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在其所著《儒门事亲》中,极为重视心理治疗,对于《内经》的“以情胜情”疗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还创造了“习以平之”等意疗方法。
明、清时期,心理保健学说有了新的开拓和特点,如《摄生集览》中提出“养神为首”,即虽然保养之法可数以万计,但养神是第一位的。在睡眠与精神的关系方面认为,指出不寐与情志有关,倡导“入寐之法,首在清心”。在《遵生八笺》中还提倡鉴赏书画、文房四宝、各种花卉及游览、登高等活动,以陶冶精神,实为当今旅游、登山以健心身观点的理论之源,至今仍给我们以方法论启迪。
近年来,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由于“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从现在疾病谱中的改变可充分说明精神致病的广泛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构成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而这些病的产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情志保健必须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冬季娱乐
走出冬季郁闷的心境
入冬后,不少人明显感觉到心情不如夏季“阳光”,到了年末又平添了几分浮躁。因为冬季白天变短,夜晚变长,人们自然对黑暗有一种恐惧感,所以夜晚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心情;遇阴天、大雾天亦如此;冬天日照时间减少会使人大脑褪黑素的分泌减少,褪黑素(松果体)与人的情绪有一定关系;户外活动本是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而进入冬季后,人们的户外活动、人际交往也相对减少。这些因素都会使人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具体表现为:睡眠不好、食欲缺乏、疲乏,缺乏工作和生活的激情、动力,有虚度一年光阴的感叹。另外,在冬季,老年乙肝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也会有过一年少一年的感叹。
要调整这些不良的情绪,就应有意识地与朋友、同事交流。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如滑冰、滑雪,还可以游泳。在饮食上,应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因为经常吃得太油腻也会影响人的心情。
秋冬季节是情感障碍发生的高发期,尤其是抑郁症的多发季节。冬季抑郁的情绪延续得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冬季抑郁症,除睡眠不好、胃口不好等表现外,做事注意力不集中,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甚至产生偏执的想法。
防范冬季抑郁症,首先应注意自我调节,多与精力旺盛又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交往,以带动自己的生活热情;改变自己的居室环境,通过色彩和光线来改善自己的心境;还应设法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平时,则应该注重自己的仪表,用装束来改变自己的心情。如果抑郁的情绪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来改善,就应该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调适或配合药物治疗。
赏雪
冬天里最喜悦的事莫过于在纷纷扬扬的大雪后赏雪了。对于雪,人们都特别向往。看了雪景,谁都会期盼大雪的采临。
1936年2月4日,毛主席和红军东征总部来到陕北清涧县。2月7日,毛主席一行前往黄河西岸视察。时天降鹅毛大雪,一派辽阔雄浑的北国雪景。毛主席纵目滔滔黄河,放眼茫茫天际,心情无比振奋。当晚写下了《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冬季起居
《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些睡、晚点儿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以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除起居作息合理安排外,还必须保持室内温暖恒定。若室温低则易伤元阳,室温过高,室内外温差大,就很容易外感。在起居方面,除要做到以上几点外,还应努力实践下述措施。
冬天穿衣要重视“衣服气候”
所谓“衣服气候”,是指穿的衣服表面温度大约在0℃,而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在人体皮肤周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区,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使人体维持恒定的温度。
具体措施是:老年乙肝患者生理功能下降,皮肤老化,血管收缩较差,加上代谢水平低,衣着以质轻又暖和为宜。青年乙肝患者代谢能力强,自身调节能力比较健全,对寒冷的刺激,皮肤血管能进行较大程度的收缩来减少体热的散失,因此,穿衣不可过厚。婴幼儿则不同,其身体较稚嫩,体温调节能力低,应注意保暖。但婴幼儿代谢旺盛,也不可捂得过厚,以免出汗过多影响健康。
冬季戴帽有讲究
寒冬,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服装,热量就主要从头、手等暴露部位散失;据医学科研人员测试,处于静止状态下不戴帽的人,从其头部散失的热量是很多的。在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4℃时占60%,-15℃时占75%。由此可见,头部的保暖与人体的热平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如俗话所说:“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袄。”
冬季戴帽应特别注重帽子能护住耳朵,儿童宜选购尖角畚箕帽、平顶流苏童帽、大腊帽(抹虎帽)等;成人宜选用针织毛线帽,如风雪帽、围衣帽或蓓蕾帽、博士帽等。若天气太冷可选购棉绒帽、罗宋帽(壶套式)、长毛绒遮耳帽,或美式圆沿、土耳其式羊绒帽;至于在高寒酷冷的地区,皮帽就成了人们外出的亲密伴侣,若能带上一顶貂、旱獭、狐、羊剪绒软皮帽,就会自觉头身皆暖,精神愉悦。
以前不大爱戴帽子的年轻女士,现在有不少人也喜欢上了帽子。因为戴一顶帽子,既美观,又充满诗意,给人一种高雅、富于幻想的感觉。严冬季节,女性戴一顶式样别致的女帽,不仅可御寒保暖,而且还可和服装相配,成为增加女性风采的一种装饰。
女性戴帽子要注意,帽子应与外套、围巾、手套及其他服装饰件相配,使之在颜色、式样、风格上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帽子的式样还应注意和自己的年龄特点相配。年轻女性不要戴形状复杂的帽子,而应戴小小的运动帽和帽沿向后卷的帽子。而年龄大者则宜戴深色帽或帽沿朝下的帽子,且帽子上的装饰不宜多。
除此以外,选择帽子,还要注意帽沿和帽顶必须与脸型、身材相配,如长脸型的人宜戴宽边帽、身材较矮的人不宜戴大帽子等。
冬季勤开窗有利身体健康
寒凝大地,冷气袭人,有些人为了防寒保暖,不注意打开门窗,致使室内长期得不到更新换气。有些家庭为了节煤,甚至把煤炉也搬进了卧室,一边取暖,一边做饭、炒菜,这种做法很不好。
空气,眼睛看不见,手摸不着,可它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物。人可三日不食,却不能一刻无空气。人体日夜不息地与环境空气进行对流交换,吐故纳新,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室外空气容量大,流动快,又受阳光中紫外线消毒,花卉树木的净化,所以清新宜人,而室内空气却因人体汗液蒸发、废物排放、油烟等搅得混浊。
据调查资料,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空气中的病毒、细菌飞沫,一般在1小时后,方可消失,有的飘浮长达30余小时。如果常开门窗换气,则污浊空气可飘走,而且室内也得到充足的光线和干燥,多种病毒、病菌也难以滋生与繁殖。有报告说,假设有两人在一间6平方米房间从事轻度劳动,将门窗紧闭,不与外界通风,那么,8小时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就会达到足以致命的地步。
冬季,有许多疾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如流感、流脑等疾病的病原体,大都寄生于人的鼻咽部和呼吸道黏膜上,当人们咳嗽、喷嚏、说笑时,病毒、病菌则随飞沫到空气中,健康人频频吸入带菌的空气后,很容易感染病。
所以,从卫生角度来说,冷天还是应该定时开窗换气,使室内保持一定量的新鲜空气。在密闭的会议室里开长会,并且吸烟的人又很多时,尤应注意。
另一方面,开窗可让阳光照进室内,借紫外线杀菌。
具体办法是:应轮换打开门窗通风换气,由于冷空气比热空气重,故宜将进风口置于低处,出风口置于稍高处。为此,北边窗户高度应比南边窗户高度咯低一些,这样有利于空气的对流交换。而对那些自然通风条件差的房间,可用电风扇机械通风。
冬季室温、湿度保持合适
冬天,外界寒冷,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一般保持16~20℃较适合,以18℃为最理想。若大大超过这个温度会使人感到闷热或干热而心烦,令人头晕脑涨,萎靡不振。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口干舌燥,眼睛干涩,久而久之,会打破人体的生理平衡,引起生理变化,造成疾病产生。尤其是北方冬天用火炉烧煤取暖的房间,温度过高时,特别容易引起外感风寒。
若室内温度过低,会使人体散热过快,大大消耗人体的热能,常常令人感到寒冷,缩手缩脚,身体虚弱者会引起寒颤。胃肠虚弱者,会引起腹胀、胃肠痛。
室内的湿度也要适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室内湿度过高,人体散热就比较困难。当室内温度过高时,就会令人憋闷难耐。室内温度低时,湿度高于80%,会使人体散热过决,增加寒冷感。时间长,会引起关节炎等。室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人的呼吸道干涩难受,造成口干舌燥。
室内正常湿度一般以30%~70%为宜。一般北方地区冬季降水量少,风多风大,气温干燥,室内湿度也较低。特别是冬天烧炉子,暖气取暖,室内空气更是干燥,人们常常需在炉子上放置水壶,让壶内的水蒸腾,向室内排放蒸气,或向地面喷洒水,使水蒸发,增加空气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