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生必知的中国文学知识(精品文学书系)
7867200000002

第2章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生卒年不详)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老子曾担任周朝掌管史料的官员,退隐后著有《道德经》,书中主要阐述自然无为思想,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以辨证的论点叙述清淡处世的人生观,对我国的哲学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老子的预言

老子有一次西行,路经函谷关的时候遇到了关令尹喜,被他请到家里做客。

尹喜有两个不到三岁的孩子。老二长得聪明伶俐,老大呢,看着不但不伶俐,还一脸老实相。

尹喜手里拿个元宝,一边摆弄,一边问老子:“先生,你看,这两个孩子,我以后能享到哪个的福?”

老子一时没有回答。坐在旁边的一位客人见老子没说话,就插嘴说:“当然是能享老二的福。你看这老二,聪明伶俐,以后肯定会有很大的出息。”

老子从尹喜手里接过元宝,向老大说:“好孩子,来,你打你爹一巴掌,我就把元宝给你。你要是不打我就不给。”

可不管他怎么说,老大总是睁着两只大眼睛,不打也不接元宝。

老子又把元宝递向老二说:“好孩子,来,你打你爹一巴掌,我就把元宝给你。你要是不打可就得不到元宝。”

老二高兴地瞪着小眼,伸出小手,照着父亲的脸上就打了一巴掌,老子把元宝递给了老二。老二高兴地接过元宝,得意地跑去玩了。

尹喜高兴地说:“还是这孩子有办法,以后我会享他的福了。”

老子说:“尹喜弟,依我说,以后能让你享福的是老大,不是老二。”

尹喜笑了,问道:“先生,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老子说:“因为老大重义不重利,有真情;老二见利忘义,没有真情。”

坐在旁边的那位客人笑着说:“可以这样断定吗?”

老子说:“每个人都在变化,但是如果没有特别的变化而就这样发展下去,会是这样的。”

事过以后,尹喜并没有在意。几十年后,尹喜告老还家,卧病在床。这时他的大儿子成了一个穷人,二儿子在外经商,手里很有钱。老大整天守在尹喜的床头,家里东西因给父亲治病卖光了,就靠要饭养活老人家。老二听说父亲病了,连理也不理,老大求人给在外做生意的弟弟捎信,说父亲快要死了,要他回来看一眼,得到的回答却是:“我做生意赚钱要紧,回家看他一眼少赚好些钱,谁赔我?”

这时候,尹喜一下子想起了几十年前老子先生说过的话,悲哀地说:“先生的预言真准啊!”

《道德经》

老子学识广博、思想深刻,是一位能言善辩的学者。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写了《道德经》,据说他写完这部书后就出了函谷关,再也不知去向了。《道德经》残片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它是宇宙中唯一的、绝对的物质存在,天地万物都是根据道产生的。

《道德经》一共只有5000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分为《道经》和《德经》。《道经》主要讲的是哲学内容;《德经》分为政治和军事两部分。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上与下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一方不存在,对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他还认识到对立面是可以转化的。

老子对当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邻国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