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考决定人生(走向成功丛书)
7866500000017

第17章 潜意识的思考是创意的引爆点(2)

在用心思考问题之后,让心灵稍做休息,减少思考、筹划、操心、尝试、期望、判断和控制。休息一会儿,放松一下,睡一觉,或做些能使你放松和暂时抛开问题的活动,如想别的事、慢跑、淋浴、坐车兜风等。构想并非由于放松而产生,乃是因为你已经专注于广泛的意识心理活动而引发了潜意识的思考。

当放松时,与潜意识思考的接触面会扩大,而且也增加了创新力。曾经有研究发现,人们在放松和躺下时比在站立时更能够做创新思考。最近的研究更指出,创新思考和运动一样,在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最能够发挥。

阿尔法脑波的活动与放松有关。马丁达尔指出,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从事富有想象力的工作时,他的阿尔法脑波会增加。大部分人在放松的情况下,阿尔法脑波就会增加,而在解决问题时,阿尔法脑波的频率则减少。这就是富有创意者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

问题意识是产生灵感的基础

灵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因此它必须先有资料和问题的意识,来作为灵感的基础。

以20世纪伟大的天才——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为例,弗洛伊德再怎么绞尽脑汁恐怕也想不出相对论的理论,同样的,许多大胆假设的精神分析,也不可能出现在爱因斯坦的脑海里。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研究的对象,以收集资料来找寻定论,这是很自然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世界上哪还会产生这两种学说呢?

因此,研究某一个问题时,必定要收集有关的资料,因而这些资料并不只限于书籍上的文字,通常,丰富的资料常得自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这三者最为永久而珍贵。

不过,不只是收集而已,还要用心去选择和寻找,资料才会更多更精,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例如瑞士一位发明家,他时常思考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纽扣,从而使穿衣服时更为方便。他到处观察,找寻有关的资料,而发明了拉链,这个发明使他成为巨富。所以,收集资料应有一个问题意识,以此问题为中心,旁征博引,不但会产生灵感,而且也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也反复多次地做碳化氢的实验,但是始终无法符合他所拟出的分子式。正苦思不解时,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条盘卷的大蟒蛇,因而启发了他的灵感,发现苯分子的结构。

我们都相信,牛顿是看到苹果从树上掉落,才发现万有引力的。其实这并不准确,牛顿自己也否定这种偶然性,他曾说过:“我早就思考这个问题了。”

由前面几个专家的研究、思考,进而引发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记住,不管是做何研究,都要彻底思考、实验,因为灵感常会在这个时候滋生,帮助解决问题。

对于所遇到的问题,除了思考研究外,手边能有现成的资料是最好的。凭着资料再加上分析就可以把问题解决,而不必等到灵感出现。但是,如果所需要的是一连串的新知识、新形态、新的问题的时候,手边的资料不够运用,念头的灵光一现则是最敏捷有效的解决方法了。

不过,出现灵感之前,还要经过一番研究和思考才行。

灵感不是偶然产生出来的

一个人常会突然想到某个主意后去行动,结果对自己以后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实这种突然想到的事,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和那个人过去的人生经历有关联。所以,某些灵感可以说是必然会产生出来的。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因为偶然产生出来的灵感,完成了许多棘手的工作。当然,这也是需要努力并抱着良好的思想的。而这种努力和想象,也会酝酿出更好的灵感的萌芽来。

相信潜能并做相当努力的话,就会有很好的灵感。不相信潜能,只是尽了努力和诚意,有时也会产生很好的灵感来,但是相信潜能,会涌现出更好的灵感。

另一方面,也有人说:“天才是努力得来的。”这并不是说努力就必定可以成为天才,每个人的才能都有限度。所以,做了超出能力以外的努力,虽然可以接近天才,但并不能成为天才。可是,不努力的话,即使有天才禀赋的人,也不能成为天才。

灵感或天才都是独创性的问题,这种独创性并不只在意识方面可以求到,在商业界也是可以通用的。

想要成功,必须有独创性才行。只要积极地工作,灵感就会涌出来。只要有信念,就可以得到很多灵感,成功也会更快到来。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有没有独创的决心,凡是要完成一件事,就必须有决心。不能活用自己特性的时候,只要有决心,有时也可以做好有独创性的工作。

我们常单纯地认为,那些伟大的发明家都是天才,和我们这些平常人相比,他们的头脑比我们好,运气也比我们好。但是,像牛顿这样伟大的天才,如果不努力地做高度思考活动,也不会有任何发明与发现。偶尔产生的思考、直觉或第六感也是如此,不经一番努力,是不会有任何成果的。

某位对天才的研究有很深造诣的名教授也认为,没有经过努力的思考,是绝不会产生灵感的。他说:“意识的活动,对于灵感产生之前、之后都很重要。没有意志和意识的活动,若能产生灵感,只有在精神病人身上可以看到。”

不论任何发明、发现、灵感或直觉,在产生之前,必须先经过思考活动。这和有高度创造性要求的企划力是相同的。“意志的、意识的思考活动”是学习创意的第一步。我们要了解,不能在创意产生的过程中期待“偶然”的出现。

博学多才方能产生灵感

灵感往往在散步或洗澡当中偶然出现。莫扎特曾在书中谈到:“离开忙碌紧张的工作环境,心情一放松,就犹如脱缰的马,重回原野的怀抱。”爱迪生也提过,他在坐马车或散步时,往往能得到一闪而现的灵感。科学家彭加勒说:“端坐书桌前为的是吸收新知和详虑哲理,离开书桌才能发现涌现灵感的源泉,二者必须区分清楚。”

由此可见,启示和灵感是架构伟大思想的必要梁柱,而启示和灵感一般都在心态闲适,如坐禅或冥想,一种自我催眠的状态下涌现。

虽然如此,不勤加学习,不吸收新知,一味陶醉于虚幻空想中,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释迦牟尼佛静坐于菩提树下悟得真理,如果我们也学他一样终日枯坐,未免可笑。释迦牟尼是对人生之无常,投注无比的关心。他放弃王位,放下亲情的牵累,不停地思索,全心全意于修道的工夫,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才能于静坐菩提树下时顿然彻悟,或许当时佛祖若正在洗澡,也同样能够顿悟真理呢!

有人问歌德说:“你总是强调读书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层面,为什么最近从不见你在读书呢?”歌德很自然地回答:“不错,蚕吃桑叶又快又多,但是在做茧时,却一口也不必吃。”这真是个绝妙的比喻,就算把面粉买回家,也要经过发酵才能做成面包。

爱迪生说:“天才是九十九分的努力,加上一分的灵感。”首先要多方地吸收新知,学习技艺,再专心地拟订目标,全心投入其中,然后才去散散步,寻找冥想的空间。到了“面包的发酵期”,你的思想自然会像山泉一样汩汩涌出。

所以,要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发出衷心的赞美,积极地吸收知识绝对有其必要。否则到头来,你只是个踩在云端,爱做梦的人。

历史是在夜晚创生

弗洛伊德认为,梦可对潜意识的思考提供线索。据德国化学家凯库勒自己回忆,一天他在半睡眠状态下于幻梦中看见“蛇舞”构成的形状,这景象竟使他联系到无机化学中的化学式。通过这一对比联想的想象活动,他领悟到了碳链结合的秘密,从而在他的头脑中便形成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式。而正是这一大出乎意料的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想象力的产物,致使人们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凯库勒在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道:“但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我把坐椅转向炉火,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联结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旋转。我突然从梦中惊醒,那晚我为这个假说的结果工作了整夜。”

“历史是在夜晚创生”是一部电影的片名,其中饱含着意味深长的真理。

有一位语言学家每当晚上不能入眠时,就干脆离开床枕,让自己沉浸于思考之海,一有灵感或发现百思不解的问题,就记录在小笔记本上,放置枕头边。而在他妻子过世后的一两个月内,他竟创作出500多首哀悼诗歌。

优秀的经营者或企业家也常将笔记本置于枕边,以便一有新构想产生能立刻记录下来,这值得我们如法效行。

大仲马以其作品《基度山恩仇记》和《三剑客》闻名于世,此外还写下许多感人的长篇小说。由于他写作速度惊人,不免令人猜测必有其他作家为他捉刀。于是有人就向其子小仲马提出此疑问,小仲马听了以后十分不悦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父亲是因为晚上暴饮暴食,造成消化不良,总是无法入睡,才索性利用写作来打发漫漫长夜的。”

身处人声喧嚣的环境之中,所有潜在意识皆被主观的原则或理性所限制,以致影响了个人的想象空间。相反,静夜时分一切主观的原则或理性的动力减弱,潜在意念如脱缰之马,自由自在不受阻碍,使一个人的本性真情充分流露,在夜幕低垂之中活跃灵动。

让日间所有的执著,沉浸于夜阑人静的湖里。想象的船帆油然舒展,促使原来狭窄的思考航路,扩展出一片海阔天空来,不受狭隘理论、原则之局限,故能激发意外的灵思,同时也难免涌现出毫无根据的幻想。因此面对顷刻而出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分抉择,细细琢磨一番再予以保留,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富于创意的人。

睡眠思考法——用印象思考

在睡觉之前思考。当你睡着时,你的思考会伴着问题而进入梦境,梦中你仍在思考,而且范围更广泛,因而你极可能借此想通了问题。

对于一个问题,如果用研究思考法和假设思考法还不能解决,用睡眠思考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何以见得?因为在睡眠状态,可以把问题想得很广很远,不受任何既成的观念影响,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样,印象就更能发挥功效而分布很广,自然就能很容易抓住灵感。

印象之所以会分布很广,主要是因为在思考问题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创意。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当表面意识受到外部刺激时,潜意识便会将一切固定观念或主观观念切除,创意便会在大脑中出现,也就是利用印象来思考。

运用梦的神奇力量

即使是最注重分析与非创造性思考的人,每个星期也会花许多时间在纯粹的右脑思考上——当他睡觉的时候。每个人每天晚上的梦境都分为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共同的特征是快速的眼睛运动。如果一个人在快速眼动阶段醒来,他一定会记得梦的内容。人人皆有梦,有人经常记得起梦的内容,有些人却是春梦了无痕。习惯右脑思考者较能快速地想起梦的内容,左脑思考者则不是这样。此一现象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梦,当然是一种非常右脑式的活动,它有着自成一格的视觉意象,而且往往无法通过语言或逻辑予以理解。正因为如此,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下回忆或描述梦境时,必须将梦中意象从右脑形态转换为左脑形态。由此可知,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右脑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