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心印复旦园
7856400000089

第89章 情系乐苑都是爱

艺术教育中心 林相荣

人的一生绝无笔直平坦的路可走。在职业理想的选择上,正如某位哲人所说,历史总爱跟人开玩笑,你想走进东屋,它却偏偏让你走进西屋。我原来的人生理想与后来现实的种种碰壁都验证了这一点。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我报考过中央音乐学院,想当一名歌唱家,结果却遭到了失败。接着我又去报考外语学院,想当一名外交官或翻译,毕业时却被分配到复旦做了一名俄语教师。直到1987年我来到复旦艺术教育中心工作,又重拾起音乐,搞起了音乐教师这一行,才总算回归到我原来人生理想的起点。

平生结乐缘

回顾来复旦以后度过的漫长岁月,除本职工作以外,我唯一的业余爱好就是唱歌。“文革 ”前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被誉为 “复旦第一男高音 ”。1984年全校教工歌唱比赛中,我曾荣获过一等奖。那时,无论在校内相辉堂的舞台上,或是校外工厂车间、农村地头以及部队营房,都曾留下过我的歌声。有一位老师日前与我谋面时,对我当年的歌声仍赞不绝口:老“林啊,想当年你在相辉堂唱歌,底气足,声音亮,至今回味起来仍有绕梁三日之感 !”

使我最终能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是令我终生难忘的艺教中心前主任樊莘森教授,没有他的尽力,也许我还不能进入艺教中心。调入艺教中心以后,我如一只蜜蜂四处采蜜那样,一直没有中断过给自己充电。比如参加上海音乐学院为期一年的声乐专修,北京中国函授音乐学院为期三年的进修并于高级班结业,还曾两次去北京参加。中国唱法讲习班。的进修等,所有这些都为我后来工作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艺教中心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我一直给文、理本科学生开设。基本乐理与识谱。、。西方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及。声乐。等课程。这些课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他们在期末考试试卷的末尾谈到学习心得体会时,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由衷的感激之情,因为正是老师把他们引进了音乐的殿堂,带给他们丰富的精神食粮,开拓了他们的人生视野。

退休前一年的一个寒冬的夜晚,我正在教室里给本科生上。西方音乐史及经典作品欣赏,教室后面突然 “闯”进来两位不速之客来听课。原来,一位是本校退管会老年活动中心的负责人,另一位是退休教师祝启秀老师,他们来听课其用意是探视一下我讲课的虚实以备能否候用。由于祝老师的极力引荐,使我走上了办老年音乐教育的道路。她是我音乐人生道路上的挚友和引路人,她后来与我携手合作,为校退大分校声乐班的开拓创新而尽心竭力,其无私奉献之精神实令人叹服。

我人生最大的幸福与快慰就是我终于找到了个人的归宿,那就是我始终不渝、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最爱 ———音乐。回首往事,我倍加珍惜与音乐结下的情缘,展望未来,我将与音乐为伴继续昂首向前。

“二春 ”荡乐海

英国有句民谚说得好:“人生六十才开始 ”。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更把人的生命划分为两个春天,即:六十岁以前为第一个春天,六十岁以后为第二个春天。而我生命中第二个春天的乐章正是随着新世纪曙光的来临而奏响的。

自受聘担任退大分校音乐教师六年来,我开设了各种类型的声乐班,还开设过。乐理与识谱。、。西方音乐史及经典作品欣赏。等课程,2003年以后又增开了一个。合唱班 为了上好外国音乐作品欣赏课,我可以说是到了殚精竭虑、不惜工本的地步。为了编好一套教材,我曾想方设法向别人借音响资料,复制音带和光盘,还经常去书店选购有关图书和音像制品 ;为了备好课,我常常要熬到后半夜 ;为了听录音又不能影响家人休息,我只能带上耳机听,久而久之我就患上了一种职业疾病 ———耳鸣。尽管如此,我无怨无悔。

在声乐班教学方面,我也同样煞费苦心、全力以赴。在祝启秀老师的大力关注和支持下,我先后制订了二年制声乐班和后来的提高班、独唱班的教学规划,编选了一套各班级的歌曲教材,逐步摸索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框架和教学体系,使我能在这个教学舞台上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六年来,我总共为退大分校开办过各种类型声乐班约68个,学员达1300人次以上。学员们通过学习,不但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而且在声乐基础理论和演唱技能上都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其中一部分人考进了市级合唱团或成为区、街道一级合唱团成员,大部分人则成为社区、里弄中活跃基层文娱生活的骨干,在那里发挥出光热。而我本人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受到校方和学员们一致好评,于2005年教师节被评选为上海市老年教育 “我心中的好老师 ”,并获得 “声乐特色课程入围奖 ”的荣誉。

我的声乐教学最突出的特色有三:第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以往纯娱乐型教学模式向偏重获取知识和技能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比起以往所办的 “大家唱 ”有了很大的突破,专门强调了学习声乐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系统讲授声乐理论、技巧和方法,而且在选材选曲上也分出不同档次。选曲标准则要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初级到高级,旋律要优美动听,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艺术性和风格上的多样性。按不同班级标准编排的一套教材,主要选用的是中外经典和当代的艺术歌曲或民歌,以及脍炙人口、常唱不衰的外国歌剧选段等,其中外国歌曲要求学员尽量能用外文学唱。记得为了达到能用拉丁文唱好一曲。圣母颂。(巴赫古诺作曲 ),我们曾特意去市郊一所高校向那里的音乐教师求教。

第三,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从以往单一的集体大家唱模式,转变为集体与个人练唱相结合,甚至采用 “一对一 ”讲练与演唱相结合的模式。

在老年大学音乐类课程中,对我来说较为陌生的要数合唱课。但三年来通过教学、排练、演出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 “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滋味。每当老年大学举行期末汇报或节庆演出时,我站在指挥台前高举双手在空中奋力自由挥洒、嘹亮动听的歌声在空中回荡时,我心中就会油然产生一种莫大的欣慰、自豪和幸福感。这真是:乐海无涯凭鱼跃,劈波斩浪乐无穷。

爱心照乐苑

从多年工作、生活实践中我感悟到:如果一个人缺乏爱心,那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办老年教育也同样如此。老年大学这一平台是我激情燃烧 “第二春 ”和奉献一颗纯真爱心的广阔园地,而我自己就是这块园地上一个永不知疲倦的园丁。我始终秉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积淀的优良传统美德,遵循 “以人为本 ”的思想原则,想中老年人所想,急中老年人所急,为使他们通过歌唱真正达到愉悦身心、提升他们的音乐素质和演唱才能这一目标而尽心尽力。教学上的爱心是一个教师有无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志。我在教学上的爱心主要体现为以下 “四个心 ”,即:真心、热心、耐心和开心。

所谓真心,即诚心诚意,就是要实实在在地传授给学员们真本事,而不是只图表面或者是虚假应付。课堂上我借助各种比喻手法,具体、形象、生动地讲述和练习怎样呼吸、发声歌唱等原理和技巧,使他们能有切身感受,真正消化并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员们来自全市各个地区,近在虹口、杨浦,远自莘庄、浦东和崇明等地。他们慕复旦之名而来,为的是圆他们往昔岁月未竟的学习唱歌的美梦,如今有此机遇,因而非常珍惜。有一位年逾古稀的离休老同志,平生酷爱唱歌,刚来复旦学习时就向我发出 “相见恨晚 ”的感叹。如今虽已坚持跟班学习四年多,但他仍然老当益壮,学习劲头不减当年,真叫人佩服。

热心,主要表现为教学上的锐意进取和对创新的执著追求。为调动学员们练习呼吸、发声歌唱的积极性,我特意编排了一套 “课堂声乐操 ”。其中有借鉴气功健身的 “息息归脐 ”呼吸法,也有戏曲吊嗓的发声法,等等,它好像是声乐课前的一次热身,每次练后学员们都反映:顿觉神清气爽,身心旷达愉悦,令唱歌之胃口大开。再比如在歌曲教材选萃方面,我又像一位热心敬业的厨师四处搜寻精品好料以便烹饪出美味佳肴那样,凡歌坛流行的、优美动听的好歌都逃脱不了我的视野,一概选入教材,好让学员们去 “品味 ”,像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天路,经著名歌手韩红的二度演绎,已近乎达到歌迷们人人都耳熟能详的地步。故我也拿来在各年级声乐班中推广传唱,而且在全校汇报表演中还加入了彩妆伴舞,更有锦上添花之妙。

我在学员中向来有一个好口碑,那就是为人脾气好,教学上有耐心。对学生能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说到底是个待人处世的态度问题。正因为我具有一颗尊重、爱护学生的赤诚之心,因此我会耐心地帮助他们,不会因为他们年纪大、领会慢、反应迟钝等种种不足而歧视或训斥他们。耐心又是与细心紧紧相连的。比如我在教唱意大利作曲家托赛里的。悲叹的小夜曲。时,就是以相当的耐心加细心用外文反复教唱每一句、每一段歌词,甚至连下课后还坚持教唱,直到较为满意为止。

众所周知,唱歌是一件绝对令人开心的事。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唱歌,中老年人热爱唱歌主要就是为了寻求开心。我从担任老年大学声乐教师那一天起,就立下誓言要给中老年人带来快乐和舒心。他们能在浩瀚的歌海中徜徉、享受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满足。他们敞开喉咙引吭高歌时,我一曲一曲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弹琴伴奏。每当舞动的音符变为跌宕起伏的音响,从我那手指尖上快活跳荡出优美的旋律时,正是我爱心的流露。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终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正落在我们教师身上,任重而道远。正如一首著名歌曲。爱的奉献。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是的,为了实现我们美好和谐的生活,我愿以一颗赤诚火热的爱心,继续照亮中老年人繁花似锦、青春永驻的乐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