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事绝学(历代经典文丛)
7859400000014

第14章 《了凡四训》——改变命运,心想事成(3)

真善与假善

【原文】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中峰云:“凡隋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译文】

积善之事,有真善假善,有端善曲善,有阴善阳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善小善,有难善易善的分别,必须做进一步的了解,不然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会产生自认为行善,而其实是造孽的行为,枉费苦心,一点好处也没有。

什么是真善假善?

以前有几个儒生,去请教中峰和尚说:“佛家论善恶,如影随形;现在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发达,某人为恶而家门隆盛。那么佛所说的报应是没有凭据的了?”

中峰说:“一般人不明事理,智慧没开,认善为恶,认恶为善,不说自己颠倒是非,反而怨恨天地报应有差错哩!”大家说:“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哪里会认善为恶呢?”中峰就叫他们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一个人说:“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说:“这也不一定。”另一个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说:“那也不一定。”大家都把平时看到的善恶说出来。但中峰都不以为然。

中峰说:“凡是对人有益的就是善,只为自己的利益的就是恶。假如对人有益,即使打人骂人也算是善;假如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你恭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是恶。”所以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发自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求而为之善是假善。

端善与曲善

【原文】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译文】

什么是端善与曲善?

一般人都认为谨慎、随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圣人却认为敢作敢当豪爽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为谨慎软弱没有个性的人,虽然全乡人都说他好,而他却是随波逐浪,没有志气,没有道德精神,没有道义勇气之人。所以一般人所说的善恶,跟圣人所想的不一样。

总之,天地神鬼对于善恶的观念,与圣人的观念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说:若想积德行善,决不可只为了顺乎世俗人情而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须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一心只为济世,纯为爱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丝媚世之心,一点玩世之心,则是虚伪歪曲之善。

阳善与阴善

【原文】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译文】

善又有阳善与阴善之分。

行善而为人知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知是阴善。阳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誉之福报,阴善则上天必赐以厚福。世人名誉超过了实质,必有奇祸。因为盛名是造物者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博得虚名,缺少实际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横逆之事特别多。因此古人劝道:“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人若毫无过失,而被横加恶名,又能逆来顺受,必是大有道德修养之人,子孙往往能突然发迹。因此俗眼所看为恶昌盛之说,值得探讨,因此,阳善与阴善,差别就在于明与暗之分罢了。

是善与非善

【原文】

何渭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译文】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说呢?

举例来讲: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抓去做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做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名,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富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创下了恶例,使大家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丢脸的事,则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风气,将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了起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会酿成风气。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观念说,子贡不领赏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施恩望报;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孔子反倒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因此说: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他的流弊。不可只看现在,必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若所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所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举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分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等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

偏善与正善

【原文】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译文】

至于善有偏正,又当何讲?

举例说:从前吕文懿宰相辞职归乡,乡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看重他如泰山。有一天,一个乡民醉后前去大骂他一顿,吕公不为所动,认为是醉人而不跟他计较。一年后,此人愈变愈坏,终于犯上了死刑重罪,吕公才后悔说:“当初若稍微跟他计较,送官惩罚,小惩足以为戒,也许今日不会促成此种大恶,都是我当初存心过于忠厚,怕被人误为仗势欺人,以致害了他!”这是一个善心而做了恶事的例子。

再举一恶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饥荒,暴民白天公然到处抢粮,有某富家告之于官府,官府却一概不理,于是暴民更加放肆,变本加厉,逼不得己,该富家只好私自惩治暴徒,乡里才恢复平静,避免大乱。

因此说:人人皆知善是正,恶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恶,则是正中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即是偏中正。这是为人处世应有的认识。

半善与满善

【原文】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昔有某氏女人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人宫富贵,携数千金人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吕问曰:“终变否?”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译文】

还有半善满善,又作何解?

《易经》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就像把东西存进容器一样,勤而积之则满,懈怠不积则不满。

以前有一女人,到庙里烧香,想布施却因家境困难,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钱捐献,但庙里主持高僧还是亲自替她诵经忏悔祈福。后来此女贵为宫女,携带了数千金来庙布施,主持高僧却只派了徒弟替她回向,因此她问道:“我以前只捐二文,你就亲自替我祈福,今天捐献千金,你为何不替我回向?”高僧说:“以前布施虽小,心意真切,非老僧亲劳,不足以报答。今日布施虽多,心意却不如以前真诚,因此有人代劳即足也。”以此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满善。”

钟离向吕洞宾传授点铁成金之术,以利行善济世。吕祖问:“这种金会还原吗?”钟离答:“五百年后,终究会复原为铁。”吕祖说:“这样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这种法术我不想学。”钟离说:“修仙要先修满三千功德,就凭你这句话,三千功德已算圆满达成,可以学仙了。”因此说:为善必须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牢记在心里,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若怀有企图行善,施恩望报,就是终生行善,还只半善。以钱财救济别人,若能做到付出金钱,而心里没有感觉。付给其人,而像没有其人。付出钱财,而像没有钱财。如此就是三轮皆空,一心清净之境,则一文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种无涯之福。

若施人而心不妄,施恩而望报,舍财物而心痛,那么即使是布施万两黄金,也只半善而已。

大小难易看动机

【原文】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筋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筋者反重。

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日先难。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译文】

再论善有大小,有难易之理。

古时有位叫卫仲达的人,供职朝廷为官,有一次精神解离,被摄入阴间。阎王命人呈现善恶记录簿给仲达看,他发现恶录簿摊满庭院,而善录簿只一小卷而已。阎王又命人取秤来称,大叠的恶录簿,却比那一小卷善录还轻。

仲达好奇地问:“我才三十多岁,哪来这么多的恶录?”

阎王答:“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做了才算。”

仲达又问:“这小卷善簿写些什么?”

阎王笑一笑说:“这是朝廷常兴大功,要修三山(即福州)石桥时,你上书的奏章稿文。”

仲达说:“我虽上书,朝廷并未采纳,何以有此分量?”

阎王说:“朝廷虽未采纳,但你一念之善,普达万民之身,若被采纳,则善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