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生必知的中国文学知识(精品文学书系)
7867200000006

第6章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强调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他推崇朴素的自然状态,希望社会退回到远古时代,因此他的思想是消极的。但是庄子对当时统治阶级和社会的黑暗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因此他的思想也有积极的一面。

庄子的主要作品有《庄子》。《庄子》是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它的气势雄伟壮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子》与《逍遥游》

庄子的主要作品是《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现存的共有33篇。其中,《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是指不受约束、自由自在地遨游,它既是一段神话故事,也是一篇寓言,是说明世间许多事物,虽然有大小的不同,但是都要依赖一定的条件。鹏是大鸟,只有凭借九万里的风才能起飞;还有许多小虫小鸟,也能在草丛里自由地飞翔。真正的逍遥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他认为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才是崇高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还表现在文学方面。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想象力奇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名著,也是一部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同时还是一座语言艺术的丰碑、一部杰出的古代寓言总集。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庄子与惠施

庄子崇尚自然,他是一个隐士,不喜欢和上流社会中的人往来,可是有一个例外,就是惠施。惠施是一个名辩家,也是庄子的一个好朋友。庄子经常和他辩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他们之间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次,惠施在魏国做了大官,很是得意,便带了一个车队浩浩荡荡地来看望庄子。庄子当时正在钓鱼,已经钓了满满一桶鱼了。一看到惠施这样子,就立刻提起了桶,只留下了一条鱼,把其他的鱼全都倒进河里去,然后,头也不回地回家去了,不再理惠施。庄子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原来他是看不惯惠施的作风,认为他太夸张,只不过是当了一个官,却非要坐那么多的车子,这不是讲究排场吗?所以他只留下了一条鱼给自己,意思是说我一个人钓那么多鱼干什么,一条鱼就够吃了,以此来批评惠施爱慕虚荣。

后来惠施死了,庄子很伤心,因为他一直把惠施当成同自己辩论的好友。有一次,庄子路过他的墓地,给弟子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过去楚国有一个人,有一天他用石灰刷墙,一不小心把一点石灰溅到了鼻子上,怎么也抹不掉,就想了一个办法,请了个木匠,用斧子来替他砍。木匠抡起斧子一阵风一样就向这个人鼻子上的白点砍过来了,这人站在那里眼睛都不眨,纹丝不动,木匠的斧子刚好就这样砍过去,把他鼻尖上的石灰砍掉了,鼻子却一点都没有受伤。楚国的国君听说这件事情后,就找来这个木匠,说你的斧头有这么准,我不信,你砍给我看。木匠说我是有这么准,但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和我配合,他能站在那里不动,这个人现在已经死掉了,我就砍不起来了。最后,庄子伤心地对弟子说,惠施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同我辩论了。

涸辙之鱼

由于庄子很清高,所以他生活很清贫。有一次,他家穷得实在揭不开锅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看见庄子登门求助,便伪装慈善,满口应承,显出慷慨大方的样子,答应借粮。他对庄子说:“可以,等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一些钱,那样你就可以买粮了。”

庄子一听,气得变了脸色。他愤然地对监河侯说:“我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然听到呼救声。我环顾四周却没看见人影,再仔细观察周围,才看见原来是在干涸的车辙沟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一见到我,就像遇见救星一样向我求救。它说:‘我原来住在东海里,现在不幸沦落在车辙里,眼看快要干死了,求求你给我一点儿水,救救我吧。”

监河侯听了庄子的话后,问他:“那你救鲫鱼了吗?”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可以,等我到了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吧!”

监河侯责问庄子说:“你的做法太荒唐了,哪有这样救人的呢?等你到了东海,鲫鱼恐怕早就完了。”

庄子生气地回答说:“是啊,鲫鱼听了我的主意,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我没有安身之处,只需几桶水就能让我活命,你说的全是空话,等你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上的干鱼啦!”

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人们都懂的常识。这篇寓言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之人的惯用伎俩。而诚实的人的态度是少说空话,多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