量慢慢削弱,最后终于被曹操吃掉了。

曹操这套阴谋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借力克力,借势灭势;二是可以暗中操纵,混水摸鱼,得渔翁之利。通过这次与十七路诸侯的合作,曹操几乎全部摸清了他们的底细,而对方则不知他的深浅。等到公孙瓒、孙坚等人看出他的野心时为时已晚。更何况此时曹操又玩了一手更高明的手段。

曹操杀入洛阳、消灭董卓力量后,便把汉献帝挟持到自己的地盘许昌“供”起来。这一招更高明,他把汉献帝当成皮影,而自己则是耍皮影的。由于汉献帝的名头,诸侯都不敢对曹操轻举妄动,而曹操更是拉大旗作虎皮,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为大丞相,实则以天子名义对诸侯们指手画脚。曹操的这一招,可谓把幕后操纵演绎到了极致。曹操后来的不断壮大,四方贤士猛将皆来投靠,不能不说与此有很大关系。

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中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他就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

李渊西行入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的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一方面主力部队袭奔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廷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两个危险却是不可掉以轻心的,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十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有可能由此一蹶不振,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

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来到了唐营。李渊看了回信后,口里说了声“狂妄之极”,心里却踏实多了。

原来,李密自恃兵强,欲为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大有称孤道寡的野心。他在信中实际上是在劝说李渊听从他的领导,并要求李渊速作表态。

李密拥有洛口要隘,附近的仓容中粮帛丰盈,控制着河南大部。向东可以阻击或突袭在江苏的隋炀帝,向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取已被李渊视之为发家基地的关中。因此,李渊虽知李密过于狂妄,但人家有狂妄的资本。

为了解除西进途中的后两种危险,同时化敌为友,借李密的大军把隋炀帝企图夺回长安的精兵主力截杀在河南境内,李渊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决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渊回信道:“当今能称皇为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年纪大了,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了,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须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

李世民看了信说:“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无东顾之忧了。”果然,李密得信之后,十分高兴。

李渊投李密之好,把他当成台面人物,使得他不再对自己防范,不仅避免了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李密中了李渊之计,十分信任李渊,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攻伐行为,专力与隋朝主力决斗。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2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为最有实力的人,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李渊的手段虽不如曹操精细,但也深得其精髓。他利用李密的弱点,吹捧一番,便把李密送上了热闹却危险的舞台,而自己则不露行迹,等到前台的戏一结束,他便出来收拾摊子,凭空占下大大的好处。李密的失误,在于他把指挥棒轻易地交给了李渊,自己粉墨登场做起了悲剧角色的演员——“出头鸟”。

无论是曹操对于袁绍、汉献帝,还是李渊对于李密,用的都是让对方当出头鸟,而自己在幕后掌权策划的手段。这种看似“风光”、“有面子”的“出头鸟”,处于风口浪尖上得到的不外是明枪暗箭、嫉恨攻击,成为众矢之的。而幕后的操纵者不但安全无恙,而且坐收渔利,成为最大的也是最后的赢家。这也正是从结果与从过程中要面子的不同结局。

4死要面子活受罪

责怪别人,逼迫别人认错,或者损害别人的脸面,这些都是在做人处世中要不得的。而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也是做人所必不可少的。所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自己犯了错误,应勇于承认,而且越快越好。因为这是一种保住脸面的策略。一味硬撑着,只会死要面子活受罪,到头来后悔不迭。

有一位退休的机械工程师,他对事情是否做到精确无误的程度的关心,甚于关心自己的事业是否成功。他认为一个被他人揪出错误的人就活像个笨蛋一样,无论错误是因为不准确的测量也好,观测的角度不对也好,是错误的结论,还是无效的评估,这些对他来讲都一样。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你不可以在别人面前丢脸。”事实上,只要是人皆会出错,这位工程师也不例外,为了保全面子,即使他心里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也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装出一副自己没有错的样子。更为可笑的是,他对不知道的事情也会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当然很受不了他这一点,为此,这位工程师失去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尊敬。

当然,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对的。当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时,我们会感到特别高兴。当老师对学生说你答对了的时候,学生会觉得骄傲和快乐。相反地,如果老师说“你答错了!你没有通过考试”,那么学生就会因此害怕自己又答错,反而会答错得更多。但大多数人都应该知道,在人们所做的事情中,很少有人能说哪些事情是百分之百正确或百分之百错误的。然而,不管是在学校也好、公司也好,还是从事政治活动或是在运动场上,我们所有的社会系统都只能容忍我们做出正确的事情。结果很多人都在充满防御的心理下长大,而且学会掩饰自己的错误。还有一种人,他们在被揪出错误之后,因为害怕再犯错,干脆就什么事情也不做。他们会变得既紧张又有抵触的心理。

当然,如果采取相反的态度,即对任何事情,都认定我对你错,这也是不明智的。俗话讲得好:“或许你会因此而赢得某次战役,可是你最后可能会输掉整场战争。”有些人不仅坚持认定自己无时无刻都对,而且他们在辩赢了之后,还会对别人幸灾乐祸,自我吹嘘一番。这种人是典型的令人无法忍受的,而且像前面所说的那位工程师一样,他的为人和装出什么都懂的样子,只会让别人讨厌而已。

对这些人我们要奉劝:与其装出一副自己什么都对、洋洋得意的样子,倒不如做错事情的时候勇敢承认比较明智一些,如果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人在你做错事情的时候贬抑你,你内心应清醒地明白这个人的心理大概是有些问题。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斩钉截铁地说自己对,并常常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人,人们也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的。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的婚姻处于摇摇欲坠的状况。推究原因,总不外乎是先生和太太各持己见,坚持自己是对的缘故。如果他们能证明对方不对的话,往往会得理不饶人。这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增进夫妻间彼此的爱和关怀,相反却会使彼此之间充满了竞争和抵御的气氛,最终导致离异。

要解决这些危机,关键之处在于:我们必须了解每个人都会出错的道理。当你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要为了装出一副对的样子而掩饰自己的过错。事实上,意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常常会对自己有所助益。这种举动不仅能使你从错误中学到教训,而且别人也会觉得你很会做人,从而会更信赖你。

“我很抱歉!”“我疏忽了!”“我错了!”诚实地承认自己的过错,不仅不会使你看来像个笨蛋一样,反而还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否认或掩饰自己犯下的过错,会妨碍自己人格的成长。

不懂还要装懂是不明智的。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要从错误中学到教训。

犯错能使自己获得成长的机会,它不是愚笨或无能的象征,装出一副自己什么都对、什么都懂的样子,通常会让自己失去友谊和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掩饰错误、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不仅会显露出自己的无知,而且还可能使自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5.千万不要揭人短

人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一直祥光罩身。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太光彩的过去,或者有身体或性格上的缺陷,而这些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短处。每个人的短处都是不愿意让人知道的。所以,与人相处时,即便是为了对方或为了大局而必须指出对方的缺点错误时,也要讲究正确的方法策略,否则不仅达不到本来的目的,还可能会惹下麻烦。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亲戚朋友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份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着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他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那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便下令把他杀了。

这位穷朋友犯了“揭短”的致命错误,尤其揭短的对象是已贵为天子又极要面子的朱元璋,他的人头落地也就不奇怪了。这个故事虽是个戏说,但讲的道理没错,那就是无论对象是谁,口无遮拦都是要不得的。即便当时没危险,但是你给对方心里结下疙瘩,终究没什么好处。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在为人处世中尽量不揭人之短呢?下面这几条意见也许会对你有所助益:

第一,必须通晓对方,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难免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第二,要善于择善弃恶。在为人处世中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又有谁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有人拿这些不光彩的问题来做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第三,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尤其注意不要在对方下属或家属面前批评对方。

第四,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而在现实为人处世中,我们周围许多人说话往往太直接,结果好心办了坏事。

此外,许多情况下,在为人处世中经常有人是“常有理不见得会说话”,自己在理却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所以,要想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儿上,除了不揭人短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避人所忌”。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应该特别注意:

第一,忌涉及别人的隐私。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愿公开的秘密。尊重别人的隐私,是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现。所以,当你与别人交谈时,切勿鲁莽地随意提及别人的隐私,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你遵循了人际交往的“礼貌原则”,便会乐意跟你交谈和交往。反之,假如你不顾别人保留隐私的心理需要,盲目触及“雷区”,不仅会影响彼此之间谈话的效果,而且别人还会对你产生不良印象,进而损害人际关系。比如,别人的恋爱、婚姻正遭遇某种挫折,而且又不愿向旁人透露时,你若在交谈中一味地刨根问底,肯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第二,忌提及别人的伤感事。与别人谈话,要留意别人的情绪,话题不要随意触及对方的“情感禁区”。比如,当你的交谈对象正遇到某种打击,情绪沮丧低落时,你与之交谈,对方又不愿主动提及伤感的事,就最好躲避这类话题,以免使对方再度陷入“情感沼泽”,进而影响彼此间的继续交往和友谊。

第三,忌提及别人的尴尬事。当别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时,你若与之交谈,最好不要主动引出这一有可能令对方尴尬的话题。比如,别人正遇上升学考试不及格抑或提拔升迁没能如愿或某项奋斗目标未获预期的成功等等,你若不顾别人的感受而主动问及此事,那么,你的交谈对象就会因此而陷入尴尬,进而对你的谈话产生排斥心理。

与人说话如同走路,必须注意不能踩进“陷阱”。不然,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引起争端纠纷,自己的脸上也不会增光添彩。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首先记住这一条:不揭人之短,给对方面子。必须学会设身处地想一下,别由着自己的性子和习惯,学会换一种面孔做人。这样才能和和气气,皆大欢喜。

6.不要逼别人认错

有一位哲人曾说,只有死人不会犯错误。可见只要活着,说话、办事就难免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人的心理本能是不愿意承认错误的,因为这毕竟是件不愉快的事情,会伤面子,脸上挂不住,况且还有可能要去承担某种因此带来的责任。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许多时候,逼别人认错是种不会做人的做法,因为这样做无疑要伤及别人的面子,对于自己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既然乐意认错的人如此之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少和别人争辩,因为争辩的目的常常是想显出别人是错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手法,是把一种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下。你不要小看这拖延的措施,它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功效,那就是让别人有机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大多数人在感觉事情未能解决时,总要自己花点时间来想一想,如果错误确属自己,那么下一次就要有所纠正,即使他口头没有承认错误。但这是不需要的,因为我们不一定要听见别人念念有词地说:“我错了,我错了。”

有一位英国商人是某大公司经理,这家公司下面有很多代理商,他们常常写信向他投诉种种有关代理商与代理商之间的待遇不公平的事,要求公司方面解释,他的应付方法是把信塞进一个写着“待办”字样的文件柜去。他说:“按理我应该立刻予以答复,但我想起,如果答复就等于和他争辩,争辩的结果不外是对人说‘你错了’,这样不如索性暂时不理。”

事情的最后结果如何?他笑答:“我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待办’的信拿出来看看,又放回文件柜去,其中大部分的信在我第二次拿来看时,信里所谈的问题都已成为过去或已无需答辩了。”

有一位社交专家说:应酬的最高效果,是你绝不使用任何强制手段而使对方照着你的意思去做。对于完全出于自愿,比你要别人怎么怎么做的效果要好得多。

自然,那些专门要别人“怎么怎么做”的人会提出抗议说:“我不是有意向别人唠叨,而是对方实在是个蠢才,如果不清楚讲明要怎么怎么做,对方就不能领悟。”

请注意,这正是你做人的弱点,而不是长处,应该马上改变你的这种风格。

查尔斯·史考勃有一次经过他的钢铁厂。当时是中午休息时间,他看到几个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的头上,正好有一块大招牌,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严禁吸烟”。如果史考勃指着那块牌子对他们说:“难道你们都是文盲吗?!”这样显然只会招致工人对他的逆反和憎恶。

史考勃没有那样做,相反,他朝那些人走去,友好地递给他们几根雪茄,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抽掉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了。”吸烟的人这时才知道自己违犯了规定,于是,便一个个把烟头掐灭;同时对史考勃产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因为史考勃没有简单地斥责他们,而是使用了充满人情味的、使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这样的人,谁不乐于和他共事呢?

你逼迫别人认了错,可能会得到一时之快,殊不知,这种违背其内心意愿的做法不仅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使事情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还会在对方心中积下怨恨。如果这种事发生多了,你应该明白“怨恨”会转化成什么。

7.责怪是捅破别人“面子”的尖刺

逼别人认错是愚蠢的,责怪别人更是下策。因为错误已经犯下了,责怪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产生抵触情绪,并拼命辩解自己的“错误”是“正确”的。同时,责怪也是危险的,因为它更直接地伤害了一个人的自尊,严重挫伤了他的面子。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一项实验发现:在训练动物时,奖赏要比惩罚更能使动物熟练新的动作技巧并能记住它所学的。在以后的研究中,他把人作为研究对象,他发现奖赏能让人少犯错误,而指责和惩罚只能招致怨恨和不和。

卡耐基从斯金纳那里学到了这个道理,他请教了辛辛那提监狱的监狱长,那位监狱长告诉他说:“在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一个人认为他是犯人,他们总是认为他们是正常的没有犯罪的人,就像你我一样。你跟他们谈话,他们会告诉你为什么他们的手会不得不拿起枪去杀人,为什么他们的手在保险柜的密码锁面前会那样的灵敏。他们的说法很合理,你会认为他们的逻辑成立,可你却知道一点,他们犯了罪,他们是坏人。”

卡耐基听了这番话以后,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人在犯了错误以后会责备自己,而总是找各种理由加以辩解,那辩解的言词能把自己说服。当别人指责他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地辩解,辩解不成功时,他就会带着怨气和怒火对待别人。

“西奥多·罗斯福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卡耐基说,“当1908年西奥多辞去总统职务时,他表示要支持塔夫脱竞选总统,可是后来他却指责塔夫脱是保守主义者,并表示要参加竞选。在竞选中,由于西奥多·罗斯福的参加,塔夫脱只赢得了两个州的选票。塔夫脱在竞选中失败了,可他并没有接受西奥多·罗斯福的指责,反而为自己辩解。最后塔夫脱含着眼泪说:‘我看不出来,我应该做的和我能够做的有什么区别。’”

“在别人有错误的时候,”卡耐基说,“责怪他没有什么用,只是会招致怨恨而已。我在30年前就懂得了责怪人是一种愚蠢的举动。克服我自己的局限性就已经够麻烦的了,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上帝没有恰当地把天资分配均匀而烦恼。可有的人就是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人犯了不管多大的错,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他都不愿意责怪自己。所以面对别人的错误,你可以恼怒,也可以不愉快,但你应该想想,这对你的处理问题有什么帮助?你不妨平心静气地帮他分析、帮他解决,并给他以勇气和信心,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你完全可以帮助他。”

他还以此举了个例子:

约翰·史达尔是俄荷拉马州一家建筑公司的安全检查员,他的任务是督促工人们注意安全事项。

可是史达尔却发现不少人违反规定,在施工时不戴安全帽。每次遇到这类情况,他都会走近劝说一番,可是等他一转身,那些工人们又解下了安全帽。

这使史达尔非常恼火,他想找几个工人大骂他们一通,可是转念一想,责怪他们又有什么用?可能当面他们会勉强听从,可是事后他们还会恢复原样。

史达尔想了个办法。当他再发现工人违反规定不戴安全帽时,他就走过去问是不是安全帽戴着不合适,如果不合适,他会通知安全保卫部加以调换。

然后他用轻松的语调向工人们讲解了施工时戴安全帽的必要性,并且还建议工人们不要摘下安全帽,那样可能会因一点点小的事故而造成头部的损伤。

史达尔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可是这次工人们都听从了,因为他们觉得史达尔没有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在真心诚意地替他们着想,所以他们都再也不违反安全规定了。

或许相对于“面子问题”来说,外国人更注重的是实际问题的解决。当然,在中国,你即使有做事的心意,也要首先注意:不要随便去责怪别人,你内心的想法不要表现在脸上,学会以一种让人能欣然接受的面孔示人。给别人留面子,也给事情的进展留下了空间。

8.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是感情动物、血肉之躯,难免都会有头脑发热、情感冲动的时候。这种“激情犯错”只要不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从情理上来说是可以原谅的。犯这种错误的人,未必不是贤人、不是能人,你只要宽容了他们,不加追究,保全了他们的尊严脸面,由此而来的激励和感恩之情会使他们更加效力,发挥更大的力量和作用。

春秋时,楚庄王励精图治,国富民强,手下战将众多,个个都肯为他卖命。楚庄王也极力笼络这批战将,经常宴请他们。

一天,楚庄王又大宴众将。君臣喝得极其痛快,天色渐晚,庄王命点上蜡烛继续喝酒,又让自己的宠姬出来向众将劝酒。突然间,一阵狂风吹过,把厅堂里的灯烛全部吹灭,四周一片漆黑,猛然间,庄王听见劝酒的爱姬尖叫一声,庄王忙问何事。宠姬在黑暗中摸过来,附在庄王耳边哭诉:灯一灭,有位将军不逊,将手伸向妾身来抓摸,已被我偷偷拔取了他的盔缨,请大王查找无盔缨之人,重重治罪,为妾出气。

庄王闻听,心中勃然大怒,自己对众将这般宠爱,竟有人戏弄我的爱姬,真乃无礼之极!定要查出此人,杀一儆百!他刚要下令点灯查找,但又转念:这帮战将都是曾为我流过血、卖过命的,我若为了这点小事杀人,其他战将定会寒心,以后谁还会真心诚意地为我卖命呢?失去这批战将,我将凭什么称霸中原呢?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是放过这等小事,收买人心要紧。主意已定,他低声劝宠姬道:“卿且去后堂休息,我定查出此人为你出气。”

等那宠姬离开厅堂,庄王便下令说:“今日玩得甚是尽兴,大家都把盔缨拔下来,喝个痛快。”大家在黑暗中都不知原委,不明白大王为何让大家拔下盔缨。但既然大王有令,就只好照办了。那位肇事的将军在酒醉之中闯下大祸,听到庄王宠姬尖叫,才吓醒了酒,心想这次必死无疑。等庄王命令大家拔盔缨时,他伸手一摸,盔缨早已没有了,才明白庄王的用心。等大家都拔去盔缨,庄王才下令点上灯烛,继续畅饮。肇事的战将暗中望着庄王,下定了效死的决心。

自此以后,每逢战斗,都有一位冲锋陷阵、拼命地出击作战的战将,楚庄王细细查问,才知道他就是那位被宠姬拔掉盔缨的人。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相孟尝君,门下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爱妃私通,早已为外人发觉。有人劝孟尝君杀了那个门客,孟尝君听后笑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异性相见,互相悦其貌,这是人之常情呀!此事以后不要再提了。”

过了近一年,一天,孟尝君特意将那个与自己妃子私通的门客召来,对他说:“你与我相交已非一日,但没有能封到大官,而给你小官你又不要。我与卫国国君的关系甚笃,现在,我给你足够的车、马、布帛、珍玩,希望你从此以后,能跟随卫国国君认真办事。”

那个门客本来就做贼心虚,听孟尝君召唤他,以为这下大祸临头了,想不到孟尝君给他这样一份美差,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是深深地、怀着无限敬意地为孟尝君行了个大礼。

那个门客到了卫国后,卫国国君见是老朋友孟尝君举荐过来的人,对他也就十分器重。

没过多久,齐国和卫国关系开始恶化,卫国国君想联合天下诸侯军队共同攻打齐国。那个门客听到这一消息后,忙对卫国国君说:“孟尝君宽仁大德,不计臣过。我也曾听说过齐卫两国先君曾经刑马杀羊,歃血为盟,相约齐卫后世永无攻伐。现在,国君您要联合天下之兵以攻齐,是有悖先王之约而欺孟尝君啊!希望您能放弃攻打齐国的主张;如果大王不听我的劝告,认为我是一个不仁不义之人,那我立时撞死在国君您的面前。”话刚说完那个门客就准备自戕,卫国国君赶忙制止,并答应不再联合诸侯军队攻打齐国了。就这样,齐国避免了一场灾难。

消息传到齐国后,人人都夸孟尝君可谓善为人事,当初不杀门客,如今门客为国家建下了奇功。

汉文帝时,袁盎曾做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的一个从使与他的一个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泄露出去,也没有责怪那个从使。有人却说了一些话吓唬那个从使,说袁盎要治那个人的死罪等等,结果把那个从使吓跑了。袁盎知道后,亲自去把那个从使追回来,对他说:“男子汉做事要顶天立地,既然你这么喜欢她,我可以成全你们。”于是便将那个侍妾赐给了从使,待他也仍像从前一样。

到了汉景帝时,袁盎到朝廷中担任太常要职,后又奉汉景帝之命任职吴国。当时,吴王刘濞正在谋划反叛朝廷,决定先将朝廷命官袁盎给杀掉,就暗中派了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袁盎本人却毫无觉察,情况十分危险。

在这五百人的包围队伍中,恰好有一位就是当年袁盎门下的从使,此人现已任校尉司马一职。他知道袁盎情势十分危险,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心想,这正是报答袁盎的好机会。兵临城下,如何营救恩人?那个从使灵机一动,派人去买来二百坛好酒,请五百个兵卒开怀畅饮,并说道:“大伙好好喝个痛快,那袁盎老头现在已是瓮中之鳖,跑不掉了!”士兵们一个个酒瘾发作,喝得酩酊大醉,东倒西歪,于是成了五百个醉鬼。

当天夜晚,那个从使悄悄来到袁盎卧室,将他唤醒,对他说:“大人,你赶快走吧,天一亮吴王就要将你斩首了。”

袁盎揉了揉昏花的老眼,忙问他:“壮士,你为什么要救我?”原来当年的从使现在已穿上了校尉司马服,加之又过去了多少年,在昏暗的灯光下,袁盎仓促之间,根本认不出当年的他了。

校尉司马对袁盎说:“大人,我就是以前那个偷了你的侍妾的从使呀!”

袁盎大悟,在那位校尉司马的掩护下,他连夜逃离了吴国,摆脱了险境。

历史上这些宽以待人、懂得脸面之道之人,不是成就了大业,就是在关键时刻得到了避祸全身。可见脸面尊严在为人处世、成就前途中的重要性。毛泽东有一句著名的话:“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人改正错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对犯错误的不应总是凶狠责罚,而应换一种态度和面孔,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9.戳人脸面惹大祸

有时,看似不经意的言行却会让人颜面尽失或者后果会更严重。遇到心胸开阔一点的,他只是内心不快而已,或许不会有什么极端的行动;而若是心胸狭窄之人,他心中就会产生怨恨,而这种怨恨极有可能会转化为报复行动。这种因“小事”而惹大祸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战国时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就此怀恨在心,后来偷偷跑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往国外。他逃跑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戈一直跟随他,便问:“事到如今,你们为什么还跟着我?”那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与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我们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无论有任何事变,我们都必须竭尽全力,要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结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忠诚的勇士。”

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恼羞成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犹可补偿,而心灵受到伤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身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可是却会因为某句无意的话伤害到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可能因此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中山国王因“一杯羹”而失国的故事,对我们应该有深刻的启示。

《韩非子·内储说》载有一个故事。有一次,齐中大夫夷射在王宫里参加酒宴,喝得酩酊大醉,靠在回廊门上。有一个仆人刖跪请求说:“把您喝剩下的酒赐我一点可好?”夷射对他叱骂:“滚一边去,下贱的仆人也敢向贵人要酒喝!”刖跪急忙跑开了。等夷射走后,刖跪就在回廊门处洒了点水,好像有人撒了尿一样。第二天,齐王出廊门看到了,问:“是谁在这里撒尿?”刖跪回答说:“我没看到,不过昨天中大夫夷射在这儿站了一会儿。”当时,在宫内有这种不规矩的行为是要受重罚的,齐王因此把夷射处以死刑。

刖跪因为夷射羞辱了他而怀恨在心,因此设计陷害。而酒醉中的夷射恐怕一直到死也没搞清楚自己的杀身之祸竟是因为得罪了一个自认为无关紧要的“下贱的仆人”。而正是这个“下贱的仆人”认为他自己的“面子问题”是件大事,丢了面子就要强烈报复,因而使夷射身首异处。

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在上朝的时候,食指突然动了起来。他便开玩笑似的对其他大臣说:我的食指一动,就能尝到非同一般的美味。这话让国君郑灵公听见了。正巧楚国献给了灵公一个特别大的鳖,灵公准备用它来大宴群臣,结果听到子公的话,在鳖宴上就故意不给他分鳖肉。子公羞愤交加,就径直走到烹鳖的大鼎前,把食指伸到汤里捞肉。这就让灵公十分不好看,结果双方都感到丢了面子,只好翻脸,灵公欲杀子公,而子公抢先发动政变,杀死了灵公,并以“灵”给他作谥号。“灵”的意思就是“乱而砂损”,十分不佳,这足以让灵公永远没有面子了。

这种君臣之间为面子而起的争斗近乎玩笑,但不能不看到,“面子问题”正是这种倾国覆权的重大事件的“导演”,并且在事件结束之后还以近乎残忍的喜剧式调侃拉上帷幕。可见,在中国,面子问题有时甚至能压倒一切,引发杀身之祸、亡国之灾。

10.愈是大事面子问题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偶尔说错话、办错事,那最多是伤了和气、得罪某个人的问题,而且也有机会补救。但在大事——比如军事、外交等来不得半点马虎的事情,一旦犯下关乎交往礼节、面子尊严上的错误,那可就非同小可了。

公元前592年,晋景公派大夫谷克访问齐国和鲁国。谷克与鲁国的大使相约访问齐国,走在齐国的边界上,又遇到卫国的使臣孙良夫,曹国的使臣公子首,他们也是准备上齐国去的,于是四国的使臣结队而行,来到齐国见齐顷公。齐顷公见了他们差点笑出声音来。办完了公事,齐顷公请他们第二天去后花园参加宴会。

齐顷公回到宫里见了母亲萧太夫人,忍不住就笑了。太夫人问他有什么值得笑的事情。齐顷公说:“今天晋、鲁、卫、曹四国的大夫一块儿来访问,本来就够巧了,那晋国的大夫谷克瞎了一只眼睛,只有用另一只眼睛看东西;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永远用不着梳头,他的脑瓜顶又光又滑;卫国的大夫孙良夫的两条腿,一条长,一条短;曹国的大夫公子首罗锅着腰。他们一个独眼龙,一个秃葫芦,一个瘸子,一个罗锅儿,不约而同地到了这儿,真有意思。”萧太夫人说:“真有这种凑巧的事吗?明天我可要看看。”

齐顷公连年侵略附近的小国,一心想做东方的霸主。以前齐顷公就怕西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后来晋国在必城把楚国打败了,齐国又跟楚国订了盟约,他还怕谁?他这回成心跟这四国的使臣开个玩笑,看他们服不服,也算是试探试探他们对齐国的态度。

第二天,齐顷公特意挑了四个人招待这四个大夫,陪他们上后花园来。招待一只眼谷克的也是个一只眼,招待秃子季孙行父的也是个秃子,招待瘸子孙良夫的也是个瘸子,招待罗锅儿公子首的也是个罗锅儿。萧太夫人在楼台上瞧见一只眼、秃子、瘸子、罗锅儿,双双对对地走过来,不由得哈哈大笑。旁边的宫女们也都跟着笑起来。谷克他们起初瞧见那些执礼的人也都带点儿残疾,还以为是凑巧的事,倒没十分介意,一听见楼上的笑声,才知道是齐顷公成心戏弄他们,非常生气。

他们从后花园出来以后,一打听在楼上笑他们的是国母萧太夫人,更冒火了。三个国家的大夫对谷克说:“我们好心好意地来访问,他竟成心耍弄我们,真是岂有此理!”谷克说:“我们受了这种欺负,要不想办法报复,也算不得大丈夫了!”于是,四国大夫就对天发誓,决心报仇。

公元前589年,谷克带着晋国的军队,鲁国季孙行父、卫国孙良夫、曹国公子首各自带领着兵车汇合,向齐国进军。

四国的军队与齐顷公的军队在鞍地作战,晋国的谷克带着军队打得很顽强,齐顷公在华山被晋军团团围住。齐顷公换上了齐国将军逢丑父的衣服,逢丑父装扮成齐顷公,齐顷公才得以脱身。这一仗齐国大败,终于归顺了晋国,还把侵占鲁国和卫国的土地退还了他们。

自古以来,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总是十分严肃慎重地对待外交事宜。对于主动来访的使节,不管是友好国家的,还是非友好国家的,都应以礼相待。齐顷公反其道而行之,戏弄侮辱外国使者,把人当猴耍,这种愚蠢的行为使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像齐顷公与萧太夫人这样作为一国之主而故意轻薄取笑外交使臣的做法,可以说是愚蠢至极。这种事关两国关系的大事是开得玩笑的吗?结果只能是逞了威风,取了乐子,却亡了国家。

自视清高、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之所以一生忠心耿耿追随刘备,从关系学上解释,与刘备给了他极大的面子有关。刘备第一次去请,他借故外出;第二次去请,他假装睡觉;一直到第三次才相见,而刘备以无比诚恳的态度向他求教,请他出山,这么大的“面子”,不报说不过去。他自己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一生殚精竭虑辅佐刘备父子,除了要实现平生抱负外,刘备给了他足够的面子也是重要原因。

与刘备相比,齐顷公不仅不给使臣面子,还故意给人家难看。这些使臣代表的可是一个国家,得罪了他们,也就等于树起了敌对的国家,这样立足自然就困难了。

在鲁国公夫文伯的一次宴会上,大夫露睹父是特地请来的上宾。然而在上菜的时候,放在露睹父面前的一只鳖,不知怎么,竟比其他的上宾的小了些。露睹父的脾气很大,他看着四周的鳖,大为窝火,在众多宾客面前大声说:“等这只鳖长大了再吃罢!”说完便拂袖而去,搞得夫文伯十分难堪,好好的宴会不欢而散。

为了一只王八,竟至于主客翻脸,似乎不可思议,但你只要明白吃王八就是吃面子,你就不会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