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从故事中学会尊敬师长(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7863800000091

第91章 齐白石不负师恩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

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滨生,号白石,是我国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县自石铺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他只读了半年私塾就不得不中途辍学,做了木匠。但他非常喜欢画画。为雕花找花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借到一部残缺的《芥子园画谱》。书有了可是却无人指教,这使他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学绘画愿望。夜间常常独自一人在昏暗的桐油灯下,照着画谱认真临摹,往往是整夜不眠,这使他初步掌握了水墨画的一些技巧。

1889年春节过后的一天,二十七岁的齐白石在帮邻乡雕制嫁床时,巧遇书画家胡沁园老先生。胡先生慧眼识英才,他看过齐白石作画后,认为齐白石将来会大有作为,便破例决定收齐白石为徒。

齐白石多年学绘画的愿望,没想到竟这样实现了,他欣喜得不能自禁。经与家里商量,半个月后,在一个春雨濛濛的中午,齐白石打着一把雨伞,穿着一双草鞋,从四十里外的白石铺来到韶塘,上胡家正式拜师。拜过孔子后,齐白石便拜胡沁园和胡家聘请的家庭教师陈少蕃。

胡沁园喜爱书画,写得一手好汉隶,擅画工致的花鸟草虫,好写田园诗,在湘潭一带享有诗、书、画“三绝”的盛誉。因此他深知,掌握绘画技艺,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是不行的。所以他根据齐白石文化底子薄的弱点,先安排齐白石读诗书。

齐白石遵照胡先生的安排,第二天便开始跟陈少蕃老师读书陈少蕃这位饱学的先生也善于因材施教,他不教齐白石读八股文和经书,而是先教唐宋诗词,点读《唐诗三百篇》;并引导齐白石看小说。

齐白石由于文化基础差,常常在读书中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字。可他并没有因此灰心,而是边读书边识字,不分昼夜地发愤苦读,每天都要在昏暗的油灯下读到深夜。有时灯盏没油,就“自烧松火读唐诗”,经老师再三催促才肯休息。

这样勤攻苦读,加上齐白石惊人的记忆力和悟性,他很快背熟了《唐诗三百首》,研读了不少古人的诗文,还涉猎了《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著作,好多章节他读得滚瓜烂熟。

这年四月,一班文人聚会韶塘咏牡丹。初出茅庐的齐白石吟出了“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桔有余甘”的佳句,赢了老师的极口称赞,被人们广为传诵。后来,齐白石还和一班文学青年组成“龙山诗社”,被推举为社长。他写的诗别具一格,同辈们无不折服,自愧不如。

读书与画画,是齐白石心头上的两件大事,在这两个方面,他是齐头并进的。在胡沁园先生的指导下,齐白石从“立意”、“用笔”开始,苦练基本功,进步很快。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进步,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一切机会,向身边人学,向前人们学,博采众家所长。逐步走上了“以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的道路,为后来独创门户,奠定了基础。

这样,在胡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不到一年,齐白石便掌握了画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技巧。画出题为“琴书至乐图”和“浮湘望岳图”两轴山水画,显示出自己的艺术才能。胡先生在《题滨生琴书至乐图涛》中写道:“移石动云根,渌竹半含箨,相对亦忘畜,山村杏花落。”他的功力胡沁园盛赞为“已到云林境”。

绘画与篆刻、书法、吟诗是密不可分的。齐白石在绘画、吟诗之余,还着力于书法与刻印。当时腕平锋正的何绍基字体在湘潭一带颇为流行,胡沁园深为喜爱。在师傅的影响下,齐白石抛弃了柔媚的“馆阁体”,认真临摹研练何体字,很快掌握了它的精髓。在篆刻方面,齐白石听从朋友黎铁安的指教,挑一担南泉坤的楚石,随刻随磨,以雕花木工的腕力,勤摹勤刻,篆刻水平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后来,为解决作品的装裱问题,齐自石又拜师学装裱,掌握了从托纸到上轴的全套本领。

齐白石不负师傅的教导,在艺术上奋力进取,名满天下。可就在齐白石不断取得成功的时候。胡沁园老先生却与世长辞了。听到这一消息,齐白石悲痛欲绝,在师傅的灵前,抚棺恸哭。后来,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十四首《哭沁园师》,七首绝句,一篇祭文和一副挽联。挽联写道:

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

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

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老师所给予的“真传”的无限感激之情,盛赞了老师鄙薄功名的高尚品格。

齐白石又画了二十几幅画,亲自裱好,在师傅的坟地上焚化,慰藉老师的在天之灵。并一直将胡沁园先生的像供奉在自己的客堂里。

齐白石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和教育之恩,一生献身艺术,辛勤耕耘,成为我国杰出的书画、篆刻艺术家,用毕生的成就,回报了恩师的心血的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