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心印复旦园
7856400000016

第16章 在复旦学报复刊的日子里

机关 王华良

在1978年的复旦校园里,解放思想的春风和拨乱反正的潮流,使教学和科研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更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勃勃生机 复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复刊,就是这方面一个耀眼的亮点。

就在 “科学的春天 ”一步步走进校园的时候,老校友、老复旦夏征农以新任党委书记的身份再次踏进了复旦校门。深受新气象鼓舞的夏老,很快就认定,办好新复旦的希望,全在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有一个思想解放、学术繁荣的好环境,而这种好环境的营造,绝对离不开学术园地的建设 ;而当时围绕着真理标准讨论所展开的尖锐斗争,也使他深感尽快建立舆论阵地,恢复学报出版的无比重要。有了学报,可以更好地发动和组织复旦教师投入这场斗争,使复旦的文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最好的历练 ;有了学报,也可以使复旦在上海市和全国党内外正激烈进行着的政治较量中,发挥良好的作用。他深信复旦文科具有巨大的思想战斗力量。于是,1978年8月,校党委就根据上班不久的新书记的提议,通过了。复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复刊的决定。根据党委的决定,文科科研处马上给教育部打了办刊登记报告,同时又立即着手文科学术委员会和文科学报编辑部的筹建,复刊号的编辑出版工作也同时开始进行。10月,复刊第一期就以崭新的面貌问世了,夏老亲自为它撰写了。复刊辞,表达了他对复刊后的复旦学报的殷切期望:坚持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勇于创新,敢于立异 ;既要刊登学术界有名望的老教授的文章,也要注意反映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成果 …以后,夏老经常给学报编辑部提要求,出题目,鼓励编辑人员解放思想,大胆组织稿件,如果出什么问题,由他承担责任。他还带头为学报写作重要文章。他把编辑同志请到家里,交谈自己正在思考的一些重大的政治理论问题,请编辑同志记录、整理成初稿,然后再亲自动笔,进一步修改、补充,成为正式的文章。在复旦学报上发表,并得到许多报刊转载的著名论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重视知识分子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等,就是夏老用这样的方法写出来的。

为了发动更多的教师关心和支持学报的工作,夏老还在学术委员会和学报编委会上亲自动员大家为学报多作贡献。

正是因为学报的复刊顺应了思想解放的大环境,适应了文科教师的大心愿,它的出版,很快得到了广大教师热烈的欢迎和支持。周谷城、朱东润、陈子展、胡曲园等许多老教授把过去不想在有生之年公开发表的论著拿给了学报,使学报能够不断发表引人注目的重量级学术论文 ;许多青年教师都以最大的热情和毅力给学报投稿。他们刻苦钻研,努力把自己已有的学术积累和在教学、科研中获得的新体会、新见解写成论文,又和编辑一起字斟句酌地反复修改,力求成为精益求精的好文章 ;有的还经常帮学报出点子、提建议,推荐自己看到的好稿子。学报因他们而充满生气和活力,他们也因学报提供的园地而得到了更好的磨炼。一批 “文革 ”结束以后新出现的学术新秀陆续涌现。在复旦文科今天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中,有许多就是当时通过学报崭露头角,茁壮成长起来的。

正是靠着社会环境所提供的大好舞台,靠着广大教师空前热情的支持、帮助,新复刊的复旦学报很快受到了全国各方面的关注和赞赏。邮局订阅的数量曾达到13000多份。发表的文章被各种报刊转载、介绍的转载率,曾经达到过全国第一。胡耀邦总书记还曾经专门给高级党校的。理论动态。批示,要他们转载复旦学报的好文章。

学报编辑部的同志得到党委领导和广大教师如此巨大的支持, 自然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干劲从事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

当时,由于印刷技术还没有告别 “铅与火的年代 ”,印刷周期很长,一期学报的稿子全部发到印刷厂以后,起码要一个月以后才能拿到刊物。为了保证及时出版,学报的同志争分夺秒地抓紧每一个印刷环节 ;为了早点拼版,他们经常到印刷厂去自己动手打小样和大样,帮助排字工人拼版、改样。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到复旦来讲课,学报征得他的同意,将其讲稿。少吃现成饭 ———谈文艺理论的学习。发表在学报上,大家都很高兴。但是王老先生有个不断修改文章的习惯,给他看小样,他大改特改,工人看都看不清,编辑就细心腾清了再给工人,给王老看大样,他还是大改,工人师傅意见很大,编辑就一方面耐心解释,一方面站在师傅身边,帮做各种辅助性的事情。为争取刊物早点与读者见面,印刷完成以后,编辑同志总是力争第一时间就把刊物运送到邮局去。当时,有许多刊物都因为种种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按时把刊物送到邮局,复旦学报却很少脱期,因此受到邮局和读者的表扬。

由于当时的文科经费很少,学报每年只能得到两万元的办刊经费。因此,编辑部不能不十分注意开支的节约,许多费用都精打细算,防止浪费。如给校内的领导和教师寄送刊物用的信封,一律不用新的信封,而用已经用过一次的旧信封,苏步青校长很赞赏这种做法,曾经为此表扬过学报 ;送五角场邮局去邮寄的刊物,宁可用自行车推过去,也不花钱雇货车运。但与此同时,编辑部却舍得经常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召开作者座谈会,加强与作者的联谊,并借以不断征求大家对学报的意见和建议。还举办读书报告会,请作者给大学生作学术报告。在这样的条件下,编辑部本身不可能有任何福利待遇可言,向校领导申请一点编辑费也完全是为举办作者、读者活动用的。但是,编辑同志们都乐观敬业,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我有幸参加了学报复刊的全过程,现在回想起当时和同志们一起工作的日子,还经常感觉到喜悦和欣慰。