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心印复旦园
7856400000069

第69章 我们的卢元老师

复旦附中 王德宏

语文特级教师卢元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一位德艺双馨的老师,他学识渊博,又勤于钻研,备受广大师生的敬重。在中学语文教学这个领域里,他辛勤耕耘五十多年,硕果累累,著述颇丰,影响甚广,深受校内外同仁的好评。我同他相处四十多年,在政治思想和教学业务上都得到过他许多帮助,可以说我是在他的引领和关怀下度过这四十多年的。

1962年8月底,当我走出复旦校门来附中报到的时候,正逢附中语文教研组原组长孔彦英生病,卢老师刚刚接任教研组长,当时他还兼做班主任等工作,一身兼数职,杂务繁忙,但对我这个教育战线上的新兵关怀备至,当即指派另一位教师做我指导教师,建立起师徒关系。他并且一再嘱咐我,可以经常到他所教的班级去听他的课,给我生动演示出课堂教学的各种程式,有时还从百忙中抽空来听我上课,查看我的备课教案和所批改的学生作业,及时指出存在问题,使我受益匪浅。当初我就是在他们两位老师的带教下,起步从教,逐渐走进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殿堂。每当想起从教初期的情景,我就会涌起对卢老师的感激之情,是他跟其他一些教师领我走上了中学语文教学之路的。

复旦附中教师队伍中一向有一个很好的风气,那就是以老带新,逐渐形成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以卢老师为代表的一批老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所作的努力,常常使我想起母鸡孵小鸡的情景:母鸡铺开全身羽翼,小心翼翼地盖住一窝鸡蛋,将自己身上的全部热量奉献给尚未出壳的小生命,它兢兢业业,从不马虎,直到雏鸡破壳而出。卢元老师真像一只老母鸡,他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花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许多成果。

卢元老师热爱语文教学工作,刻苦钻研教材,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是大家公认的。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对教育科学的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形成了 “严”(治学态度严谨,对自己、对学生严格要求 ),“实”(踏实、朴实,从学生实际出发 ), “活”(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灵活、主动 ),“新”(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勇于进行改革和创新 )的教学风格,并且总结出 “预”、“引”、 “比”、“联”、“理”、“读”、“练”、“摩”的教学方法,取得了突出成就。这里举一个突出的例子。

在50年代末期 (1958 —1960 ),卢元老师在教复旦大学预科文科班时,因系预科,可以不受部颁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约束,可自编教材 ;毕业后不需参加统一高考,可由复旦大学党委审定,认为合格后即可直升大学各系 ;另外每周语文课的教时也比理科多 (一周八课时 )。为此他在高二年级一学年中,试行今天盛行的创造性、研究性教学法,将全班学生分为 “文学创作 ”、“文学评论 ”、“古汉语研究 ”、 现“代汉语研究 ”四个小组,自愿报名,适当调整。每周用三教时由卢元老师用自编教材进行教学指点,用五教时让学生自己看书、讨论,并写出研究成果,在课上进行交流或贴在教室墙上。卢元老师让校图书馆借给学生大量参考书,让学生自由阅读,并指导他们如何看书做摘记、做卡片、如何发现疑点、如何进行课堂讨论、如何写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成果给予点评。一学年下来,他们感到获益匪浅。有的学生在复旦毕业后,仍十分留恋预科二年学习生活,说老师给他们以读书、治学的钥匙,懂得如何入门,如何做学问。学生深有体会地说:

中“学打好了基础,对读大学和日后成才,确实非常重要。这”是很有道理的。

他常常启发和鼓励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站得住脚,讲课能吸引学生,使学生有所得,而且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探索教学规律这方面要有所作为,也就是做一个好的老师既要能胜任本学科的知识教授,又能对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某些相关的知识作一番深入探究,这样才能逐渐成熟起来。他自己身体力行,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著书立说,发表过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出版过不少专著,退休后更是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他先后出版的个人专著。语文教学丛谈。、。文言文阅读技巧。、。衣食住行。、。文言文的教与学。、。四乐轩诗词选。等五本 ;与别人合写的。教与学。、。文言诗文导读。等书共八本 ;主编或合作主编。学生古汉语词典。、。学生古今汉语词典。、。中华学生古汉语词典。共三部 (其中有两部字数超过200万字 );主编。高中作文系列训练及指导。、。高中语文复习和基本训练。等书共五本。先后在全国省市级报刊发表论文、随笔、杂记、游记、诗文赏析、教案等共200多篇。由此,他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界的一位颇享盛誉、知名度颇高的特级教师。同时,他也非常关注教研组内别的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经常帮助他们修改稿件。在他的影响和推动下,我们教研组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教学科研活动的高潮,绝大多数教师都有论文或专著发表出版。据粗略统计,仅仅从1987年到1996年的十年中,我组教师发表文章的人均字数达五万以上。

在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卢老师总是竭尽全力,乐此不疲。我想起他在组里边写。高中作文系列训练及指导。(199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书中的情景,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卢老师已退休了。当时,我们语文教研组几位教师想总结整理一下我组作文教学的经验,以提高我校写作教学的水平,正好此时复旦出版社也需要这方面的稿子。有一天,我到他家里去谈到此事时,他当即肯定我们的想法,并谦虚地表示愿为此献点余热。过了几天,他就递给我一份详细的编写提纲和几点编写要求,为这本著作绘制了编写的蓝图。在随后的编委碰头会上,他又建议参加编写的人员尽可能多一些,多约请一些年轻的教师参加编写。这个意见得到我们编委的完全支持,所以这本书最终由十六人参加编撰,其中包括三位退休教师和七位青年教师,可以说是语文组老中青三代教师合力著书立说,其意义最重要的是把青年教师推上教学科研的舞台,为他们的发展注入了动力。而卢老师从组稿到通稿,都非常认真、仔细,真正起到了主编的作用。

卢元老师国学根底深厚,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卓有成就,组里老师都称他为 “活字典 ”,遇到问题就向他请教,他也以扶植青年教师为乐事,不但圆满地解答青年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指导青年教师应该如何提高素质,开列出书单,指导他们阅读。他主编。中华学生古汉语词典。、。学生古今汉语词典。、。古文菁华百则。等书时,我校先后有多位老、中、青教师参加编写。他对这些教师写的词条、注释和习题,一丝不苟地逐字逐句审阅,进行大量的增补和改换工作,有的条目几乎全部改写,花了很大的工作量,但他丝毫不计较,仍将这些改换的内容记在原作者名下。他只是求心之所安,务必做到对学生负责,对读者负责。

卢元老师的气量很大,他牢记韩愈的名言: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无论是对学生、对同事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多,不计较个人恩怨。这里举一个突出的例子,“文革 ”前期,他备遭冤屈,被关进 “牛棚 ”达三年之久。粉碎 “四人帮 ”,拨乱反正之后,他重返教导主任岗位,对以前因受当时思潮影响或受蒙蔽而批判、虐待过他的学生能给予充分的理解,有的学生主动上门向他赔礼道歉,他总是说:

这“是当时潮流所造成,千万不要放在心上,想想无数革命前辈都惨遭迫害,我受的这点冤屈,又算得了什么 !”“文革 ”初期曾经偕同造反派整过卢老师的一位教师,“文革 ”后他要求回家乡一所大学去教书,卢老师不仅没有刁难他,反而主动为他联系落实,让这位教师愉快地回到了家乡的一所大学,不久就入了党,提了干。后来这位教师每每来上海时,总要到卢老师家去拜访,而且当我面多次赞扬卢老师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