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生必知的中国文学知识(精品文学书系)
7867200000019

第19章 蔡文姬

蔡琰(生卒年不详)蔡琰(生卒年不详),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女诗人。她的父亲蔡邕是曹操的好朋友,蔡文姬在汉末董卓之乱时被俘虏到南匈奴,流落在匈奴十二年,后来被曹操赎回。

蔡文姬博学多才,又通音律,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在历史、音乐、书法、文学上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骚体诗《胡笳十八拍》,还有著名的五言诗《悲愤诗》。

文姬归汉

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早年因为得罪了宦官,被流放到内蒙古一带。董卓掌权的时候,蔡邕已经回到了洛阳。那时候,董卓正想笼络人心,他听说蔡邕名气大,就把他请来,封他做官,对他十分敬重。

后来董卓被杀,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错,叹了口气。没想到被人看做是董卓一伙,给抓了起来,最后死在监狱里。

蔡邕的女儿名叫蔡文姬,跟她父亲一样,也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可是蔡文姬一生很不幸,经历十分坎坷。她16岁时就结了婚,但不久父母、丈夫就相继去世了,只剩她一个人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后来关中地区又发生混战,长安一带的百姓到处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那时候,北方的匈奴兵趁火打劫,南下掳掠百姓,蔡文姬碰上了匈奴兵,被他们抢走了。匈奴兵见她年轻貌美,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

匈奴部落的生活场景从这以后,蔡文姬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在南匈奴一住就是12年,还生了两个儿子。她虽然过惯了匈奴的生活,但还是十分想念故国。

后来曹操执掌了北方的政权,和南匈奴的关系和好了。一天,曹操突然想起了他的老朋友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还留在南匈奴,就命令使臣带上黄金千两和一对白璧到了南匈奴,把蔡文姬接了回来。左贤王收下了曹操的礼物,答应了他的请求,可是把蔡文姬生的两个儿子留了下来。

曹操知道蔡文姬有许多书稿,就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了我4000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留下来。不过我还能背出400多篇。”

曹操听了赶忙说:“我想派几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蔡文姬回答道:“用不着。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满意。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是个不幸的人,她的经历十分坎坷。当初她来到匈奴的时候,常常思念祖国和故土。曹操把她接回来后,她又日夜思念在匈奴生下的儿子。在睡梦中,她常常梦到活泼可爱的儿子,醒来的时候,眼泪常常沾湿了枕巾。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她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胡笳是匈奴人一种用来吹奏的乐器。《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的一首骚体诗,反映了她一生的悲惨经历。诗中写到自己被匈奴掳去,生育了两个儿子,后来离开儿子回到祖国,重新回到长安。诗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处处表现出蔡文姬爱憎鲜明的感情。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离去后,常常在月明之夜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古筝来弹奏《胡笳十八拍》,使这首曲子盛行起来。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这首饱含感情的诗篇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吸取了匈奴地区流行的胡笳声律,感情奔放,想象大胆,形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