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从故事中学会尊敬师长(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7863800000025

第25章 冼星海拜音乐大师杜卡斯为师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苏霍姆林斯基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生于贫苦渔民的家庭。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驱,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冼星海自幼酷爱音乐。23岁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在音乐上已有了一定的水平,但他并不满足,为了继续学习,他远涉重洋到了巴黎。

这位贫困的年轻人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被失业和饥饿困扰着,受尽了折磨。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练习拉琴,练习谱曲。他的刻苦精神感动了巴黎多位知名学者,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他的三重奏曲《风》,登上了世界音乐学府的舞台,并获得了荣誉奖。后来他考入了日夜盼望的巴黎音乐院,进入了音乐大师杜卡斯主持的高级作曲班。

杜卡斯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三位音乐家之一,能直接接受他的教育的学生并不多。一个外国的穷学生能得到如此机会真是太不容易了。

冼星海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地向杜卡斯老师学习高深复杂的现代音乐理论,掌握欧洲高级作曲技术。他像“饿汉”一样拼命吞食杜卡斯所讲授的每一节课、每一句话。

冼星海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超人的才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使杜卡斯老师对他特别器重。班上的同学对这位最穷、最勤奋的同学也产生了好感。为了帮助冼星海成为一名造诣精深的东方音乐家,杜卡斯教授常给他以个别的指导,并鼓励他说:“不要骄傲,小伙子!要形成表达你们东方人巨大的热烈感情的民族风格,还需要艰苦的努力,不能老让西方人来写你们东方的音乐!”

冼星海望着老师满怀希望的眼睛,深情地说:“我一定记住老师的话,现在对我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学习。”

冼星海虽然因为入学考试成绩优异被破例批准在音乐院免费用餐,然而昂贵的学费、书费和每月的房租,常使冼星海窘迫。他曾几次向中国大使馆申请官费津贴,但总得不到答复。冼星海只好半工半读,利用课余时间帮人抄乐谱、到饭馆洗碗、上大餐厅拉琴卖艺,以微薄的收入维持低水平的生活。

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冼星海终于以优异成绩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了,并再次受到学院的奖励。

冼星海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以音乐为武器,宣传我党的抗日路线和主张。后来又奔赴延安,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他先后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救国军歌》及《到敌人后方去》等近500首歌曲,充分表达了东方人巨大的热烈感情,唱出了抗战救国的心声,成为中华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响亮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