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生必知的中国文学知识(精品文学书系)
7867200000009

第9章 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末年楚国的贵族。他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的纪念。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的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渔父》等等。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方式,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式灵活多变,适于咏唱,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楚辞是一种全新的、富于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诗歌,文字优美,气势宏大。屈原的作品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他也被尊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楚辞的产生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流域一度强大起来,成为当时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丰富的物质条件、活跃的思想,使楚国的文化和艺术有了高度的发展。这一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逐渐开创了一种新诗体——楚辞,这种新的诗歌体裁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楚地的歌谣。由于当时楚国的舞蹈比较发达,伴着舞蹈的歌谣也相应出现了。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地时听当地小孩吟唱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楚辞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字句,每句可长可短,灵活多变,有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不等。楚辞虽然由歌谣而来,但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摆脱了歌谣的形式,用繁丽的文辞容纳了复杂的内涵,表现着丰富的思想情感。

屈原的作品

屈原塑像屈原在少年时代,就立志要做一个爱国、爱民而又正直的人。他生活的楚国正处在由盛转衰的政治时期,屈原决心要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而且想使他的祖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然而,他的一番报国之心却没有得到回报,几次遭到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此时的屈原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听到这个消息后,祖国的危亡、山河的破碎、人民的苦难,使得他悲痛欲绝,终于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怀抱一块石头,跳进了波涛滚滚的汨罗江……

屈原自幼生长在西陵峡畔,受山水陶冶,形成了追求自由、不拘小节的性格。他崇尚自我,热爱自然,慷慨激昂地颂扬烈士的牺牲。屈原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他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等,都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天问》书影在屈原的作品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是楚辞中的著名篇章,它反映了屈原的政治愿望,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九歌》也是有名的篇章,是屈原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被流放的过程中所作的,屈原以诗歌的形式表现了自己的爱国热忱。他不受引诱而毅然报效楚国,希望楚王振作的愿望在《九歌》中表露无遗。

《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文学性的经典诗作。在作品中,屈原用疑问句的形式,对“天”问了170多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的内容,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理性思想,是他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一种升华。

屈原一生爱国爱民,关心祖国命运,在政治革新、诗歌创作、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业绩与成就,形成了高尚的精神风貌,尤其是他创造的新诗体——楚辞,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树立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新的丰碑。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是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文学体裁。、枚乘、司马相如等都是著名的汉赋家。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我国史学著作的最高成就,司马迁被尊为“正史之祖”。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也具有较高的成就。乐府诗大部分是民间的乐歌,是一种音乐性的诗歌体裁。《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五言体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