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自然的奇闻趣事(探索神秘的大自然)
7869200000040

第40章 动物之间的声音语言交流

昆虫无真正的耳朵,但它的听觉却非常灵敏,且它们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比人宽得多。有些声音,尤其是高频声波人听不到,而昆虫却可以听到。昆虫接受识别声波刺激主要靠听觉感受器。昆虫的听觉感受器大致有三种:听觉毛,分布于昆虫的触角、尾须或体表上;江氏器,位于触角的第二节里,从外表看不出来,是高度进化的听觉器官,尤以蚊子最发达;鼓膜听器,是外形明显的听觉器官,如蝗科昆虫腹部的鼓膜,蝉腹部的疆膜以及螽斯、蟋蟀足上的足听器。

昆虫发出的声音各异,其发声方式也不尽相同。翅膜振动发声。蜜蜂、苍蝇、蚊子等没有专门的发声器官,它们发出的嗡嗡声,是靠翅上下振动空气产生的。

虫体与其他物体撞击发声。黄蜂巢受袭击时,警戒蜂则撞击巢侧壁示警;白蚁用头或大颚叩击蚁巢洞壁发声;有一种小蠹,用头撞击树木,发出像钟摆般的嘀嗒声。昆虫坚硬的上颚啃食物也能发声。

摩擦发声是昆虫最常见的发声方式。发音器由音锉(又叫音齿)和刮器组成,当二者协调动作、反复摩擦时,就如同用薄板在梳子上摩擦一样,发出“扎扎”的声音,像蝗虫的音齿和刮器都长在翅上。

膜振动发声是昆虫利用声鼓器发声的方式。雄蝉腹部第一节两侧大而圆的盖板下,各有一片如同鼓皮一样的弹性薄膜,叫声鼓。它的内面与肌肉相连,肌肉舒缩,声鼓便一上一下振动,产生连续而高亢的蝉鸣。通过调节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强度,蝉鸣的声音时高时低。

气流发声是昆虫用“口”发声的极少数的方式。有一种天蛾发音器官是口器中的内唇,当咽的肌肉收缩时,吸入气流,这股气流通过内唇与咽底狭小空间时受阻,便发出悠长的哨声。

海马可以发出“呼噜”声昆虫通过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密切配合,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声音通讯系统,通过声波把昆虫个体紧紧联系在一起。

鱼类的声音语言也是丰富多彩的。沙丁鱼发出的音响如同风吹过树叶般的“哗啦、哗啦”。豹蟾鱼发出汽笛般的鸣声。海鲶发出的声音像在有节奏地击鼓。

刺鲀、海马发出的声音如同熟睡的人,“呼噜、呼噜”声不绝于耳。如果你听到的是锉刀锉金属的声音,很可能是隆头鱼在歌唱。銕的声音经常发生变化,时而似鸭叫,时而似猪哼,时而又似母鸡下蛋的“咯、咯”声。而处于繁殖季节的黄花鱼发出的“咕、咕”声,则与蛙的鸣叫声相仿。

鱼类并不像鸟类具有鸣肌,更不像人类具有声带。鱼类发出的声响一类是生物声,一类是机械声。生物声是由鱼体某些器官发出的,例如鱼鳔的振动,牙齿、鳍条、骨头的摩擦。此种声音传播较远,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个体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鱼类的生殖季节,生物声更加多样、婉转以吸引异性的到来。例如:大黄鱼,产卵前发出“吱吱、沙沙”的声音,产卵时像打着小鼓一样发出“咚咚”之声;而产卵后,还会“吱吱”叫个不停。

鱼类发出的机械声是由于鱼类击水、挖掘洞穴、摄食、咀嚼等发出的。每种鱼根据习性、大小,机械声也不尽相同。如翻车鱼咀嚼食物时,会发出咽喉齿的摩擦声,那咬牙切齿的“吱吱”声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鱼类发出的声音除了同类之间的联系外,还可以在深海中探测水深,或是在危险来临时,警告鱼群逃避敌害。例如:安康鱼就发出“吼——鸣特,吼——鸣特”的声音,恐吓别的鱼,不让它们进入到自己的领地。

水中鱼的种类繁多,鱼的声音更是千奇百怪。这变化万千的鱼的“歌声”,犹如水下音乐会,延绵不断,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