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应掌握的教子智慧
7881000000016

第16章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1)

1.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家教故事:

一个叫小研的男孩,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他。小研每天放学回家后,进家门的第—件事就是打开游戏机玩游戏,然后才开始做作业。妈妈怕小研会上瘾,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小研对妈妈说,学习累了,调节调节,玩半小时就行。妈妈也就没有干涉他。

后来他逐渐养成了这个习惯,不玩心里就特别难受,从开始的半小时,到后来不给他关了他就停不了。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也明显下滑。小研也很苦恼,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妈妈发现小研的这种情况后就与小研共同商量,制定了每日的生活安排表,把玩游戏的时间缩短,并安排了其他的娱乐活动,比如打打篮球,希望能把对游戏机的注意力转移开,然后把奶奶请过来住一段时间,负责监督小研按计划表去做。过了一个月,小研在奶奶的监督提醒下,渐渐改掉了不良习惯,到家后不再把玩游戏放在第—位,生活有了规律,学习成绩也开始上升了。

智慧点拨: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快乐生活的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生活质量、成就事业都有很大的影响,是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前提是父母的率先垂范。父母应以自己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共同确定培养目标。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有的孩子做事拖拉、磨蹭;有的孩子没有良好的作息时间观念;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让孩子充分参与,跟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父母可以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商量,你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个习惯?孩子都有选择的意愿,父母应给予孩子选择权,与孩子一起商定,让孩子提出方案,如培养孩子说话礼貌的习惯,培养按时起床的习惯等等,由孩子决定,成人不限制。

在孩子的自制力不强的情况下。让孩子执行计划就需要父母的适时常检查、勤督促。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过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它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既要有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也要有父母的长期监督。从而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细节指导:

父母应该制定出一些习惯准则,督促孩子执行。比如,每天必须完成作业后才能玩耍,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先后主次,可以锻炼孩子将来在处理事情上分得清孰轻孰重。让孩子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玩具,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2.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家教故事:

有一个男孩子智力超群,学习成绩优秀、功课拔尖,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三名。大学毕业后,轻而易举地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而且还是第一名。父母也很以他为骄傲。学校很看重他,认为他很有发展前途,学校决定送他去国外继续深造。父母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可他却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到国外学习,妈妈不能去,我要怎么生活呢?”

所有听到的人都很纳闷,只有妈妈心里最清楚儿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男孩是独生子,家里所有人都把他当做宝,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他做,尤其是妈妈,包揽了他的所有的事情。上大学时,妈妈每周都要去学校好几次,给他送好吃的,再就是替他收拾床铺、洗衣服甚至连他的祙子都是妈妈给洗。后来,妈妈干脆辞了职,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把他接出来住,负责他所有的起居。

他真正成了学习上的强者,生活上的弱者。

后来,学校送他去外语学院进修外语,为出国做准备。但是由于他太担心出国后无法独立生活,结果每晚都失眠,得了习惯性的失眠症。常常在睡梦中惊醒,并大声喊着“妈妈”。再到后来,只要听到“出国”二字,他就会浑身抽搐,满脸惊恐。

妈妈为此天天以泪洗面。

智慧点拨: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好,希望给他最好的生活,不愿他受一丝劳累,一点委屈。再加上过分地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怕家务劳动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甘心做孩子的保姆,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孩子吃水果,父母给削皮;孩子吃鱼,父母给剔刺;孩子上学,父母给背书包;甚至连孩子的铅笔都要亲自给削好……

过度地溺爱、百般地呵护,使很多孩子成了被抱大的一代,独立生活能力非常差。

另外,过度溺爱孩子,会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自我意识极度膨胀,认为别人就该满足自己的需要,更不会明白什么是责任。专家认为,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多都会出现心理障碍,其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年龄都会很幼稚。有的家长认为,现在条件好了,应该对孩子宠爱点,这种想法没有错,但要适度。在儿童期这种方式可能还行,但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思维会变得抽象。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简单地思考问题。一旦家长原来灌输的观点经不起现实的拷问,他们就会变得反叛。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犯一点小错,不值得大惊小怪,孩子还小,对很多事情都不懂,犯点错是很正常的,等他长大了,有了分辨能力,自然而然就不会犯错了。

小雨是家里的“小皇帝”,因为所有的人都宠着他,小时候,家里雇了保姆照顾他,只要他稍微不满意,家里就会辞掉再换一个新的保姆,为此家里的保姆换了不少。小雨也养成了惟我独尊的脾气,跟小朋友玩,如果小朋友不听他的,他就上去打小朋友,经常有小朋友的父母找到他的家,妈妈也只是道道歉,或者出点钱给小朋友去看医生,但从来都没有说小雨一句,反而问小雨有没有受伤,有没有受欺负。这就更助长了小雨的乖戾的性格,在学校他从来不做打扫卫生的事,还说:“我家花钱请了个保姆,这些事根本不需要我做,这是在浪费时间。”打架是经常的事,还经常出入电子游戏室,父母一管他,他就离家出走,这让父母只好听之任之,不敢再管。

其实,让孩子承担自己因为过错造成的责任,对他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甚至有必要给自己的孩子人为地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在失败面前正确面对,在困难面前勇敢抬头。只有让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会成长为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当孩子出现品德过失的时候,父母批评处罚更能让孩子心悦诚服。

父母的爱应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要掌握好爱的分寸,不要以孩子为中心,不要培养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要把好的享受都留给孩子,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无限度地去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要对孩子实行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溺爱只能带给孩子的是放纵,就是害了孩子。

细节指导:

平时要让孩子多做些家务,养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不要娇惯孩子。父母还应该学会把权力和责任交给孩子,不要只给权力而不承担责任,让孩子有更多的自由空间,从而学会自理、自律、自觉、自愿地完成他自己的事情。

3.不要过分迁就孩子

家教故事:

好容易到了休息日,马兰想好好休息一下,这一周每天加班太累了。

可是一大早,儿子闹闹就非要让妈妈带他去商场买东西。马兰强睁着睡意矇眬的双眼,说:“儿子,下午再去好吗?妈妈真的很累。你要买什么?非要今天去,我看你什么也不缺啊。”“不行,现在就要去,我下午还要出去参加同学聚会呢。”儿子不干了。

“那你先去参加同学聚会呀,有几件衣服都是新买的。”妈妈说。

“不行,不行,现在一定得去。”

马兰拗不过儿子,只得穿好衣服,带着儿子去了商场。

在商场里,闹闹什么也不看,径直拉着妈妈就到了一个手机专柜。对妈妈说:“我要买一个手机,我们班里除了我和另两位同学外,其他人都有手机。”

“你才上小学,要手机有什么用?”妈妈不满道。

“我就要,人家都有,我为什么不能有?”儿子嚷嚷着,引来很多人的注目。

马兰只好同意,准备给他买一个手机,她问营业员要来最便宜的一款手机,儿子不同意:“这手机这么老土,怎么拿得出去手,现在都是带摄像头的彩屏手机,我就要那款。”儿子指着一款彩屏手机说道。马兰一看,3000元,这可是她一个月的工资呢。

“手机就是通话用的,你一个小孩子,要这么贵的手机,弄坏了怎办?”

两个争执不下。最后,马兰还是给儿子买下了这款3000元的手机。

智慧点拨:

今天的孩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护、照顾和物质享受,可是他们还是不知足,他们的花样越来越多,层出不穷,令父母都难以招架。

其实,孩子的心灵本是一片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与父母的思想、教养方式、行为准则息息相关。本来,子是没有自立能力的,他的需求很自然要靠家长来满足。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们从父母身上、大街上、电视上等各种渠道接触到这多彩的繁华世界,他们的视野也变得宽广,欲望也变得强烈。而父母们经常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要求,千方百计予以满足,惟恐落在他人之后。

可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孩子亦是如此,甚至更为强烈。不要说以有限的精力、财力、时间去满足孩子无休止、花样翻新的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对孩子的需求全部都予以满足首先就是一种错误。

过于迁就孩子,等于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惟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势必导致他们在日后迈入社会,进入实际学习、工作、交往中碰得头破血流、甚至误入歧途。

而且,有些父母当时不迁就,可是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过一会儿又予以满足,这样出尔反尔,定会让孩子养成死缠硬磨的坏习惯,不达目的不罢休。还有的父母不注意相互之间的通气,默契,爸爸不迁就,妈妈心疼孩子,却迁就了。这就造成了“爸爸不给,妈妈给”的印象,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知道怎么对付父母。

因此,对孩子非分的、不合理的需求一定不能迁就,不要给孩子滋生坏习惯的土壤。当然,对孩子不迁就也要讲求方法,孩子心里明白,父母是自己的依靠,轻易、粗暴、简单化地拒绝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受到损伤,产生不安全、无所适从的感觉。当你不迁就孩子的要求时,一定要多想想,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比如把自己的理由坦率认真地告诉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认知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不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自己的要求过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促使孩子做到这一步,自幼明白道理与克己节制,心理承受一定的挫折,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亦是大有裨益的。

细节指导:

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应衡量这个要求的合理性,不合理的要求要拒绝,或者制定相当的难度,让孩子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劳动来换取他想要的东西,或者是他的要求。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不是每一个愿望和要求都能无条件实现的。

还应教导孩子,让孩子懂得,虽然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但这丝毫不意味着他就是全家惟一有特权的成员。

父母还应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所使用的一切,比如衣服、玩具、图书、文具等的价值,知道每一样东西都是父母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不应该对丢失和损坏的物件感到无所谓。

4.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自立

家教故事:

妈妈为了培养婧婧独立生活的习惯,在她刚满5岁时,妈妈就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在妈妈的指导下,婧婧早晚起居都是自己叠被子、铺被子和收拾床。自己洗手帕、洗袜子,收拾自己的东西。

当婧婧碰到困难时,妈妈也总是鼓励她自己解决,比如她做作业时遇到不会写的字,就让她查字典。有时,婧婧怕麻烦,叫妈妈写给她看,她会为难地说:“哎呀,妈妈也忘记了,你快查一查字典,然后来告诉妈妈是怎么写的。”婧婧听妈妈这么一说,就很愉快地去查字典了。查到后,她还认真地教妈妈写,妈妈也虚心地学习。

就这样,婧婧比起其他同龄的孩子来,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强,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不需要操太多的心。

智慧点拨:

平常我们总会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幼儿园、学校门前,很多孩子在前面有说有笑地走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背着书包拿着早点在后面跟着。父母们都说:“家家就这么一个孩子,还不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只要学习好我们就知足了。”

金燕刚到公司,就接到女儿的电话:“妈妈,我的语文书忘带了,下节课就要用,你快回去给我取来。”金燕有些不悦,也很为难:“妈妈今天非常忙,你能不能先和同学凑合一下?”“不行,老师会批评的,你看着办吧。”

金燕无奈地找到经理,经理很不高兴地说:“这个月你已经请了几次假了?不是给孩子送书,就是送笔,孩子都这么大了,一点自立的能力都没有,你总不能什么事都替她做吧?今天这么忙,你一走,别人会怎么看?”金燕忙赔着笑脸说:“这不都是为了孩子嘛,我保证快去快回,不影响工作。”得到经理的同意,金燕急急忙忙地打车走了。

父母们以孩子为中心,事事处处只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孩子着想,甚至不惜耽误和影响自己的工作,只能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别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而且父母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习惯于依靠父母生活,没有自己的主见、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终究是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如果一个人连自立都做不到,就会在生活中处处为难,学习再好、分数再高又有什么用呢?近年来,时常听到大学里有学生自杀的事件发生,一部分都是因为孩子自身不能自立,又离开父母,自己不能照顾自己,不会叠被洗衣,甚至连自己吃多少饭都不知道,遇到事情不会处理,或者因此受到同学的嘲笑,认为生活对他来说很困难从而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可见,自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是人一生最基本的生存本领。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孩子应该承担的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都还给孩子,给他们独立面对生活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学会自立,父母也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细节指导:

要想让孩子学会自立,父母就应该狠心,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如自己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当孩子遇到实际问题时,父母也不要替他们去解决,而是指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去掌握生活的技能。

当孩子有进步时,父母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也不能否定孩子,说一些如“你真笨,什么都做不好”,“做的什么呀?净添乱”这一类伤害孩子的粗话,也不要及时替孩子去做补救、善后的工作。前者会让孩子觉得沮丧,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后者,会让孩子觉得反正有父母呢,做不好也没关系,这就失去了让孩子自立的本意。

5.让孩子从小懂得勤俭节约

家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