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飞向蓝天的历程(趣味科学馆丛书)
7866800000024

第24章 军用飞机大全(13)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A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随后,我国开始在“超黄蜂”的基础上仿制直-8。

直-8的研究工作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执行。总体的规划是以直-8舰载反潜型为突破口,进行引进仿制,随后进而改进研制直-8陆军型,从而逐步提高我国大中型直升机科研、生产和装备的水平。1976年研制工作开始,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首飞,1989年11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4年12月设计定型。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于交付海军航空兵使用。直-8曾经被看做中国陆航、海航的一大飞跃,因为这是我国第一种国产大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不想在2002年前的漫长岁月里,直-8生产量很低,不超过20架。

直-8采用了常规的直升机总体布局,单旋翼带尾桨。旋翼为6片矩形胶接全金属桨叶,桨毂铰接式,装有挥舞铰、轴向铰和带液压减震的摆向铰。位于尾翼顶端的尾桨共5片。为适应水上用途,采用船形机身,水密舱,两侧有固定水陆两用短翼浮筒,可以进行水上起降。在陆上采用不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

直-8可载运27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此时航程700千米,最大载重情况下可载运39人;也可以载运1辆BJ-22吉普及有关人员;或装载3000千克货物飞行500千米,或外挂运送5000千克货物到50千米外的目标区域,然后返回原地。用于救护时直-8舱内可载15名伤病员及担架,以及1名医护人员。执行搜索救援时,机上可装备1台液压救生绞车和2只救生艇,在陆地和海上执行救援任务。

实际上我国仿制直-8的目的不在于陆基使用,而是为获得一种可靠的舰载直升机。因此直-8很快发展了舰载型号。直-8可装备吊放声呐、搜索雷达,可采用的武器包括鱼雷或导弹等。执行扫雷任务时,可拖曳1个扫雷具,在距基地92千米的水域以46千米的时速扫雷2小时。布雷作战时可携带8枚250千克的水雷。

直-8还可用于人员运输、地质勘探、航空测绘、建筑施工、森林防火、边防巡逻、通讯联络指挥等民用用途。直-8曾顺利执行过抢险救灾和科研试飞等任务,1993年首飞西沙成功。

直-9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以及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以及侦察校炮及通讯.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三机部以技贸结合形式,引进法国SA365“海豚”型直升机的生产专有权合同。具体由哈飞负责,1982年完成了首架飞机的装配。同年2月6日,直-96013号机在首都机场进行试飞表演,解放军总部及各军兵种、各部委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前往观看。9月21日,2架直-9首次交付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投入使用。后经哈飞长期努力,发展出多个型别,包括基型直-9,最初的专利生产型,至1990年底与法国协议签订的50架已全部生产完毕,其中28架为基型直-9;另外还有20架为直-9A,直-9后继续生产型,相当于SA365N2;随后哈飞生产了2架直-9A-100,初步尝试了直-9生产的国产化。1993年9月,哈飞又与法方签约生产直-9过渡型22架,另外哈飞还生产了8架直-9民用型。

1988年5月,直-9国产化总指挥部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承包合同,其中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是总承包单位,用了3年多时间和其他90余家厂所协力攻关,于1992年1月16日成功完成了国产化直-9(国产化率达到71.9%)的首飞。此后直-9的生产全面转向国产型直-9,该型号定名直-9B。

根据解放军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需要,直-9又衍生出几种军用改进型:直-9A(国产化型)、直-9B(驻港部队)、直-9通讯型、直-9炮兵校射型、直-9电子干扰型、直-9C舰载型、直-9W反坦克型,直-9G。直-9G是W型的出口型,电子设备有所不同。

直-9C舰载型实际上是以直-9为基础改进的,和法国“海豚”的舰载型“黑豹”无太大关系。1987年12月2日,为海军改装的直-9C舰载直升机首飞成功。12月24日在舰上顺利降落,采用中国直升机设计所研制的快速着舰系留装置。定型后的C型加装了机头雷达,可挂载2枚“鱼-7”鱼雷执行反潜任务。

直10计划主要由哈尔滨飞机制造总公司负责,于1992年责成全国40余家相关院所立项开发,为陆军“九五”计划重点攻关项目。

WZ-10为发展自Z-9B的中型专用武装直升机,全机净重约5,543千克。其主要任务为树梢高度战场遮断,消灭包括敌地面固定和机动的有生力量,并兼具一定的空战能力。WZ-10未来配合设有顶置瞄具的Z-11轻型直升机取得目标,可完全在接近敌隐蔽处发动进攻,故战场生存能力极强。该机除部分光电瞄准系统可见于WZ-9外,更配有FLIR,因此具有有限复杂天气和夜间作战的能力。

Z-11是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研制的轻型多用途军民两用直升机,是我国直升机行业从专利生产、测绘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第一个机种。该机1989年批准立项,1992年进入全面研制,1994年12月实现首飞,1997年开始交付使用。Z-11主要用于教练、通讯、救护、侦察、护林和旅游等。

哈飞与法国欧洲直升机公司、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三国四方按照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原则联合开发研制了EC120直升机。单发5座多用途轻型EC120B“蜂鸟”直升机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1.5吨级直升机之一。在同级别直升机中,“蜂鸟”具有更先进的性能,大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是一种简单、高效、维护性好、易于操纵、乘坐舒适且成本低廉的直升机。

EC120直升机通过了法国DGAC及美国、英国和欧洲适航当局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适航认证。

EC120直升机适用于载客和公务运输、新闻采集、外挂运输、农业喷洒、电力巡线、治安巡逻、航空医疗运输、观测、联络以及培训等多种用途。

2003年11月20日晚6时,法国欧洲直升机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哈飞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科技宇航有限公司四方在北京王府饭店签订合同,在中国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建立EC120总装生产线,EC120直升机将更名为HC120直升机。

在我国使用的国外直升机有美制“黑鹰”直升机、法制SA341“小羚羊”轻型直升机、俄制米8/米17/米171直升机、俄制米6直升机、俄制卡-28反潜直升机等。

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近60年来,已生产交付军用、民用直升机1000多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直升机科研生产能力并拥有完整战斗机系列的国家。美俄欧把直升机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国家大力支持,产品不断更新,技术不断提高。据统计,发达地区通用飞机与客运飞机的应用量比例大约是五到六倍的关系。目前我国直升机较少,民用直升机更少,随着经济的发展,直升机领域的市场潜力是相当大的。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未来中国对直升机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

“河马”米-8

米-8直升机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米-8河马战术运输直升机家族可谓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设计产品。自从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后,米-8河马直升机已经被出口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米-8不光在苏联、东欧国家和亲苏的第三世界国家服役,而且也被一些西方国家大量购买。使用者对于米-8的评价是:寿命长,坚固耐牢,能够承担各种军用和民用飞行任务。在其庞大的家族中,既有火力强大的“炮艇机”,又有舒适豪华的VIP专机。截止到2003年年底,米-8已经在70个国家的空军和陆军中服役,产量超过了12300架。目前,还在执行飞行任务的河马直升机数量大约在3650架,其中俄罗斯装备了1950架,其他国家装备了1700余架。

米-8的原型机于1961年6月24日首飞,当时米里设计局称其为V-8。这架V-8安装了一台发动机,被北约称为河马-A。1962年8月2日,装有2个发动机的V-8A(北约代号河马-B)改进型进行了首飞,并成为后来量产的米-8的原型。1965年,喀山直升机公司开始批量生产米-8河马-B直升机,这种直升机主要用于人员运输。紧随其后,米-8的第一种军用型M-8TV也于1968年进入苏联军队服役。米-8TV可装载2个或4个16管57毫米火箭发射巢或是2000千克重的航空炸弹。1973年,米里设计局又设计成功米-8TV的改进型,北约称为河马-E,和米-8TV相比,河马-E的火力更加强大,它可以装6个32管57毫米火箭发射巢,2000千克的航空炸弹和4枚9M17P(AT-4)反坦克导弹。在随后的几年里,米里设计局又以米-8TV为基础,陆续推出了多种特殊用途的直升机,诸如电子侦察,通讯侦察、电子干扰和战场指挥直升机。

1971年,米里设计局开始对第一代米-8进行系统的现代化改进,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米-8的推重比。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成功了代号为TV3-117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和原先米-8使用的TV2-117发动机相比,功率提高到1874千瓦,并且拥有全新的主变速箱和机械部件。在改进发动机的同时,米里设计局还对米-8的外形和机体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河马显得更加简洁洗练。这些改进,使第二代河马与前身相比更加具有良好的飞行能力。1975年,米里设计局将改进完成的米-8命名为米-8MT(北约称之为河马-H),并在当年的8月17日进行了首飞,1971年,米里设计局又赋予了米-8MT全新的代号——米-17。1979年到1989年间的阿富汗战争让米-8MT声名大噪,一时成为许多国家争先购买的直升机。由于加固了其机体,改善了飞行能力,米-8MT在遭到阿富汗游击队攻击的时候,依然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可靠性。

“雌鹿”米-24

米-24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莫斯科直升机厂研制的武装直升机,是前苏联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制,1969年首飞,1973年装备部队。约有1250架在独联体服役,并装备包括阿富汗、越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印度等国家。

米-24武装直升机现有型别:米-24A,早期型别;米-24D,武装型,用于空对空及空对地攻击,座舱重装甲,武器系统有USUP-24机关炮,机头装12.7毫米机枪,KPS-53A光电瞄准具;米-24V,类似米-24D,改进翼尖发射巢及4个翼下挂架,最多可携带8枚AT-6“螺旋”无线电制导的反坦克导弹,翼下挂架可选装AA-8“蚜虫”空对空导弹,类似米-24,但机头换装双管30毫米机炮;米-24R,每次可采集6个土壤样本,以供NBC战分析(原子战、生物战、化学战);米-24K,在机舱安装更大照相机;米-24BMT,扫雷型;米-24生物勘查型,用于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节性水位变化;米-25,米-24D的出口型;米-35,米-24V的非武装出口型;米-35P,米-24P的出口型,米-35M,为满足俄罗斯军方最新机动性要求而升级,米-28直升机的旋翼、尾桨和传动系统,减轻了重量,装备新的电子设备。

米-24武器系统包括一挺遥控4管“卡特林”12.7毫米机枪,储弹量1470发,4枚AT-2“蝇拍”式反坦克导弹,多种火箭、炸弹、布雷器,最多可装1500千克常规炸弹,试装AA-8“蚜虫”、AA-11“射手”空空导弹。米-24P空重82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12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2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335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7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4500米,作战半径(最大军用载荷)160千米,航程(标准内部燃油)5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